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
论
《大观茶论》宋·赵佶
在我国历史上所有的朝代当中,宋朝应该算是市场最发达、外贸最活跃、经济最繁荣的这么一个朝代。
而经济繁荣只要延伸到较远的目标,就一定会碰到文化。更多的人开始追求一些文化和精神上的享受,比如茶。
从宋朝建国开始,宋代的统治阶层一直对茶情有独衷。这有力的推动了茶叶生产和茶文化的发展,到了宋徽宗时期,茶叶生产和文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一个鼎峰。
尽管徽宗赵佶是一个在政治上极其不作为的皇帝,但是他在文化,艺术领域的推动和建树,却是历史上任何一个帝王所无法企及的。
在茶文化领域,宋徽宗也总是一个无法避开的话题,他的《大观茶论》,至今深深影响着我国海峡两岸以及日本,朝鲜半岛的茶与茶具的生产,贸易,以及文化。
将《大观茶论》部分内容翻译成白话文,共同感受古代茶文化的底蕴。
《大观茶论》原文
原文
序言
尝谓,首地而倒生,所以供人求者,其类不一。谷粟之于饥,丝枲之于寒,虽庸人孺子皆知。常须而日用,不以岁时之舒迫而可以兴废也。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冲澹间洁,韵高致静,则非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矣。
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尤团凤饼,名冠天下,而壑源之品亦自此而盛。延及于今,百废俱兴,海内晏然,垂拱密勿,俱致无为。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熏陶德化,咸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故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咸造其极。且物之兴废,固自有时,然亦系乎时之污隆。时或遑遽,人怀劳悴,则向所谓常须而日用,犹且汲汲营求,惟恐不获,饮茶何暇议哉!世既累洽,人恬物熙。则常须而日用者,固久厌饫狼籍,而天下之士,励志清白,竞为闲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较箧笥之精,争鉴裁之别,虽下士于此时,不以蓄茶为羞,可谓盛世之情尚也。
呜呼!至治之世,岂惟人得以尽其材,而草木之灵者,亦得以尽其用矣。偶因暇日,研究精微,所得之妙,后人有不自知为利害者,叙本末,列于二十篇,号曰《茶论》。
《大观茶论》译文
一直以来人们都有这样的观点,大地上生长的万物,都是为了满足我们不同的需求。粮食解决饥饿,丝麻用来御寒,这是任何人都明白的道理。这些生活的必需,不会因为时代的改变而改变。至于茶,它凝聚大地山川的灵秀气韵,能够开阔我们的胸怀,引导我们达到清净平和的心境,这就不是一般人能够轻易了解的了;而茶文化的淡泊,茶韵味的高雅,也不是那种举止慌乱,手足无措的人能够消受得起的情趣。
从宋朝建立开始,每年都会安排官员在福建一带采办茶叶进贡,“龙团”、“凤饼”这些茶的名字大家都了解,茶叶的生产和贸易也因此繁盛。时至今日,天下繁荣安定,不论是无为而治还是勤勉图强,大家都生活的很愉快。不论是仕族还是百姓,在这种安定的社会环境下,都推崇高雅的生活方式,开始喝茶。所以近年以来,茶叶的生产,贸易,文化,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功劳,如果时局动荡,人心慌乱,百姓劳累病苦,还要为了日常生活所需疲于奔命,为衣食温饱忧患,谁还会闲功夫考虑喝茶这样风雅的事情呢?现如今,经济稳步发展,人们生活已经全面实现小康,甚至出现一定程度的产能过剩。大家都开始追求闲静、雅致的生活,书画,音乐,喝茶已经成为全民普及的精神享受。品茶,赏茶具也已经成为我们日常必不可少的娱乐。即使没什么文化的人,也都知道玩茶是一件好事,这才是太平盛世应该有的情怀啊!
