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云:“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今天,就讲一讲射杀之刑。
游戏《古墓丽影》中大美女用弓箭杀人的镜头也极具美感。
电影《启示录》(年)中的不少用弓箭射杀镜头更是让人看得过瘾。
但在开篇之前,我们不妨先扯扯淡。
二战时期有个很牛掰的人物,跟《血战钢锯岭》里那位名叫戴斯蒙德·道斯的士兵很像,也是战场上的“另类”。他拒绝带热兵器上战场,坚持携带冷兵器,仅靠一把苏格兰阔剑和一副英格兰长弓就上阵杀敌。他曾用手里的冷兵器俘获了42名德国士兵和一门迫击炮,两次获得英国政府颁发的杰出服役勋章。
这个人就是英国的陆军中校杰克·丘吉尔(JackChurchill)。
杰克·丘吉尔,年出生在当时的英国殖民地锡兰(一说出生于香港,他的父亲和祖父都在香港担任公务员,并且他有三个兄弟也在香港出生,他的家族在年返回香港)。由于家族关系,丘吉尔在马恩岛威廉国王学院接受教育,年毕业于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并在曼彻斯特军团服役于缅甸。在此期间,他十分喜欢箭术。丘吉尔于年离开军队,去到肯尼亚内罗毕担任报纸编辑,并担任男性模特。他利用自己的射箭和风笛天赋在年的电影“巴格达的小偷”中扮演了一个小角色。并在年代表英国参加了在奥斯陆举行的世界射箭锦标赛,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如果不是二战的爆发,杰克·丘吉尔很可能会成为一名出色的射箭运动员。二战爆发后,他应征入伍,加入英国远征军远赴法国参战。进入军营第一天,他右手拿着一把苏格兰阔剑,左手握着一副英格兰长弓,后面背着箭筒。长官一脸懵逼地问他为什么带这些兵器参军,杰克·丘吉尔傲娇地说:“长官,我认为作为一名现役军官,不带剑上战场是违反军人的着装规定的!”。
面对杰克·丘吉尔的回答,长官一时不知说什么好。
杰克·丘吉尔
年5月,杰克·丘吉尔和他的冷兵器迎来了第一次战斗。
那天,他奉命带领一个小队去伏击德国的一支巡逻队。到达伏击阵地时,杰克·丘吉尔对下面的士兵说:“你们看到攻击信号就一起开火,攻击信号就是:我会用箭射杀一位德国士兵。”
听到杰克·丘吉尔要用箭射杀德军,士兵们心里多少还是有点懵。正当士兵们还在怀疑之际,只见巡逻队里的一位德国士兵就被杰克·丘吉尔的箭击倒了,士兵们于是赶紧开火射击,德国的这支巡逻队顷刻间就被消灭殆尽。因为在这次战斗中的出色表现,杰克·丘吉尔荣获了英国政府颁发的“杰出服役勋章”。
年7月,杰克·丘吉尔和他的冷兵器迎来了一生中最辉煌的一次战役。
那天,他带领两支突击队在西西里岛的卡塔尼亚登陆。登陆后,他俘获了一个德国观察哨的士兵,通过这位德国士兵,他带领突击队成功渗透到了这个城镇。杰克·丘吉尔仅凭借冷兵器就抓住了这个镇的最高指挥官。这位德军指挥官面对手持冷兵器的杰克·丘吉尔显然有些懵,心想:这都什么年代了,还有人携带中世纪的装备上战场。与此同时,杰克·丘吉尔又俘获了驻扎在此的42名德国士兵和众多武器装备,其中包括一门迫击炮。由于表现出色,杰克·丘吉尔又一次获得了“杰出服役勋章”。
年,杰克·丘吉尔在南斯拉夫作战,不幸被俘,随后被送到柏林审讯,然后就被转移到萨克森豪森集中营。被俘期间,他两次试图越狱逃跑,第一次失败,第二次成功逃脱。所谓逃脱,其实是被被美国人解救的。逃脱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已基本结束,一心想重回战场杀敌的他带着些许遗憾回到了英国,退休后,他的怪癖仍在继续。他喜欢在泰晤士河上航行燃煤船只,并使用无线电遥控模型战舰。杰克·丘吉尔直到年才去世。由此可见,在现代战争中弓箭仍有热兵器所不及之处。
