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源乡土文化"
弘扬沁源传统文化
讲述乡土风情故事
学党史讲历史展成果促发展山乡巨变----沁源县年遭受百年不遇特大洪灾纪实作者/沁河记忆年入夏以来,受太平洋暖湿气流与冷空气相遇影响,山西境内暴雨频繁。特别是年8月3日至4日,以汾河水系、漳河水系、沁河水系为中心1.1万平方公里的大范围内普降暴雨(史称暴雨)。沁源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西北边缘,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其中北部有汾河水系流域面积平方公里,中部、南部有沁河水系流域面积平方公里,沁河发源于沁源,在其上游右5条支流,沁源境内城关以上沁河全长71公里。年8月4日凌晨2时,以沁河源头、雪河、潘桃凹、池上、韩洪村为中心地带首先下起了暴雨,24小时内总降水量在90-毫米之间,之后沁源县全县普降特大暴雨。暴雨之大,笼罩面积之广,降水持续时间之长,均属历史罕见。8月4日上午11时起,沁河水起涨,到13时30分至16时40分,全县平均降雨量为mm,最高降雨量为mm,导致山水涌积,巨洪泛滥,沁河骤涨,沁源县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据《沁源县志》(民国版)记载:清朝光绪22年(公元年8月3日),沁河洪峰流量为0m3/秒,滚滚沁河淹没东阳城村至南石村沿河良田余亩。
事隔百年,年8月4日16时,据孔家坡水文站在河宽米、河主槽宽约60米的河道上测量,这次沁河洪峰流量最高达m3/秒,流速平均5.5米/秒,最高达10米/秒,洪水位为.55米(假定高程加水尺读数),超过年8月3日洪峰流量。由此可定性为:百年不遇。沁河是山西境内黄河八大支流之一,长度仅次于汾河位列第二,沁河冲积平原是沁源的主要耕地。千百年来,沁河滋润养育了沁源儿女,是沁源人民的母亲河。然而这一年这一天这一次,沁河发怒了。年8月4日这一天,因前期土壤含水量饱和,暴雨过后,相继暴涨的聪子峪河(全长12公里)、赤石桥河(全长28公里)、景凤河(全长44公里)、活凤河、白狐窑河(全长16公里)一路狂奔先后到交口集结。仿佛受冲锋号指挥一样,波涛汹涌的洪水一路向南左冲右突、横冲直撞,洪水随河面宽窄、河道弯直,一路瞬息万变,长驱直入,变的是水位的高低,变的是水流的平缓湍急,不变的是急匆匆的赶路。沿途冲毁桥梁、庄稼、树木、房屋,不管不顾,浊浪滔天。那洪峰犹如一把尖刀每到一处先是埋头不懈刨挖、深挖,扫平、填平障碍,然后洪水紧随其后,仿佛踏入一马平川,一路向南。沁河干流及支流共六道河在交口汇集后,仿佛瞬间塑成一条耿直、鲁莽的沁源山汉,等6条好汉到齐全报到后,一挥手,发出一声:“咱们走”的号令,继续向南激进。年8月4日下午,洪峰冲断尚义村简易桥、冲毁丁家湾公路,途经北石渠,又一路折向南石渠村吊桥山脚下,闯进公路,经垣上村奔向丈八崖、砖瓦窑,洪水正式进入孔家坡村。
洪水经北石渠冲到南石渠山脚底,又闯进公路经垣上村狂奔至丈八崖(年8月4月17点37分拍摄)
位于孔家坡水文站上游的红岩水电站被洪水淹没(8月4日17时15分拍摄)
洪水从南石渠村进入河神庙,与高泉沟沟水汇合后,冲到娘娘庙,进入孔家坡时,扑向窑门前(8月4日17时59分拍摄)
洪水由北进入孔家坡村泥瓦窑底下,从丈八崖到东岸砖瓦窑全部淹没(8月4日17时20分拍摄)
二
洪水首先进入孔家坡村民菜园地,又于8月4日下午16时30分,从菜园地猛冲到沁源县焦化厂,冲毁北围墙,东围墙、南围墙,主峰继续一路南下。
洪水经孔家坡村郭根元新房前半院南下进入菜园地(8月4日17时5分拍摄)
又从菜园地猛冲到孔家坡村对面的沁源县10万吨焦化厂,因房屋围墙阻挡,洪水水位抬高后往东北方向冲击(8月4日17时拍摄)
