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气药
补气药,又称益气药,就是能治疗气虚病症的药物。具有补肺气、益脾气的功效,适用于肺气虚及脾气虚等病症。
脾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脾气虚则神疲倦怠,大便泄泻,食欲不振,脘腹虚胀,甚至浮肿、脱肛等症;肺主一身之气,肺气不足,则少气懒言,动作喘乏,易出虚汗。凡呈现以上症候,都可用补气药来治疗。
补气药又常用于血虚的病症,因为气旺可以生血。尤其在大失血时,必须运用补气药,因为“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速固”。所以,临床上有“血脱益气”的治法。
补气药如应用不当,有时也会引起胸闷腹胀、食欲减退等症,必须注意。
人参(附:人参叶、人参芦)本品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
甘,平。入脾、肺经。
大补元气,补肺益脾,生津,安神。
1.用于气虚欲脱、脉微细等症。
人参功能大补元气,所以常用以挽救气虚欲脱之症。临床上如遇气息短促、汗出肢冷、脉微细,或大量失血引起的虚脱等危急的症候,可单用一味人参煎服,以补气固脱;如阳气衰微,又可与附子等同用,以益气回阳。
2.用于肺虚气喘。
肺气虚则呼吸短促、行动乏力、动辄气喘。本品能补肺气,可用于肺虚气喘,常与蛤蚧、胡桃肉等同用。
3.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食欲不振、胸腹胀满,以及久泻脱肛等症。
人参能麸舞脾胃的元气,对于脾胃虚弱之症,也用为要药。用于倦怠乏力,气虚脱肛等症,常与黄耆、白朮等配伍;用于纳呆、腹胀、泄泻等症属于脾虚的,可与白朮、茯苓、山药、莲肉、砂仁等配伍同用。
4.用于消渴,热病耗伤津液等症。
人参能生津止渴,故可与生地、天花粉配伍,用于消渴;如高热大汗后,气伤液耗而见身热口渴者,还可与清热泻火药如石膏、知母等同用,这是取它的益气生津作用;如属热伤气阴,口渴汗多,气虚脉弱者,又可用本品与麦冬、五味子相配伍,以达益气养阴而敛汗之功。
5.用于神志不安、心悸怔仲、失眠等症。
人参功能益心气、安心神,凡心悸怔仲、失眠健忘等属于气血两亏、心神不安之症,往往用为要药,常与养血安神药如酸枣仁、桂圆肉、当归等同用。
此外,人参与袪邪之药同用,可用于邪未清而正气已虚的病症,以起到扶正怯邪的功效。
1.野山人参、野山参、吉林参(系野生者,生长时期甚长,功效较佳。然产量较少,价格甚昂,非症情严重者一般少用。)
2.移山参(即栽培者,用冰糖汁灌制而成,色白。功同野山参而作用较弱,适用于气阴两亏的病症)。本品的断枝、小枝及须根,通称“糖参”,功同移移山参而作用较弱,价也较廉。
3.生晒参(即移山参不用冰糖汁灌制而晒干,功用与移山参相似。幼小者晒干,叫“皮尾参”,功能益气养阴,现常用代西洋参)。
4.红参、石柱参(即栽培者,经蒸制而成,色呈暗红。药性偏温。功同移山参而作用较强,适用于气虚及阳虚体弱者。本品的小枝及须根,叫“红参须”;功同红参而作用稍弱,价较低。)
5.别直参、朝鲜参(产于朝鲜,形似红参而枝大。性味、功用与红参相似而作用较强,价较贵。)
五分至三钱,用文火另煎,单独服(先饮汁,再食渣),或将参汁加入其它药汁内饮服;如用于急救虚脱,大剂可用五钱至一两,煎汁分数次灌服。如研粉或制成片剂,吞服,每次三分至五分,或三片至正片,每天一次至三次。
1.人参叶:一称参叶,即人参的叶片,性味甘苦寒。功能生津袪暑,降虚火。适用于热病伤津,暑热口渴,胃阴不足,虚火牙痛等症。一般用量为一钱至三钱。煎服。本品市场所售较为混乱,或以大叶三七的叶、或以竹节三七的叶应用,须进一步研究。
