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个性治疗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b/20091014/11153079059.shtml
每周一堂美育课,本期主题是“一块墨的前世今生”。一个乌黑方块,平平无奇,在制墨匠人的不断淬炼中,披上了华美的外衣。而它真正的华丽蜕变,是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在墨的承载下,一代代文人的幽幽情感、无尽哲思得以留存万世,吟诵至今。
竹节墨?程怡甫?清
一块墨的前世今生
黑与白是中国传统书画中最常见的两大元素。墨诞生于黑暗中,伫立在白纸上,历经千锤百炼,最终在与水的融合中幻化出千姿百态,展现无尽风韵。
《平复帖》是现存创作年代最早的真实可信的西晋名家法帖,它的书写年代距今已有余年,是当时著名书法家陆机写在麻纸上的草书作品。这幅作品被称之为“墨皇”,虽然有些字迹已经模糊,但是多数字仍墨色如新,清晰可辨,我们仍旧可以从一个个翩然率逸的草字中读出当时书者与友人的对话。正因有墨,这幅名帖才能流传至今。
平复帖?陆机?西晋
关于墨的起源,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在周朝时,有个叫邢夷的人一次偶然间弄脏了手,就到附近的小河清洗。这时,河边上一块乌黑的东西吸引了他的目光,他好奇地捡起,发现是一块没有烧尽的木炭,木炭弄黑了他的手。他于是心想:“我是不是正好可以拿它来写字画画呢?”邢夷回到家里后,把木炭磨成粉末,又加了一些水,就把它用作书写的材料了。后来,邢夷又在妻子做饭时受到启发,将黏稠的粥和锅灰加入其中,使之更加乌黑且具有黏性,书写出来的字颜色更深,留存时间更久。为了方便携带,邢夷还把经过搅拌的混合物揉搓成条,再晒干,等到取用时蘸水化开即可。邢夷最初给这个墨条取名为“黑土”,但是又觉得不够雅致,于是便把“黑土”两字合二为一,叫作“墨”。
墨丸?西汉
其实,我国古人对墨的使用可以追溯到更早时期,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骨器和石器上已有墨迹出现。而目前考古发掘出的最早的墨块实物是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发现的小块墨。据专家推断,其制作年代在公元前3世纪战国晚期或秦代。这块小墨虽历经余年,依然墨色如漆,在阳光下还能泛出紫金色的光泽,当时制墨水准之高超由此可见一斑。
从邢夷的故事中,我们已经可以大致了解墨的主要原料了。墨根据原料可以分为油烟墨与松烟墨。这两种墨在制作过程上的区别主要在第一步——炼烟,也就是用不完全燃烧的方法从松枝或油脂中分别得到松烟和油烟。制墨的第二步就是和料,也就是将动物胶熬制后加入,再充分搅拌、杵捣。烟料和胶的混合料要经过千万次的捶打才能细腻均匀,成为可用的坯料,然后将坯料揉搓成墨块,压入模具成形、晾干。墨锭干燥后,就可以完成最后一步——描金,也就是将墨面上压出的款识纹样描金添彩。这一道工序不仅美观,还可以起到密封的作用。
杨梅墨?邵琼林?明
在古代,围绕一块小小的墨,制墨名家不断推陈出新,在材料、工艺上不断精进,从而打造出很多著名的墨中精品。
三国时期,魏国人韦诞就是一位流芳后世的制墨名家。他所制之墨被称为“韦诞墨”或“仲将墨”。相传他在制墨时不仅选料精细,还会在制墨过程中加入麝香、珍珠等珍贵药材与香料,使墨更加漆黑浓郁、光泽亮丽,且具有防腐的功效。他制作的墨被誉为“仲将之墨,一点如漆”。随着制墨工艺的不断发展,有时为增强墨的经久性、色泽及香气,各种香料、药材如苏木、白檀、冰片、金箔等被加入墨中,因而古墨还可作为入药的成分。
文犀照水髹彩墨?方于鲁?明
“松岩何所去,墨语落徽州。”明代中期以后,出现了徽州人“家传户习”的制墨景象,徽州成为全国制墨业的中心,徽墨也被赞为“坚如石、纹如犀、黑如漆”。时至今日,徽墨仍然是闻名遐迩的墨中驰名品牌。勤劳而智慧的中国古人精益求精,制墨工艺逐渐成为一种传统,其本身就可以被视为一种艺术。然而,一块墨的至高形态并不是那个乌黑光亮的方块。即使它身带异香、材料珍稀、造价昂贵,也逃离不了墨作为材料的本质。可当墨遇上文人后,一切就不同了。
中国画又称“水墨画”。在中国画里,“墨”并不是只被看成一种黑色。在画家笔下,只利用水与墨,就可以产生无穷无尽的变化。古人将水与墨按不同比例在宣纸上呈现出的墨色变化总结为“墨分五色”。
八仙上寿图集锦墨?胡开文?清
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载:“运墨而五色具。”清代鲁琪光说:“书家墨一缕,画家墨五色,虽云运笔工,其妙实由墨。”具体是哪五色说法不同,或指“焦、浓、重、淡、清”,或指“浓、淡、干、湿、黑”。南宋梁楷的《泼墨仙人图》与明代徐渭的《墨葡萄图》分别是人物画与花鸟画中用墨比较有代表性的画作。从《泼墨仙人图》中可以看到画家利用墨色变化,寥寥数笔便成就了形象生动、逸趣横生的仙人洒脱自然的神态。而《墨葡萄图》更是巧妙地利用墨的浓和淡表现出了光影效果,使得墨葡萄也充满了晶莹剔透的光泽感。
泼墨仙人图?梁楷?南宋
“焦墨”一般代表极黑之墨,墨色浓郁,含水量少,常呈现出厚重感与沧桑感。苏轼的《枯木怪石图》中,用焦墨表现石头与树干苍劲枯涩的质感。“浓墨”是在墨中掺少量水,但也较为浓烈、厚重。如宋代李唐的《万壑松风图》中描绘山脚下近处背光的山石、树木,所用就是浓墨。
“重墨”则是相对于“淡墨”与“清墨”而言的。“清墨”比“淡墨”墨色更淡。清代画家朱耷《荷石水鸟图》中的荷叶就巧妙地搭配这两种墨色。“干墨”又称为“枯墨”,能给人以苍茫之感,运用在行草书中,常常出现飞白。米芾的《虹县诗帖》中就多用飞白。
万壑松风图?李唐?宋
“湿墨”是与“干墨”相对而言的,其中水的比重较大,比较适合渲染,给人以淋漓之感。在中国画中,通常多种墨色并用。米芾、米友仁父子的山水画,常常以画云山雾罩的山水为特色,墨气淋漓、氤氲浑厚。二人的作品多表现江南的云雾山色,充满着灵动之气,少用勾勒,积点成山,被称之为“米家山水”。随着水墨的变化,画中云气呈现出游动之势,峰峦隐现于云雾之间,浑然一体,使观者如置身云雾缥缈的山水之间,令人叹为观止。
墨葡萄图?徐渭?明
一个乌黑方块,平平无奇,在制墨匠人的不断淬炼中,披上了美轮美奂的外衣。而它真正的华丽蜕变,是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墨经过研磨,混合着水,在纸面上呈现出千种面貌、万种姿态,自然万物、世间百态都借由墨而跃然纸上。在墨的承载下,一代代文人的幽幽情感、无尽哲思得以留存万世,吟诵至今。
互
动
话
题
1.请你说说一块墨的制作过程。
2.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中国画作品,说说它的用墨有什么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