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博士
01
学生:黃子寧
論文題目:長老教會的囡仔(-)
指導教授:許雪姬先生、古偉瀛先生
02
学生:周馥儀
論文題目:戒嚴時期黨國控制下臺灣民營廣播之興衰(-)
指導教授:周婉窈先生
年硕士
1、應試者:李思儀(R)
論文題目:二二八事件期間雲嘉南地區青年、學生的反抗行動
指導教授:陳翠蓮先生
2、應試者:施厚羽
論文題目:邇於戎事:漢唐之間女性的戰爭參與
指導教授:李貞德先生
3、應試者:黃均鎮
論文題目:嶽麓秦簡奏讞文書之文書格式與審理型態研究
指導教授:閻鴻中先生、劉欣寧先生
4、應試者:鄧淑瑜
論文題目:跨越陸地邊界與海洋的「人流」與「物流」:以英屬北婆羅洲斗湖為例
指導教授:鍾淑敏先生
5、應試者:林瑞愷
論文題目:媽祖與水客:南天宮與戰後蘇澳地方社會的重構
指導教授:羅士傑先生
6、應試者:廖希正
論文題目:槍枝在臺灣原住民社會中的傳佈、受容與官方管制(s-)
指導教授:周婉窈先生
年博士
01
学生:林易澄
論文題目:「中國經濟」的誕生:經濟治理、知識生產與公共想像(-)
指導教授:黃進興先生
02
論文題目:秦漢刑徒制度的發展——從勞動力運用的角度著眼
發表人:高震寰
指導教授:邢義田先生
03
論文題目:唐代司法官員的法律秩序觀——以法典行用與斷案場域為中心
發表人:楊曉宜
指導教授:甘懷真先生、陳登武先生
04
論文題目:構想新社會:社會學與「社會」於近代中國的形成及發展(-)
指導教授:古偉瀛先生、黃克武先生
年硕博论文题目汇总
研究生
論文題目
指導教授
■博士班
李佩蓁
條約制度與地方社會:十九世紀臺灣的華洋互動、地方治理和官商關係
吳密察
邱士杰
經濟學的「民族形式」道路:中國革命裡的馬克思經濟學說(-)
古偉瀛
高震寰
從勞動力運用角度看秦漢刑徒管理制度的發展
邢義田
陳慧先
「原漢分治」下的人群隔離與跨界(-’s)
周婉窈
楊曉宜
唐代司法官員的法律秩序觀──以法典行用與斷案場域為中心
甘懷真陳登武
蔡明純
近代中國的海外旅行文化(-):以遊歷風氣到旅行事業的推展為中心
古偉瀛
韓承樺
近代中國社會學的形成及發展(-)
古偉瀛黃克武
■碩士班
王文昕
日治時期台灣媒體中的營養知識──以蛋白質為中心
呂紹理
江坤祐
晚清福建的鹽政改革
邱澎生
李盈佳
戰後臺灣的郵票與黨國認同之形塑(-)
周婉窈
林子喬
戰國秦漢的理想官制
甘懷真
林正和
日治時期芝山巖事件與其精神轉換之研究
呂紹理
林紋沛
清末至日治初期來臺西方人建構的臺灣知識──以李仙得與達飛聲為中心
呂紹理
康 傑
陶行知的個人觀及其社會改造(-)
王遠義
郭淨仁
對真實的熱情?中國共產黨調查文化的形塑與實踐(-)
羅士傑
郭瑞音
南宋時期秦檜評價的演變
方震華
曾明德
瑯嶠十八社頭人卓杞篤家族與恆春半島族群關係之變遷(-)
周婉窈
曾婉甄
融舊鑄新:康納利與愛爾蘭共和主義傳統
楊肅献
游祉瑜
諸珍異饌,食醫調護──《飲膳正要》中的食治、食養與食禁
張嘉鳳
馮業帆
經濟學家艾爾弗雷德.馬歇爾的歷史意識
周樑楷
鄭宏興
從印尼到馬來亞的「最近道路」:馬來亞共產黨建黨背景及其歷史意義
王遠義
黎冠忠
中國青年黨的意識形態分析(-)
王遠義
賴國峰
《國史大綱》的「士人政治論」
閻鴻中
瞿正瀛
漢晉之際益州政軍領導者及其社會背景
陳弱水
羅忱蕾
交織的旅程:李文藻與乾嘉考據學的關係
王汎森
年硕博论文题目汇总
研究生
論文題目
指導教授
■博士班
吳修安
唐宋時期鄱陽湖流域的環境變遷與地域社會
陳弱水
吳國聖
蒙古帝國王族世系譜研究
甘懷真張廣達
林穎鈺
清末的恐慌、卑辱與狂暴——庚子年前後的激烈心態
吳展良
施純純
革命抑反革命?蔣中正革命道路的起源(-)
王遠義
陳建守
啟蒙如何運動:近代中國「啟蒙運動」的概念史
古偉瀛黃克武
蘇聖雄
蔣中正與統帥部的組建及運作戰——以徐州會戰為中心
胡平生
■碩士班
文宇軒
7至8世紀唐朝與突厥爭奪農牧混合地帶
甘懷真
王天駿
中共在中央蘇區的國家建構——從社會控制的視角來看(-)
陳永發
吳曼竹
乾隆朝的官修國史
王汎森葉高樹
林欣穎
從賢妻良母到執銃敢鬥——戰爭期臺灣女性軍事訓練之研究(-)
周婉窈
林榮盛
邊緣人與新政權:清初福建漳浦藍理及其時代
羅士傑
施宇洋
三次裁軍會議中日本海軍對美政策之爭論與決策主體之演變過程
楊典錕
徐 鉞
唐代後期劍南地區軍鎮的形成——以韋君靖刻石為例
甘懷真
張俊麒
吉野作造對本國中心主義之超越歷程——以「修養」為視角
顏杏如徐興慶
張哲僥
隋至唐前期對河套地區的治理制度之變遷與意義
甘懷真
黃若瑤
「丑角劇之爭」——18世紀中葉法國音樂生活與音樂評論的形成
秦曼儀
廖晏顥
世本《西遊記》與晚明宗教折衷運動
宋家復
廖權修
新潮流系與八○年代臺灣民主運動
陳翠蓮
歐陽廷杰
錢牟異同——錢穆與牟宗三之朱子思想詮釋的比較研究
宋家復
薛名秀
貞節、國家與地方社會:清代節孝祠研究
衣若蘭
蘇育成
從再起到挫折——兩宋之交舊黨復權的政治史考察(-)
方震華
年硕博论文题目汇总
研究生
論 文 題 目
指導教授
■博士班
李長遠
融道入儒——唐宋轉型時期的士人與道家傳統
吳展良
翁稷安
主義是從——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主義化」政策(-)
王汎森
張維玲
經典詮釋與權力競逐——北宋前期「太平」的形塑與解構(-)
梁庚堯
■碩士班
小西將太
臺灣慰安婦的歷史──析論社會想像與口述材料之間的關係
周婉窈
吳鴻誼
十六世紀葡西旅行者眼中的「大明」──一個民族誌的視角
陳慧宏
李孟衡
從朝鮮、滿州間的逃人刷還問題看十七世紀東北亞國際秩序變遷
甘懷真
李柏賢
晚清北臺灣的義倉與地方社會──以「明善堂」為例
李文良
李筱萱
唐代的佛教文化與女子之孝
陳弱水
林立婷
從人奶到奶粉──臺灣哺育習慣變遷原因之考察(-)
周婉窈
胡芷嫣
歷史,歷史敘事:西元年姚平仲劫寨事件
宋家復
袁偉杰
論氣化宇宙觀與清代史學化思想的新趨勢──以王夫之、戴震、章學誠的思想為中心
吳展良
許 滸
全體大用──朱子道學之基本構成方式
吳展良
曾沅芷
布爾戰爭對霍布森帝國主義理論的影響