哈哈!在这个牛逼的时代,不光人要发挥自己的才能,就连草木万物,都要去挖掘他们各自的用处。我最近没什么事,在研究中体会到茶的精深微妙,怕你们体会不到,所以写下来给大家分享,一共分了二十篇,就叫《茶论》吧。
《大观茶论》原文
地产
植产之地,崖必阳,圃必阴。盖石之性寒,其叶抑以瘠,其味疏以薄,必资阳和以发之。土之性敷,其叶疏以暴,其味强以肆,必资阴荫以节之,今圃家皆植木以资茶之阴。阴阳相济,则茶之滋长得其宜。
《大观茶论》译文
种植茶树的地方,如果是山上,一定要选择阳光充足的南坡;如果是园子,一定要选择阴凉的地方。因为山上石头多比较贫瘠,茶叶生长养分不足,叶片就瘦小,茶就没什么味,因此必须借助充足的光照来促进生长;而土质肥沃的茶园,茶叶长得又大又快又容易脱落,茶味就会显得过于强烈放荡,因此必须减少光照,以控制茶的生长。一般在土质肥沃的茶园,都会种上比较高的树木来遮阴。阴阳相济,才能长出好喝的茶叶。
《大观茶论》原文
天时
茶工作于惊蛰,尤以得天时为急。轻寒,英华渐长;条达而不迫,茶工从容致力,故其色味两全。若或时旸郁燠,芽奋甲暴,促工暴力随槁,晷刻所迫,有蒸而未及压,压而未及研,研而未及制,茶黄留渍,其色味所失已半。故焙人得茶天为庆。
《大观茶论》译文
做茶的人在惊蛰的时候开始制茶,首先要考虑的是天气因素;天气没那么冷了,茶叶生长发芽,茶树的枝叶生长舒缓但是并不急迫,茶工就能够从容摘茶、制作,所以制作出来的茶叶味道就好。如果天气太热了,芽叶猛长,茶工就要赶紧采,急迫导致采摘和制作的粗糙,有的茶蒸了来不及压,压了又来不及研碎,研碎后又来不及制成茶饼,半成品堆在那里,这样以来做出来的茶叶就不好喝了。所以,做茶的人都希望能有合适的天气。
《大观茶论》原文
采择
撷茶以黎明,见日则止。用爪断芽,不以指揉,虑气汗熏渍;茶不鲜洁。故茶工多以新汲水自随,得芽则投诸水。凡牙如雀舌、谷粒者为斗品,一枪一旗为拣芽,一枪二旗为次之,余斯为下。茶之始芽萌,则有白合,既撷,则有乌蒂。白合不去,害茶味;乌蒂不去,害茶色。
《大观茶论》译文
采茶要在黎明的时候,太阳一出来就不能采了。采摘时用指甲掐断茶芽,不能用手指搓揉,因为手汗沾到茶芽上,茶叶就不新鲜了。所以,采茶的人大多随身携带刚从井中打上来的清水,采下茶芽随即投入水中。凡是如雀舌、谷粒形状的茶芽算是极品,一芽一叶的称为“拣芽”,也称“中芽”,一芽两叶的又次一等,其余的都算是下等茶叶。有些茶树刚萌芽时,会长出两叶抱生的茶芽,称为“百合”;茶芽采下之后的断口会发黑,称为“乌蒂”。拣选茶叶时,如果不除去“百合”就会影响茶叶的味道,如果不除去“乌蒂”就会影响茶叶的色泽。
《大观茶论》原文
蒸压
茶之美恶、尤系于蒸芽、压黄之得失。蒸太生,则芽滑,故色清而味烈;过熟,则芽烂,故茶色赤而不胶。压久,则气竭味漓,不及,则色暗昧涩。蒸芽,欲及熟而香,压黄,欲膏尽亟止。如此,则制造之功十已得七八矣。
《大观茶论》译文
茶的好坏,关键在于蒸茶、压黄这些步骤。如果蒸得太生,那芽叶就太滑,茶的颜色青而味太浓烈;蒸得太熟,那芽叶就蒸烂了,颜色就变红并且不能凝聚。如果压的时间过长,茶就会没什么味了;压的程度不够,茶的颜色就会暗淡并且味道苦涩。蒸芽要蒸得恰到好处而香气浓郁,压黄只要把水汁榨尽就马上停止。这样,做出好茶的步骤已经完成七八成了。
《大观茶论》原文
制造
涤芽惟洁,濯器惟净,蒸压惟其宜,研膏惟熟,焙火惟良。饮而有少砂者,涤濯之不精也;文理燥赤者,焙火之过熟也。夫造茶,先度日晷之长短,均工力之众寡,会采择之多少,使一日造成,恐茶过宿,则害色味。
《大观茶论》译文
