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创药一用就止血,为何现在不用了

练武的人常说,“内练筋骨皮,外练金刚罩。”这句话揭示了习武者的训练方式,他们通过实战性训练,磨砺出拳头手脚的攻击防御能力。

武力较量中,磕磕碰碰是常事,甚至有时会有流血受伤的情况,而冷兵器作战的士兵在战场上更是难以避免流血负伤。

对于这些伤情,古时没有西药,只能依靠中药膏粉来快速止血、清淤、防止感染。其中,"金疮药"因其快速的止血消瘀效果,深受人们喜爱。

然而,遗憾的是,"金疮药"家族中的一款组合现在却不能再用了。不要以为它只适用于特殊人群,实际上,研究它的好处远大于弊端。

让我们来看看它的原料,就明白了它为什么会失传了。

一、剃头匠的神秘秘诀:金疮药,又称为“刀尖药”,是一种专门治疗刀气伤的药方,历史悠久,早在东汉华佗的医术中就有使用,如“刮骨疗伤”后的止血。

在李时珍的“开棺救孕妇”等著名医学事件中,止血系列的药方也是必不可少的。剃头匠们就是通过掌握这种神秘的药方,为顾客提供专业的理发服务,赢得好运。

无论配伍组合有何不同,各种“金疮药”的功效都大同小异,主要的功效是快速止血。关于“金疮药”这个名字的来源,有一个近代的史料记载。

据说,这种神药的发明者是一个名叫李成的清朝剃头匠。虽然这个职业和医术者不同,但李成还是凭借自己的手艺,将这种八竿子打不到的药推向了顶峰。

在封建社会,李成属于下九流,但他有一门手艺,能让家人衣食无忧。只是,李成的手艺并不精湛,每次剃头都会有些许困扰,但只要有了客人,他就会喜上眉梢,因为这是他维持生计的关键。

虽然李成每次都小心翼翼地为客人剃头,但仍然可能会不小心刮破客人的头皮,导致血液渗出,尤其是脾气暴躁的客人会因此而急躁和辱骂他。

每次遇到这种情况,李成都会选择向客人道歉,并且不收取刮头的钱。然而,李成意识到这样下去并不是长久之计,因为如果他的剃刀刮得太深,可能会断了他的财路。

因此,他开始寻找方法让客人的伤口更快地止血和愈合。在北京这个三教九流聚集的地方,有很多深藏不露的人才。

有一天,李成向他们倾诉了自己的烦恼,有人告诉他一个解决方法:只要在刮破的头皮上撒上一点龙骨粉,就能很快止血,并且伤口愈合得特别快。

起初,李成并不知道什么是龙骨粉,但他决定尝试一下,因为他相信这个方法可能会有效果。于是,他请别人帮忙购买了一些龙骨粉,并照着别人教的方法将龙骨砸开,碾成粉末装在小盒子里。

每次遇到客人伤了头皮流血不止,他就捏一点龙骨粉按压在伤口上,结果发现止血的效果确实很好,第二天伤口就几乎看不出来了。

有了这个神奇的药粉,李成再也不用担心剃头时会流血了。他让人多买一些龙骨备着,并且只要有空,就会用铁药磙子将龙骨粉撵碎,然后存放起来慢慢用。

结果,这个药粉的神奇效果很快就传遍了附近的坊间,大家都听说了李剃头有神药。

原来是一名剃头匠无意中得到了一个神药配方,从而名声大噪。他决定专心做神药生意,生意越来越红火,甚至引来外国人的投资。

他们将神药备案为“金疮药”,扩大生产并收购药材,李成的名气越来越大,许多人纷纷前来联络送药材原料。

李成的买卖虽然以药方为核心秘密,但在京城这个鱼龙混杂的地方,他的崛起引起了有心人的研究。不久之后,他拿出的“金疮药”方子就不再是秘密了。

一次喝茶闲聊时,金石古玩家王懿荣偶然得知了药方的秘密。初看这个药方,虽然包含甲骨、樟脑、冰片、麝香、龙骨、松香和三七等常见药材,价格有贵贱之分,但并不特别。

然而,这个方子的奇妙之处在于其中含有一味“龙骨”,而这恰恰是金石学家王懿荣所研究的古文化。他一眼就看出了龙骨的特殊之处,因为它的另一个名字是“甲骨文”。

这款饰有图腾的龟甲或兽骨,刻有威猛的纹饰,是商朝用来占卜的器具。王懿荣对这些物品有着深入的研究,他曾说在商朝时期,《礼记.表记》中有记载:“殷人尊重神明,率领民众去侍奉神明,先敬鬼神再行礼仪。

”这句话可以反映出商朝祭祀文化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商朝人几乎每天、每月都有祭祀活动,甚至还被分为大祭和小祭;商朝文化下的百姓习惯,可以不吃一顿饭,但不可以没有祭祀,因为祭祀能够解决一切有疑问的思想活动。

商朝的祭祀大到帝王登基,小到出门婚丧嫁娶,可以说没有不祭的;没有祭祀的商朝人精神就会失去寄托。祭祀用的占卜骨上,刻有很多秘密的小坑和象形字,上面还有10个穿透的小洞和37个不深的小孔,骨面上因为年份久远而形成裂纹。