8月4日16时,沁河沿岸的沁源县焦化厂、化肥厂机焦分厂、沁新煤矿焦化厂、二轻焦化厂、正中联营焦化厂和乡镇企业供销公司焦化厂内,进水深达2米以上,大量设备、器材、产成品及原燃料材料被冲走,除县焦化厂外,其余基本损毁殆尽,在洪灾袭击下,全县工交企业全部停产,电力、交通、通信供水中断。
沁源县焦化厂围墙被冲垮,洪水长驱直入进入厂区(8月4日17时10分拍摄)
16时50分沁源县焦化厂全被洪水淹没(8月4日16时50分拍摄)
沁源县焦化厂中心(8月4日16时55分拍摄)
沁源县焦化厂南围墙被冲塌,洪水由厂内奔向厂外(8月4日16时40分拍摄)
沁源县化肥厂被洪水淹没(8月4日16时50分拍摄)
化肥厂的汽车被洪水冲走一百多米,全部损坏(8月6日拍摄)
化肥厂机焦分厂的焦炭,冲到农田埋到1.5-2公尺之下,8月5日当地群众挖掘捡拾(8月6日拍摄)
此后,主管工交系统的经委组织有关部门现场勘查,并核实账面数据,据不完全统计:工交系统(不含乡镇企业)直接经济损失高达.万元。占全县损失的百分之二十。其中:预算内企业1.万元、二轻企业.2万元、电力部门万元、交通部门.73万元、邮电部门14万元。
三
支流洪水因焦化厂房屋、围墙受阻,开始向东北方向冲击,回流进入孔家坡村南。孔家坡村有户人家,位于河东岸,一面依山三面临水,平时村民出入外界仅有于年修建的一条长50米、高3米、宽1.5米的弓字钢索吊桥,这次洪水悄无声息的冲毁吊桥进村造访,使得村民猝不及防。
洪水由南北卷入孔家坡村南,淹没郭根锁、郭金锁房屋后向东北迂回(8月4日17时拍摄)
孔家坡村遭到洪水南水北涌,北水南压,西水东挤的三面围攻(8月4日17时35分拍摄)
孔家坡村的田野土地、房屋树木、道路桥梁全被淹没,村中水深达0.7公尺到1.5公尺(8月4日17时40分拍摄)
孔家坡被淹的土木结构房开始倒塌(8月4日17时20分拍摄)
下午16时20分,当洪水进入院中,又进入房屋中,村民们开始忙活起来,急忙把放在低处的贵重物品往高处倒腾,当洪水进村已达0.7至1.5尺时,村民急忙又将贵重物品往平房楼上搬运,因为这是他们的生命,是他们多年置下的家什物件。直到这时村支书郭建武、村长郭胡柱带领村委委员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用干线喇叭在街中重复呼喊:村民们赶快往后山转移。村民才从房屋中恋恋不舍走到院中,临走时又想把院中的老母猪拖拽走,这时已经来不及了,直到听到村干部说:“你们要财不要命啦”的训斥时,才纷纷跑到后山上。这时已是17时30分,村民们站在高高的山坡上,看到村内汪洋一片,惊恐万分,当看到第一排土墙房屋经洪水浸泡变成稀泥轰然倒塌、尘土飞扬时,户主“哇呀”大哭一声:这叫人怎活呀……,那声音声嘶力竭,那声音直刺天空。当第二排、第三排一连串房屋倒塌时,这时人们反倒镇静地清点,七嘴八舌地说:这是某家的,这是某家的……至17时45分,孔家坡村大批房屋坍塌。 仅仅二十几分钟,洪水犹如猛兽,犹如强盗把孔家坡村洗劫一空。
孔家坡村大批房屋倒塌(8月4日17时30分拍摄)
孔家坡灾民面对倒塌房屋哭泣(8月5日拍摄)
洪水退后,孔家坡村民挖掘搜救财物(8月5日拍摄)
抗战胜利后48年,几代村民辛辛苦苦建造的家园遭水冲毁(8月5日拍摄)
建于清朝的房屋,这次洪水也未能幸免于难,已成危房(8月5日拍摄)
孔家坡村民挖掘的衣服、器具已毁,未冲走的粮食已发霉(8月6日拍摄)
孔家坡村亩平地被洪水淹没,良田变成沙石滩(8月6日拍摄)
孔家坡村损坏树木0余株(8月6日拍摄)
直到夜晚洪水退缩后,村干部组织村民互相帮扶,让无房屋居住的村民就近到亲戚家临时过夜,后续生活妥善安置。事后,经统计,全县22个乡镇个村庄全部遭受洪灾,全县冲毁堤坝米,倒塌房屋间,冲走大牲畜头,冲毁农田亩,县城大部被洪水淹没,全县经济损失高达万元。孔家坡村受灾情况最严重,水淹97户,其中楼房间、平房79间、窑洞3间、牛棚6间,共计间。 洪水经过孔家坡村,冲毁焦化厂后,继续向南途径李家庄村、琴泉村、县城东,沿途在河西村又吸纳招来了它的第七条支流——狼尾河。
四