一九六三年,在山西朔县峙峪村发掘了一枚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打制石镞。那处遗址经放射性碳素测定年代,为距今二万八千九百四十五年。这枚石镞长约二点八厘米,用薄燧石片制成,加工精细,前锋锐利,看来人类最初懂得使用弓箭的年代,要比懂得制作这种较精细的石镞的时代,还要早得多,至少也是距现在三万年以前的事。由此可见,在中国遥远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就发明了弓箭,弓箭作为狩猎工具得以普及,但作为军队打仗重要武器,是在新时期晚期了。(参见网络文章《解谜:作为狩猎工具的弓箭是几时成为杀人兵器的?》)
没错,用弓箭射杀敌人,在古代战场上是最常见的手段。冷兵器时代,弓箭手一手握弓,一手持箭,或沉着冷静,或迅猛快捷,以远距离的射击作为主要攻击手段,将敌人消灭在百步之外。《战国策?西周策》记载了百步穿杨的故事:“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射艺之高由此可见。
自古以来的中国武艺就流传着这么一句话:“武艺一十八般,唯有弓矢第一”。“后羿射日”(见《山海经》),亦间接说明了我国制作使用弓箭的起源之早。“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形容的是弓箭手的从容;“万人齐指处,一雁落寒空”形容的是射艺的高超;“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描述的是弓箭手的身姿。。。。如此等等,不胜枚举的古代诗词在赞美射艺的时候,都是不遗余力的,都是穷形尽相的。
弓箭
这里我先抖一抖几个知识。(都是百度上查得到的)。
一、弓箭乃古代五兵之一。
《周礼·夏官·司兵》:“掌五兵五盾。”郑玄注引郑司农云:“五兵者,戈、殳、戟、酋矛、夷矛也。”此指车之五兵。步卒之五兵,则无夷矛而有弓矢。见《司兵》郑玄注。
《谷梁传·庄公二十五年》:“天子救日,置五麾,陈五兵五鼓。”范宁注:“五兵:矛、戟、钺、楯、弓矢。”
《汉书·吾丘寿王传》:“古者作五兵。”颜师古注:“五兵,谓矛、戟、弓、剑,戈。”中国西周和春秋时期军队装备的一组兵器的合称。
关于五兵的记载,最早见于《左传》昭公二十七年(公元前),楚国的子恶筵请令尹子常,曾“取五甲五兵……帷诸门左”。五兵又有车兵五兵与步兵五兵之分。
《周礼·夏官》说:“军事,建车之五兵。”据《考工记·庐人》(据考证成书于春秋末期)记载,车兵五兵为戈、殳、戟、夷矛、酋矛,这五种兵器都插放在战车的车舆上,供甲士在作战中使用。
据《周礼·夏官·司右》郑玄注所引《司马法》记载,步兵五兵为弓矢、殳、矛、戈、戟。其中殳、矛较长,戈、戟较短,弓矢是远射兵器。它是当时步兵的基本编制单位──伍的兵器装备。当时认为,由这五种兵器构成的梯次配置的组合体,可以充分发挥多种兵器协同的威力,即《司马法》所阐明的“兵惟杂”,“兵不杂则不利”的原则。战国以后,兵器的种类增多,五兵的含义逐渐变化。
《谷梁传》鲁庄公二十五年的注认为,五兵是“矛、戟、钺、楯、弓矢”;唐杜佑撰《通典》及萧吉《五行大义》引《周书》称,五兵是“弓、戟、矛、剑、楯”。因此五兵一词逐渐成为对兵器的泛称,如《荀子·儒效篇》说,“反而定三革,偃五兵”,即是此例。
明王铎《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节寰袁公神道碑》:“公(袁可立)善五兵,愤恨曰:“临患而缩朒,耻也。”命蹶张之士传飨,持一灵姑钚大暑中趋贼。”