楊肅献
雷岱騰
比喻的政治功能──毛澤東的比喻與年的整風、反右運動
陳永發
鄭宇晴
科學鳥類學的建立──約翰.雷《鳥類誌》之自然史觀
陳慧宏
鄭皓文
二戰回憶錄與認同危機──以《被遺忘的士兵》(LeSoldatOublié)為例
周樑楷
蕭世偉
同在樂園裡──臺南鹽水聖神堂壁畫討論天主教本地化議題
古偉瀛
謝佩珊
國民黨自新政策與自新人員
陳永發
年硕博论文题目汇总
博士論文目錄?年~
畢業年姓名題名指導教授陳志豪清帝國的版圖邊陲:新竹頭前溪中上游的土地制度與社會變遷(-)李文良凃宗呈神魂、屍骸與塚墓──唐代兩京的死亡場景與喪葬文化陳弱水、甘懷真李如鈞學校、法律、地方社會──宋元的學產糾紛與訴訟梁庚堯王萬雋秦漢至南朝的國家與蠻人──以政區、官爵和賦役制度為中心陳弱水古怡青隋代中央武官研究甘懷真、高明士王超然國共治理四川基層之比較(-)陳永發林正慧臺灣客家的形塑歷程--清代至戰後的追索黃富三陳聖屏柏楊的社會與文化論述,-古偉瀛、林端碩士論文目錄?年~
畢業年姓名題名指導教授許朝祺文藝復興到啟蒙運動理性神觀念的發展脈絡王世宗邱柏翔清代臺灣番屯制度之研究:以臺中東勢為中心(-)李文良郭珮君《金光明經》的護國思想與古代日本國家:以天武朝為中心(-)周伯戡黃富奎梁武帝佛教孝道觀:在傳統中國政治文化中的突破與困境周伯戡黃怡君西漢武帝時期「省官」的變化及其原因閻鴻中李峙皞「自由」的再詮釋:格林思想及其時代楊肅献李協展《孔子家語》彙校及其故事版本研究閻鴻中黃智新博林布魯克的政治策略(-)楊肅献林盈君漢代的衣冠禮俗劉增貴蘇婉婷節日的想像與實踐──明清重陽節的文人活動與詮釋陳熙遠呂雅婷秦與漢初律令反映的親屬關係李貞德陳冠宇宋代的地方攝官問題梁庚堯蔡佩玲記事、人稱與女性作器:西周時期殷人家族器銘研究閻鴻中樂羽嘉新聞自由在中國的傳遞與實踐─以董顯光和馬星野為中心趙綺娜黃彥儒西晉禮制秩序中宗室諸王之地位甘懷真王瑋筑十九世紀北臺灣大坪溪與上坪溪流域之族群社會與國家李文良陳建元神意與啟蒙:約書亞?塔克思想研究楊肅献博士論文目錄?91~年
畢業年姓名題名指導教授91李君山全面抗戰前的中日關係——自九一八至青島事件李守孔91孫慧敏建立一個高尚的職業——近代上海律師業的興起與頓挫陳永發91高郁雅國民黨的新聞宣傳與戰後中國政局變動(-)林能士、胡平生91張崑將日本德川時代「至孝」與「純忠」思維的典型——以陽明學與兵學為中心黃俊傑91許佩賢台灣近代學校的誕生——日本時代初等教育體系的成立(-)吳密察91陳宗仁東亞海域多元勢力競爭下雞籠、淡水地位的轉變(-)曹永和、黃富三92李福鐘新民主主義時期(-)中國共產黨的私營工商業政策陳永發92金仕起論病以及國——周秦漢方技與國政關係的一個分析杜正勝92洪進業具象與抽象——從形制到觀念的秦漢服飾之研究葉達雄92洪麗完從部落認同到「平埔」我群——台灣中部平埔族群之歷史變遷(-)王世慶92張幸真台灣知識社群的轉變——以台北帝國大學物理講座到台灣大學物理系為例李永熾92楊翠鄉土與記憶——七0年代以來台灣女性小說的時間意識與空間語境李永熾92劉燕儷唐代的夫妻關係——以禮律規範為中心高明士93宋惠中區域發展與生態環境變遷——清代前期閩浙贛交界地區的個案分析徐 泓、劉翠溶93郭耀力商戰與大同在進步的時代——清末民初滬、津的商會(-)劉翠溶94王仁祥人倫鑒識起源的學術史考察(魏晉以前)阮芝生94林志宏民國乃敵國也──清遺民與近代中國政治文化的轉變古偉瀛、王汎森94張藝曦王學、家族與地方社會──以吉水、安福兩縣為例王汎森94陳元朋舉箸常如服藥——本草史與飲食史視野下的「藥食如一」變遷史杜正勝94謝昆恭先秦知識分子的歷史述論葉達雄95王立本國共內戰在西北(-)──從陝西鏖兵到蘭州對決胡平生95吳啟訥新疆——民族認同、國際競爭與中國革命,-陳永發95張文昌唐宋禮書研究──從公禮到家禮高明士95曾品滄從田畦到餐桌——清代臺灣漢人的農業生產與食物消費黃富三95黃玫茵唐宋間長江中下游新興官僚研究(~A.D.)高明士95蔡宗憲南北朝交聘與中古南北互動(三九六─五八九)陳弱水96吳雅婷移動的風貌──宋代旅行活動的社會文化內涵梁庚堯97呂世浩從《史記》到《漢書》──轉折過程與歷史意義阮芝生98周敘琪明清家政觀的發展與性別實踐林維紅98林韻柔五臺山與文殊道場──中古佛教聖山信仰的形成與發展陳弱水98楊俊峰唐宋之間的國家與祠祀──兼論祠祀的「中心化」陳弱水98廖宜方唐代的歷史記憶陳弱水、甘懷真99王安泰再造封建——魏晉南北朝的爵制與政治秩序陳弱水、甘懷真99張遠清中期北京梨園花譜中的性別特質建構林維紅99葉言都台海分治初期兩岸報業之比較分析(-)胡平生99葉泉宏抗美援朝後勤作戰研究-陳永發99趙立新南朝士人的仕宦途徑與僚佐官歷陳弱水、甘懷真99趙潤昌先秦諸子對周代政教傳統的挑戰與回應甘懷真99鄭雅如唐代士人的孝道實踐李貞德、甘懷真王雲洲清代地方文官制度研究-以臺灣為例許雪姬查忻荷蘭改革宗教會在十七世紀臺灣的發展曹永和、古偉瀛陳思宇冷戰、國家建設與治理技術的轉變:戰後台灣宏觀經濟治理體制的形成(-)陳永發黃裕元日治時期臺灣唱片流行歌之研究—兼論一九三○年代流行文化與社會吳密察蕭明禮海運興國與航運救國:日本對華之航運競爭(-)黃富三、陳慈玉賴玉玲國家與社會的關係—以臺灣中北部邊區社會的治理為例(-)許雪姬碩士論文目錄?91~年
