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中科医院好不好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ys/161223/5153151.html
出处:《神农本草经》
别名:云木香、广木香、蜜香
拉丁学名:AucklandiaeRadix
来源:菊科植物木香的干燥根。
科属:植物界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桔梗目菊科草药属木香
处方用名:木香、广木香、云木香、煨木香
分布区域:陕西、甘肃、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药性:辛、苦,温。归脾、胃、大肠、三焦、胆经。
功效:行气止痛,健脾消食。
临床应用:
1.脾胃气滞,脘腹胀痛,食积不消,不思饮食2.泻痢后重3.胸胁胀痛,黄疸,疝气疼痛
用法用量:煎服,3~6g。生用行气力强;煨用实肠止泻,用于泄泻腹痛。
注意事项:本品辛温香燥,凡阴虚火旺者慎用。
临床配伍:
(1)临床多与党参、白术、陈皮等相须配伍,行脾胃之滞气,治疗脾虚气滞,如香砂六君子汤;(2)与黄连配伍,行大肠之滞气,为治湿热泻痢里急后重之要药,如香连丸;(3)与槟榔、青皮、大黄等同用,行气导滞治饮食积滞证,如木香槟榔丸。
方剂:
1、参苏饮:人参、紫苏叶、干葛、半夏、前胡、茯苓、枳壳、桔梗、木香、陈皮、甘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宜,
干葛木香甘桔茯,内伤外感此方推。
具有益气解表,理气化痰的功效。
主治气虚外感风寒,内有痰湿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流涕,咳嗽痰白,胸脘满闷,倦怠无力,气短懒言,苔白脉弱。
临床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毛细支气管炎及泄泻等病症。
:本证由素体气虚,内有痰湿,又外感风寒而致。
①风寒束表,正邪交争,卫阳郁遏,肺气郁闭——故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
②风寒犯肺,痰湿内壅,气机不畅——故咳嗽痰白、胸脘满闷;
③倦怠无力、气短懒言、脉弱——乃气虚之征。
:
①君药:苏叶——辛温,发散表邪,宣肺宽中,故为君药。
②臣药:葛根——助君药发散风寒,解肌舒筋。
③佐药:
半夏、前胡、桔梗——化痰止咳;陈皮、木香、枳壳——理气宽胸;脾为生湿生痰之源,茯苓——健脾渗湿以治生痰之源。化痰与理气兼顾,既寓“治痰先治气”之意,又使升降复常,有助于表邪之宣散、肺气之开阖。
人参益气扶正,既助解表,又使表药祛邪不伤正。
④佐使药:炙甘草+茯苓+人参:益气健脾,兼和诸药,为佐使。
⑤煎服时,少加生姜、大枣,可助发表、益脾。诸药相合,共奏益气解表、理气化痰之功。
2、芍药汤:芍药、当归、黄连、槟榔、木香、甘草、大黄、黄芩、官桂。《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芍药汤中用大黄,芩连归桂槟草香,
清热燥湿调气血,里急便脓自安康。
具有清热燥湿,调气和血的功效。
主治湿热痢疾。腹痛,便脓血,赤白相兼,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弦数。
临床用于治疗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过敏性结肠炎、急性肠炎等属湿热为患者。
:本证由湿热壅滞肠中,气血失调所致。
①湿热下注大肠,搏结气血,酿为脓血——而为下痢赤白;
②肠道气机阻滞——则腹痛、里急后重;