2.人参芦:一般称参芦,即人参根部顶端的根茎部分,经蒸煮或用糖汁浸泡后应用。性味苦微温。功能涌吐,升提。过去主要用于体虚的痰饮病症,近又用于治疗泄泻日久、阳气下陷等症。一般用量为一钱至三钱,煎服。
1.人参能大补元气、生津、安神,既能用于久病气虚,又可用于急救虚脱,故为补虚扶正的要药。如妇女崩漏失血过多,头晕腰瘦,消瘦虚弱,用之能补气益血,易于康复;又如年老体衰,在劳累过度之后,即感不思饮食,睡眠不安,心悸乏力,似患重病,用之能益气补脾,宁心安神,增进饮食,恢复体力。根据实践体会,功用确属显著。在临床上如遇气虚而兼有津液不足现象者,可用移山参;如属气虚而兼有肢冷畏寒、阳虚症状者,可用红参。至于参的小枝及参须,虽作用较弱而价较廉,功效也颇可靠。
2.本品补气作用较强,一般不用于实症,如外感初起,或里热炽盛,或肝阳上亢,以及湿阻、食滞等引起的胸闷腹胀、便溏泄泻等症,都应忌用。如体质壮实之火,并无虚弱现象,则不必再进服补药,妄用本品,如误用或多用,往往反而导致闭气,而出现胸闷腹胀等症。此外,一般认为服用人参时,不可同时服食萝卜、茶叶等食物。
党参(附:明党参)本品为桔梗科植物党参或川党参的根。
甘,平。入脾、肺经。
补中益气。
用于气虚不足,倦怠乏力,气急喘促,脾虚食少,面目浮肿,久泻脱肛等症。
本品为临床常用的补气药,功能补脾益肺,效近人参而为较弱,适用于各种气虚不足的病症,在临床上常与黄耆、白朮、山药等配伍应用;如血虚萎黄及慢性出血疾患引起的气血两亏的病症,本品又可配补血药如熟地、当归等同用。
党参、潞党参、台党参(洗净,晒干,切片用。)、炒党参(麸皮拌炒至微黄色,药性和润,健脾力佳。)
三钱至五钱,煎服。焙干,研末吞服,每次三分至五分。
明党参:一名粉沙参。为伞形科植物明党参的根。性味微苦微寒。功能润肺化痰,和中养胃。适用于病后虚弱、食少口干,肺热咳嗽、咯痰不爽等症。一般用量为三钱至五钱,煎服。
1.党参既可补脾胃而益肺气,又能益气以补血,主要用于脾胃虚弱及气血两亏等症。又可用于虚实相兼之症,如虚火外感,可与解表药同用;体虚里实,可与攻下药配伍,都是用以扶正怯邪。
2.党参的补气作用,与人参相似,但功力较弱;不过本品产量较人参为多,价亦较廉,故在一般补益剂中多用党参;但是如遇虚脱危重之症,急需补气固脱,因党参力薄,当用人参为宜。
孩儿参本品为石竹科植物孩儿参的块根。
甘、微苦,平。入脾、肺经。
补气养胃。
用于病后虚弱,倦怠乏力,饮食减少,心悸,自汗,津少口渴及小儿消瘦等症。
本品功似人参而力薄,为补气药中一味清补之品,用于病后气阴两亏等症,可配合沙参、山药等同用。在邪未去尽,而见气虚不足、津少口渴等症,也可应用。
孩儿参、太子参(洗净,晒干用。)
二钱至五钱,煎服。
黄耆本品为豆科植物内蒙黄耆、膜荚黄耆或其它同属相近种植物的根。
甘,微温。入脾、肺经。
补气升阳,固表止汗,托疮生肌,利水退肿。
1.用于气虚衰弱,倦怠乏力,或中气下陷、脱肛、子宫脱垂等症。
黄耆健脾益气,且具升阳举陷的功效,故可用于气虚乏力及中气下陷等症。在临床上用于补气健脾,常与党参、白朮等配伍;用于益气升阳而举陷,常与党参、升麻、柴胡、炙甘草等合用。
2.用于表虚不固的自汗症。
黄耆功能固护卫阳、实表止汗。用于表虚自汗,常与麻黄根、浮小麦、牡蛎等配伍;如表虚易感风寒者,可与防风、白朮同用。
3.用于气血不足、疮疡内陷、脓成不溃或久溃不敛者。
黄耆能温养脾胃而生肌,补益元气而托疮,故一般称为疮痈要药,临床上多用于气血不足、疮痈内陷、脓成不溃、或溃破后久不收口等症。如用于疮疡内陷、或久溃不敛,可与党参、肉桂、当归等配伍;用于脓成不溃,可与当归、银花、白芷、穿山甲、皂角刺等同用。
4.用于水肿、脚气、面目浮肿等症。
黄耆能益气而健脾,运阳而利水,故可用于水肿而兼有气虚症状者,多配合白朮、茯苓等同用。
此外,本品又可与活血袪瘀通络药如当归、川芍、桃仁、红花、地龙等配伍,用于中风偏枯、半身不遂之症,有益气活血、通络利痹的功效。对于消渴病症,也可应用,常与生地、麦冬、天花粉、山药等配伍.