殷商最著名的大祭司妇好,当时是唯一的女姓大祭司;连后来声名暴戾的殷纣王,都对她非常尊崇。每次妇好率兵征战前,都需要进行天地、祖宗和神泉的祭祀,才能带领军兵出征。

她不仅是神权阶层的领导者,也是维护奴隶阶级统治的特权代表人物,深受皇帝武丁的喜爱。

在商朝祭祀日益盛行的背景下,祭祀器皿逐渐从甲骨文占卜器具发展为精美的青铜器类。这些甲骨文不仅记录了一个时期的历史,更是李成“金疮药”的主要原料。

然而,由于其数量有限,且随着“金疮药”名头的传播,很多甲骨文流失国外。为了阻止这种情况,王懿荣花费大量银两收购了多片龙骨。

然而,京城的药商为了牟利,导致王懿荣难以继续收购。于是,他联系了大玩家刘鹗,将手里的收藏转卖给他多片。

刘鹗则通过各种渠道,网络收购了多片,并直接联系当地人刘大绅收购了一千多片。虽然我们不知道刘鹗收购龙骨的目的是否出于保护,但无论如何,这些甲骨文的保存和流传无疑是对文物的一种保护。

毕竟,殷商六百多年的历史,有很多值得我们研究和继承的价值,而历史的镜像功能可以帮助我们去其糟粕。

传统“金疮药”的制作工艺复杂且难以掌握,其加工过程需要严格的管理方法。清朝的“金疮药”方中,龙骨是主要成分,由于其在地下几千年的时间里被风吹雨淋、日晒风沙掩埋,形成了物理氧化体,其中含有丰富的氧化铁和锰等稀有金属,逐渐演变成碳磷酸钙物质,对血液的凝固性极佳。

因此,龙骨在“金疮药”中具有显著的药性。

由于现代药物研发出新的替代材料,传统龙骨的稀缺性限制了它的批量生产,使其无法在市场上获得高的产值效益,因此这款金疮药也就逐渐失传了。

清朝时期,金疮药的彻底消失与龙骨的数量密切相关,药源的稀缺性决定了它无法在今天的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大多数商人都只关心利润,商道千古不变,都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

虽然龙骨具备一些特殊性,但我们现代教育对此持怀疑态度,不太接受其背后的祈神文化内涵。在龙骨和甲骨文上有很多未解之谜,它们在殷商时期是与神沟通的咒语,与我们所学的拼音、数字一样,都是一种表达内容的文字。

这种信仰中的咒语,属于梵文的一种,是我们现在所掌握的知识中的一大空白。

日本人对祭祀的坚守或许比我们更甚,尽管他们的祭祀文化也源自中国。在历史的某一时期,日本人对殷商古董中的司母戊大鼎垂涎欲滴。

为了得到这只鼎,他们派出了大量士兵进行了多次搜寻。当时,这只鼎被一位普通百姓在挖墓时发现,他原本是想通过卖掉它来发大财,甚至已经谈到了20万大洋的价格。

然而,在商人和村民还在讨论价格时,日本人得到了消息并赶来。虽然村民和商人都不想将大鼎送给日本人,但是他们也知道日本人不会为此支付任何代价。

因此,他们决定将大鼎再次埋入地下,以确保其安全。

日本士兵在村子里搜查了一圈,没找到鼎,于是他们威胁村民们,如果不交出鼎,就让他们一个个活不成。村民们为了保护这只鼎,只好从不重要的地方挖些小古董交给日本人。

听说了大古董的下落,日本士兵决定先假装离开,然后再回来杀个回马枪。等日本士兵走后,村民们商量,鬼子肯定还会再来,村里知道埋鼎的人不少,如果他们枪毙人或者打死打伤村民,都会有人挺不住说出来。

几个管事的人商量,偷偷把鼎换个地方埋,这样村里人就不知道更安全了。说干就干,他们不敢耽搁,找了几个大汉埋鼎。

果然,正如他们预料的,日本士兵又来了,远远地被人看见后报了信。眼见日本兵越来越近,这时大鼎还在地面上,挖土逃跑都来不及,几人心想这回可死定了。

正焦急间,忽然刮起一阵泥沙俱扬下的大风,漫天黑不透风的尘雾,挡在鼎和日本人中间,大鼎和村民被遮在灰尘里,外面的人根本就看不见,日本士兵感觉怪异,不得不退回驻地,村民侥幸逃过一场劫。

虽然这种含有龙骨成分的“金疮药”被淹没在我国医药史上,但这确实是一件无可奈何的事情。但是,我们祖国的医学浩瀚如海,有很多和“金疮药”一样功能的药也有很多。

虽然它们的名字不同,但功效相同,填补了“金疮药”失传的遗憾;用其他药材代替,保留更多的甲骨文,既是尊重古代历史,也是对古人的尊重。

世间万物都有灵性,大地万物皆可入药;与“金疮药”功效相近的,在《伤科汇篆》、《伤寒论》、李时珍的著作中都有记载。

这些在各类医药典籍中被广泛提及的“金疮药”,不仅外用于止血消瘀化毒刀兵剑戟利器所伤,还可用于女性、儿科等领域。

它具有消瘀止痛等清理内脏病积的功效,能推动气血瘀滞下行,是一种奇妙的药物。从植物科目中寻找新的“金疮药”成分,可能会找到更多优质的资源,从而打破材料制约的限制,为“金疮药”的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

像道家的“三黄散”系列,药源丰富易找,其功效与“金疮药”相似,都能快速清淤止血,皮肤不易腐烂化脓,伤口恢复迅速。

未来如能发现更多的“金疮药”,为人类健康服务,扩大“金疮药”的药源,将对救死扶伤产生重大意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xianga.com/sxcz/110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