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类中药
01/蛤蚧
性状鉴别:
(1)头颈部约占三分之一,扁片状,头扁三角形,无眼睑,无异型大齿。吻部半圆形,吻鳞不切鼻孔。
(2)背部灰黑色,有黄白色或灰绿色斑点(进口蛤蚧多为砖红色斑点)散在。
(3)四足均有五趾,除第一指趾外均具爪。足趾底面具吸盘。
(4)尾与体长相等,有6-7个银灰色环带。气腥,味微咸。
02/蕲蛇
性状鉴别:
(1)呈圆盘形。头呈扁三角形,吻端向上突出,习称“翘鼻头”;上腭有管状毒牙,中空尖锐。
(2)背部两侧各有17-25个“V”形斑纹,在背中线上相接,习称“方胜纹”。
(3)腹部灰白色,鳞片较大,有黑色类圆形的斑点,习称“连珠斑”;腹内壁黄白色,脊椎骨棘突较高。
(4)尾部骤细,末端有长三角形鳞片1枚,习称“佛指甲”。气腥,味微咸。
翘鼻头、方胜纹、连珠斑、佛指甲
03/乌梢蛇
性状鉴别:
(1)呈圆盘状。表面黑褐色或绿黑色,密被菱形细鳞,背中央2-4行鳞片强烈起棱,形成纵贯全体的两条黑线。脊部高耸,成屋脊状,俗称“剑脊”。
(2)腹部剖开边缘向内卷曲,可见排列整齐的肋骨。尾部渐细而长,尾下鳞双行。气腥,味淡。
04/鸡内金
性状鉴别:
不规则皱缩的囊状卷片。表面黄色,薄而半透明,具明显的条状波浪形皱纹。质脆易碎,断面角质样,有光泽。微腥,味微苦。
05/麝香
性状鉴别:
(1)毛壳麝香:
呈椭球形或扁球形囊状体。开口面的皮革质,棕褐色,密生灰白色或灰棕色短毛,中央有1个小囊孔。另一面为棕褐色略带紫色的皮膜。中层皮膜呈棕褐色或黄棕色。内层皮膜内含颗粒状及粉末状的麝香仁和少量细毛及脱落的内层皮膜(习称“银皮”)。有特异香气。
(2)麝香仁野生品:
质柔、油润、疏松;其中呈不规则圆形或颗粒状者习称“当门子”,断面深棕色或黄棕色;粉末状者多呈黄棕色或棕褐色,并有少量脱落的内层皮膜和细毛。
(3)饲养品表面不平,紫黑色或深棕色;微有光泽。气香浓烈而特异,味微辣、味苦带咸。
06/鹿茸
性状鉴别:
(1)花鹿茸(锯茸):
呈圆柱形,具1个分枝者习称“二杠”,主枝习称“大挺”,离锯口约1cm处分出侧枝,习称“门庄”。外皮红棕色或棕色,光润,多密生红黄色或棕黄色细茸毛,上部毛密,下部较疏;分岔间具1条灰黑色筋脉,皮茸紧贴。具2个分枝者习称“三岔”,略呈弓形而微扁,下部有纵棱线及突起小疙瘩。气微腥,味微咸。
(2)砍茸:
为带头骨的茸。两茸相距约7cm,脑骨前端平齐,后端有1对弧形骨,习称“虎牙”。脑骨白色,外附头皮,皮上密生茸毛。气微腥,味微咸。
(3)马鹿茸:
侧枝1个为“单门”,2个为“莲花”,3个为“三岔”、4个为“四岔”或更多。
07/牛黄
性状鉴别:
(1)蛋黄:
多呈卵形、类球形、四方形或三角形。表面黄红色或棕黄色,有的外部挂有一层黑色光亮的薄膜,习称“乌金衣”,有的粗糙,有的具龟裂纹。体轻,质酥碎,易分层剥落,断面金黄色,可见细密的同心层纹。气清香,味先苦而后微甜,有清凉感,嚼之易碎,不黏牙。
(2)管黄:
呈管状,或为破碎的小片,表面不平或有横曲纹,红棕色或棕黄色。断面有较少的层纹,有的中空,色较深。
(3)清水调和,涂于指甲上,能将指甲染成黄色,习称“挂甲”。
08/羚羊角
性状鉴别:
(1)呈长圆锥形,略呈弓形弯曲。类白色或黄白色,基部稍呈青灰色。嫩枝对光透视有“血丝”或紫黑色斑纹,光润如玉,无裂纹。
(2)有隆起的环脊,用手握之,四指正好嵌入凹处。角基部横截面类圆形,内有坚硬质重的角柱,习称“骨塞”。除去“骨塞”后,角的下半部呈空洞,全角呈半透明,对光透视,上半段中央有一条隐约可辨的细孔道直通角头,习称“通天眼”。
编辑:乾乾儿点“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