生黄耆、绵黄耆、北口耆(生用,多用于固表、托疮、利水、利痹等。)、炙黄耆(蜜炙用,用于补气健脾。)、清炙黄耆(用麸皮拌炒至微黄色,用于补气。)
三钱至五钱,煎服。
白朮本品为菊科植物白朮的根茎。
苦、甘,温。入脾、胃经。
补脾燥湿,利水,止汗。
1.用于脾胃虚弱,食少胀满,倦怠乏力,泄泻等症。
白朮有补脾燥湿的作用,故可用于脾胃虚弱、食少倦怠及脾虚湿困、腹胀泄泻等症。补脾胃可与党参、甘草等配伍;消痞除胀可与枳壳等同用;健脾燥湿止泻可与陈皮、茯苓等同用。
2.用于水湿停留、痰饮、水肿等症。
白朮既能燥湿,又能利水,故可用于水湿内停之痰饮或水湿外溢之水肿。治寒饮可与茯苓、桂枝等配伍;治水肿常与茯苓皮、大腹皮等同用。
3.用于表虚自汗。
本品与黄耆、浮小麦等同用,有固表止汗之功,可治表虚自汗。此外,本品又可用于安胎,治妊娠足肿、胎气不安等症,有内热者可与黄芩等配伍;腰酸者可与杜仲、桑寄生等同用。
生白朮(生用,燥湿、利水作用较好)、炒白朮、焦白朮(用麸皮炒黄用,减少燥性,功偏补脾。)、制白朮(蒸熟用,燥性减弱,用于补脾益气。)
一钱至三钱,煎服。
1.白朮是一味培补脾胃的药物,它补气的作用较弱,但苦温燥湿,能补脾阳。因脾司运化,喜燥而恶湿,得阳始运,能升则健。如脾阳不振,运化失职,必致里湿不化,水湿停留,而发生痰饮、痞满、泄泻等病症,都可应用本品。至于胃阴不足,舌苔光剥,津液缺少,唇燥口干者,就不宜用性偏温燥的白朮了。
2.过去上海有于于朮、冬朮、白朮三种,一般认为于于朮和冬朮作用较好,但现在上海地区已经简化,不再区分。
山药本品为薯蓣科植物山药的根茎。
甘,平。入肺、脾经。
补脾胃,益肺肾。
1.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体倦,泄泻,及妇女白带等症。
山药性平不燥,作用和缓,为一味平补脾胃的药品,故不论脾阳亏或胃阴虚,皆可应用。临床上用治食少倦怠或脾虚泄泻,常与党参、白朮、扁豆等补脾胃之品配伍;治妇女白带,常与芡实、白朮、茯苓等同用。
2.用于肺虚久咳,肾虚梦遗精滑,小便频数等症。
山药益肺气,养肺阴,故可用于肺虚痰嗽久咳之症,如有肺阴不足症状者,可与沙参、麦冬等同用;本品又能益肾涩精,如肾亏遗精,则可与熟地、山萸肉、龙骨等配伍应用;如小便频数,则可配益智仁、桑螵蛸等同用。
此外,本品又适用于消渴,可与生地、黄耆等同用。
山药、怀山药、淮山药(除去外皮,洗净,晒干,打碎用。)
三钱至一两,煎服。
扁豆(附:扁豆衣、扁豆花)本品为豆科植物稨豆的成熟种子。
甘,微温。入脾、胃经。
健脾化湿。
1.用于脾虚泄泻,妇女白带等症。
扁豆补脾而不滋腻,化湿而不燥烈,因其健脾化湿,故可用于脾虚泄泻及妇女白带,常与白朮、山药等配合应用。
2.用于暑湿内蕴、腹泻、呕吐等症。
本品能健脾和中而化湿,凡暑湿内蕴、脾胃运化失常而致呕吐腹泻者,临床往往取以配解暑之品如鲜荷叶、香薷等同用。
扁豆、白扁豆、生扁豆(生用,多用于暑湿病症。)、炒扁豆(炒微焦用,多用于健脾止泻。)
三钱至五钱,煎服。
大枣本品为鼠李科植物枣的成熟果实。
甘,平。入脾经。
补脾胃,养营安神,缓和药性。
1.用于脾胃虚弱、气虚不足、倦怠乏力等症。