畢業年姓名題名指導教授91王珍琳亞當.佛格森(AdamFerguson)社會觀念之剖析楊肅献91李仁淵晚清的新式傳播媒體與知識份子——已報刊出版為中心的討論王汎森91顧立誠唐宋之際自北向南的移民與其影響王德毅91鄭天恩《歷史工作坊》之研究——以英國左派史家的勞工教育論述為討論對象周樑楷91張遠近代城市京劇女演員(-)——以滬、平、津為中心的探討林維紅91王貴格作為教育者與行動者的立德夫人及其反纏足運動查時傑91孟淑慧朱熹及其門人的教化理念與實踐梁庚堯91郭沛一迷霧中的士兵-年代陳永發91林思慧正典與權力——以六藝為中心論漢代學術與政治的互動黃俊傑91曾新容清代臺灣隆恩租的形成、管理及用途黃富三、許雪姬91郭飛鴻孟(ThomasMun)與柴爾德(JosiahChild)的經濟思想及其異同劉翠溶92陳瑋荻文化的建制——五四新文化與新文學群體的興起王汎森92上運天英光北宋官員休假之研究——以文官公假為中心王德毅92中西美貴挪用現代——大正時期台灣人民的不同殖民地經驗吳密察92楊典錕清末民初日本在華軍事顧問之研究(-)李永熾92曾堯民六世紀中國北方彌陀淨土信仰初探周伯戡92林承戰和諧或對立?-清康熙時期中國人與環境的關係查時傑92盧靜儀民初立嗣問題的法律與裁判——以大理院民事判決為中心(~)高明士92林佳潔西醫與漢藥——台灣第一位醫學博士杜聰明(-)曹永和92朱開宇科舉社會、地域秩序與宗族發展——宋明間的徽州,1~梁庚堯92黃照明戰後台灣天主教的本土化——以蘭陽舞蹈團為例黃富三93潘志群清初的統治正當性問題古偉瀛、王汎森93胡雲薇從唐代官員的宦遊生活看其對家庭的影響甘懷真93余玥貞唐宋時期的茶知識與飲茶文化杜正勝93李浩德僧祐《釋迦譜》之編撰周伯戡93張慧慧當社會學遇上歷史──查爾斯.提利的歷史思維周樑楷93邱昭惟太平天國及其政權正當性之建構查時傑93張繼瑩飛蝗蔽天──清代的蝗災、捕蝗及其論述(-)徐 泓93山本万紀八世紀前期的東北亞關係之研究——以唐渤關係為中心高明士93黃子寧天主教在屏東萬金的生根發展(-)許雪姬93賴志偉書生從政──朱家驊在國民政府的政治活動(-)陳永發93吳鳳家南北朝時期的豫州──地域勢力及其與南北政權的關係陳弱水、甘懷真93邱鐘義克倫威爾的政治觀楊肅献94李長遠北宋理學「性與天道」思想的淵源初探吳展良94翁稷安清季文之理念與經世使命的展開與影響——以吳汝綸為中心吳展良94陳偉強中國近世政治正當性思想的形成初探——以唐中葉至北宋士人的政治思維為中心吳展良94簡志維清代苗栗大湖墾隘的發展─國家與地方社會的互動吳密察94林修合從遷界到復界──清初晉江的宗族與國家徐泓94陳逸達暴風驟雨──中共東北土地改革~陳永發94凃宗呈中國中古的素食觀陳弱水、甘懷真94王淳逸都市自治體法案(MunicipalCorporationAct)與英國地方政治,-楊肅献95鍾旻圜西魏北周時期地方勢力型態探討-以軍事結合為主甘懷真95江瑋平唐末五代初長江流域下游的在地政治──淮、浙、江西區域的比較研究甘懷真95胡川安由成都平原看中國古代從多元走向一統的過程──一個社會史的分析杜正勝95劉欣寧由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論漢初的繼承制度邢義田95劉曉芸秦漢時期地方官吏公務旅行之研究邢義田、黃俊傑95黃瓊儀漢畫中的秦始皇形象邢義田、閻鴻中95何勵中國六朝時代的唱導周伯戡95釋圓雅越南陳仁宗與竹林禪派之研究周伯戡95葉勝裕歷史、轉義、敘事──海登.懷特歷史著述理論之研究周樑楷、古偉瀛95陳聖屏困而知之──曾國藩修身思想的起源與意義林維紅95張皓政明代常州士人的婚姻圈徐泓95蔡文地宋代勸農文之研究梁庚堯95江筱婷宋代地方官的教化活動—以兩浙路地區為考察中心梁庚堯95汪正晟以軍令興內政──徵兵制與國府建國的策略與實際(~)陳永發95陳威任人與水的衝突──以荊江、洞庭湖流域為中心陳永發95蔡虹如中共建國初期的治淮水利工程—從大建水庫到與湖爭地陳永發95張季安三至五世紀幽冀地區的地方勢力陳弱水、甘懷真95張志惠閱讀中國──《中國叢報》(ChineseRepository,-)與新教傳教士關於中國的理解及書寫黃進興95高慧玲中古伊斯蘭政治權力世俗化──以君主寶鑑為中心的討論楊肅献95黃小芳英國中古晚期工匠行會的價格管制:以公正價格觀念為例楊肅献95黎世輝威廉.羅伯森與他的歐洲帝國──以《查理五世統治史》為考察對象楊肅献96周如怡西方文明觀念的發展與現代文明的出現,-王世宗96陳昀秀清末的江蘇教育總會(-)王汎森、胡平生96吳政哲崇緯抑讖──東漢到唐初讖緯觀念的轉變甘懷真96林欣儀捨穢歸真──中古漢地佛教法滅觀與婦女信仰周伯戡、李貞德96林日清托洛茨基的歷史觀──以《俄國革命史》為中心周樑楷、古偉瀛96胡笙近代中國的體育觀──《良友》畫報體育圖像之研究(-)梁其姿96畢凌晨葛超智對二二八事件與美國政府觀點之差異──第一手觀察與外交決策間的矛盾黃富三96鄭博文清代臺灣鹽專賣制的建立與發展黃富三96林易澄近代中國語言轉向的幾個側面黃進興96陳泳翰白銀時代及其小說黃進興96李奇璋霍布斯邦論民族主義楊肅献96陳家齊巨人、海怪與恐懼之邦──霍布斯《利維坦》的標題頁面楊肅献97黃崇凱晚清民初知識人社會角色的轉變——以-年的章士釗為例王遠義97鄭坤騰荒湮的革命之路──中國托派的不斷革命論與革命抉擇(-)王遠義97邱士杰台灣社會主義運動的起源及其資本主義論(~)王遠義、黃俊傑97宋子玄胡適的「娘什麼」──一位被忽視的中國新文明孕育者古偉瀛97林宗閱魏晉南北朝的河東裴氏──政治活動及其跨地域發展甘懷真97林穎鈺雖死之日,猶生之年──陳天華自殺與晚清湖南士人的自覺吳展良97陳韻如漢唐之間醫方中的房事疾病研究李貞德97李幸真日治初期臺灣警政的創建與警察的召訓(-)周婉窈97施姵妏清代臺灣的地震災害與救助措施(-)周婉窈97金柏全日治時期臺灣實業教育之變遷周婉窈97凃柏辰清閑與戒懼──晚明山人陳繼儒及其形象變遷徐泓97鄭佩宜十七世紀初以前的中菲貿易與年的馬尼拉大屠殺徐泓97翁健鐘鄒元標與明代中晚期的講學活動徐泓97涂豐恩從徽州醫案看明清的醫病關係(-)梁其姿97郭恩秀內修外攘──張栻的治學與從政梁庚堯97施文婷延安經驗在年代的重演──以《杜高檔案》為例陳永發97吳書萍七、八世紀唐代江南地域的士人硏究──特論其政治和社會背景陳弱水97盧意寧盛唐集賢院的成立與意義──兼論玄宗朝學術文化風氣的轉變陳弱水97林聖蓉從番界政策看東勢的拓墾與族群互動(-)黃富三、李文良97汪正翔形式的困境:民初畫學變革及其思想史解釋──以北大畫法研究會為研究核心閻鴻中97詹敬仁從墨家兼愛說看孟、告之辯閻鴻中98張毅瑄西元第一到第七世紀聖母論與聖母信仰之發展與其歷史意義王世宗98張育齊思想人物與地方社會的交涉:以晚明湖北麻城、黃安為例王汎森98黃惠貞國民黨政權流氓取締制度起源?