狼尾河是沁河中游的一条支流,它发源于正义沟、韩家沟,两股水流在下庄村交汇后,流向东南,经李元村、贤友村、马森村、新章村一路吸收沟沟叉叉的股股洪水,中途吸收来自崔庄沟的洪水。崔庄沟的洪水由北向南在新章村进入狼尾河时,途经一座两孔桥,而这座桥是沁源县城至李元乡的必经之路。年8月4日下午14时40分,当急雨过后,雨过天晴,洪水急骤而下,新章村民纷纷跑出家门,到狼尾河岸边、到崔庄河桥上看滔滔洪水,水中夹带着庄稼、树木,在岸边远远就能听见大石头在水中滚动的声音,当时在崔庄河桥面上站立着有一二十个人,有大人有小孩。这时一棵漂浮下来的杨树横堵住了桥孔,急湍的河流受阻后,急忙下下刨挖桥墩,等桥墩一断,桥面随机断裂到河中,桥上看河的人急忙跑向两头躲闪,大都跑脱了,唯有两个十几岁的女孩惊慌失措,不等回过神来,已跌入滚滚洪流,不隔十米远,进入更大的狼尾河洪流中,人们大呼小叫有人“跌到水里啦”,却不知是谁,人们起初还能看到漂浮的衣服,不一会儿,两女孩就消失了,人们这时才开始清点是谁?跑回村里告其父母,大人们三五成群结对顺着下游河岸搜救……
在原址修建,现如今的崔庄河桥(笔者摄于年6月20日)
第二天,洪水退缩后,村民又沿河道寻找,在距桥墩米远的河岸边找寻到尸体……(事后,经统计,本次洪灾全县共死亡10人,伤4人,(包含新章、城南等村)狼尾河洪水继续经朴则村、长乐村、麻巷村,冲向狼尾河大桥。 下午3时,洪水冲断已修建30多年丁城渠途径狼尾河的27孔水槽桥,只留下了8孔。之后,又途经河西大桥,正式汇入沁河,然后一齐途径河西村、李家庄村、琴泉村、县城东……
狼尾河大桥水位至桥孔0.3-0.5公尺(8月4日15时15分拍摄)
横跨狼尾河的丁城渠27孔水槽桥已留下8孔(年8月4日15时拍摄)
横跨狼尾河位于河西村的11孔河西大桥(修建于年),因桥孔堵塞,水冲到桥两侧的农田里(年8月4日15时30分拍摄)
河西村东头至东山脚下全是汪洋一片(年8月4日16时20分拍摄)
河西村南菜园地至李家庄村山脚下全为洪水,村民束手无策(年8月4日拍摄)
琴泉桥修于年,为6孔双曲拱桥,此次琴泉桥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毫发无损,只是它的桥孔一时容纳不了这突如其来、桀骜不训的洪水。洪水淹过了桥面,又向西冲向堤岸进入良田,越过桥西街向南蔓延。洪峰顺利越过县城,沿途又吸纳了法中青龙河、中峪柏子河,经过海拔最低的龙头村,经过沁河第一湾——龙头湾的左右甩摆,此时狂怒的沁河仿佛发泄完一样,虽然水量有增无减,但它已开始平缓地出县境奔向了下游----安泽县。 安泽告急。
五
孔家坡水文站位于沁河岸边、孔家坡村对面,建于年,隶属于山西省水文总站晋东南分站管辖。当洪水到来时,时任站长李先平带领员工急忙测量流速、流量、泥沙量,收集数据,当吊桥冲毁后,固定测验设施毁坏,他们便利用汽油桶、木材等天然浮标施测。8月4日下午5时许,因供电线路、电话线路冲毁,水文站工作人员只能骑自行车四处报汛情。当晚12时,水文站职工张志贤报汛,路过河西大桥时,洪水已经漫桥,他不顾个人生命安全,踏水过桥到位于县城东村的邮电局发出了洪水情报。8月5日凌晨2点,一辆绿色三斗摩托车在县城布满积水的胜利路上疾驰,车灯光束如柱,穿过漆黑的夜晚,摩托车所过之处雨水四溅,邮电局职工急忙到孔家坡,把水文站站长李先平接到邮电局,时年已40岁的李站长操着一口长治口音用电话对外向山西省防水抗旱办公室汇报了沁源洪水发生过程。当他把数据上报山西水文总站后,山西省防水抗旱办公室急忙打电话告知了安泽县:今夜上游沁源县已发大水,洪峰预计8月5日4点到达安泽县城,请你们连夜转移沁河两岸沿途村民……由于孔家坡水文站报汛及时,防汛部门通知安泽县下游人民及时转移,8月5日4时,当洪水进入安泽县城北水深达三到四米时,村民早已安全转移。正是这一电话,使安泽县免遭了一次大难。试想,在夜晚,当人们已熟睡时,谁会想到上游有一股大水突袭。也正是这一电话,挽救了人民的生命财产。为此,山西省人民政府特别嘉奖孔家坡水文站并授予牌匾,山西省重要期刊《火花》杂志社派王记者到沁源专门采访,并予以报道。