③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象弦数等——俱为湿热内蕴之象。
:
①君药:黄芩、黄连——性味苦寒,入大肠经,功擅清热燥湿解毒,以除致病之因,为君药。
②臣药:
芍药——重用芍药养血和营、缓急止痛,配以当归养血活血,体现“行血则便脓自愈”之义,且可兼顾湿热邪毒熏灼肠络、耗伤气血之虑;
木香、槟榔——行气导滞,“调气则后重自除”。
③四药相配,调气和血。
④佐药:
大黄——苦寒沉降,合芩、连则清热燥湿之功著,合归、芍则活血行气之力彰,其泻下通腑可导湿热积滞从大便而去,乃“通因通用”之法;
肉桂——入少量温热之肉桂,既可助归、芍行血和营,又能制芩、连苦寒之性,共为佐药。
⑤佐使药:炙甘草——和中调药,与芍药相配,缓急止痛,用为佐使。
⑥诸药合用,湿去热清,气血调和,故下痢可愈。
3、暖肝煎:当归、枸杞、乌药、小茴香、茯苓、沉香、肉桂、生姜。《景岳全书》
暖肝煎中杞茯归,茴沉乌药姜肉桂,
下焦虚寒疝气痛,温补肝肾此方推。
具有温补肝肾,行气止痛的功效。
主治肝肾虚寒,肝寒气滞,睾丸冷痛,或小腹疼痛,疝气,畏寒喜暖,舌淡苔白,脉沉迟。
临床用于治疗疝气、精索静脉曲张、慢性阑尾炎、原发性痛经等病症,
:本证系由肝肾不足,寒客肝脉,气机郁滞所致。
寒为阴邪,其性收引凝滞,若肝肾不足,寒易乘虚客之,使肝脉气机不畅——故见睾丸冷痛,或少腹疼痛,或疝气痛诸症。
:
①君药:
肉桂——辛甘性热,温肾暖肝,祛寒止痛;
小茴香——味辛性温,暖肝散寒,理气止痛。二药合用,温肾暖肝散寒,共为君药。
②臣药:
当归——辛甘性温,养血补肝;
枸杞子——味甘性平,补肝益肾,二药补肝肾之不足治其本;
乌药、沉香——辛温散寒,行气止痛,以去阴寒冷痛之标,同为臣药。
③佐药:
茯苓——甘淡渗湿健脾;
生姜——辛温散寒和胃,扶脾暖胃,顾护后天,皆为佐药。
④综观全方,使下元虚寒得温,寒凝气滞得散——则睾丸冷痛、少腹疼痛、疝气痛诸症可愈。
4、归脾汤:?白术、当归、白茯苓、炒黄芪、龙眼肉、远志、炒酸枣仁、木香、甘草、人参。《济生方》
归脾汤用术参芪,归草茯神远志齐,
酸枣木香龙眼肉,兼加姜枣益心脾。
具有益气补血,健脾养心的功效。
主治:
1.心脾气血两虚证。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虚热,食少体倦,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2.脾不统血证。便血,皮下紫癜,以及妇女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舌淡,脉细弱。
临床用于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神经衰弱,冠心病等心脾气血两虚及脾不统血者。
:本证多因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日耗所致。
①心脾气血暗耗,神无所主,意无所藏——故见心悸怔忡,健忘失眠。
②脾虚运化无力,化源不足,气血衰少——见食少体倦,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③阴血亏虚,虚阳外浮——可见盗汗虚热;
④脾主统血,脾虚如不能摄血——则表现为各种出血症。
:
①君药:
黄芪——甘温,补脾益气;
龙眼肉——甘平,既补脾气,又养心血。
②臣药:
人参+白术——二者皆为补脾益气之要药,与黄芪相伍,补脾益气之功益著;
当归——补血养心,酸枣仁宁心安神;
龙眼肉——当归、酸枣仁与龙眼肉相伍,补心血、安神志之力更强。
③佐药:
茯神——养心安神,远志宁神益智;
木香——理气醒脾之木香,与诸补气养血药相伍,可使其补而不滞。
生姜、大枣——引用生姜、大枣,调和脾胃,以资化源。