本品功能补中益气,用治脾胃虚弱等症,每与党参、白朮等配伍,可加强补中益气的功效。
2.用于脏躁症。
大枣又能养营安神,临床上常与甘草、小麦等同用,以治脏躁症。
此外,本品与甘遂、大载、芜花等峻泻药配伍,既能缓和药性,又能补脾和胃。如与生姜同用,既能协调营卫,又可和理脾胃。
大枣、红枣、大红枣(劈开用。)
三枚至十枚,煎服。
1.大枣即平日供食用的红枣,性质平和,能培补脾胃,为调补脾胃的常用辅助药。民间常用作为补血的药物,治疗血虚的病症;因此近年来临床上用它补血以止血,治疗过敏性紫癜,可单用或配合其它药物同用。
2.本品配合甘草、小麦,即为甘麦大枣汤,前人用治脏躁。脏躁的发病原因,多由情志抑郁或思虑过度,心脾受损,致脏阴不足而成。其临床表现为无故悲伤、精神失常、坐卧不安、心烦不寐等症。此种症候,类似现代的[病意]病。
甘草本品为豆科植物甘草的根茎和根。
甘,平。入十二经。
补中益气,泻火解毒,润肺袪痰,缓和药性,缓急定痛。
1.用于脾胃虚弱及气血不足等症。
甘草味甘性平,能补脾胃不足而益中气,对于脾胃虚弱之症,常与党参、白朮、茯苓等补气健脾药配伍应用;对于心血不足、心阳不振之症,可与补血养阴及温通心阳药如阿胶、生地、麦冬、人参、桂枝等品配合应用。
2.用于疮疡肿毒,咽喉肿痛等症。
甘草生用则能泻火解毒,故常用于疮痈肿痛,多与金银花、连翘等清热解毒药配伍;对咽喉肿痛,可与桔梗、牛蒡子于等配合应用,有清热利咽的功效。
3.用于咳嗽气喘等症。
本品甘缓润肺,有袪痰止咳的功效,在临床上用治咳嗽喘息等症,常与化痰止咳药配伍应用,作为辅助之品。因其性质平和,故不论肺寒咳喘或肺热咳嗽,均可配合应用。
4.用于腹中挛急作痛。
本品有缓解挛急之功,常与芍药配伍,治腹中挛急而痛。
此外,甘草还能缓和药性,有减低或缓和药物烈性的作用,历代本草文献上并载有本品有解药毒作用,可供研究。
生甘草、生草、粉甘草(生用,多用于泻火解毒,缓急止痛。)、炙甘草、炙草(蜜炙用,多用于补中益气。)、清炙草(炒用。)
五分至三钱,煎服。
1.甘草是一味常用的药物,一般认为本品在方剂中只是作为辅助、矫味之用;其实根据临床实践的体会,它本身确实具有一定的功效,如炙甘草汤补心气、振心阳,甘草干姜汤温润肺脾,芍药甘草汤缓急定痛,甘桔汤袪痰利咽,银花甘草汤清热解毒等,都是用它作为主药的。
2.甘草又能缓和药性,如四逆汤用本品以缓和干姜、附子的温热,调胃承气汤用本品以缓和大黄、芒硝的攻下作用等。
3.甘草甘缓,凡湿阻中焦、脘腹胀满者用之能令人气窒满闷,故在使用时必须注意。
饴糖本品为以糯米或粳米磨成粉,煮熟,加入麦芽,搅合均匀,微火煎熬而成的饴。
甘,微温。入脾、胃、肺经。
补中缓痛,润肺止咳。
1.用于中气虚乏,腹中急痛等症。
饴糖甘润,功能补虚乏、建中气,治疗脾胃虚弱,可与党参、黄耆等药配合应用;本品还有缓急止痛作用,治疗虚寒性腹中急痛可与桂枝、芍药、甘草等配合应用。
2.用于肺虚咳嗽等症。
本品甘润益肺,治肺虚咳嗽,常与沙参、百部、杏仁等配合应用。
饴糖
一两至二两,冲服。
人胞(附:脐带)本品为人的胎盘。
甘、咸,温。入心、肺、肾经。
益气,补精血。
用于虚损瘦弱、气血两亏,及肺虚喘咳等症。