究(-)王泰升、吳密察98裴英姬十八世紀初中朝文人物品交流及其中國觀感:以金昌業老稼齋燕行日記為中心王鴻泰、徐泓98孫少遊從內丹到內壯王鴻泰、陳慧宏98陳詩雯十七世紀中西知識體系的相遇—以康熙皇帝為中心的探討古偉瀛98吳立仁中唐至北宋前期韓愈形象的歷史演變吳展良98臼井進近代日本的旅行國家化:日本旅行協會、雜誌《旅》與台灣形象的建構(-)吳密察98陳冠妃清代臺灣鹽務行政下的國家與地方社會—以竹塹鹽務總館(-)為例吳密察98鄒金芳漢代相人術的原理與發展邢義田98游逸飛四方、天下、郡國:周秦漢天下觀的變革與發展邢義田98陳榮聲滿鐵公學堂教科書與「排日」問題(-)周婉窈98蘇聖雄「奸黨煽惑」:蔣中正對二二八事件的態度及處置胡平生98張維玲從南宋中期反近習政爭看道學型士大夫對「恢復」態度的轉變(~)梁庚堯98童永昌「志於便民」:北宋熙寧至元祐時期的民情與朝議攻防(-)梁庚堯98林漢文士論與道理:試由宋代士人政治之發展解釋理學的興起脈絡陳弱水98李龢書論早期道教中的道與至尊神陳弱水98吳欣芳「無聲的說法者」:利瑪竇的著書過程與讀者理解陳慧宏98金芙安天主教要理問答在晚明中西文化交流對話中的角色陳慧宏98劉芝慶修身與治國:從先秦諸子到西漢前期身體政治論的嬗變黃俊傑98徐熊書晨約翰.衛斯理的思想與英格蘭啟蒙運動楊肅献98陳慧縈「滑稽大王」在中國:上海報刊中的卓別林明星形象,-趙綺娜99許欹欹魏明帝時期(-)的政治改革:以律令和君臣關係為主甘懷真99林楓珏唐代的基層行政組織甘懷真99黃旨彥魏晉南北朝的公主政治李貞德99李修平黃河與長江之間――周代南陽盆地的政治支配與物質文化杜正勝99貝大偉從張家山《二年律令》簡看西漢初法制中的「戶」邢義田99許妝莊從偕醫館到馬偕紀念醫院——殖民地近代化中的醫療傳教(-)周婉窈99邱俊明「家有良母,室有賢妻」:《婦女時報》(-)女子教育討論初探林維紅99張瑞芳鄭克與折獄龜鑑梁庚堯99鍾友全謹思慎行的改革抱負:大衛?休謨對不列顛黨派的看法楊肅献99馮卓健審慎的行動:柏克的美洲政策楊肅献蔡育潞十九世紀前期英國宗教寬容政策與英國國教的重新定位王世宗蔡耀緯雖非真而近於真矣:庚子年武昌假光緒案鉤沉王汎森黎康翰法西斯主義、反理性主義與中國30年代的政治思潮王遠義范珮芝抗戰之際的救亡思想:戰國策派的文化改造主張王遠義蔡至哲求天下至公之道:韓國天主教初期歷史新探古偉瀛石秀英民國時期內蒙古教育政策中的國家意識古偉瀛、藍美華邱建智漢魏南北朝墓誌的起源與發展甘懷真高震寰漢代地方大姓與政府的依存——以成陽仲氏為例邢義田陳昶安東北流通券:戰後區域性的貨幣措施(-)胡平生羅貫倫閻錫山參加北伐的決策歷程──從保境安民到出師討奉(-)胡平生艾立德晚清民族主義中的省籍意識–––以新知識分子關於湘、粵的論述為例胡平生朱祐鋐清代杭州的火災、火政與社會生活(-)徐泓、巫仁恕吳挺誌北宋中後期的文臣統兵:以陝西沿邊五路經略安撫使為例(~1)梁庚堯傅揚從喪亂到太平-隋代的歷史記憶與意識型態陳弱水楊月惠伏爾泰的世界觀:以《風俗論》為例楊肅献陳姵琁東漢的三輔士人閻鴻中徐乃義《荀子》中「知慮」問題相關概念與論述之研究閻鴻中博士論文目錄?81~90年
畢業年姓名題名指導教授81張寅成戰國秦漢時代的禁忌韓復智81薛化元張君勱思想研究李永熾82甘懷真唐代京城社會與士大夫禮儀之研究高明士82呂春盛西魏北周政治史研究——以權力結構演變為中心之考察鄭欽仁82張繼昊北系部落民與北魏政權研究鄭欽仁82陳家秀從區域研究之角度探討宋代成都府路之發展趙雅書83李達嘉商人與政治——以上海為中心的探討(-)李守孔、張玉法84邱澎生商人團體與社會變遷——清代蘇州的會館公所與商會徐泓85巫仁恕明清城市民變研究——傳統中國城市群眾集體行動之分析徐 泓、劉翠溶85金榮煥拓跋鮮卑早期歷史研究——以《魏書》〈序紀〉之分析為中心鄭欽仁85羅彤華唐代民間借貸之研究高明士86林玉茹清代竹塹地區的在地商人及其活動網絡黃富三86邱仲麟不孝之孝——隋唐以來割股療親現象的社會史考察徐泓86閻鴻中周秦漢時代家族倫理之變遷阮芝生、管東貴87王鴻泰流動與互動——由明清間城市生活的特性探測公眾場域的開展李永熾87林偉盛荷據時期東印度公司在台灣的貿易(-)曹永和87劉季倫中國極權主義的思想根源李永熾87蔡幸娟北朝女主政治與內廷職官制度研究鄭欽仁88李建民死生之域——周秦漢脈學之源流阮芝生88李訓詳古陣新探——新出史料與古代陣法研究韓復智88李慶龍羅汝芳思想研究古偉瀛88陳識仁北魏修史事業與《水經注》的形成逯耀東88童長義伊藤仁齋研究——以「實」概念為中心李永熾88鄭愛蘭商周宗教與藝術所反映的社會政治心態之研究杜正勝89江燦騰殖民統治與宗教同化的困境——日據時期臺灣新佛教運動得頓挫與轉型李永熾89潘光哲近代中國「民主想像」的興起(-)李永熾90李文良帝國的山林——日治時期臺灣山林政策史研究曹永和、吳密察90李明仁北朝、隋及唐朝前期繼承制之研究鄭欽仁90劉馨珺南宋縣衙的「獄訟」王德毅碩士論文目錄?81~90年
畢業年姓名題名指導教授81王鴻泰[三言二拍]的精神史研究李永熾81李錫全南宋福建路的經濟活動王德毅81劉馨珺南宋荊湖南路的變亂之研究王德毅81夏賢李金代書法之蘇軾與米芾傳統朱惠良81曾藍瑩董其昌書法中米芾風格之研究朱惠良81林春成一九五二年「日華和平條約」之研究曹永和、吳密察81李福鐘改造一個共和國--中國大陸改革運動的展開(~)陳永發81劉康馬克思主義在中國(-)--中國啟蒙運動與極權主義的辯證法陳永發81柳智元清初滿族薩滿教的演變及其文化性格陳捷先81陳穗錚先秦時期「中國」觀念的形成與發展葉達雄81宋家復章學誠的歷史構想與比較研究錢新祖82甯慧如北宋進士科考試內容之演變王德毅82孫連成古代中國席坐文化之考察(B.C.-A.D.)