弩
二、弓箭的变种
1:旧石器晚期发明了弓,商周时期发明了弩。春秋战国时期,弩成了常见兵器。
弩亦弓属,相传为黄帝所造,亦名窝弓、其发矢不仗人力,而用机括,力强而及远,较弓为烈,猎人恒设置丛莽阊,使虎豹等误践其机而中矢。
《孙子兵法.作战》中即已将弩和甲盾等一起列为重要的作战物资。到战国时期弩更是广泛的运用于军事之中也从战国早期的擘张弩(即用臂力开的弩),《孙膑兵法》中称这种弩“发于肩膺之间,杀人百步之外”;发展到战国晚期出现的蹶张弩:如韩魏的十二石弩(射六百步)等,这些弩因为必须使用更强的力量才能张开,就要求“弩机”更坚固,开始在“弩机”外加装“铜郭”强化机糟。这一时期弩在战争中运用的更普遍,如韩国的精兵就被称为“披坚甲,持劲督”(弩的一种叫法);魏选武卒,考核的要求之一就是要能够挽十二石弩。
以机械发射的弓,称为弩,它是一种装有臂的弓,主要由弩臂、弩弓、弓弦和弩机等部分组成。虽然弩的装填时间比弓长很多,但是它比弓的射程更远,杀伤力更强,命中率更高,对使用者的要求也比较低,是古代一种大威力的远距离杀伤武器。强弩的射程可达米,特大型床弩的射程可达千米。按张弦的方法不同,可分为臂张弩、踏张弩和腰张弩等,还有能数箭齐射或连射的连弩和装有数把弩弓的床弩。
弩是一种致命的武器,之所以被普遍使用,是因为不需要太多的训练就可以操作,即使是新兵也能够很快地成为用弩高手,而且命中率奇高,足以杀死一个花了一辈子时间来接受战斗训练的装甲骑士。某些时候(尤其是以骑士为对象),弩弓被认为是一种不正当的武器,因为它只需要很少的技巧即可操作。英国的理查一世(狮心王理查)就曾经两次被弩箭射中,并在第二次伤重不治。如此一个大人物竟然死在一个普通或低等的士兵之手,对于贵族来说简直骇人,为此,在十二世纪时,教皇就曾尝试以残忍为理由禁止弩的使用。
汉·刘熙《释名·释兵》:“弩,怒也,有执怒也。其柄曰臂,似人臂也。钩弦者曰牙,似齿牙也。牙外曰郭,为牙之规郭也。下曰县刀,其形然也。含括之口曰机,言如机之巧也,亦言如门户之枢机开阖有节也。”
弩
2:弓箭的高级变种
战国时期有四弩:夹弩、瘦弩、唐弩和大弩。
夹弩、瘦弩较轻便,发射速度快,多用於攻守城垒;唐弩、大弩是强弩,射程虽远,但发射速度较慢,多用於车战和野战。
《战国策·韩策一》:“天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溪子、少府、时力、距来,皆射六百步外。”许慎注《淮南子·真篇》:“南方溪子蛮夷柘弩,皆善材。韩有溪子弩。”少府,官府名,少府所造之弩。时力,作之得时,力倍於常,故名时力。距来,当为距黍,《荀子·性恶篇》:“繁弱、钜黍,古之良弓也。”
《汉书·艺文志·兵书略》:《望远连弩射法具》十五篇。
汉代的弩,有用双臂拉开的“擘张弩”,和用脚踏的“蹶张弩”两种。
诸葛亮在蜀时,曾制造一种连弩,称为元戎,弩箭用铁制,长八寸,将十枝箭放在一个弩槽里,扣一次板机,就可由箭孔向外射出一枝,弩槽中的箭随即又落下一枝入箭膛上,再上弦,又可继续射出。
晋代的弩较汉代大,有“万钧神弩”之号。如晋安帝义熙六年十二月(公元)刘裕用万钧神弩,连破卢循。
宋神宗熙宁元年(公元一0六八),李宏发明踏张弩,名叫神臂弓,《宋史》说:“身长三尺二寸,弦长二尺五寸,箭木羽长数寸,射三百四十余步,入榆木半箭。”具有射程远,重量轻的优点,所以一直流传到明代。
北宋时,床弩盛行,《武经典要》载有双弓的双弓床弩、大合蝉弩、斗子弩和三弓的手射弩、三弓弩。明代末年,弩渐衰落,清朝军队已经不用为战斗武器了。
北宋的床弩
以上说了这么多有关弓箭的废话,都不足观。作为战场上射杀敌人的弓箭,是何时用作刑具的呢?
