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点击上方蓝字订阅↑为企业成长贡献力量~
和君商学企业案例之
中远修船的产业整合战略
产业为本战略为势创新为魂金融为器
当王明夫最早于年提倡中国企业走产业整合之路的时候,“产业整合”之于那个时候的中国商界还是一个陌生的词汇。短短的几年之后,千禧年的附近,德隆的产业整合战略正在心高志远、如火如荼地展开,其手笔所及,直取水泥、食品、种业、电动工具、汽车零配件等等产业的执牛耳者地位,而且还志在全球市场。
大约在或迟或早一些的同时代,青啤燕京、长虹康佳、海螺、华源、复星、宝钢、首创、中外运、进入中国大陆的香港华润和和黄、来到中国的欧美公司柯达、巴斯夫和达能……,都开展了或大或小、或成或败的产业整合并购行动。一时间,“产业整合”成为了中国商界的流行语。
年,和君咨询王明夫应国家开发投资公司董事长之邀前往国开投讲课,话题是产业整合与资本运作。《中国企业家》杂志总编牛文文先生以友人身份同往。课罢,牛总编以一个资深媒体人士的灵敏嗅觉迅速作出反应:以和君咨询的产业整合和“寻找中国摩根”的思想为主题,推出一期封面文章。于是以香港华润集团总经理宁高宁为封面人物、以“寻找中国摩根”为封面题目的一期《中国企业家》杂志闪亮面世。从此,“产业整合”成为了中国商业论坛和媒体不得不说的故事,一举取得了“上档次”的前卫话题的地位。
如果因为德隆败局我们就否定德隆的产业整合战略思想和商业模式,那只能反衬出我们在品味上的庸俗和在鉴赏力上的缺失。因为滑铁卢战败就蔑视拿破仑的军事能力和历史贡献的人,永远都不可能对人、事和历史提出有价值的看法。本案例为人们讲述一个产业整合的故事,读后你或许会和我们持同样的看法:对今天很多行业里的中国厂商来说,产业整合与其说是一种高谈阔论的思想谈资,不如说是兵临城下、顺昌逆亡的行动风雷。
1
项目背景和面临的问题
中远集团是超大型国企集团之一,总资产超过亿元,运输船只多艘,总吨位达到万载重吨,是世界上最大的远洋运输船队之一。据传说,中远集团如果托管巴拿马这个国家,则中远可以利用其全球最大远洋船队的地位拉动全球船流和物流途径巴拿马运河,从而繁荣这个美洲小国的经济。这是一个无从考证的传说和戏言,但多少也可从中看出中远这个中国企业在世界上的影响和地位。
中远集团的主要业务结构是:远洋运输+陆上产业(涂料、钢结构、修船、房地产等……)。
年,和君战略专家应邀前往中远集团讲课,讲课主题是:公司战略和资本运作。讲课效果良好,中远集团一主管副总裁现场委托和君研究探讨中远修船业务的应对之策。
修船业务是中远集团围绕远洋运输主业而形成的陆上产业之一,其时状况如下:
1.业务格局:修船业务由多家独立的经营主体经营,形成了广州、南通、大连三大修船厂并存的格局,各自独立经营;
2.经营状况:总体亏损严重,设备老化、人员多、企业负担重,状况呈恶化趋势,扭亏艰难。曾经做过改善努力,但收效甚微,修船业务成为了集团的包袱。
站在集团的角度,对中远修船业务该作怎样的处理和应对呢?
2
山重水复疑无路:“二条路”的探索及其放弃
和君受托对中远修船业务进行出路和方案的研究和设计。
面对中远修船的上述状况,作为一个咨询师,很自然地会走向这样的解决思路:提供管理咨询服务,让修船厂通过管理改进来实现扭亏转盈。从Profit=Revenue—Cost可知,扭亏转盈的途径一是增加收入;二是降低成本。于是咨询小组展开了中远修船业务的收入和成本结构分析,探讨了增加收入和减少成本的各种可能途径。结论令人沮丧:三大修船厂扭亏转盈无望,沉重的包袱难卸。
争取扭亏转盈,使亏损的不良资产良性化,此路不通。那末还有什么替代的解决思路呢?
于是,第二条解决思路很快地被提了出来:提供投资银行服务,通过并购重组的方式来把亏损的不良资产剥离或转让出去,为集团卸去包袱。中远方很快就首肯了这条解决思路。
项目组循着这条思路展开了工作:寻找买家,转让修船业务。谁是潜在的买家呢?显然,财务投资者对这样的业务没有收购的兴趣。更可能的买家是同行业中的行业在位者。于是,我们搜集信息,分析和接洽了行业的其他厂商,试图把中远修船推销给它们。结果发现:中国所有修船厂商都生存维艰,困难重重,没有谁对收购亏损的修船业务有兴趣。由于人员、债务、利息等等负担沉重,哪怕是以极其低廉的价格出让甚至白送,也无人接手。
至此,中远修船业务走出困境的二条出路,行不通!