-以跪坐、跪拜禮為主線阮芝生82林秀姿一個都市發展策略的形成-至年的嘉義市街夏鑄九、吳密察82馬以謹魏晉南北朝的婦女緣坐孫同勛82邱炫煜中國海洋史專題研究─明帝國與南海諸蕃國篇張奕善82陳秀淳日據時期台灣山地水田作的展開曹永和82林玉茹清代台灣港口的空間結構黃富三82鄭雅文兩端之間的游疑與流轉─論溤夢龍世界的塑模黃進興82張雲春秋時代的吳國葉達雄82具聖姬漢晉的塢壁韓復智82許信昌秦簡日書數術的探討韓復智82陳宗乞兩漢赦宥制度考察韓復智82黃銘亮先秦兩漢間夢的類型與意義-中國古代夢的迷思韓復智83李明哲宋初三朝政局之演進與學術變遷之關係王德毅83柳書琴戰爭與文壇──日據末期台灣的文學活動吳密察83許佩賢塑造殖民地少國民──日據時期台灣公學校教科書之分析吳密察83陳秀芬羅教的知識系譜與權力關係:一個知識史的詮釋李永熾83金仕起古代解釋生命危機的知識基礎杜正勝83王仁祥先秦兩漢的隱逸──從政治史與思想史角度考察阮芝生83李卓穎分類、疆界與身份︰《酉陽雜俎》與東漢到唐代目錄之研究傅大為83黃朝進清代竹塹地區的家族與地域社會─以鄭、林兩家為中心黃富三83曾士榮戰後台灣之文化重編與族群關係-兼以「臺灣大學」為討論例案(一九四五~五○)黃富三、吳密察84王憲群合步樓公司與中德關係王曾才84陳姿芳萊布尼茲的國家觀念王曾才84王啟屏北宋士人生活王德毅84鄭天凱政權交替下的地方社會:雲林事件()的探討吳密察84張旭宜臺灣原住民出草慣習與總督府的理蕃政策李永熾84鄭愛蘭周代婦女的婚姻與生活杜正勝84黃玫茵唐代江西地區開發研究高明士84寇強明清山西、陝西兩省之經濟結構陳捷先84蔡瑄瑾裴松之家學傳承及六朝史學的演變逯耀東84何文靜明代的省思-馬基維里的政治思想楊肅獻84李若庸從ThomasWolosey的浮沉看英國史上新舊交替的特質蔣孝瑀84黎幼蓮東晉南朝的貴族、豪族與道教鄭欽仁84周敘琪85陳元朋兩宋的「尚醫士人」與「儒醫」:兼論其在金元的流變王德毅85楊永彬臺灣紳商與早期日本殖民政權的關係:年-年吳密察85林美香教而後為人:論伊拉斯摩斯的教育觀張秀蓉、楊肅献85李文良日治時期臺灣林野整理事業之研究:以桃園大溪地區為中心曹永和、吳密察85陳雯怡從制度與理念的互動看宋代教育的演變梁庚堯85簡杏如宋代莆田方氏家族梁庚堯85高進從制度面看清代的河防工程──以乾隆時期為範圍的探討陳捷先85郭哲銘汪輝祖之研究:以其吏治思想為中心陳捷先85戴志清春秋社會流動現象之研究─奔逃案例的研究分析蒲慕州85林明燦新竹地區的經濟開發與生態環境的變遷劉翠溶85黃麗如漢隋之間滎陽鄭氏研究鄭欽仁86張維屏紀昀與乾嘉學術王汎森86李國生戰爭與台灣人:殖民政府對台灣的軍事人力動員(~)吳密察86王俊中政教間的合作與糾結:明末清初西藏格魯派掌權過程中的藏,蒙,滿洲關係之研究李永熾86詹緣端先秦的君王與君王論阮芝生86李厚壯國共內戰在山東(-)胡平生86劉謦豪民國初期的師範教育(-)胡平生86高郁雅北方報紙輿論對北伐之反應----以天津大公報、北京晨報為代表的探討胡平生、林能士86費絲言由典範到規範--從明代貞節烈女的辨識與流傳看貞節觀念的嚴格化徐泓86林榮澤天道普渡─一貫道的興起徐泓86張文昌唐代禮典的編纂與傳承──以《大唐開元禮》為中心高明士86孫慧敏西學東漸:近代中國「學校」觀的變遷陳永發86程嘉文國共內戰中的東北戰場陳永發86吳淑慈清代臺灣的義渡--以永濟義渡為例黃富三86林正慧清代客家人之拓墾屏東平原與六堆客莊之演變黃富三86楊彥彬伏爾泰的自然神論與理想國楊肅献86陳光達想像的認知:中國古代對死亡的態度蒲慕州86趙潤昌戰國秦漢間重本抑末與農村財富的流失韓復智87黃于珊明清之際中國社會各階層反天主教之心態王汎森87李家豪沒落或再生:論元代四明地區的士人與家族王德毅87陳遠超日本近代初級普通教育在台灣的移植吳密察87林欣宜樟腦產業下的地方社會與國家──以南庄地區為例吳密察87陳偉智殖民主義、「蕃情」知識與人類學—日治初期台灣原住民研究的展開(-)吳密察87陳智為內村鑑三與基督新教李永熾87徐威雄社稷與宗廟─古代中國的社會與國家杜正勝87呂世浩從五體末篇看《史記》的特質──以〈平準〉、〈三王〉、〈今上〉三篇為主阮芝生87邱永春儒術的衰微與儒家角色的轉變--先秦到兩漢的儒學發展阮芝生87吳國安中國基督徒對時代的回應(一九一九年至一九二六年)--以生命月刊和真理週刊為中心的探討查時傑87李宜芬中國中古道教傳記之研究陳弱水87莊明興中國中古的地藏信仰陳弱水87張崑將日本德川時代古學派王道政治論--以伊藤仁齋、荻生徂徠為中心黃俊傑87張藝曦講學與政治--明代中晚期講學性質的轉變及其意義黃俊傑、李孝悌87曾品滄汐止的產業變遷與紳商家族之發展(-)黃富三87廖振旺布克哈特歷史思想中的人性論與藝術思考--以《世界史的省察》一書為例楊肅献87姜志翰中國星占對軍事的影響韓復智、黃一農88王興安殖民地統治與地方菁英──以新竹、苗栗為中心吳密察88黃智偉統治之道--清代臺灣的縱貫線吳密察88吳靜怡法國大革命的文化解釋:以一九七O年代以來法國史家的解釋為例周樑楷88黃煜文傅柯的思維取向:另類的歷史書寫周樑楷88蔡爾健佐藤信淵政治思想之研究——以其《混同祕策》為中心(含附錄)曹永和88三澤真美惠日本時代台灣電影政策之研究年─年曹永和、吳密察88方儷璇宋代浙東沿海的士大夫社會--以明、台、溫三州為中心梁庚堯88楊俊峰南朝末年士人的處境及其北遷問題陳弱水88蔡宗憲北朝的祠祀信仰陳弱水88陳中禹從清乾隆朝岸裡社訟案看番漢糾紛的型態(~)黃富三88黃文斐維柯新科學之中古性楊肅献88賈本曜托馬斯摩爾之烏托邦:一個充滿內部結構衝突的理想社會楊肅献88金富植兩漢時期司隸地區的人口變動韓復智89王慧芬清代臺灣的番界政策吳密察89周玉翎臺灣南端尾閭恒春的族群與歷史(-年)吳密察89鄭雅如情感與制度——魏晉時代的母子關係李貞德89蔡蕙光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的歷史教育——歷史教科書之分析周婉窈89高晨揚特爾慈的現代意識與歷史思維——海德堡時期,-周樑楷89王立本裝甲兵與現代中國軍事-胡平生89康夽妵日據時代的基督教政策出探——以韓國與台灣基督教為例-曹永和89藤井康子日治時期台灣中學校之形成——教育目的?制度?背後支柱曹永和89楊欽堯唐代的節日——以七月十五日為主探討陳弱水89廖宜方唐代的母子關係初探陳弱水89趙立新西晉末年至東晉時期的「分陜」政治——分權化現象下的朝廷與州鎮陳弱水89朱茂欣建構民國—從政黨內閣到農村立國:章士釗政論研究(~)黃進興89謝美裕漢晉時期的老年觀——思想與政治文化的塑形蒲慕州89朱瑪瓏近代颱風知識的轉變——以臺灣為中心的探討劉翠溶89顧雅文八堡圳與彰化平原人文、自然環境變遷之互動歷程劉翠溶89徐大川宋至清初間的求子與不孕治療韓復智90林東茂英國議會政治與印度政策,-67王世宗90歐毅晚清浙江地區知識份子的思想特質——以宋恕、陳、陳黻宸為主要探討對象王汎森90陳怡宏忠誠和反逆之間——~年間台北、宜蘭地區「土匪」集團研究吳密察90吳明遠中國五、六世紀盂蘭盆會之探源周伯戡90劉建伶從貧窮救助到國民保險——以衛布夫婦(SidneyandBeatriceWebb)及英國濟貧法皇家委員會報告書(TheMinorityReportofthePoorLawCommission)為討論對象(-)周樑楷90陳致宏德國史家朵伊森的歷史思想與現實意識--以《希臘化時代史》為研究對象周樑楷90蔣婷薇一九一二年的女子參政運動——以京滬地區言論為主的討論林維紅90唐立宗在「盜區」與「政區」之間——明代閩粵贛湘交界的秩序變動與地方行政演化徐泓90古怡青唐代役法中衛士負擔的探討高明士90韓家寶荷蘭時代臺灣的經濟關係模式(-)曹永和90陳祈安宋代社會的命份觀念梁庚堯90邵雅玲由淡新檔案看晚清北台女性的訟案許雪姬90彭裕峰肥水戰前的東晉朝政與北伐陳弱水博士論文目錄?71~80年