人胞为大补气血的药物,故适用于气虚乏力、劳损瘦弱、精血不足及肺虚喘咳等症,可单独服用;也可与其它药物配合同用。如气虚者,可配伍党参、黄耆等;脾虚食少者,可配伍白朮、山药、茯苓、陈皮等;肺虚喘咳者,可配党参、麦冬、五味子等;肝肾不足、虚火上炎者,宜配龟板、牛膝、生地、黄柏等药;血虚者,可配熟地、首乌等品。
紫河车、杜河车、人胞(焙干用。)
五分至一钱,研粉吞服。或入丸、散、片剂服用。
黄精本品为百合科植物黄精的根茎。
甘,平。入脾、肺经。
补脾润肺。
用于脾胃虚弱,体倦乏力,肺虚咳嗽,消渴,及病后虚羸等症。
本品有补中益气、润肺的功效,对脾胃虚弱,体倦乏力等症,常与党参、白朮等药配合应用;对肺虚燥咳,常与沙参、天冬、麦冬等配合应用。
此外,本品还可用治糖尿病,常配合山药、黄耆、天花粉、枸杞子等同用。
黄精、制黄精(蒸熟用。)
三钱至五钱,煎服。
狼把草本品为菊科植物大狼把草的全草。
苦,平。
补气,清热。
1.用于体虚无力。
本品有补气作用,主要用于脱力劳伤、倦怠乏力,常配合大枣煎服;对体虚无力、盗汗、咯血等症,又可与仙鹤草、平地木、功劳叶等配伍同用。
2.用于痢疾。
狼把草又能清热、消疳,如治疗痢疾,可与马齿苋、地锦草等药配合应用。
金雀根(附:金雀花)本品为豆科植物锦鸡儿的根。
甘,微温。
补气、利尿、活血、止痛。
1.用于体虚乏力、浮肿。
金雀根有补气作用,配合锗实子、补骨脂等,能治体虚乏力;又能利尿,配合白朮、茯苓等药,还可用治体虚浮肿。
2.用于跌打损伤,风湿痹痛。
本品又有活血止痛的功效。配合扦扦活、落得打等,治疗跌仆损伤;配合五加皮、木瓜、桑枝等药,又可用治风湿痹痛。
此外,本品还能通下乳汁,用治产后乳汁不下的病症。
金雀根(洗净,晒干,切片用。)
五钱至一两,煎服。
第二节助阳药助阳药,又名补阳药,就是能治疗阳虚病症的药物。具有助肾阳、益心阳、补脾阳的功能,适用于肾阳不足、心阳不振、脾阳虚弱等症。
肾阳为一身之元阳,肾阳虚则有畏寒、肢冷、阳痿、遗精、遗尿等症。心主血脉,心阳虚则冷汗淋漓、面色恍白、脉细欲绝或出现结代脉等。脾主运化,脾阳虚则完谷不化,便搪、泄泻、食欲不振等。
由于祖国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所以助阳药主要用于温补肾阳。对于肾阳衰微不能温运脾阳所引起的泄泻,以及肾气不足,摄纳无权所引起的喘促,都可选用适当的补肾阳药来治疗。至于心阳虚,可用温里药或补气药治疗。助阳药性多温燥,凡有阴虚火旺的症状,应该慎用,以免发生助火劫阴的弊害。
鹿茸本品为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等各种雄鹿尚未骨化的幼角。
甘、咸,温。入肝.肾经。
补督脉,助肾阳,生精髓,强筋骨。
1.用于肾阳不足、阳痿、肢冷、腰瘦、小便清长、精衰、血少、消瘦乏力及小儿发育不良、骨软行迟等症。
鹿茸是一味补督脉的要药,又能助肾阳、补精髓、强筋骨,适用于肾阳不足、精衰血少及骨软行迟等症。本品可单味服用,也可配合熟地、山萸肉、菟丝子、肉从蓉、巴戟天等同用。
2.用于冲任虚损,带脉不固,崩漏带下等症。
鹿茸髓补益肝肾,调理冲任,固摄带脉,故可止漏束带,用治崩漏带下属于虚寒症状者,可与阿胶、当归、熟地、山萸肉、淮山药、白芍、乌贼骨等配伍同用。