咨询项目组的其时情景,就象是一个医生专家组,面对一个病重患者,已经尽心和尽力了,但是回天无力,结果不如人意。
3
柳暗花明又一村:从产业分析中看到曙光
为了探寻出路,咨询小组展开了修船产业研究。
战后50年,世界修船进行了几次大的产业转移:
(1)北美向西欧转移;
(2)西欧向日韩转移;
(3)日韩向新加坡转移。
世界修船产业梯度转移示意图
(1)北美向西欧的转移:二战期间,美国本土远离战火,因而成为盟国商船和军舰的维修基地,借此美国的修船产业一度庞大而又完善。二战结束后,世界经济的重心是以美国马歇尔计划为支持的欧洲战后重建,美国物资源源不断地向西欧输送,世界贸易和物流的重心在大西洋之间穿流,而且西欧具备雄厚的造船基础和相对低廉的人力成本,又占据波罗的海航运中心的区位优势,于是世界修船业的重心迅速地转移到了波罗的海沿岸。由此,西欧领导世界修船业直到年代后期。
(2)西欧向日韩转移:年代后期,日本进入重化工业时代,其造船业快速崛起,带动了修船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西欧的人力成本随着经济发达后居高不下,西欧修船业的成本飚升。于是,世界修船产业从西欧向日本转移,旋即日本成为世界修船中心。至年代,日本也出现成本压力,于是韩国近水楼台承接了世界修船业中心地位,形成东亚日韩共同领导世界修船30年的局面。
(3)日韩向新加坡转移:年代,李光耀领导新加坡从马来西亚独立出来,此时新加坡还是一个人少地狭的农业国。80年代亚洲“四小龙”经济起飞的时候,新加坡抓住机遇,利用自身优良深水港和世界航运转运中心地位,及时将世界修船中心从日渐式微的日韩手中承接过来,建立了两个世界级的修船企业,最终确立了世界修船业霸主地位。
至此,世界修船产业大致形成了一个以远东为重心、以波罗的海和中东及中美为二翼的的格局:
(1)波罗的海地区;
(2)中东及中美地区;
(3)远东地区。
其中,远东地区的新加坡是世界修船产业的中心。新加坡修船由两个行业寡头垄断,分别是圣科海事和吉宝日立,它们承接了全球80%左右的修船业务,技术装备先进,管理效率高。
世界修船产业格局示意图
纵观世界情况,驱动修船产业国际转移的三大因素是:
1.劳动力成本;
2.船舶制造业;
3.国际贸易引发的航运中心和物流带。
时间延至年代末和21世纪初,新加坡修船产业面临着劳动力成本居高不下、效益渐趋微薄直奔无利可图地步的尴尬局面,二个行业寡头都在寻求新出路。世界修船业正在面临从新加坡移出的又一次国际产业转移!
那么这次世界修船产业转移的目的地将会是哪里呢?中国大陆是不二之选!
第一,中国劳动力成本低。在世界修船平均成本中,人力成本超过70%,而材料费用不足30%。我国平均劳动力成本只有美国的11%,新加坡的16.7%。
第二,中国正在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国,世界航运中心和物流带正在围绕中国而形成。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中国航运业非常发达,沿海一系列优良的港口异常繁荣,上海港已成为世界第三大港口。
第三,因为制造成本的比较优势,造船业正在崛起,成为了中国进入重化工业阶段的必备内容。
资料来源:德鲁里航运资讯,
全球修船产值及载重增长示意图
从—年,全球修船产值从亿美元增长到亿美元,年均增长8.1%,远高于同期世界GDP平均2.6%的增长水平。随着一批新兴国家经济的崛起,全球商业船队载重吨位还将不断增加,考虑到现在船龄结构,预计在其后的10年内,修船产值仍将保持8—9%的平均速度增长。
从现在开始到年,修船对于船坞的需求将增加30%,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2.6%。修船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目前船龄超过15年的船舶占世界船队的46%,比年增加了16%,其中船龄在20—24年之间的船舶在船队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在这个比例中,2.5—5万吨级的船舶约占39.6%,5—8万吨级船舶约占49.1%,中国现有船坞基本可以满足修船要求。
如此看来,万事俱备,中国即将成为世界修船产业转移的目的地,换句话说,中国面临着一次承接世界产业转移、做强做大修船产业的历史性机遇!此次机遇堪称百年等一回,是中国修船产业中的有识之士一展行业抱负的绝佳机会!
既然如此,中远修船应该迎上去、承接住,做强做大修船产业,而不是无所作为、错失良机!
问题是:Areyouready,China?中国准备好承接这次国际产业转移的机会了吗?