畢業年姓名題名指導教授71許雪姬清代台灣武備制度的研究——台灣的綠營楊友濂71劉淑芬六朝時代的建康傳樂成、孫同勛72金善昱隋唐時代中韓關係研究——以政治、軍事諸問題為中心傅樂成、高明士72胡平生復辟派在民國李守孔72陳華清代咸同年間山東地區的動亂——咸豐三年至同治二年李守孔74邵台新漢代河西四郡的拓展孫同勛74張水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中德外交關係之演變王曾才、李守孔74劉增貴漢代豪族研究——豪族的士族化與官僚化韓復智76李亨求渤海沿岸古代文化之研究阮芝生、黃士強76睦銀均晚清中韓關係之研究(一八六四~八五)--以興宣大院君與清廷的關係為中心李守孔76劉靜貞北宋前期皇權發展之研究——皇帝政治角色的分析王德毅77賴惠敏明清浙西士紳家族的研究劉翠溶、徐泓78曹在松葉適「經世」思想研究王德毅79吳慧蓮六朝時期的選任制度鄭欽仁79赤嶺守清末琉球復國運動之研究陳捷先80王健文古代中國的「國家」概念及其正當性基礎(B.C.-8A.D)黃俊傑80宋德喜「關隴集團」中的代北外戚家族研究--以獨孤氏及竇氏為例孫同勛80金善珠秦律的形成與發展韓復智80陳淑銖浙江省土地問題與二五減租(-年)劉翠溶80劉素芬渤海灣地區口岸貿易之經濟探討(-)劉翠溶碩士論文目錄?71~80年
畢業年姓名題名指導教授71尹貞粉明代軍屯之研究劉翠溶、徐泓71方惠芳曹錕賄選之研究李守孔71何傳馨石谿的生平與繪畫楊友濂、李霖燦71吳振漢明代奴僕的研究徐泓71張淑雅清末廣東四大書院的研究陳捷先71陳家秀吳氏世襲武將與壏南宋四川政局的發展趙雅書71劉素芬煙臺貿易之研究(一八六七~一九一九)劉翠溶71賴惠敏明代南直隸賦役制度的研究劉翠溶、徐泓
71藤井志津枝一八七一─一八七四年台灣事件之研究李守孔72牛道慧日本田中內閣滿洲政策之研究李守孔72王汎森章太炎的思想之研究李守孔、李永熾72王玥民中日軍事協定與日本對華侵略之研究李守孔72朴恩和宋代故事人物畫之研究李霖燦72沈松僑學術派與五四時期的反新文化運動侯健、李守孔72赤嶺守光緒初年琉球與中日兩國之關係陳捷先72周雲錦新文化運動的價值觀李守孔72林地煥四川鹽政的改革(一八九五-一九二O)徐泓、劉翠溶72曹在松孫復春秋尊王發微與北宋經史二學之演變王德毅72陳淑銖現代華中六省之農業金融(一九二七~一九三七)劉翠溶72楊美莉劉松年畫羅漢三軸之研究-兼論宋人之羅漢信仰-王德毅、李霖燦73何湘妃南宋高孝兩朝王安石評價的變遷過程與分析王德毅73吳慧蓮東晉劉宋時期之北府鄭欽仁73宋德喜唐代前期門第之發展--以門第觀念為中心(六一八--七五五)高明士73李今芸宋遼貿易之研究王德毅、劉翠溶73李達嘉民初聯省自治運動之研究李守孔73李慧淑宋院體花鳥畫之研究--從徽宗及其畫院探風格轉變之關鍵李霖燦73杜繼平五四時期的反傳統思想李守孔73孫春在清末的公羊思想李永熾73徐秉愉宋高宗之對金政策--建炎元年至紹興十二年王德毅73耿立群蜀漢對西南的統治與開發鄭欽仁73張繼昊北魏變亂問題初探鄭欽仁73許鼎彥山東的反袁帝制運動李守孔73黃福得邁涅克(Fr.Meinecke)的國家觀念徐先堯73葉煬彬朱熹的政治生涯王德毅73薛化元晚清中體西用思想研究一八六一~一九○○李守孔、李永熾73韓嘉玲濟南慘案後的反日運動--一九二八年五月~一九二九年五月李守孔、許介鱗74吳展良朱子理學與史學研究杜維運、阮芝生74李貞德西漢律令中的倫常觀韓復智、阮芝生
74李淑美元朝吳鎮漁父圖之研究石守謙74紀欽生晚清時期的端方--一位改革官僚之研究李守孔74翁佳音台灣武裝抗日史研究(一八九五~一九零二)徐先堯、黃富三74翁碩輝東漢政權的轉移--以皇太后為中心韓復智74張寅成西漢的宗廟與郊祀韓復智75王健文戰國諸子的古聖王傳說及其思想史意義黃俊傑75成耆仁韓國出土唐宋元陶瓷之研究石守謙75呂春盛北齊政治史初探--北齊衰亡原因之考察鄭欽仁75李貞琳清聖祖對西學的關心及其對傳教士的態度陳捷先75邱雯雯現代華北四省煤業發展之研究(一八七五~一九三七)劉翠溶75金仁淑宋代土地私有制與租佃制之探討趙雅書75崔京玉鄭樵通志之研究王德毅75詹士模宣統朝的政治領導階層李守孔75蔡幸娟南北朝降人研究西元三九八~五三四年鄭欽仁76王文宜董其昌「癸亥寶華山莊紀與六景冊」之研究石守謙76王世宗南宋高宗朝變亂之研究王德毅76向淑雲唐代婚姻法與婚姻實態高明士76余佩瑾仇英有關園林繪畫的幾張作品石守謙76吳翎君晚清中國朝野對美國的認識張忠棟76李明仁前燕政權性格與結構之變遷鄭欽仁76辛太甲中國與朝鮮早期之電線經營(一八八五~一八九四)李守孔76林美玲晚明遼餉的研究徐泓76林富士漢代的巫者杜正勝、韓復智76金仁文清代湖南會之革命活動活動李守孔76金鮮燕商周青銅器中的人形紋飾孔德成76金鴻文張作霖生平之研究李守孔76張儁中國本位文化與全盤西化論戰的本質(-)李守孔76葉泉宏明代前期中韓國交之研究(一三六八-一四八八)陳捷先76薛慧蓉倪瓚容膝齊圖之研究石守謙76簡惠美韋伯論中國:中國的宗教初探李永熾、黃俊傑77甘懷真唐代家廟制度研究高明士77李榮泰湘鄉曾氏研究李守孔77金甲均論西漢牛耕耕農法的變遷--以華北地區「輪耕」、「輪作」為中心韓復智77張仁溶商周青銅器上動物花紋的意義及其演變孔德成77許瑞浩清初限制渡台政策下的閩南人移民活動陳捷先、曹永和77劉熙明大連港貿易與南滿之產業發展(1907~1931