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90321/6983140.html
随着中医的推广普及和日益增大的影响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中医作为治疗方法。汤剂作为中医药领域最早、最广泛、最基本的一种传统剂型,一直在临床上被频繁使用。但是,你真的会“煎药”吗?
在不少人的想法中,汤剂就是将药材用水煮沸即可,殊不知这种方法有时不但不能将药效完全发挥,甚至还会起到反作用。汤剂的临床疗效不仅仅取决于正确的临床诊断和准确的配伍用药,也与合理的煎煮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
煎药工具
历代医家认为“煎煮工具以银器为上,瓷器次之”,忌用铁、锡等金属器具。在煎煮过程中,活泼金属铁等易与药液中的鞣质发生反应,产生不容于水的鞣酸铁,从而减少了药中鞣质与某些生物碱结合,降低了有效成分的浸出,影响了汤剂的治疗效果。有些药物会发生沉淀,降低了溶解度,甚至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副作用,危害人体健康。
煎药用水
水是汤剂有效成分的溶媒,也是汤剂的基础。前人常用流水、甘澜(亦称劳水)、米泔水、酒水以及麻沸汤渍等。现在煎药除处方有特殊脚注外,用水以水质纯净为原则,如用自来水、甜井水或蒸馏水等。
煎药加水和浸泡时间
煎药加水量
煎药加水量是影响药效浸出的一个重要因素。水量过少,会减少有效成分的浸出;水量过多,需延长加热时间,会使部分有效成分遭到破坏,降低疗效,药液过多也不便于服用。水量一般应为药物重量的6倍左右,或药物体积的1-2倍为宜,或以浸过药物一寸左右为宜。
浸泡时间
煎药前将饮片浸泡,这样可以提高有效成分在水中的溶解度,使更多的有效成分浸出。若不经水浸泡,直接煎煮饮片,易使饮片表面的淀粉、蛋白质凝固,阻碍有效成分的溶解和浸出。
01
一般全草类、花叶类,质轻易于吸收水分,浸泡时间20-30分钟;
02
根茎、树皮、果实类质地较硬,不易吸收水分,浸泡时间40-50分钟。夏天温度高,浸泡时间可略短,时间过长易腐败变质;冬天温度低,浸泡时间可略长,不可用沸水直接浸泡饮片。
煎药火候
煎药火候,前人有“武火”(强火)、“文火”(微火)之分。一般先武后文,即用武火煮沸后用文火熬煮,避免药液溢出及过快熬干。煎药时不宜频频打开药盖,防止气味发散,使挥发性物质减少。对于解表药、清热药、芳香类药、攻下药等宜武火急煎,沸后改为文火略煎即可;味厚滋补药,宜文火久煎,使药效尽出。又如乌头、附子、狼毒等毒性药宜慢火久煎,可降低毒性。
煎药时间
煎药时长约为沸腾后10-30分钟。但在实际操作中应以药物的性质、水量、煎煮火候和药液量而定。如解表药、质地较轻的花叶、全草类,芳香理气等含挥发性成分药,煮沸后10分钟左右为宜,时间过长会使有效成分挥发而影响疗效。滋补药多为质地坚硬的根、根茎和动物组织,有效成分往往溶岀较慢,因此煎煮时间较长,煮沸后30分钟左右为宜。其他一般药物,煮沸后20分钟左右即可。
煎药次数
中药汤剂煎煮次数至今没有固定的标准,一般一副药煎煮1-2次。但医家在长期的实践中累积的经验,认为煎煮3次为宜。两次煎煮,药物的有效成分浸出不完全,药物利用率低。三次煎煮,药物有效成分浸出较完全,疗效提高的同时也节约了药材。最后,将三次煎液合并后再分次服用。忌煎一次服一次,会使药效不均。
特殊煎法
特殊煎法在处方中必须脚注。一般有先煎、后下、包煎、另炖或另煎兑服,溶化(烊化)冲服,煎汤代水等。
01
先煎:先煎的药物一般都是质地比较坚硬,有效成分不易浸出和有毒的药物,如介壳类、矿石类、龟板、鳖甲、代赭石、石决明、生龙骨、生牡蛎、石膏等,应打碎先煎10-20分钟后再下其他药。
02
后下:后下药一般气味芳香,其挥发油为有效成分,如薄荷、砂仁、藿香之类。宜在一般药物即将煎煮完成后下,煎煮4~5分钟即可,以防其有效成分丢失。
03
包煎:包煎的药物大多含有粘液质,柔毛粉未等,如赤石脂、滑石、旋覆花、车前子等。包煎药物,以防药液浑浊、糊锅,以及对咽喉消化道的不良刺激。
04
另煎:另煎药一般为某些贵重药,如人参、羚羊角等。为避免损失,多采用另煎,或研粉冲服。
05
溶化(烊化):固体胶类和液体药物不易于群药同时煎煮。如阿胶、蜂蜜、饴糖之类,应用药液溶化或兑入服用。
06
冲服:某些芳香或贵重药物不能与众药同煎,需要冲服。如牛黄、麝香、田三七等。
温馨提示
煎药方法影响药剂疗效,掌握正确的煎药方法,遵照医嘱,可以提高药剂疗效,节约医药资源。切不可随意为之,以免降低药效。
图文编辑:赵楠王娟娟
审核:李玉丽唐心如
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