④佐使药:炙甘草——补益心脾之气,并调和诸药,用为佐使。
⑤诸药配伍,心脾得补,气血得养,诸症自除。
5、真人养脏汤:人参、当归、白术、肉豆蔻、白芍、诃子、肉桂、甘草、木香、罂粟壳。《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真人养脏诃粟壳,肉蔻当归桂木香,
术芍参甘为涩剂,脱肛久痢早煎尝。
具有涩肠止泻,温中补虚的功效。
主治久泻久痢,中焦虚寒,泻痢无度。滑脱不禁,甚至脱肛坠下,腹痛喜温喜按。或下痢赤白,或便脓血,日夜无度,里急后重,倦怠食少,舌淡苔白,脉迟细。
临床用于治疗慢性腹泻、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肛门坠胀等病症。
:本证因泻痢日久,伤及脾肾而致。
①脾主运化,需赖肾阳之温煦。如泻痢日久,损伤脾肾,脾阳虚则中气下陷,肾阳虚则关门不固——故见久泻久痢而滑脱不禁,甚或脱肛不收;
②脾肾阳虚,虚寒内生,寒邪凝滞——故腹痛喜温喜按;
③脾虚运化不及——则食少神疲;
④舌淡苔白,脉沉细——皆为脾肾虚寒之象。
⑤脾肾虚寒导致久泻、久痢,泻痢日久——则进而加重脾肾虚寒,两者互为因果。
:
①君药:罂粟壳——重用罂粟壳涩肠固脱止泻,为君药。
②臣药:
诃子——苦酸温涩,功专涩肠止泻;
肉豆蔻——温中散寒,涩肠止泻,共为臣药,助君药以增强涩肠固脱止泻之功。
③君臣相配,体现“急则治标”之法。
④佐药:
肉桂——温肾暖脾,兼散阴寒;
人参、白术、当归、白芍——泻痢日久,气血亏虚故用人参、白术益气健脾,当归、白芍养血和营,共治其本,其中白芍又治下痢腹痛;
木香——为防补涩太过导致气滞,配木香醒脾导滞、行气止痛,使补而不滞。
⑤佐使药:炙甘草——调和诸药,合白芍又能缓急止痛,是为佐使药。
⑥诸药合用,补涩结合,标本兼治,使滑脱得固,脏腑得养,故名“养脏”。
6、紫雪:石膏、寒水石、滑石、磁石、玄参、木香、沉香、升麻、甘草、丁香、芒硝、硝石、水牛角、羚羊角、麝香、朱砂。《苏恭方》,录自《外台秘要》
紫雪羚牛朱芒硝,磁硝寒水滑石膏,
木麝丁沉升玄草,热盛动风此可疗。
具有清热开窍,止痉安神的功效。
主治热人心包,热动肝风证,症见高热烦躁,神昏谵语,惊风抽搐,斑疹吐衄,尿赤便秘。
临床用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败血症、小儿高热、急性磷化锌中毒等属邪热炽盛引动肝风者。
:本证由温热之邪内陷心包,热盛动风所致。
①邪热炽盛,充斥内外——则见高热不退;
②温热之邪内陷心包,扰乱神明——轻则烦躁不安,重则神昏谵语;
③热盛伤津——故口渴唇焦,尿赤便秘;
④热盛引动肝风,风火相煽——则为惊厥。
⑤小儿热盛惊厥——亦为邪热内陷心包,引动肝风而致。
:
①君药:
犀角(水牛角代)——咸寒,清心凉血解毒;
羚羊角——咸寒,清热凉肝息风;
麝香——芳香走窜,开窍醒神。
三药配伍,清热开窍息风,针对高热、神昏、惊厥而设,共为君药。
②臣药:
生石膏——辛甘大寒;
寒水石——辛咸大寒,二者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滑石——甘淡而寒,清热利窍,引热下行,三石为臣,清热泻火且不伤津。
③佐药:
硝石、朴硝——泻热通便,釜底抽薪;
玄参——滋阴清热凉血;
升麻——清热解毒透邪;
青木香、丁香、沉香——辛温芳香,行气通窍,与麝香配伍,增强开窍醒神之功;
黄金、朱砂、磁石——重镇安神,并能潜镇肝阳,以除烦止痉。
④使药:甘草——调药和中,防寒凉伤胃。
7、苏合香丸:?苏合香、安息香、冰片、水牛角、麝香、檀香、沉香、丁香、香附、木香、乳香、荜茇、白术、诃子肉、朱砂。《广济方》,录自《外台秘要》
苏合香丸麝息冰,荜茇乳木檀香丁,
术沉诃朱附牛角,痰厥昏迷急用尝。
具有温通开窍,行气止痛的功效。