此外,本品亦可用于慢性溃疡经久不敛及阴性疮肿内陷不起等症,有补养气血、内托升陷的功效。
鹿茸血片(呈蜜蜡色,功效较佳,价较贵。)、鹿茸、鹿茸粉片(白色者称粉片,处方写鹿茸,药店付粉片,功效较血片稍弱,价较低。)
每次一分至三分,研细吞服。或入丸、散剂。不入汤剂。
1.鹿茸甘咸性温,能峻补肾阳、益精养血,凡肾阳衰微、精血两亏,症情偏于虚寒的,用之较为相宜。但本品究属性温助阳的药物,对于阴虚阳亢及内热者均应忌用。
2.鹿茸温肾益火虽与附、桂相似,但附、桂性热而刚燥,作用较速,如应用不当,即有伤阴劫液的弊害;鹿茸则性温而柔润,作用较缓,即《内经》所说:「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是一味温养的药品。
鹿角(附、鹿角胶、鹿角霜)本品为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等各种雄鹿的老角。
咸,温。入肝、肾经。
温补肝肾、强筋骨、活血消肿。
1.用于肾阳不足、畏寒肢冷、阳痿、遗精、腰瘦脚弱以及崩漏等症属于虚寒者。
鹿角功能温补肝肾而强筋骨,主要用于肾阳不足引起的各种病症,常与地黄、山萸肉、肉苁蓉、菟丝子、巴戟天、杜仲等配合应用。
2.用于阴症疮疡及乳痈初起等症。
鹿角既能温补肾阳,又有活血消肿之功,故常用于虚寒疮疡之症,有良好的消散作用,为外科常用之品,可配肉桂、白芥子等内服,也可醋磨外用。此外,本品又能用于乳痈初起,可用单味研粉吞服;如乳痈红肿热痛,可配合蒲公英、全瓜蒌、夏枯草、象贝母、金银花、连翘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药物同用。
鹿角粉(研粉应用。)、鹿角片(镑片应用。)
鹿角片:一钱至三钱,煎服。鹿角粉,内服每次三分至五分,每日二至三次吞服,或入丸、散剂服。外用适量。
1.鹿角胶:为鹿角熬煎浓缩而成的胶状物。性味甘平。功能补肾阳,生精血,托疮生肌。适用于咯血、尿血、崩漏等症偏于虚寒者,以及阴疽内陷等症。补阳作用较鹿角为胜。一般用量为一钱至三钱,须等其它药煎好,去渣后,再入药汁内,加温烊化,服用。
2.鹿角霜:为鹿角熬胶后所存残渣,每斤残渣再吸入鹿角胶二两。功近鹿角而为稍逊,用法用量与鹿角相同。
淫羊藿本品为小蘗科植物淫羊藿及同属其它植物的全草。
辛,温。入肝、肾经。
补肾助阳,袪风湿。
1.用于肾虚阳痿、遗精早泄、腰膝痿软、肢冷畏寒等症。
淫羊翟功能温肾助阳,故适用于肾阳不足的症候。治阳痿遗泄,可配仙茅、山萸肉、肉从蓉等品;治腰膝痿软,可配杜仲,巴戟天、狗脊等品。
2.用于寒湿痹痛或四肢拘挛麻木等症。
淫羊藿性味辛温,能散风除湿,故又可用于风湿痹痛偏于寒湿者,以及四肢麻木不仁或筋骨拘挛等症,可与威灵仙、巴戟天、肉桂、当归、川芎等配伍同用。
仙灵脾、淫羊藿(洗净,晒干,切碎用。)
三钱至五钱,煎服。
淫羊藿性味辛温,功能补命门、助肾阳,是临床上治肾阳不足的常用药物根据临床实践体会,本品温肾益火的功效,与仙茅、葫芦巴相近。但仙茅、葫芦巴两药性温偏热,温肾作用较强,服用稍久,即有口苦唇燥的弊害;本品则性温而不热,对偏于肾阳虚的患者,久服无不良现象。
仙茅本品为石蒜科植物仙茅的根茎。