年)劉翠溶77蕭公彥禮學之內涵與北宋禮學的發展王德毅78于永廷納米比亞獨立問題的探討與透視李守孔78王德權唐代官制中的散官與散位高明士78邱純惠十九世紀臺灣北部的范罪現象曹永和78劉巧楣晚明蘇州繪畫石守謙78劉季倫李卓吾的思想之研究李永熾78鍾淑敏日據初期台灣總督府統治權的確立曹永和、張玉法78嚴守智王時敏的仿黃公望風格石守謙79王正華沈周<夜坐圖>研究石守謙79江燦騰晚明佛教叢林改革與佛學爭辯之研究李永熾79何素花抗戰時期國營煤礦業的發展劉翠溶79李建民古代散樂析論--遊藝活動與社會生活之研究阮芝生79李訓詳先秦的兵家阮芝生79李慶龍顧炎武經史論--明末清初學術之變遷-古偉瀛79林美莉外資電業的研究(-年)劉翠溶79邱澎生十八十九世紀蘇州城的新興工商業團體徐泓79金榮煥北魏與東北諸國關系研究(以庫莫奚、契丹、高句麗、勿吉為中心)鄭欽仁79張隆志族群關係與鄉村台灣--一個清代臺灣平埔族群史的重建和理解曹永和79張麗芬湖南省米糧市場產銷研究(-)劉翠溶79郭芳楠北宋禁軍士兵生活之研究王德毅79陸啟超清末學制改革中的學生訓導--論學生反規制行為之原因陳永發79曾鷰斐日據高雄築港對高雄地區之影響─以人口與產業為中心曹永和79劉燕儷唐朝後期的銅錢不足問題─從供需面的探討高明士79賴亮郡唐代四川與中央關係之研究高明士80巫仁恕明清湖南市鎮的經濟發展與社會變遷徐泓80李君山論抗戰初期京滬地區作戰李守孔80沈宗憲宋代的鬼與死後世界傳說王德毅80卓意雯清代台灣婦女的生活研究曹永和80林育淳進入世界藝壇的先驅--日據時期留法畫家研究顏娟英80邱仲麟明代北京都市社會的變遷(-)徐泓80金世忠民國保甲制度之研究:以抗戰前後的四川省為例,~古偉瀛80洪進業西漢初年的黃老及其盛衰的考察韓復智80陳美錦反孔廢經運動之興起(~)李永熾80陳熙遠時代思潮與轉折點上的異數--陳確思想試析黃進興80童長義江廣儒學文化誠─以神儒交涉為中心李永熾80黃寶卿自強企業中的官商關係--以輪船招商局為例古偉瀛80劉士永光復初期台灣經濟政策的檢討(~)劉翠溶80鍾月岑中國近代史上對傳統科學的呈現-以方以智研究為焦點傅大為博士論文目錄?61~70年
畢業年姓名題名指導教授62何烈清咸?同時期的財政夏德儀62阮芝生司馬遷的史學方法與歷史思想沈剛伯、李宗侗62徐泓明代的鹽法夏德儀63孫鐵剛中國古代的士和俠傅樂成63羅龍治李唐前期的宮闈政治傅樂成64張元宋代理學家的歷史觀——以資治通鑑綱目為例方豪65樂炳南日本出兵山東與中國排日運動——一九二七~二九年李守孔66林能士辛亥革命時期北方地區的革命活動李守孔66張永堂方以智的生平與思想方豪66梁庚堯南宋的農村經濟林瑞翰67黃敏枝宋代寺院經濟的研究傅樂成、方 豪69陳錦忠先秦史官制度的演變杜維運、陳 槃69黃寬重南送時代抗金義軍之研究陶晉生、王德毅70李東華泉州與我國中古的海上交通(九世紀末——十五世紀初)王曾才碩士論文目錄?61~70年
畢業年姓名題名指導教授61尹章義明代的馬政夏德儀61白慕唐左傳中關於禮的史料之分析李宗侗61石萬壽唐玄奘譯經的研究傅樂成61朱志騫張騫的實業主張李守孔61姜公韜王弇州的生平與著述夏德儀61洪金富元代監察制度研究陶晉生61班一魯拳亂前後袁世凱的處變李守孔61商靜江柯九思的生平與他對於學藝的貢獻姚從吾61張勝彥台灣建省之研究李守孔61葉達雄詩經史料分析李宗侗61劉元珠華興會(一九零三─一九一二)李守孔61蕭璠春秋至漢時期中國向南方的發展李宗侗61羅龍治進士科與唐代的文學社會傅樂成62古偉瀛中國早期的電報經營62朴元熇洪武建文年間明與朝鮮的關係楊雲萍、夏德儀62邢義田漢代的以夷制夷政策傅樂成、陶晉生62林維紅同盟會時代女革命志士的活動(一九零五─一九一二)李守孔、鮑家麟62段昌國恭親王奕訢與咸同之際的外交與政治糾紛自一八五八年至一八六五年李守孔62胡平生梁蔡師生與護國之役李守孔62唐德龍羅克希爾與中國李守孔62張永堂方以智研究初編方豪62郭繼生王原祁的山水畫藝術李霖燦、陶晉生62陳芳明北宋史學的忠君觀念杜維運、陶晉生62黃俊傑春秋戰國時代的尚賢政治與尚賢思想李宗侗62趙綺娜清初東北之駐防八旗陳捷先63宋后楣明初畫家王紱李霖燦、楊友濂63李東華唐宋元時代中國與非洲的關係方豪63杜正勝城邦國家社會基礎沈剛伯、高去尋63金鐘太漢樂浪時代之銘文研究傅樂成63胡昌智呂祖謙與其史學杜維運63唐弓唐代的道教傅樂成63高瑞穗崔東壁與疑古史學李守孔、杜維運63張炎憲清代治臺政策之研究楊雲萍63梁庚堯南宋農耕政策OR南宋的農地利用政策63陳芳妹戴進研究楊雲萍、李霖燦63陳葆真陳淳研究李霖燦、楊萍63陳擎光元代畫家吳鎮李霖燦、陶晉生63黃清連元代戶計制度研究陶晉生63葉言都兩晉世族政治形勢發展演變之研究林瑞翰、逯耀東63鄧淑蘋中國古代玉器研究之一─圭?璧二屬之形制及意義的演變高去尋、李濟63顏娟英藍瑛與仿古繪畫楊雲萍、李霖燦63羅傑商周青銅藝術之分期與殷商青銅藝術造形之研究高去尋64林馨琴朱德潤研究李霖燦、陶晉生64殷登國陳洪綬研究楊雲萍、李霖燦64陳秋坤十八世紀上半葉台灣地區的開發楊雲萍、李守孔、鮑家麟64黃進興歷史主義:一個史學傳統及其觀念的形成陶晉生64黃寬重晚宋朝臣對國事的爭議-理宗時代的和戰,邊防與留民64葉思芬南宋馬遠山水畫─馬麟夏珪附李霖燦、王德毅64劉石吉清中葉後江南市鎮的發展與農業經濟的商品化64樊亞香從唐明律的比較看明代妻權之低落楊雲萍64潘柏澄方虛谷研究王德毅64鄭進發米芾蜀素帖莊嚴、陶晉生65丁惠美商州銅器紋飾中鳥紋裝飾藝術的形成及其發展65伊雪瑜北宋畫院的研究65林滿紅茶糖樟腦業與晚清台灣經濟之變遷-95楊雲萍65胡映芬傅斯年與中國近代史學的發展(-)李守孔65唐內希普中國與伊朗的藝術交流楊雲萍、李霖燦65徐澄琪明人解釋文入畫的趨勢杜維運、譚旦冏65康樂唐代前期的邊防傅樂成65陳華捻亂之研究65黃啟江五代時期南方諸國的經營傅樂成66王耀庭盛清宮廷繪畫初探陳捷先、譚旦冏66石守謙元代繪畫理論之研究李霖燦、王德毅66朱惠良趙左研究李霖燦、譚旦冏66吳克商君書思想研究傅樂成66吳保合高克恭研究楊雲萍、李霖燦66沈正柔一九六二年古巴飛彈危機張忠棟66林瑞明晚清譴責小說的歷史意義楊雲萍、李守孔、侯健66林聖芬清代臺灣之團練制度方豪66陳欽國廣州護法軍政府之研