主治寒闭证。突然昏倒,牙关紧闭,不省人事,苔白,脉迟。亦治心腹猝痛,甚则昏厥。中风、中气及感受时行瘴疠之气等属寒凝气滞之闭证者。
临床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急性脑血管病、癫痫、有毒气体中毒、老年痴呆、流行性乙型脑炎、肝昏迷等属寒闭或寒凝气滞者。
:本方所治诸证多由寒邪秽浊或气郁闭阻气机,蒙蔽清窍所致。
①阴寒秽浊之气,郁阻气机,蒙蔽清窍——故突然昏倒,牙关紧闭,不省人事;
②寒凝气滞,阻滞胸腹——则心腹猝痛,甚则昏厥;
③阴寒内盛——见苔白,脉迟。
:
①君药:苏合香、麝香、龙脑香(冰片)、安息香——芳香开窍,启闭醒神,辟秽化浊,共为君药。
②臣药:
香附——理气解郁;
青木香——行气止痛;
沉香——降气温中,温肾纳气;
白檀香——行气和胃;
熏陆香(乳香)——调气活血定痛;
丁香——温中降逆,治心腹冷痛。上述诸药,行气解郁,散寒止痛,理气活血,共为臣药。
③佐药:
荜茇——辛热,配合诸香温中散寒止痛;
犀角(水牛角代)——清心解毒;
朱砂——镇心安神
犀角+朱砂——二者药性虽寒,但与大队温热之品相伍,则不悖温通开窍之旨;
吃力伽(白术)——补气健脾,燥湿化浊;
诃子——温涩敛气;
白术+诃子——二药一补一敛,防辛散走窜太过,耗气伤正,均为佐药。
8、厚朴温中汤:???厚朴、陈皮、甘草、草豆蔻、茯苓、木香、干姜。《内外伤辨惑论》
厚朴温中干姜陈,木香苓草豆蔻仁,
散寒行气除痰湿,脾胃自旺食纳增。
具有温中燥湿,行气除满的功效。
主治脾胃寒湿,脘腹胀满,或寒邪犯胃,脘腹胀痛,不思饮食,四肢倦怠,舌苔白或白腻,脉沉弦。
临床用于治疗寒湿泄泻、功能性消化不良、儿童功能性再发性腹痛、慢性胃炎等病症。
:本证乃脾胃伤于寒湿,气机壅滞所致。
寒性凝滞,湿性黏腻,易阻气机,寒湿困于脾胃——致脾胃气机阻滞,升降失常,遂成脘腹胀满、或疼痛、不思饮食、四肢倦怠。
:
①君药:厚朴——辛苦温燥,行气消胀,燥湿除满,为君药。
②臣药:草豆蔻——辛温芳香,行气燥湿,温中散寒,为臣药。
③佐药:
陈皮、木香——行气宽中,助厚朴消胀除满;
干姜、生姜——温脾暖胃,助草蔻散寒止痛;
茯苓——渗湿健脾,均为佐药。
④佐使药: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功兼佐使。
⑤诸药合用,共奏行气除满,温中燥湿之功。
9、天台乌药散:??乌药、木香、茴香、青橘皮、高良姜、槟榔、巴豆、川楝子。《圣济总录》
天台乌药木茴香,巴豆制楝青槟姜,
行气疏肝止疼痛,寒疝腹痛是良方。
具有疏肝行气,散寒止痛的功效。
主治小肠疝气,前阴牵引脐腹疼痛,睾丸偏坠肿胀,舌淡苔白,脉象沉弦。亦治妇女痛经,瘕聚等气滞寒凝者。
临床用于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慢性阑尾炎、胃痛等病症。
本证因寒凝肝脉,气机阻滞所致。足厥阴肝经绕阴器,过少腹,若肝经气机郁滞,复感外寒,则可内外相合,发为小肠疝气,此谓“诸疝皆归肝经”(《儒门事亲》)。厥阴气滞寒凝,又可发为痛经、瘕聚等。治以行气疏肝,散寒止痛。
君药-乌药:辛温,入肝经,行气疏肝,散寒止痛,为君药。
臣药-青皮、木香、小茴香、高良姜:青皮疏肝行气,木香理气止痛,共助君药疏肝行气;小茴香暖肝散寒,高良姜散寒止痛,共助君药散寒止痛,四药俱为臣药。
佐使药-槟榔、川楝子、巴豆:槟榔下气导滞,能直达下焦而破坚、川楝子理气止痛,但性苦寒,与辛热之巴豆同炒,去巴豆而用川楝子,巴豆既可制其苦寒之性,又能增其行气散结之力,为方中佐使药。
诸药合用,使寒凝得散,气滞得疏,肝经得调,则疝痛、腹痛可愈。
10、实脾散:?厚朴、草果、白术、木香、茯苓、附子、干姜、木瓜、大枣、甘草、大腹子、生姜。《济生方》
实脾苓术与木瓜,甘草木香大腹加,
草果附姜兼厚朴,虚寒阴水效堪夸。