资料来源:德鲁里航运资讯,
注:假设新加坡修船价格指数为,其他国家与新加坡相比较而得出。
4
产业整合战略思路的确立和战略步骤规划
中国修船,百年一遇的产业机会!工作小组成员都为这个产业“发现”而激动,工作思路由此而进行了一次°的大转弯:从转让退出到强化进入、从探讨如何割除包袱到探讨如何做强做大!
强化进入、做强做大,方向明确了,但从何着手呢?
中国的修船行业,在产业结构上,由中远、中船总南公司和北公司、中海等几家国企集团构成为行业“四大”,其余则有多达多家的中小修船厂,它们共同组成中国修船业“散、乱、差、弱”的总体格局。行业内厂商普遍机制落后、包袱沉重、装备老化、技术过时、资金困难,规模小、起点低,相互之间展开恶性的杀价竞争,恶性竞争的结果是没有厂商经得起行业周期的波动,集体陷入行业性亏损的境地。虽然中国拥有规模以上的船坞容量达到万载重吨,仅次于新加坡的万载重吨,但是年完成修船产值47亿元,全球总产值亿美元,占全球市场份额仅仅只有2.3%,远低于新加坡84.3%的全球份额。
这家厂不行,那家厂不行,下一家厂也不行;你不行,我不行,他也不行。中国修船厂商,一家一家地看过去,没有哪家活得滋润的,也看不到哪家有奋起的前途。整个中国修船业,几乎就像是一个看不到曙光的恶梦。
国内修船厂市场份额示意图
基于上述分析,工作小组作出了这样的判断:中国修船的深层症结是产业结构问题。任何试图承接世界产业转移机会、做强做大这一产业的业者,首先必须致力于产业结构的改良,而后才可指望经营盈利上的好转。结论就这样出来了:产业整合是这个行业志存高远者的首选战略!
至此,工作小组对中远修船的战略建议已经清晰无疑:
第一,在战略方向上,是强化进入和做强做大,而不是转让和退出;
第二,在战略实施上,是产业整合和结构重组,而不是在一个失效的现有结构下枉然地致力于一厂一企的扭亏转盈。
在此战略思路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而清晰的,是这样的四大战略步骤:
第一步:实现中远集团内部的修船业务整合,组建中远修船业务的旗舰主体:中远广州、南通、大连三大修船厂进行重组和合并,组建中远船务工程集团(以下简称“中远船务集团”)。
第二步:以中远船务集团为主体展开资本运作,构建起业界最强的资本强势:引进增量资本来分担消化历史包袱,构建资本强势来吞并同业对手、升级技术装备,同时通过引进市场化投资者来改良股东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
第三步:对中国修船业进行整合:以品牌、资本、规模和机制上的优势,选择合适的并购对象,开展同业并购,初步确立中国修船产业的龙头企业和行业领袖地位。
第四步:进行国际产业联盟,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联手新加坡修船产业巨头,实现管理和技术的全面升级,通过竞争挤垮和收购兼并等方式进一步整合国内修船行业,然后全面承接国际修船产业向中国的转移,最终成就为以中国为基地的世界修船产业巨头。
至此,中远修船产业的战略规划已告清晰:以产业整合战略思想为纲、以四大战略步骤为目!此一战略规划的清晰,让中远修船业务的前景一下子变得阳光灿烂、雄心勃勃!
5
战略实施:建议和参与
1
三大修船厂的重组和旗舰主体的组建
(1)大连、南通和广州三大修船厂合并重组,形成中远修船业务的旗舰主体――中远船务工程集团,中远集团以出资人身份实现对中远船务绝对控股,原来的广州、南通和大连三大修船厂成为中远船务集团的下属生产单位。
(2)中远船务集团建立起来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合适的公司组织结构。
(3)三大修船厂重组的具体操作涉及“六大重组”:
a.产权重组
b.资产重组
c.债务重组
d.人员重组
e.合同重组
f.组织结构重组
2
资本运作之上市可行性论证和探索
和君咨询小组关于中远船务集团的上市事宜,提供了这样一些专业分析和建议:
(1)上市的可行性分析,要点有二:
第一,基于上述产业分析和战略规划,中远船务集团如果上市,必将是一个可以深得资本市场认同的主题;
第二,广州、南通、大连三大修船厂的合并而组建的中远船务集团,从资产负债和盈利能力预测上看,具备上市条件。据此二点,结论是:中远船务集团上市不单可行,而且必将受到资本市场的追捧,上市效果可以期待。
(2)上市方式的选择:IPO还是借壳上市?
考虑到IPO周期要三年左右的时间,而中远船务集团的成长周期和资本需求等不及那么长的时间。所以,建议选择借壳上市的方式。借壳上市,则可望一年内完成上市。
(3)上市地点的选择:去哪个市场上市最合适?