辛,热。有小毒。入肾经。
温肾壮阳,袪寒除湿。
用于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所致的阳痿精寒,腰膝风冷,筋骨痿痹等症。
本品辛热性猛,能补命门而兴阳道,除寒湿而暖腰膝,对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所致的阳痿精寒、筋骨痿痹等症,常与淫羊茬等配合应用。
仙茅(洗净,晒干用。)
一钱至三钱,煎服。
巴戟天本品为茜草科植物巴戟天的根。
辛、甘,微温。入肾经。
补肾助阳,散风袪寒湿。
1.用于肾虚阳痿,遗精早泄,腰膝痿软等症。
巴戟天温而不燥,补而不滞,能补肾阳、强筋骨。用于阳痿遗泄,常与肉苁蓉、菟丝子等同用;治疗腰膝痿软,常与续断、杜仲等药配伍应用。
2.用于下肢寒湿痹痛等症。
本品能助肾阳、散寒湿,治痹痛,用治上述症候,常与附子、狗脊等配合应用。
巴戟天、巴戟肉(洗净,晒干,切片用。)
三钱至五钱,煎服。
补骨脂本品为豆科植物补骨脂的成熟果实。
辛、苦,大温。入脾、肾经。
补肾助阳。
1.用于下元虚冷,阳痿,遗精,早泄,腰部度痛,及小便频数,遗尿等症。
补骨脂功能温补肾阳,用于肾阳不足,阳痿遗泄、尿频、遗尿等症,常配合仙灵脾、菟丝子等同用;对于腰部疫痛,常与川断、狗脊等配合应用。
2.用于虚冷泄泻。
补骨脂能补命门火而温运脾阳,治虚冷泄泻,常与肉豆蔻等同用。
3.用于虚喘。
肾气不足,摄纳无权,每易引起喘促。本品温肾而纳气平喘,多与胡桃肉配伍以治虚寒气喘。
补骨脂、破故纸(用盐水炒至微焦应用。)
二钱至四钱,煎服。
补骨脂为临床常用的助阳药,它能益肾固精而缩尿,温运脾阳以止泻,且可补肾纳气而平喘。如属阴虚火旺,大便秘结者,不宜应用。
胡桃肉(附:胡桃夹)本品为胡桃科植物胡桃的种仁。
甘,温。入肺、肾经。
补肾强腰膝,敛肺定喘,润肠通便。
1.用于肾虚腰膝酸痛、两足痿弱等症。
胡桃肉能补肾强腰膝,但作用缓和,为治腰膝酸痛的辅助药品,临床上常与补骨脂、杜仲等药配合应用。
2.用于肺肾不足的虚喘。
本品补肾而纳气,敛肺而定喘,用治肺肾不足的虚喘,可与人参、补骨脂等配伍应用。
3.用于津液不足、肠燥便秘。
胡桃质润多油,能润燥而滑肠,可用于老年人或病后津少便秘,单独服用;或与火麻仁、肉苁蓉等配伍同用。
胡桃、胡桃肉(打碎、去壳用。)
三钱至一两,研碎,用开水冲调服;或入丸、散,吞服。
胡桃夹:又称分心木。即胡桃果隔。可治噎膈,腰痛,遗精等症。一般用量为一钱至三钱,煎服。
胡桃肉一般作为补益之品,用于补肝肾、强腰膝、敛肺定喘,只是一种辅助的药物。本品能润燥滑肠,故遇便溏腹泻时,必须忌用。
健腰丸(原名青娥丸)《和剂局方》:杜仲、补骨脂、胡桃肉、大蒜、青盐。治肾虚腰痛。
肉苁蓉本品为列当科植物肉从蓉的肉质茎。
甘、咸,温。入肾、大肠经。
补肾助阳,润肠通便。
1.用于肾虚阳痿,遗精早泄及腰膝冷痛,筋骨痉弱等症。
肉从蓉温而不燥,补而不峻,用于肾虚阳痿、遗精、早泄等症,可配合熟地黄、菟丝子、山萸肉等同用;治腰膝冷痛、筋骨痿弱,可配合续断、补骨脂等同用。
2.用于肠燥便秘。
本品能温润滑肠,多用于老年人及病后、产后津液不足,肠燥便秘之症,常与火麻仁.柏子仁等药配伍同用。