“射杀”之刑,始于西汉。
《汉书?王尊传》:初元中,举直言,迁虢令,转守槐里,兼行美阳令事。春正月,美阳女子告假子不孝,曰:“儿常以我为妻,妒笞我。”尊闻之,遣吏收捕验问,辞服。尊曰:“律无妻母之法,圣人所不忍书,此经所谓造狱者也。”尊于是出坐廷上,取不孝子悬磔著树,使骑吏五人张弓射杀之,吏民惊骇。
翻译成现代汉语,这段话的意思就是:
汉元帝初元年间,王尊任美阳(今陕西武功西南)县令,该县有个妇女控告他的义子不孝,说这位义子要以她为妻,若不顺从就予以毒打。王尊审理此案,派吏调查属实,将那义子逮捕,吊在树上,王尊亲自监刑,让五百名骑士张弓搭箭,把他射死。官吏和百姓们看到这种情景,无不惊骇。
射杀之刑
那么是不是就此可以说王尊就是“射杀之刑”的创始者呢?
也不可以这么武断!
因为射杀乃法外之刑,使用较为随意。也许在他之前就已有人用射杀之刑处死过犯人了,只是我们找不到有关的文字记录而已。
有文字记载,自王尊用弓箭杀人开始,接下来的朝代就有了名正言顺的玩法了。比如:
春秋时,晋灵公夷皋奢侈而暴虐,他聚敛民财建造百尺高台,雕墙绘梁,极其华丽。他常站在高台上用弹子击打台下过往行人,看见人们惊慌走避则以为快乐。注意,晋灵公这么大的人,也玩弹子,而且玩得很嗨,跟我们小时候的快乐差不多。算了,毕竟他还没弹死人,就不必骂他了。
晋灵公
三国时,魏国的齐王曹芳也喜欢用弹子打人。他看见朝臣令狐景不顺眼,就用弹子打他的头部和眼睛,令狐景竟然任他击打,不肯躲避。清商丞庞熙直言进谏,曹芳又用弹子打庞熙。不得不说,快乐的游戏需要配合。没办法,权力发作的时候,所向披靡。作为臣子,如果敢于说不好玩,估计脑袋就会搬家,与其掉脑袋,被人弹几下也算不了什么。
东晋安帝司马德宗在位时,瑯琊内史孙无终为人贪横,姬妾中有人违拂他的意旨,他就取弹子弹她们的脸。
十六国时,后赵石虎喜游猎,善击弹,左右手都能发射,发则必中,他常用弹子随意打人,军中将士们都非常怕他。
北齐时,南阳王高绰任定州刺史时,也曾仿效当年的晋灵公,建筑高楼,在楼上用弹子打人。
唐初,高祖李渊的第二十二个儿子滕王李元婴更是无赖,他任金州刺史时,每逢农忙季节就带领侍从到乡间游玩,一路上看见行人就取出随身所带的弹子击打,行人纷纷躲避,李元婴则纵情大笑。
后废帝刘昱
南朝宋元徽年间,后废帝刘昱凶残无道。不过,这个所谓的后废帝,在当政时候还只是个未成年的孩子。但刘昱生性好杀,平时喜怒无常。刚即位时,内畏太后,外惮大臣,不敢过于放纵,后来便越来越无所顾忌。从元徽四年起,与左右解僧智、张五儿经常夜出承明门,夕去晨返,晨出幕归,从者皆持鋋矛,行人男女及犬马牛驴,逢上便刺。民间畏惧,白天不敢开门,晚上行人绝迹。并置棍棒数十根,各有名号,针锤凿锯,不离左右,用以击脑、锤阴、剖心,日杀数人,见卧尸流血,方觉开心。常常杀人之后,亲自切割。一日无事,便觉惨惨不乐。又在耀灵殿上养驴数十头,将自己所乘的马养在御榻侧。