茶叶一定要洗干净,制茶工具也一样要清洗干净,蒸茶、压茶的过程要掌握尺度,一定要蒸熟,火也一定要恰好。茶叶洗不干净,喝的时候茶汤就会有杂质;如果蒸茶焙火的过程掌握不好,茶叶的纹理就会干燥,发红。茶叶制作的过程,首先要结合每天的工作量和时间,均衡用工,一天之内做好成品。否则,茶青一过夜就影响茶叶的品质了。
《大观茶论》原文
鉴辩
茶之范度不同,如人之有首面也。膏稀者,其肤蹙以文;膏稠者,其理敛以实;即日成者,其色则青紫;越宿制造者,其色则惨黑。有肥凝如赤蜡者,末虽白,受汤则黄;有缜密如苍玉者,末虽灰,受汤愈白。有光华外暴而中暗者,有明白内备而表质者,其首面之异同,难以慨论,要之,色莹彻而不驳,质缜绎而不浮,举之则凝然,碾之则铿然,可验其为精品也。有得于言意之表者,可以心解,比又有贪利之民,购求外焙已采之芽,假以制造,碎已成之饼,易以范模;虽名氏采制似之,其肤理、色泽,何所逃于鉴赏哉。
《大观茶论》译文
茶饼有不同的形状和样子,就好像人的脸。一般来说茶饼表层有皱褶起伏的,调出来的茶膏比较稀;茶饼的纹理细密而质地坚实的,调出来的茶膏比较稠;合格的新制成茶饼,颜色青紫;如果颜色暗淡发黑,那一定是茶叶已经不新鲜了。有的茶饼肥厚、油亮,就像是红色的蜡一样,茶末虽是白色的,但一经开水冲泡,颜色就会发黄;有的茶饼细密的就跟石头一样结实,茶末虽是灰色的,但一经开水冲泡,颜色却更加洁白。有的茶饼光彩外露可里面暗淡粗糙,有的茶饼里面光鲜但是表面地显得粗糙不堪。茶饼的模样风采各异,很难一概而论。简要地说,茶饼颜色晶莹透而不杂乱,质地紧密而不浮华,拿在手里坚实,用茶碾碾时铿然有声,这就说明是好茶。茶饼的品级难以用言语来表达,只能是根据经验结合实际来判断。有些贪图暴利的商人,收购小作坊生产的茶芽,冒充北苑官家作坊的茶,也有碾碎已制成的茶饼,换上北苑的茶模仿造冒充的。虽然茶饼的名字和制造方法非常相似,可通过对茶饼的表层纹理色泽进行观察,有经验的人也能分辨出来优劣。
《大观茶论》原文
盏
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焕发茶采色也。底必差深而微宽。底深,则茶宜立而易于取乳,宽则运筅旋彻,不碍击拂。然须度茶之多少,用盏之大小。盏高茶少,则掩蔽茶色,茶多盏小,则受汤不尽。盏惟热,则茶发立耐久。
《大观茶论》译文
茶盏的颜色以黑中泛蓝为贵,好的茶盏釉面上有兔毫般细密的斑纹,更容易衬托出茶的光彩色泽。盏底一定要深并且宽,盏底深,倒进水去就能冲开;盏底宽,方便使用茶筅搅拌。当然,还必须根据茶量的多少,选择大小适宜的茶盏。茶盏大茶量少,茶就太淡,茶量多茶盏小,茶就太浓。茶盏用以前可以提前温热,更利于把茶冲开,持久耐泡并且保温。
《大观茶论》原文
筅
茶筅以觔竹老者为之,身欲厚重,筅欲疏劲,本欲壮而未必吵,当如剑脊之状。盖身厚重,则操之有力而易于运用;筅疏劲如剑脊,则击拂虽过而浮沫不生。
《大观茶论》译文
筅,即茶筅,以竹丝结成束,形状像打蛋器,用来搅拌茶汤的。日式抹茶至今仍然使用。
茶筅要用苍劲年壮的竹子做成,把手要厚重,竹束要疏朗有劲。竹束的根部要壮实而末梢一定要细,竹束应当像剑身一样坚韧有弹性。茶筅的把手厚重,握着就方便用力而且运转自如。竹束坚韧有弹性,那么搅拌茶汤时,就不会产生浮沫。
《大观茶论》原文
水
水以清轻甘洁为美。轻甘乃水之自然,独为难得。古人品水,虽曰中泠、惠山为上,然人相去之远近,似不常得。但当取山泉之清洁者。其次,则井水之常汲者为可用。若江河之水,则鱼鳖之腥,泥泞之污,虽轻甘无取。凡用汤以鱼目、蟹眼连绎迸跃为度,过老,则以少新水投之,就火顷刻而后用。
《大观茶论》译文
