把论文写在长三角的江河天地间
——罗祖德教授与长三角一体化
罗祖德
罗祖德,男,汉族,籍贯浙江上虞,年生于上海,师从中国河口海岸研究开拓者陈吉余院士,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留校在河口海岸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年,调入华东师范大学自然辩证法研究所,从事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研究,并结合实际进行了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灾害学和外来流动人口(移民)研究。著有《地学史话》、《郦道元》、《自然发展史》、《上海经济区》、《人与自然》、《论灾害》、《灾害与我们》、《灾害科学》;参与编写《我国海洋开发战略研究论文集》、《上海市海岸带综合调查报告》、《中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报告》、《中国海洋地理学》;为长三角一体化理念的提出、发展和上海市及其他城市的灾害防治做出了贡献。
罗祖德教授是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自然辩证法教研室(现科学哲学教研室)的退休教师。走进罗老师的家,上世纪九十年代涂着黄色油漆的衣柜、写字台玻璃板下面压着的全家福照片以及靠背上盖着白布的实木沙发,都在诉说着主人的朴实无华。但就是这位八旬老人,在改革开放初期率先提出了以江浙沪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发展理念,为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提供了宝贵的智力支持。
采访志愿者与罗祖德先生合影
一、率先提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理念
今天,当人们提起长江三角洲,就自然而然地想起长江三角洲经济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一体化等概念,甚至干脆简化为长三角、长三角一体化。长三角一体化现在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
实际上,长江三角洲是一个自然地理学概念,是指从长江中上游带来的大量泥沙,经过漫长的时间,在长江口周围沉积形成的一个向海洋扇形展开的三角形陆地。
在长江三角洲”从地理概念走向经济概念,乃至走向“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过程中,罗祖德教授做出了先锋性的贡献。
罗教授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年毕业后留校,师从我国河口海岸研究奠基人陈吉余院士,在大学期间得到胡焕庸、李春芬等中国地理学大师的培养和指点,并在陈吉余教授的指导下。参加了长江三角洲全区的自然地理考察。这份地理学的背景为罗老师超前的区域发展理念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上世纪80年代,罗老师调离地学口加入到哲学系自然辩证法研究团队,与一批哲学家和来自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生物学等学科的科学家共事,多学科的交叉、加上辩证唯物主义的学习进一步拓展了罗祖德的眼界,这种多学科背景为罗老师的发散性思维提供了充足丰富的学术养分。更重要和关键的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家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党中央将全党工作中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这为罗祖德提供了用武之地。罗老师回忆,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的经济状况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国家的经济形势,那时上海的财政收入占全国的六分之一;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毛泽东主席曾指出,把北京稳住了,政治上就稳定了;把上海稳住了,财政上就稳定了。但是上海的经济受到“四人帮”的严重破坏,各项指标连年滑坡,同时与浙江省、江苏省的经济往来也大受影响,行政区和经济区的不整合,使得江浙沪两省一市各自为政、以邻为壑,甚至相互扯皮、拆台,比如浙江、江苏抬高上海轻重工业发展所需要的原材料价格,上海的自行车、手表、缝纫机等工业制成品也不卖给自己的邻居,地域封锁的情况越来越严重,“棉花大战”、“茧丝大战”、“水源大战”等区域摩擦新闻不时见诸媒体。