有一次,他竟要以领军将军萧道成(后来的齐高帝)的肚脐作为箭靶练习射箭,左右劝用骨簇(雹箭是一种不带镞箭头的演习所用的箭支,不会伤人),一箭射中肚脐,萧道成才免于一死。刘昱又曾亲自磨刀说:“翌日杀萧道成。”后来,刘昱又叫人用木头刻成萧道成的摸样,在木人的肚皮上画出箭靶,他叫侍从们都用箭来射。萧道成十分忧惧,秘密与袁粲、褚渊商量废去刘昱,褚渊不说话,袁粲不同意。萧道成寄书给儿子萧赜,让他暗中准备。越骑校尉王敬则密结萧道成,夜里穿着黑衣服,匍匐在路上听察刘昱的行踪。是年七月七日乞巧节,刘昱临睡前吩咐身边的侍从杨玉夫说:“你在庭院里等着织女渡河,看见了立刻报告我,看不见就杀你。”牛郎织女相会只是一个神话,哪里看得见,杨玉夫十分恐惧,在刘昱熟睡的时候用刀子杀了他,当时刘昱十五岁。
权万纪
唐初,唐太宗的第五个儿子李祐横行不法,他的长史权万纪经常直言进谏,李祐特别忌恨他,贞观十七年(),权万纪奉诏入京,李祐派亲信燕弘亮追到途中,用箭把他射死。
武则天时,和亲使者杨齐庄和另外一名官员段瓒被匈奴拘禁,段瓒约杨齐庄一同逃走,杨齐庄害怕事情不成而遭祸,段瓒便一人先逃了回来,受到武则天的奖赏。不久,杨齐庄也回到京师,武则天怀疑他通敌,传旨让王懿宗审理此案。王懿宗素以酷暴著称,他主张将杨齐庄处死,并得到武则天的准许。于是,王懿宗把杨齐庄带到洛阳天津桥南,截断手足,高吊起来,命令段瓒用箭射他。段瓒三发三中,接着又有段瑾取箭射他,也射中他的身体。王懿宗又命令诸司百官都一齐用箭射他。一刹时,杨齐庄的身体中了数十箭,像只刺猬似的,但他的嘴唇仍在微微翕动,好像还有一口气。王懿宗又命令把杨齐庄放下来,用刀刺入胸膛,再向下剖开肚子,取出心脏,杨齐庄才死去。
这个故事,有人说的很清楚。
这里必须搬个砖头过来。
武周时期,杨齐庄实在算不得一个人物。作为一名武官,杨齐庄不过是右武卫(十六卫之一)的一名郎将,地位远低于上将军、大将军(从二品)、将军(正三品),也低于长史、参军、中郎将,其品阶顶多是从四品,而且多为虚职。
杨齐庄,新旧《唐书》称之为杨鸾庄,生年籍贯不详,早期经历不详,在政治舞台上一直默默无闻。像杨齐庄这样的中级武官,随便一抓就是一大把。不过,杨齐庄有一颗好强的心,他一直努力钻营,希望能够出人头地。
后来,机会真的来了。
圣历元年(年)六月,突厥可汗默啜请求与李唐和亲,想把女儿嫁给武则天的儿子。此时,默啜正帮助武则天平叛,武则天虽然不怎么同意这门亲事,但又不好拒绝,于是命侄孙淮阳王武延秀前往突厥,纳默啜女为妃。
武延秀纳王妃,是涉及突厥、李唐两国的政治事件,讲究排场,派谁去迎亲呢?经人举荐,杨齐庄加入迎亲团队,配合阎知微出使突厥。对此,《资治通鉴》有载,“六月,甲午,命淮阳王武延秀下突厥,纳默啜女为妃;豹韬卫大将军阎知微摄春官尚书,右武卫郎将杨齐庄摄司宾卿,赍金帛巨亿以送之”。