水以清、轻、甘、洁为美。天然质轻、甘甜的水最难得。古人认为,镇江中泠泉水、无锡惠山泉水是非常适合泡茶的,可是人们离那有远有近,不太容易弄到。其实只要是清洁的山中泉水就好了。退而求其次,只要是井水就可以。至于那江河的水,因为会有鱼虾王八的腥味和泥土的污染,即使是质轻味甜也尽量不要用。烧水的时候,烧到有连串的气泡冒出就可以了。如果水沸腾的时间过长,就要往里加些凉水,放在火上再烧一会再用。
《大观茶论》原文
味
夫茶以味为上,香、甘、重、滑,为味之全,惟北苑壑源之品兼之。其味醇而乏风骨者,蒸压太过也。茶枪,乃条之始萌者,木性酸;枪过长,则初甘重而终微涩。茶旗,乃叶之方敷者,叶味苦,旗过老则初虽留舌而饮彻反甘矣。此则芽銙有之,若夫卓绝之品,真香灵味,自然不同。
《大观茶论》译文
茶最重要的还是味道。一杯好茶的味道应该具备香、甜、重、滑。如果茶的味道醇厚但是茶劲不足,原因是制茶过程中蒸茶、压榨得太久了。茶芽本身的味道是酸的,茶芽过长,那茶的味道一开始是甘甜醇厚的,可最后却有些酸涩。茶叶的味道苦,长得太老,那茶的味道一开始时会有苦味,可喝到最后反而觉得甘甜。如果掌握好茶芽和茶叶的比例,做出来的茶味道自然不同一般。
《大观茶论》原文
香
茶有真香,非龙麝可拟。要须蒸及熟而压之,及干而研,研细而造,则和美具足。入盏,则馨香四达,秋爽洒然。或蒸气如桃仁夹杂,则其气酸烈而恶。
《大观茶论》译文
茶有属于自己的独特香味,与龙脑、麝香这些香料的味道不一样。想要领略茶的独特香味,一定要把茶叶蒸到熟透再压榨,直到汁水压榨干了再细细地研磨,研细之后才可制成茶饼。这样造出的茶就保留了原有的气韵和味道,新茶入盏即清香四溢,犹如秋天的天气一般清爽怡人。如果蒸茶时蒸气中夹杂有其他的异味,那茶的味道就不好了。
《大观茶论》原文
色
点茶之色,以纯白为上真,青白为次,灰白次之,黄白又次之。天时得于上,人力尽于下,茶必纯白。天时暴暄,芽萌狂长,采造留积,虽白而黄矣。青白者,蒸压微生;灰白者,蒸压过熟。压膏不尽则色青暗。焙火太烈则色昏赤。
《大观茶论》译文
宋朝为点茶,汤色与今日泡茶所呈现的汤色不同,原文翻译,不可用作现今评判标准
茶汤的颜色以纯白色最好,青白色的就差了一等,灰白色的更次,黄白色的就更不好了。茶叶做得好,茶色必然是纯白色的。如果天气暴热,茶芽疯长,采茶、制茶不能及时完成,茶汤的颜色也就变黄了。如果蒸、压得稍微生了些,茶汤色就会发青;而蒸、压得过熟又显出灰白色,如果制作过程不够干净,那茶汤色就青暗;烘茶时焙火太旺,那茶汤色就会昏暗发红。
《大观茶论》原文
藏焙
数焙则首面干而香减,失焙则杂色剥而味散。要当新芽初生,即焙以去水陆风湿之气。焙用热火置炉中,以静灰拥合七分,露火三分,亦以轻灰糁覆。良久,即置焙篓上,以逼散焙中润气。然后列茶于其中,尽展角焙之,未可蒙蔽,候火速彻覆之。火之多少,以焙之大小增减。探手炉中,火气虽热而不至逼人手者为良。时以手挼茶,体虽甚热而无害,欲其火力通彻茶体尔。或曰,焙火如人体温,但能燥茶皮肤而已,内之湿润未尽,则复蒸暍矣。焙毕,即以用久竹漆器中缄藏之;阴润勿开,如此终年再焙,色常如新。
《大观茶论》译文
做茶的时候如果烘烤的次数多了,茶饼表面就显得干燥,香气锐减;如果烘烤不足,颜色就乱七八糟的,也不会有好的味道。因此必须在新芽初生时,就立刻采下开始烘烤,除去水陆风湿之气。烘烤时要在炉子里放上火,用死灰掩盖七分火,露出三分火,这三分露火也要用轻灰稀疏地覆盖起来。过一会以后再把焙蒌放在炉上,然后把茶芽均匀地摆列在焙篓里,烘烤掉茶叶里面的水分,一定要让焙篓的每一个角落都能烘到,避免有的茶因被遮蔽而烘烤不完全,勤翻动。用火的多少要根据茶叶的多少。把手伸到焙炉中,以火气虽热却不至于烫手为标准。经常摸一摸茶芽,芽即使很热也没关系,要让火把茶芽整体都烘透才行。有人说,焙火的热度如果只达到人的体温,只能使茶表皮干燥罢了,而茶体内的湿润之气并未烘尽,那就需要再烘烤一次。茶烘完之后,放在竹器或者漆器里面保存。天阴潮湿的时候千万不要打开,每年烘烤,能保证品质。