具有温阳健脾,行气利水的功效。
主治阳虚水肿,身半以下肿甚,胸腹胀满,或腹大身重,体倦食少,手足不温,口中不渴,大便溏薄,小便短少,苔腻,脉沉迟或沉细。
临床用于治疗肺心病顽固性水肿、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心衰、顽固性腹水等病症。
:本方所治之水肿,是谓阴水,乃由脾肾阳虚,阳不化水,水气内停所致。
①水湿内停,泛溢肌肤——故肢体浮肿;
②水邪下趋——故身半以下肿甚;
③脾肾阳虚,失于温煦——则手足不温;
④水湿内阻,气机不畅——则胸腹胀满;
⑤脾阳不足,运化失司——则大便溏薄;
⑥口中不渴,舌苔白腻,脉沉弦而迟等亦为——阳虚水停之征。
:
①君药:
附子——温肾阳、助气化以祛湿;
干姜——暖脾阳、助运化以制水。
干姜+附子——温肾暖脾,扶阳抑阴,共为君药。
②臣药:
茯苓、白术——健脾渗湿,利水消肿,同为臣药。
君臣相协,补火助阳,崇土实脾,利水渗湿。
③佐药:
厚朴、木香、大腹子(槟榔)——行气利水,气化则湿化,气顺则胀消;
木瓜——除湿和中;
草果——温中燥湿,俱为佐药。
④佐使药:
甘草、生姜、大枣——益脾和中
生姜——兼能温散水气;
甘草——亦可调和药性,同司佐使之职。
⑤诸药合用,温阳健脾,行气利水,标本兼顾,实为治疗阴水证之常用方。
11、木香槟榔丸:木香、槟榔、青皮、陈皮、莪术、烧枳壳、黄连、黄柏、大黄、炒香附子、牵牛末。《儒门事亲》
?木香槟榔青陈皮,黄柏黄连莪术齐,大黄黑丑兼香附,泻痢后重热滞宜。具有行气导滞,攻积泄热的功效。主治积滞内停,湿蕴生热,症见脘腹痞满胀痛,赤白痢疾,里急后重,或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沉实者。临床用于治疗糖尿病胃轻瘫、脑出血急性期、结肠直肠狭窄等病症。脘腹痞满胀痛:饮食积滞,气机壅遏。;
泄泻、或下痢赤白、里急后重、或大便秘结:湿热蕴蒸,肠胃传化失常。
苔黄腻,脉沉实:皆为湿热积滞之象。
君药—木香、槟榔:方中木香、槟榔皆辛苦而温。
①木香:尤善通行胃肠、三焦气滞,为行气止痛之要药。
②槟榔:则“破气坠积,能下肠胃有形之物耳”(《本草经疏》)。
两药消痞满胀痛,除里急后重之功甚佳,共为君药。
臣药—牵牛、大黄:臣以牵牛、大黄通便泻热,推荡积滞,引邪下行。
佐药—香附、莪术:佐以香附、莪术疏肝行气,其中莪术长于破血中气滞;
青皮、陈皮:理气宽中,共助木香、槟榔行气导滞;
黄连、黄柏:清热燥湿而止泻痢。
诸药相伍,则积滞下,湿热去,胀痛缓解,二便自调。该方亦体现了“通因通用”之法。
12、健脾丸:??白术、木香、黄连、甘草、茯苓、人参、神曲、陈皮、砂仁、麦芽、山楂、山药、豆蔻。《证治准绳》
健脾参术苓草陈,肉蔻香连合砂仁,
楂肉山药曲麦炒,消补兼施不伤正。
具有健脾和胃,消食止泻的功效。
主治脾虚食积证。食少难消,脘腹痞闷,大便溏薄,倦怠乏力,苔腻微黄,脉虚弱。
临床用于食少难消,脘腹痞闷,大便溏薄,苔腻微黄,脉虚弱。
:本证因脾胃虚弱,运化失常,食积停滞,郁而生热所致。
①脾胃虚弱,胃虚不能纳谷,脾虚水谷失于运化——故食少难消、大便溏薄;
②饮食不化,碍气生湿,湿蕴生热——故见脘腹痞闷、苔腻微黄;
③气血生化乏源——则倦怠乏力、脉象虚弱。
:
①君药:人参、白术、茯苓——用量居多,重在补气健脾运湿以止泻,共用为君。
②臣药:山楂、神曲、麦芽——消食和胃,除已停之积。
③佐药:
肉蔻、山药——健脾止泻;
木香、砂仁、陈皮——理气开胃,醒脾化湿,且使全方补而不滞;
黄连——清热燥湿,以除食积所生之热。
④佐使药:甘草——补中和药,是为佐使之用。
⑤诸药共用,使脾健、食消、气畅、热清、湿化。