甜苁蓉、甜大云、肉苁蓉(切片用。)
三钱至五钱,煎服。
1.肉从蓉性温而柔润,功能补肾助阳,与巴戟天相似,都可用于下元虚冷的症候,且常配合同用。但巴戟天散风袪寒湿,可用于下肢寒湿痹痛;而肉苁蓉则滋液而润燥,可用治津液不足的肠燥便秘。从以上两药功用不同之处,可以看出肉苁蓉的性质较巴戟天更为柔润,是一味补阳益阴的药物。
2.本品过去因炮制方法不同,有甜苁蓉、咸苁蓉、淡苁蓉的区别,现在上海地区对从蓉的炮制方法,已简化而不再区分。
益智仁本品为姜科植物益智的成熟种仁。
辛,温。入脾、肾经。
补肾固精,缩尿,温脾止泻,摄涎唾。
1.用于下元虚冷、不能固密所致的遗精、早泄、尿频、遗尿及白浊等症。
益智仁能温肾助阳、涩精缩尿。用于肾虚遗泄,可与补骨脂、菟丝子等配伍;用于尿频、遗尿,可与山药、乌药等配伍;用于肾虚白浊或小便余沥,可与川萆薢、乌药等配伍同用。
2.用于脾寒泄泻,腹部冷痛及口涎自流等症。
脾阳不振,运化失常,每易引起腹痛泄泻。本品辛温气香,有暖脾止泻的功效,可与党参、白朮、干姜、炙甘草等配伍,用治脾寒泄泻冷痛。涎乃脾所统摄,如脾脏虚寒,不能摄涎,以致口涎多而自流者,本品又能温脾以摄涎,可与党参、茯苓、半夏、陈皮、淮山药等品配伍同用。
益智仁、煨益智仁(炒用)。
一钱至三钱,煎服。
1.益智仁功能暖脾胃而和中,助肾阳而固下,用治脾肾虚寒等症,大都是取它固涩的特长。
2.益智仁善于温脾摄涎唾,它所治的涎唾多而自流,乃是脾虚不能摄涎所致,必无口干、口苦的现象;如属脾胃湿热所引起的口涎自流,多有唇赤、口苦、苔黄等症,则宜用黄芩、白芍、甘草等品,不可用辛温的益智仁。
3.益智仁与补骨脂都能温补脾肾,可用于遗精、尿频、遗尿及虚寒泄泻等症。但益智仁偏于温脾固涩,能摄涎唾;补骨脂则偏于补肾助阳,可用于肾虚腰酸及虚喘等症,各有特点。
沙苑蒺藜本品为豆科草本植物扁茎黄耆或直立黄耆的成熟种子。
甘,温。入肝、肾经。
补肾固精,养肝明目。
1.用于肾虚阳痿,遗精早泄,小便频数,耳鸣,肾虚腰痛及带下等症。
沙苑蒺藜功效与菟丝子相近,主治病症亦属相似,故二药可以同用。本品与龙骨、牡蛎、芡实、莲须等药配伍应用,有固肾涩精的功效。
2.用于肝肾不足,眼目昏花。
本品用于肝肾不足所致的眼目昏花,可与菟丝子、枸杞、女贞子等配伍。
沙苑蒺藜、沙苑子、潼蒺藜、潼沙苑(晒干用)。
三钱至五钱,煎服。
1.沙苑蒺藜性温而柔润,能滋补肝肾,功与菟丝子相似而助阳的功效稍强,也是一味平补阴阳的药物。
2.沙苑蒺藜与白蒺藜是两种药物,不仅形态不同,功用也大有差异。白蒺藜有刺,又名刺蒺藜,功能疏肝开郁、袪风明目,无补益作用。故两者不可混淆。但沙苑蒺藜一药,在古代文献中也有称为白蒺藜的,如《本草衍义》上说:「蒺藜有二等,一等杜蒺藜,即今之道旁布地而生者,开小黄花,结芒刺;一种白蒺藜,出同州沙苑牧马处,子如羊内肾,大如黍粒,补肾药今人多用。风家惟用刺蒺藜也」。这里所说的白蒺藜,就是现在的沙苑蒺藜。因此,宋、明文献中记载的一些补肾药方中所用的白蒺藜,其实即是沙苑蒺藜,而不是刺蒺藜。
编后语:
平台每日分享关于中医养生,中草药材等相关内容,返璞归真,天人合一。感恩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