《大观茶论》原文
品名
名茶,各以所产之地叶。如耕之平园、台星岩、叶刚之高峰、青凤髓,叶思纯之大岚,叶屿之屑山,叶五崇林之罗汉山、水桑牙,叶坚之碎石窠、石臼窠(一作穴窠),叶琼、叶辉之秀皮林,叶师复、叶贶之虎岩,叶椿之无双岩芽,叶懋之老窠园。各擅其美,未尝混淆,不可慨举,后相争相鬻,互为剥窃,参错无据。不知茶之美恶,在于制造之工拙而已,岂岗地之虚名所能增减哉!焙人之茶,固有前优而后劣者,昔负而今胜者,是亦园地之不常也。
《大观茶论》译文
有名的茶基本都是以地名命名。就像名叫“耕”的茶之出自平园台星岩,“刚”的茶名出自高峰青凤髓,“思纯”的茶名出自大岗,“屿”的茶名出自屑山,“五崇柞”的茶名出自罗汉上水桑芽,“坚”的茶名出自碎石窠石臼窠,“辉”的茶名出自秀皮林,“师复、师贶”的茶名出自虎岩,“椿”的茶名出自无又岩,“懋”的茶名出自老窠园,各有各的特点,很好分辨,其他就不一一列举了。后来有的黑心的商人为了好卖,盗用出名的茶叶名字,导致真假难辨。他们不知道茶的好坏,全在于制造工艺的精巧或者拙劣,并不是盗用别人名字茶叶就变好了!茶农做出的茶,有的开始很好后来却不行了,有的以前做的一般后来反而很好,这是因为茶园里的年景不好,导致原料不好造成的。
《大观茶论》原文
外焙
世称外焙之茶,脔小而色驳,体耗而味淡。方正之焙,昭然可别。近之好事者,箧笥之中,往往半之蓄外焙之品。盖外焙之家,久而益工;制造之妙,咸取则于壑源,效像规模,摹外为正,殊不知其脔虽等而蔑风骨,色泽虽润而无藏畜,体虽实而缜密乏理,味虽重而涩滞乏香,何所逃乎外焙哉!
虽然,有外焙者,有浅焙者。盖浅焙之茶,去壑源为未远,制之能工,则色亦莹白,击拂有度,则体亦立汤,惟甘重香滑之味,稍远于正焙耳。至于外焙,则迥然可辨。
其有甚者,又至于采柿叶、桴榄之萌,相杂而造。时虽与茶相类,点时隐隐如轻絮泛然茶面,粟文不生,乃其验也。桑苎翁曰:“杂以卉莽,饮之成病。”可不细鉴而熟辨之?
《大观茶论》译文
外焙,即民间个人私设的制茶作坊。一般“外焙”茶,叶体瘦巴巴的、颜色惨兮兮的、气味淡薄,和“正焙”茶相比,很容易分辨。近年来有些坑货,经常在装正焙茶的竹筐里藏一半外焙茶,以次充好。从事“外焙”的茶工,模仿“正焙”久了,也越做越精巧,完全仿造北苑、壑源“正焙”的规模,把“外焙”仿制成了“正焙”的模样,挺像那么回事的。但是他们不知道茶饼的大小虽然相同,可缺少“正焙”的风骨;颜色虽然差不多,可缺少内在的蕴味;形体虽然结实,但是缺少细密的纹理;茶味虽然醇厚,但是缺乏香气,苦二吧唧的。模仿的虽然很像,但是坑货就是坑货,假的永远真不了。
虽然茶有“外焙”的、有“浅焙”的。“浅焙”的茶与壑源“正焙”的茶相差不远,制造得也很精巧,颜色也晶莹洁白。点茶时,如果点的好,茶汤也很好看,只是甘甜、醇厚、馨香、爽滑的味道,比起“正焙”的,还是有区别的。所以说外焙的茶还算是很好分辨的。
还有一些更操蛋的,采摘柿子叶、橄榄芽,跟茶叶掺一起后加工,虽这些树叶看上去跟茶叶差不多,但点茶时隐隐有些像轻絮似的东西漂浮在茶面上,不能产生汤花,一看就知道了!陆羽曾经说过:“茶中掺入草木叶子,人喝了是要生病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分辨。
周绍良丨记腊八粥
学校校风:蓄德润心创新贡献
学校校训:德润人生勿忘笃学
学校愿景:打造江北最具影响力和使命感的专业茶文化培训机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