默啜对武延秀的身份很不屑一顾,认为这是武则天有意捉弄他,于是喜事变成了坏事。愤怒之下,默啜扣押武延秀以及阎知微、杨齐庄等人,并叫嚣发兵攻打李唐。身处困境,阎知微归顺了突厥,而杨齐庄等人却想逃走。不过,杨齐庄这人胆小,瞻前顾后,表现得优柔不决,故回国比别的官员晚了些时日。
之所以回国晚,是因为杨齐庄有心事。早年,有算命先生对杨齐庄说,“位至三品,有刀箭厄”。杨齐庄身为司宾卿,从三品,此次又遇到突厥反目,以为自己在劫难逃,故行动迟缓,唯恐死在刀箭之下。事实上,杨齐庄的确逃得很艰难,最终死里逃生,“庄走出被赶,砍射不死,走得脱来”(《朝野佥载》)。
刀砍箭射,正应了算命先生所说的“有刀箭厄”四个字。杨齐庄以为这一劫算是过去了,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谁料他艰难回国后,仍难免一死。
杨齐庄刚赶到京城,武则天就对他采取了措施,下令将其交由河内王武懿宗拷打审讯,搞清楚其在突厥这些天做了什么。武懿宗素来心狠手黑,见武则天疑心,便添油加醋,煽风点火,奏请武则天杀掉杨齐庄,罪名是其在归国的问题上心怀犹豫,立场不够坚定。武则天也觉得杨齐庄该杀,于是判了死刑。
与杨齐庄同判死刑的还有一度变节却又归来的阎知微。死刑,由武懿宗监督执行。据《资治通鉴》记载,“太后命磔于天津桥南,使百官共射之”,二人很快就被射成了刺猬。阎知微登时毙命,而杨齐庄却仍在挣扎,“既射之如猬,气殜殜未死”。见状,武懿宗“乃决其腹,割心,投于地,犹趌趌然跃不止”。
身受乱箭,又遭剖心,杨齐庄之死亡方式,在中国历史上恐怕独一份。《朝野佥载》记载更刺激,“引(杨齐庄)至天津桥南,于卫士铺鼓格上,缚磔手足,令段瓆先射。三发皆中,又段瑾射之中,又令诸司百官谢,箭如猬毛,仍气弽弽然微动。即以刀当心直下,破至阴,剖取心掷地,仍趌趌跳数十回”。
早年,算命先生说杨齐庄“位至三品,有刀箭厄”,最终得以应验。杨齐庄的生命力很强,甚至被剖腹剜心后,心脏被扔到地上依然怦怦直跳。可怜杨齐庄没有死在突厥人的刀箭下,却死在了武周统治者的乱箭屠刀下。
——(文章来自网络,文/刘秉光。)
杨七郎被潘仁美乱箭穿心
辽代刑法规定,有一种处死方式曰“射鬼箭”,就是乱箭把人射死。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七年()六月,养子涅里思参与叛乱,太祖下令用鬼箭把他射杀。天赞二年(),太祖讨平叛贼奚胡损,将他擒获,也以射鬼箭处死。天愿十二年(),辽太宗耶律德光在云州北将唐大同军节度判官吴峦射了鬼箭。乾亨二年(),辽景宗耶律贤驾幸南京(今北京市),将擒获的敌方俘虏也射了鬼箭。另外,辽圣宗耶律隆绪统和四年()五月,辽国俘获了一批宋朝的官吏与百姓,同年十二月,俘获一批宋朝士兵,统和二十二年()闰九月,辽主亲自南征,俘获了数名宋朝间谍,兴宗耶律宗真重熙十三年()俘获党项族的斥候,等等,统统以射鬼箭处死。还有,辽穆宗应历七年()四月,女巫萧古进献益寿延年的药方,并说煎药时必须用男人的胆汁作配剂,穆宗耶律璟按方服药,几年间为取胆汁杀死许多人。后来,穆宗发觉这是骗人的把戏,就命令逮捕女巫,把她乱箭射死。