六
洪灾发生时,沁源县委、县政府组织各机关单位抗洪救灾。灾后,致力于重建,在省市县有关部门支持下,孔家坡村于年修建了一条长米、宽1米、高2米的护村大坝,解决了村民后续建房的后顾之忧。县政府及民政部门实行贴补政策,扶持受灾村民重新盖起了砖瓦房。孔家坡村在在外工作干部大力支持、多方集资努力下,山西省交通部门拨付20万元,于年10月终于修建了一条长米、宽7.5米、高5米的钢筋混凝土大桥,村内街街通了水泥路。
孔家坡村民在原址重新修建的砖瓦房(笔者于年6月20日摄)
年建成的孔家坡大桥(笔者于年6月20日摄)
孔家坡村从此结束了平时住土木结构房,下雨一腿泥,出门走吊桥的历史,过上了幸福安宁的生活。从土桥、吊桥、钢筋混凝土桥,再到于年在村附近黎霍高速连接线桥的修建,折射了时代的进步、社会的飞速发展。
七
年,那时的沁源县城只有胜利路、人民路、桥西街主干道,人民路以东全为耕地和乱石河滩。以至于发大水时,洪水蔓延至县城中心县煤运公司东墙,淹没大片良田,伏倒的庄稼由北到南一片挨一片……之后,随着沁河河道的强力治理、大坝的重新修建、东外环路的修建、人民路的改扩建,特别是年秋季,沁源人民清楚地记得,那是年8月的一天,位于县城东部空地上彩旗猎猎,人山人海,全县十大民生工程奠基仪式在此隆重举行,随着一阵阵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后,一辆辆推土机、铲车、翻斗车开往工地……随着沁源三中、体育馆、国际大酒店及公、检、法办公大楼等建筑接二连三地动工兴建,此后人民路以东各大商业住宅楼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县城面积的成倍扩容,城镇化进程的急骤发展,短短的三十年间,至年12月,沁源县城商住小区就有40多个,仅单元楼住户就达1.2万户,县城总人口已由1万余人扩展至现在的5万余人。一到夜晚,山城夜景,灯火辉煌,堪与大城市相媲美。谁能想到三十年前的乱石河滩竟会变成如此美丽的家园。
流光溢彩的沁源县城(沁源融媒体李嘉栋摄)
现如今,只要是经历过那场暴雨的人,都能回忆起当年、当日自己身处何方的影子,记忆犹新,如在昨日。三十多年来,全县各行各业发展日新月异,那么我们每个人家庭、事业的发展,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后记:年6月10日,笔者在同事孔家坡人郭会敏引领下,进村采访了郭玉柱(83岁右1)、郭五元(73岁右2)两位老人和时任村支书郭建武。村妇联主任郭会萍提供了38张珍贵照片。后又先后采访了原任孔家坡水文站站长李先平、现任站长王文浩,特别是现任长治水文局副局长药世文提供了《沁源县洪水调查研究报告》一书,使笔者掌握了不少第一手资料。在此表示特别感谢。
在此特别声明:记录孔家坡村受灾的38张照片(入选本文30张)及统计数字是由在四川工作的回乡老干部、摄影记者郭拴柱(时年68岁)实时拍摄、记录整理,并裱糊在一张一米见方的牛皮纸上,标题为:山西省沁源县子孙万代不忘年8月4日遭受的历史以来特大的洪水灾害。由此可见郭拴柱老人回报故乡、感念父老的思想情怀和作为一名摄影记者的职业操守与良知,他不顾个人安危实时拍摄的照片,在今天看来弥足珍贵。他记录时代的这种精神着实让人敬佩。现在重提旧事,并将之公布于众,也算圆了郭拴柱老人生前及孔家坡人的一个梦。正如村民郭五元老人说:事隔30年,现在还有人关心这事,真不赖呀。 我想这也是沁源人共同的心声。勿忘历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让我们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共同建设美好的家园。
(年6月23日做美篇时原文有删减)
沁源乡土文化长按左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