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茶区先民在茶树选育中,以优质为先决条件,单株选择培育,分别命以花名,形成武夷独到的茶树选育技术。
(1)单株选择,系统培育:
从武夷菜茶群体中,经过反复选择单株,分别采制,对比品质,评选出优良单株,依据品质、形状、地点等不同,命名花名,在各种花名中评出名丛,普通名丛中又评出大红袍及四大名丛。各种名丛分别繁育,在繁殖过程中,不断地从分离群体上优中选优,形成各自不同类型的名丛群体用于生产。
这种选育技术历史上多有记载。如:
宋《北苑贡茶录》记载“又一种茶,丛生石崖,树叶尤茂,至道初,有诏造之,别号石乳”。清陆廷灿《续茶经》记载:“武夷五曲朱文公书院内,有茶一株,叶有臭虫气,及焙制出时,香逾他树,名曰‘臭叶香茶’,又有老树数株,云文公手植,名曰宋树”。刘靖《法刻余闲集》讲述:“五曲道院名天游观,观前有老茶,盘根旋绕于水石间,每年发十数株,其叶肥厚稀疏,仅可得茶二三两,名曰洞宾茶”。《蒋叔南游记》记载:“如大红袍,其最上品也,每年所收天心不能满一斤,天游亦十数两耳”。清郭伯苍《闽产录异》记述名丛铁罗汉和坠柳条:“清明山中仍有这两种名丛,皆为宋朝留存下来的茶树,各仅一棵,年产少许,为无价宝”。林馥泉记述年的九龙窠大红袍为:“正付二株……实为武夷菜茶之一种,惟其较普通武夷菜茶为厚,外形似桃叶、叶背茸毛厚、芽叶紫红色”等。不同的记述,反映了大红袍播种繁殖的世代分离及在不同栽种地的形态特征表现。白鸡冠、铁罗汉等名丛也有类似不同的史志描述。因此,许多名丛又因后代分离而选育出正本、付本类型。据林馥泉年收集的个花名中,带有正付之分的花名就有49个。先民们通过不断的选育—分享—选育,使育成的各类名丛逐代更加完美。
(2)以优异品质特征为选育的先决条件。品质评比的方法是当地传统的“斗茶”。唐代冯贽《记事珠》记有:“建人谓斗茶为区茗战”,到宋代,斗茶大盛。武夷山每年新茶制成后,茶农便在“竞台”开展评比新茶活动,评比品质优劣,各自互炫其优,优则称胜。参加斗茶的不仅有下场参赛的茶农、僧侣,还有地方官吏和文人雅士等。官吏们为取宠帝王,标新立异,推行斗茶法,评选佳茗上贡。宋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中,对建州武夷山的斗茶场面和盛况进行了详细描述。宋苏轼《咏茶》中也有“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之句。武夷山的斗茶延续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斗茶不仅斗比当年茶农各自制茶的技艺,也斗比各类花名茶之优劣,通过年复一年的斗评,评选出许多名丛和珍贵名丛。
(3)冠以花名,争奇斗艳
对所选育出的单丛茶树,各自依据不同的特点和需要给予命名。命名有多种类型,不仅形象生动,好听好记,而且丰富了武夷茶文化的内涵。
以茶树生长环境命名的有:不见天、岭上梅、石角、过山龙、水中仙、金锁匙、半天妖、吊金钟等;
以茶树形态命名的有:醉海棠、醉洞宾、钓鱼龟、凤尾草、玉麒麟、国公鞭、一枝香等;
以茶树叶形命名的有:瓜子金、金钱、竹丝、金柳条、倒叶柳等;
以茶树叶色命名的有:白奇兰、白吊兰、红海棠、红绣球、大红梅、绿蒂梅、黄金锭等;
以茶树发芽迟早命名的有:迎春柳、不知春等;
以传说栽种年代命名的有:正唐树、正唐梅、宋玉树等;
以成品茶香型命名的有:肉桂、白瑞香、石乳香、白麝香、夜来香、金丁香、竹叶青等;
以神话传说而命名的有:大红袍、水金龟、铁罗汉、白鸡冠、半天妖(鹞)、白牡丹、吕洞宾、红孩儿、状元红等;
除了以上八类命名之外,笔者以为,还有一类是根据茶树选育种需要,区别不同分离类型而命名的,如:正太仑、付独占、正碧梅、正太阴、正太阳、正芍药、正玉兰、正蔷薇、正柳条等。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