究一九一七—一九二一李守孔66黃安雄山西票號與清代之金融匯兌66溫順天瑪利諾會在華傳教簡史方豪66鄭慶華東吳與蜀漢魏晉關係研究傅樂成66謝世芬九江貿易研究─-李守孔67方清河孟子的井地說傅樂成67孫貞淑李成、郭熙、安堅之比較研究─中韓文化關係之一例李霖燦、王德毅67許雪姬明清兩代國人對澎湖群島的認識及防戍方豪67馮明珠近代中英西藏之交涉:光緒二年至民國十三年(一八七六~一九二四)李守孔67葛婉章謝時臣研究李霖燦、楊雲萍67劉淑芬隋代的南方政策傅樂成67劉增貴漢代婚姻制度傅樂成67蔡玫芬定窯瓷器之研究譚旦冏、王德毅67戴晉新戰國時代列國的變法傅樂成68李孝悌平教會與河北定縣的鄉村建設運動(民國十五年-民國二十五年)李守孔、鮑家麟68邵台新由史記、滿書序、贊比較兩漢初年之社會傅樂成68金渭顯契丹的東北政策-契丹與高麗女真關係之研究陶晉生68洪美齡清代臺灣對福建供輸米穀關係之研究─-方豪68張念平清末的師範教育李守孔68許湘苓元代墨竹畫之研究譚旦冏68郭鴻韻中國史前時代與殷的稻作傅樂成68睦明光漢代刑律研究傅樂成68鄒紀萬兩漢土地問題研究傅樂成68錢伊平隋唐人俑研究譚旦冏、傅樂成68顏清洋明代治理黃河述略方豪69王樾韓愈的道統論及其與儒學蛻變之關係傅樂成69何懿玲日據前漢人在蘭陽地區的開發方豪69周惠民德國租借膠州灣研究李守孔69金世豪漢初藝術寫實性研究傅樂成、譚旦冏69徐平國上海會審公廨探微李守孔、王曾才69張金儀漢鏡所反映的神話傳說與神仙思想譚旦冏69張舜華台灣官制中「道」的研究方豪69許湘苓元代墨竹畫之研究譚旦冏69陳國棟清代前期的粵海關(一六八三-一八四二)方豪、劉翠溶69嵇若昕王冕與墨梅畫的發展王德毅、李霖燦69曾華璧閻錫山與民初政局李守孔69楊肅獻晚清的反變法思想(一八九一~一九○○)-近代中國保守主義的一個分析李守孔69葉其忠明鄭降清叛清官兵的研究方豪、陳捷69廖秀真清末的女子教育(一八九七-一九一一)李守孔、鮑家麟69蔡慧玉中英續約研究-英國對華政策的轉變(一八六七-一八七O)王曾才70王碧華王翬研究李霖燦70朴仙姬霍光輔政之研究傅樂成70吳光華唐代盧龍鎮之研究傅樂成70李梅齡清代的琺瑯彩瓷譚旦冏、陳捷先70周婉窈日據時代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之研究(-)李永熾、黃富三70邱為君自然與名教─漢晉思想的轉折孫同勛70張榮芳唐代的史館與史官傅樂成70賀彼德韓非與馬基維利軍事思想比較研究傅樂成70楊麗祝晚清時期的岑春煊李守孔70劉靜貞宋人的果報觀念王德毅博士論文目錄?60年以前
畢業年姓名題名指導教授59逯耀東魏晉史學的特色--以雜傳作範圍所作的分析沈剛伯、李宗侗姚從吾60趙雅書蠶桑業與絲織業在宋代的經濟地位方豪碩士論文目錄?60年以前
畢業年姓名題名指導教授趙榮琅
竹書紀年研究
44
任長正
清太宗時代明清和戰考
45
張存武
中國古代的天與帝
45
許倬雲
中國古代的天與帝
45
陳大端
雍乾嘉時代的中琉關係
46
吳衛平
八旗制度研究
46
陶天翼
甲午之戰
46
楊景鸘
關於周禮的若干研究
47
何今
西漢重農抑商的經濟政策
勞榦
47
杜維運
清乾嘉時代之史學與史家
47
施璧倫
出島荷蘭商館日記
47
桑秀雲
中國史籍中邊疆民族原始習俗制度的研究
47
陶晉生
金海陵第伐宋與采石戰役考實
48
陳文石
明洪武嘉靖間的海禁政策
48
陳捷先
清太宗實錄研究
49
周龍
明代之宦官
夏德儀
49
金發根
永嘉亂後北方的豪族
勞貞一
49
金翰
漢武帝在文治方面的成就
49
孫同勛
拓拔氏的漢化
勞貞一
50
吳章銓
唐代農民的研究
畢業年姓名題名指導教授51
張忠棟
東漢教育與士風
51
劉家駒
清朝初期的八旗圈帝
51
蕭啟慶
西域人與元初政治
52
王家儉
魏源對西方的認識及其海防思想
李宗侗
52
張奕善
明代中國與馬來亞的關係
53
王曾才
北朝時期的胡漢問題
夏德儀
53
查時傑
從越縵堂日記看晚清的清議
夏德儀
53
鄭欽仁
北魏職品令之研究
53
謝瑩瑩
壇淵盟約對於契丹遼朝接受中原文化影響的分析
54
卞麟錫
從宿衛制度看唐代中國與新羅的關係
54
石錦
中國現代化運動與清末留日學生
54
李永熾
福澤諭及社會思想之研究
54
孫會文
梁啟超的民權與君憲思想
夏德儀
54
劉景輝
滿洲法律及其制度之演變
54
劉翠溶
清初順治康熙年間的國用與收支
54
龔忠武
近代中國社會之變遷及其分析
55
史芯全
漢魏西晉時代佛教與中國社會抵觸的問題
55
林錦雲
許衡對於元初中統元之緻的貢獻
56
尹源鎬
唐代南方經濟的發展
傅樂成
56
呂光珠
士在先秦典籍上的意義
56
阮芝生
從公羊學論春秋性質
56
張秀蓉
光緒初由歐返國人物研究
56
張哲郎
清代的漕運
56
許洋生
明實錄中所見之中琉封貢關係
夏德儀
56
黃富三
劉銘傳清賦事業與土地改革研究
楊雲萍
56
蔣孝瑀
明代的貴族莊田
56
韓復智
兩漢的經濟思想
許倬雲
57
花俊雄
民國八年到民國十四年的中國勞工運動
李守孔
57
孫鐵剛
周官的政治思想
57
張元
南宋永嘉學派的經世思想
方豪
57
趙雅書
宋代的田賦制度與田賦收入狀況
方豪
58
何烈
晚清厘金制度之研究
李守孔
58
金寬中
萬曆朝鮮之役三國關係與影響
58
洪安全
春秋的晉國
58
孫隆基
禹神話的研究
58
寇偉義
川黔滇軍鎮之中央化
58
莊吉發
京師大學堂
李守孔
58
陳永發
清政府從海禁到護僑之演變
陳捷先
59
吳劍雄
馬歇爾使華的研究
劉崇鋐
59
辛勝夏
甲午戰前中國朝野對朝鮮問題的看法
陳捷先
59
林能士
清季湖南的新政運動─一八九五─一八九八
李守孔
59
徐泓
清代兩淮鹽場的研究
夏德儀
59
彭先進
段祺瑞推動中國參加歐戰之研究
李守孔
59
曾祥鐸
第三國際與中國共產黨─一九一九─一九二三
李守孔
59
黃敏枝
唐代寺院經濟的研究
傅樂成
60
具良根
韓國東學黨亂事之研究
李守孔
60
張子文
元初「中統至元之治」考釋
60
梁惠錦
光復會(一九零二─一九一一)
李守孔
白癜风治疗与护理白癜风治疗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