在过程中曾有二段插曲:第一个动议是,向广州、大连、南通三个地方政府提出要求,希望它们中有谁能够向中远集团提供一个干净的A股公司壳,条件是:哪个地方政府提供这样一个上市公司壳,中远船务集团的总部基地就放在哪里,而这样一个产业基地的落户,必将给地方经济带来支柱产业性的各方面好处。第二,其时中远集团有一个上海B股上市公司――汇丽建材,所以第一个动议是,中远船务借壳汇丽B股,把建材业务剥离出汇丽,然后注入中远船务,最后向海外同业比如新加坡船务巨头定向增发B股,就像江铃汽车向福特汽车定向增发B股,从而实现国际产业链接。
随着上市论证和操作探讨的逐步深入,和君小组对中国修船产业的理解和认识也不断加深,在此过程中,有一个概念慢慢地清晰出来了:仅仅是“归堆”和报表合并式的收购和合并,是没有意义的;有意义的产业整合必须是技术装备和管理升级同时跟进的产业集中!换句话说,有意义的产业整合,实际上必须是“技术升级+管理升级+产业集中”三位一体的产业能力和产业效率的升级!离开了技术和管理升级支撑的所谓产业整合,很容易沦为“麻袋装土豆”式的行业归堆。麻袋口系紧了,表面上土豆们都团在了一块,实际是一团散沙,形不成协同效应和规模效率;哪天麻袋口松了,土豆四散,最终的结果还是产业整而不合。因此,产业整合实质上是一个在能力和效率意义上的产业升级概念。整合中国修船产业,仅仅依靠资本运作搞收购兼并,简单地进行合并同类项,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还要加入管理和技术升级,加入产业能力打造和强化的因素。
当考虑到这一重的时候,我们发现,中国的修船产业,集体呈现出规模小、能力弱、技术装备陈旧过时、管理落后而粗放、企业制度落后和缺效等特点。引进或嫁接世界一流船务集团的技术、管理和能力,成为中国修船产业整合与升级的题中应有之义。
于是,中远船务集团的上市地点选择“水落石出”:放弃中国本土的A股和B股市场,走向新加坡资本市场!
6
新加坡上市及国际产业结盟思路确立
和君人员和中远人员组成的联合工作小组飞赴新加坡。
1
好消息乍降
有意思的一件事是,工作小组刚落地新加坡国际机场,就被接机人员告知说,这几天新加坡股市的中国概念股上涨,而且头号船务巨头圣科海事股价暴涨,暴涨原因是新加坡的媒体发布了一个消息:圣科海事正在和中远大连修船厂洽谈合资事宜。
这一消息,无异于是工作小组的一帖兴奋剂。熟知资本市场水性的和君人员,敏感地作出反应:第一,中国概念是新加坡股市的热点;第二,中国的修船产业概念,可能是新加坡股市热点中的热点。仅仅是中远大连修船厂的合资概念,就能推动行业头号巨头圣科海事暴涨,如果是整个中远船务集团呢,如果是整个中国修船产业呢?
随着接机的汽车从机场驶向城里,隐约的预期在和君咨询人员的脑海中渐行渐清晰:1、如果中远船务集团在新加坡上市,将象是热点一样受到资本市场的追捧;2、如果中远船务集团提出来跟圣科海事或吉宝日立结盟,将受到圣科海事或吉宝日立的欢迎
2
会谈世界船务两巨头及新加坡交易所
工作小组带着这样的战略思想先后登门拜访了圣科海事或吉宝日立二家行业巨头,并与它们进行了首脑级会谈,这一战略思想是:中远集团致力于成为中国修船产业的领袖,首先完成中远集团内部三大修船厂的合并,然后则寻求联手新加坡同业巨头北上实现对中国整个修船产业的整合与再造,迎接中国经济崛起的历史性大机会。
会谈的成果让人兴奋:
第一,两家行业巨头完全认同我们对世界修船产业格局及其未来国际转移趋势的分析与判断。
第二,我们了解到,两家巨头都把未来发展的战略方向指向了中国,进军中国成为了它们战略上的不二选择。
第三,两家巨头都表现出与中远船务集团合作共同振兴中国修船产业的热情与兴趣。圣科海事的老总甚至提出,这样的大事,应该安排新加坡政要李显龙与中远集团的老总见面。
第四,为进一步了解情况和印证想法,在圣科海事的安排下,我们逐家地会谈了相关的律师、会计师、投资银行、分析师和新加坡交易所,会谈的结果进一步地印证了我们想法的现实可行性。
3
借壳“中远新加坡投资”的思路确立
中远新加坡投资,是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的一家中远集团下属子公司,其业务构成是中远集团在新加坡的一些业务。由于公司状况和股市状况的双重原因,中远新加坡投资上市之后一直股价低落,交投清淡,分析师和投资者少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