辽代统治者乃游牧出身,擅长骑射,因而爱用射杀之刑,这不奇怪;但在汉族统治的朝代,乱箭射人的做法依然长期存在,如各代在军队出征时取出一名死囚犯来“射鬼箭”,作为祭旗的仪式,显然是受到了游牧民族的影响。
射杀之刑一直到明朝都还存在。明洪武年间,叶伯巨上书言事,触怒了朱元璋,朱元璋竟要亲手用弓箭射死他。洪武九年(),因天象出现异常情况,旧世称之为星变,认为是上天示警,预示着国有大难或世有不平之事。朱元璋遂下诏,要天下人士都上书朝廷,针砭时弊。叶伯巨读了诏书后心潮澎湃,决心针对朝廷得失,上书指明关乎国政典宪的一些大弊端,劝谏皇帝。于是乎对朋友们讲:我认为“当今天下所能造成大祸患的有三件大事,两件事容易看清但爆发迟,一件事难以看清却爆发早,即使皇帝不下诏求言,我也有心上书言明,何况皇帝明白下令要人们大胆直言,我决心上书奏明所看到的问题。”遂起草《奉诏陈言疏》,疾呼“当今之事,所过者有三:分封太侈也,用刑太繁也,求治太速也。”批评朱元璋错误地对待有知识者和文人。看到伯巨的奏疏直斥其忌,朱元璋气得大叫:“小子间吾骨肉,速速逮来,我要亲手将他射死!”于是派官兵星夜奔驰,将伯巨解往南京。抵京后朝中大臣才知其言引起帝怒,有心保护,由丞相趁朱元璋高兴时上奏伯巨逮到,并请求让刑部审讯治罪,朱元璋同意。伯巨被关在刑部监狱,受尽虐待,活活饿死。(也就是说,叶伯巨并非被射杀,而是被饿死的。)
明宣德年间,宣宗朱瞻基下旨开拓西内皇城,大兴土木,刑部主事郭循极力进谏,宣宗不听,命令武士把郭循用毡报裹起来,抬到宫中,亲自审问。郭循不肯屈服,慷慨申辩,宣宗大怒,就取来弓箭射中郭循的头部,血流满面,之后又把他下锦衣卫狱,直到宣宗死后才释放。
风流箭
至于“风流箭”,那是另外的游戏,跟作为刑罚的射杀关系不大。
唐代宝历年间,唐敬宗李湛曾特制一种纸箭,箭头也是用纸制作,里面裹着少许麝香或龙涎香的粉末。宫中闲暇无事的时候,李湛就把宫嫔们叫到一块,他站在一定距离之外用纸箭射她们,被射中的宫女或妃嫔,身上就上了香末,遍体散发出浓烈的香味,却不会感到疼痛。当时宫中把这种纸箭叫做“风流箭”,宫嫔们都希望能射中自己,由此可以进一步得到君王的宠幸。她们之中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风流箭,中的人人愿。”李湛常用这种办法在宫中寻欢作乐。
有关射杀的历史,大致梳理了一遍。但事情还没完。
现代人动不动就说:“天啊,额已经被丘比特之箭射中!”大致也有些风流的意蕴。其中所具有的力道和疼痛感(亦或是兴奋感),大家都体会过,这里不再赘述。至于现代人用子弹射杀犯人,已经是另外的东西了,也不必在此絮叨。
附录1:
要命的箭
作者:黄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