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主蔚怡、侯新渠编著的《谈谈社区营造》是一本充满关怀的书。第一次在图书馆发现这本书就被封面上写的“人始终是贯穿于事件中方才显示出实践的魅力。社区营造最终还是对人的营造,让人们能为了更加美好的生活携手同行”这几句话打动。在阅读的过程中更是被温润人心的文字中浮现的“人”及围绕人发生的一个个故事打动。
当前,有很多的机构都把社区营造纳入自己的项目之中。如果只是组织一群人在社区里开展活动就能被称为是在进行社区营造的话,那社区营造这四个字的分量也有点太轻了了些。在表面化的活动和急功近利的思想指导下营造出来的会是怎样的一群人,怎样的一个社区呢?或许,可以先沉下心来想一想什么是社区。
在较偏远的农村地区,大多数人还没有接触到社区这个词,那里最常用的是“我们村”这三个字。在面对自己本村村民时他们会说:“我们村出了什么什么事”,在面对其它村的村民时他们会说:“我们村办成了什么什么事”。如果村子凋敝了,村民们还会说:“想当年,我们村何等何等的辉煌”。在“村”前面加上“我们”表示的是我对所居住的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因着这份感情我们可以共同面对村里的各种问题,共享村落发展带来的种种福利。
与农村社区相比,城市社区里有很多的人、有强大的各种组织、有完善的各类设施,可是,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和不信任有时也真的会令人感到抓狂。对于城市社区的居民来说,社区更多的时候它只是一个我居住的区域,而不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因此,我觉得社区成员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或者说,社区成员的共同体意识才是社区的灵魂。借用书中第五章徐建裕老师说的话的意思的话,我们可以把社区比作一所房子,外在的看得见的建筑结构和建筑风格是房子的躯壳,所能发挥的功能和作用是房子里的各类设施。房子是给人住的,人住在里面才能被叫做家。如果人不愿意住在里面的话即使房子再漂亮它也只是一所房子。社区营造可以看成是让人住进房子里,让房子变成家的过程。
在书中,每位工作者和参与者对社区营造都有自己的理解和体会,也都有一套不一样的营造方式。第一篇介绍的是陈锦煌医师携手新港文教基金会的同仁们以文化造镇的方式让老镇获得新生的故事。从动员相邻清理垃圾到街道的环境改造和美化工作,再到儿童图书馆和社区型自主性老人长期照顾系统的建立,最后再到引导者的退出,社区营造哪里可以治好白癜风女性白癜风的发病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