上海的经济怎么办、上海的出路在哪里?成了当时上海的首要问题。对此,罗老师对上海的出路做了如下考虑:“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是长江的灵气跟大海的胸怀共同的产物”,所以上海可以向海外发展,但当时我国的经济、科技、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很落后,拓展海外市场困难重重,这一想法虽然美好但不切合实际;既然如此,就要回过头来利用长江三角洲的区位特点,与邻居浙江省、江苏省协同发展,同“洲”共济。但这只是一颗种子一样的想法,还需要其它外部条件才能结出理论的硕果。年,罗老师参加在无锡太湖饭店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研讨会,与时任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童大林相识,童大林推荐他参加了又一个相关的会议。在此会议上,与会的江苏、浙江两省领导与学部委员(现两院院士)认为罗祖德提出的“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想法很有道理,希望他在这方面继续深入研究下去。此后罗老师邀集仇金泉(时任上海科学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姚诗煌(《文汇报》记者)、朱新轩、陈卫平作了多次研讨,撰写了《长江三角洲经济规划研究提纲》(仇金泉、罗祖德、朱新轩:年9月14日)、《开展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研究》(仇金泉、罗祖德、朱新轩:《自然杂志》年3月2日第5卷第2期,第83—86+页)等多篇文献,最终形成了“上海的出路就在于建立一个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基本观点。年5月19日《文汇报》头版,刊发了题为《制定长江三角洲综合开发规划,成立江浙沪经济发展协调机构》的新闻报道。这是在全国新闻媒体上首次报道有关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消息,从此“长三角”进入人们的视野。
自此以后,虽然长三角一体化的历程充满争议和艰辛,但是长三角一体化的概念一经提出,就展现出了巨大的学术生命力和实践应用功能。当年,大家只会认同“我是江苏人,我是浙江人,我是上海人”,现在,大家都认同“我是长三角人”。在我国改革开放40余年的历程中,长三角一体化理念始终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0世纪90年代的浦东开发开放、21世纪的崇明岛建设世界级生态岛,以及现在的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在某种程度上,都与当年罗祖德教授等学者提出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概念存在着一定的学理联系,罗教授在长三角一体化研究方面无疑具有宝贵的先锋性作用。
每每说到这段历史,罗祖德老师总是露出天真的孩童般高兴的笑容,那份学者的纯真让人心醉。
二、居安思危心系民生
罗祖德教授的第二个重要研究方向是灾害研究,灾害是对人而言的,灾害与人类同存共在,防灾减害是人类永恒的研究课题。居安思危重于泰山,因为灾害往往在人们忘却时发生,尤其是像上海这样人口高度密集、经济高度发达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罗老师指出,灾害研究也是社会的需要,他于年在文汇报上发表了《一门急需研究的科学——灾害学》一文,在年罗祖德教授和徐长乐教授一起给上海市市长徐匡迪写信,提出上海市在大兴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一定要考虑到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灾害,做到未雨绸缪。一次他代替他的老师陈吉余先生去深圳参加深圳市委举办的会议,与会的很多人都是来自北京、上海、香港等地的知名学者,在大家一致叫好深圳市良好的发展势头的气氛下,罗老师用辩证思维提出,深圳把条件良好的海岸线卖给香港以及海外的华侨做墓地的做法是极大的资源浪费,应该利用这些海岸线发展经济,造码头、造工厂;第二个是应该注意防灾,深圳当下是风调雨顺、看似稳如泰山,但并不代表未来不会受到暴雨、洪水、台风以及污染等灾害的破坏。仅过一年,深圳就遭受了洪水灾害,被罗祖德教授不幸而言中,罗老师的《深圳走向国际大都市的若干战略思考》这篇文章也被收录进年5月的《深圳——国际性城市论文集》中。
罗老师第三个工作就是外来人口研究,主要是上海如何应对民工潮的问题。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城市经济有了快速的发展,城乡经济差距越来越大,因此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上海等大城市,给城市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治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当社会上很多人对进入城市的农民工颇有微词之际,罗祖德以学者的担当再次发声。在一次受邀出席全上海的派出所所长都参加的专门讨论农民工管理问题的会议上,罗老师提出首先要改变当时上海人心目中对外来民工的贬义评价,要发自内心地爱护他们,因为没有他们的付出,上海各方面建设就不可能取得这么多成就,并且在座很多人的祖上也是外地来上海讨生活的民工,并指出人口的流动绝对是个好事情。在人民日报华东版上发表的“是是非非民工潮”这篇文章,充分肯定了农民工进入城市是对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作用,从此,大胆地开启了对农民工重新认识的先河。
彼时,年近花甲的罗祖德教授仍然精神饱满地驰骋在长三角上,只不过他已经将长三角研究更深入更具体化了,他从宏观走向微观,走向比较研究。现在看来,罗老师的研究重点在不断变化,这与他的研究理念息息相关。他认为,社会科学学者一定要面向社会,急国家之所急,跟着国家需要走,跟着民生需要走。当年研究长三角的一体化问题,是因为这个问题困扰了江浙沪的决策者和那么多企业和老百姓,这促使他深入研究和思考,最后提出了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的概念。他后来白癜风能不能彻底治好白癜风能彻底治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