13、肥儿丸:?神曲、黄连、肉豆蔻、使君子、麦芽、槟榔、木香。《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肥儿丸内用使君,豆蔻香连曲麦槟,猪胆为丸热水下,虫疳食积一扫清。具有杀虫消积,健脾清热的功效。主治虫积日久成疳,脾虚胃热,面黄体瘦,腹痛腹胀,发热口臭,大便稀溏,舌红苔少,脉细弱。临床用于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伴发热、儿童多瞬症(儿童异常瞬目症)、小儿口疮、小儿厌食、小儿顽固性荨麻疹等病症。:本证好发于幼弱小儿,多为虫积中焦,加之饮食不节,虫食之积,郁久化热,伤及脾胃,而成疳积。
①《小儿药证直诀》曾云:“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脾虚失运——则大便泄泻;
②水谷精微生化不足,机体失于濡养——则面黄体瘦;
③积阻气滞——则肚腹胀大或疼痛;
④发热口臭,苔黄腻等——皆为积热之征。
:
①君药:神曲、使君子
a.神曲——重在消食
b.使君子——专于杀虫,《本草纲目》记载“凡大人小儿有虫病,清晨空腹食使君子仁数枚,或以壳煎汤咽下,次日虫皆死而出也”。两药相合,祛食、虫之积,除致病之因,共为君药。
②臣药:
麦芽——增强神曲消食之力,尚可健脾和胃;
槟榔——既能驱虫,又能行气消胀,以除胀满;
黄连——清热燥湿,泻其疳热,苦又下虫,以助使君子、槟榔之力。
③佐药:
肉豆蔻、木香——行气止痛,其中肉豆蔻尚可涩肠止泻。
胆汁——和药为丸,与黄连配合,则清热之功更佳。
化学成分:木香主要含有挥发油、生物碱、菊糖等。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木香内酯、木香烃内酯、去氢木香内酯、木香去内酯、二氢木香内酯、木香酸、α-木香烯等。
药理作用:
1.主要药理作用
(1)调节胃肠运动(兴奋、抑制)
(2)利胆
(3)松弛支气管平滑肌
2.其他药理作用
(1)抗溃疡
(2)镇痛
(3)抗菌
炮制方法:1.木香: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闷润至软,切厚片晾干。2.煨木香:取未干燥的木香片,平铺于吸油纸上,一层木香片一层纸,如此间隔平铺数层,上下用平坦木板夹住,以绳捆扎结实,使木香与吸油纸紧密接触,放烘干室或温度较高处,煨至木香所含挥发油渗透到纸上,取出木香,放凉,备用。炮制作用:1.木香:味辛、苦,性温。归脾、胃、大肠、胆经。具有行气止痛,健脾消食的功能。生木香行气作用强。多用于脘腹胀痛。2.煨木香:除去部分油质,实肠止泻作用增强。多用于脾虚泄泻、肠鸣腹痛等。
性状:
本品呈圆柱形或半圆柱形,长5~10cm,直径0.5~5cm。表面黄棕色至灰褐色,有明显的皱纹、纵沟及侧根痕。质坚,不易折断,断面灰褐色至暗褐色,周边灰黄色或浅棕黄色,形成层环棕色,有放射状纹理及散在的褐色点状油室。气香特异,味微苦。
鉴别:
(1)本品粉末黄绿色。菊糖多见,表面现放射状纹理。木纤维多成束,长梭形,直径16~24μm,纹孔口横裂缝状、十字状或人字状。网纹导管多见,也有具缘纹孔导管,直径30~90μm。油室碎片有时可见,内含黄色或棕色分泌物。
(2)取本品粉末0.5g,加甲醇1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取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去氢木香内酯对照品、木香烃内酯对照品,加甲醇分别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己烷-甲酸乙酯-甲酸(15:5:1)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香草醛硫酸溶液,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