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麝”的描写,在唐宋诗词中数度出现。李商隐《蝇蝶鸡麝鸾凤等成篇》[13]有“斗鸡回玉勒,融麝暖金釭”。李白《连理枝》有“喷宝猊香烬、麝烟浓,馥红绡翠被”。苏轼《翻香令》中“金炉犹暖麝煤残”,陆游《夜游宫》中穷奢夜宴场景“宝奁炷、麝烟初暖”,周邦彦《解语花·上元》写楚女“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
麝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文所及麝香,不言出占城国腐外黑肉黄赤、气类于麝的麝香木;不言出苍梧、郁林郡似红兰的麝香草;亦不言西山桦根的麝香檀。仅言动物麝之香。
麝香,传《神农本草经》[1]始载,又称寸香、元寸、当门子。为脊椎动物门哺乳纲食肉目鹿科动物林麝(MoschusbrzovskiiFlrov)、马麝(MoschussifanicusPrzwalski)、原麝(MoschusmoschifrusLinnaus)雄体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散奇香。《本草纲目·兽部·麝》[11]释名为“射父,香獐”,《说文》云:“麝如小麋,脐有香,黑色獐也”。《精细化工辞典》记载雄麝在2岁时开始分泌麝香,最佳分泌期为10岁左右,每只麝鹿可分泌约50g。
麝与香囊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草名著集成》[12]云“(麝)陕西各山谷俱生,文州诸蛮中尤盛”。《唐本草》[5]有“生中台川谷,及雍州、益州皆有之”。据《中国农业百科全书·畜牧业卷下》载麝主要生活在中国西南、西北部高原及北印度、尼泊尔、西伯利亚寒冷地带。
水麝香
洪氏云:“唐天宝中,广中获水麝脐,香皆水也,毎以针取之,香气倍于肉脐”。水麝香为水麝所分泌,呈水状,奇香倍于肉脐且经久不歇。《本草纲目·兽二·麝》(集解)引苏颂曰:“水麝,其香更奇,脐中皆水,沥一滴於斗水中,用洒衣物,其香不歇……此说载在《酉阳杂俎》。”
麝香九龙沉香博物馆藏
陶隐居未见水麝香,对其抱有绝妙嗅觉想象,便言“或传有水麝脐,其香尤美”。宋代水麝香或常见,所以宋诗词中多有记载,贺铸《晕眉山》[13]词中有:“镜晕眉山,囊薰水麝。”王安石《自白土村入北寺二首》“薄槿烟脂染,深荷水麝焚。”葛立方《次韵周少隐梅花三绝》“闻说青腰夜雨霜,水沉水麝泄寒香。”李壁《蜡梅数枝托悟上人持供南囿》“色染蔷薇水麝薰,静中时有暗香闻”。杨亿《别赋赏花一首》“露濯冰蠶铺瑞锦,风吹水麝拆香脐。”
出香
《本草》言麝香有三等:第一生香,亦名遺香,乃麝自剔出者;其次脐香;其三心结香。又有小麝,其香更奇,又风香。
《本草名著集成》记载麝用蹄尖剔出麝香,后用粪便遮盖,谓之遗香。“(麝)形类獐略小,香结脐近阴。凡脐闭满之时,自将蹄尖剔出。所落之处,草木焦黄。一名遗香,性甚辛烈”。张师正同云:“商汝山多羣麝,所遗粪尝就一处,虽远逐食,必还走之,不敢遗迹他处,虑为人获,人反以是求得,必掩群而取之”。麝香九龙沉香博物馆藏
传统采香极其暴力,即杀麝取香。唐代许浑《寄题南山王隐居》中就有“随风收野蜜,寻麝采生香”的说法。
据载,人们会在冬春季猎取雄麝,连腹皮割下香囊。阴干后把毛剪短修整形状,成“整麝香”或“毛香”。如把香囊中暗褐色的半固体和粒状麝香挖出,丢掉肉囊,则称“麝香仁”或“散香”。面对人类暴力取香,麝以极其刚性又撕裂的方式保全自身,自投高崖。宋代张师正轶事小说《倦游录》[9]就述麝绝爱其脐,为护脐宁自投于高崖,死后姿态如拱足保脐状:“麝絶爱其脐,毎为人所逐,势急,即自投髙嵓,举爪裂出其香;就絷而死,犹拱四足保其脐”。
麝香九龙沉香博物馆藏
目前,为保护野生动物资源,四川、陕西地区已成功研究出活麝刮香法采集麝香。
用麝
《香乘》[10]云“研麝香,须着少水,自然细,不必罗也,入香不宜多用,及供神佛者去之”。
《南史·齐本纪下·废帝东昏侯纪》[6]中“涂壁皆以麝香”,穷极绮丽。《新唐书·列传·卷一百四十六》[8]载波斯祭祀天地日月水火神,“水西,距京师万五千里而赢。东与吐火罗、康接,北邻突厥可萨部,西南皆濒海,西北赢四千里,拂菻也。···祠天地日月水火。祠夕,以麝揉苏,泽耏颜鼻耳。”祭祠之日,波斯人用麝香揉和苏,涂在脸面、鼻、耳及胡须上。《新唐书·列传·卷一百四十七》载汉末初平年间建立的郡象林县(唐至德年间改为环王),即今越南中南部,人们凶悍善战,以麝香涂身,“环王···俗凶悍,果战斗,以麝涂身,日再涂再澡,拜谒则合爪顿颡。”
麝香九龙沉香博物馆藏
《上品·兽部·麝香》认为麝香能“主辟恶气,杀鬼精物,温疟,蛊毒,痫痓,去三虫。久服除邪,不梦寤厌寐。”《抱朴子·内篇·登涉》[3]以麝香避蛇蝮,“或以乾姜附子带之肘後,或烧牛羊鹿角薰身,或带王方平雄黄丸,或以猪耳中垢及麝香丸著足爪甲中,皆有效也。”
麝能通关、镇心、安神,《物类相感志》[7]就有“枕中置麝少许,绝恶梦。”麝香偶用则可,久则反足为累。如《宋书·列传·卷六十九》[4]中引宋晔撰《和香方》序中警言“麝本多忌,过分必害”。
乾隆汪斗山款麝香月墨故宫博物院藏
墨圆形,直径4.3cm,厚0.5cm。一面为月宫桂花树下玉兔捣药图,一面为“麝香月”填金隶书三字。因其内加麝香,故属于休宁派传统制墨产品中高级礼品墨、药品墨的混合。
大裂,意为麝用至刚的方式抗拒来自人世间的贪欲。岩如大地裂缝,有光照出。纵身一跃,便杀身成仁。
可谓:“为保瓦全,持大悲灭身”。
注:麝为国际保护动
参考文献(按年代顺序排列):
[1]神农氏:《神农本草经》[M],顾观光辑本。
[2]许慎:《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年。
[3]葛洪:《抱朴子》[M],中华书局,年。
[4]沈约:《宋书》[M],中华书局,年。
[5]苏敬等:《唐本草》[M],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年。
[6]李延寿《南史》[M],中华书局,年。
[7]苏轼:《物类相感志》[M],华语出版社,年。
[8]宋祁等:《新唐书》[M],中华书局,年。
[9]张师正:《倦游杂录》[M],上海古籍出版社,年。
[10]周嘉胄:《香乘》[M],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明崇祯十六年版。
[11]李时珍:《本草纲目》[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金陵本影印本,年。
[12]张瑞贤:《本草名著集成》[M],华夏出版社,年。
[13]兰世雄:《唐宋诗词名句鉴赏》[M],安徽人民出版社,年。
撰文:有无间
校对:有无间
美编:科学怪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