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主管
有学术的思想ExplorationAndFreeViews
◆◆◆◆
今天,我们为大家推出《探索与争鸣》首届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征文三等奖得主古洪能、韩伟、潘文轩等三名青年才俊的获奖论文精华。他们分别从法治建设、民主建设、经济路径等不同理路来探讨全面深化中国改革。古洪能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副教授、博士获奖论文:《宪法司法化还是宪法立法化——论我国宪法实施的首要途径》获奖感言本文的写作,是在思考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问题时引发的。我以为,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必为民主的法治体系。法治是现代国家治理方式的不二选择,对于具有深厚的人治传统的我国来说,法治更意味着国家治理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所以必须深入研究。在法治体系中,宪法具有根本性地位,宪法落空,就不可能有法治。但是现在一些探讨宪法实施的路径,比如宪法司法化,可能走偏了方向,需要得到纠正。根据现实存在的问题来看,中国现在实施宪法的首要任务,是把宪法落实在具体的法律中,即宪法立法化。只有以此为前提,诸如合宪审查、司法独立公开等等保证宪法实施的途径才有其意义。所以强调宪法立法化并不是无事生非,无病呻吟,而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本文生造了“宪法立法化”这个术语,也是初步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因此难免还有一些思虑不周的地方,比如有关宪法修改的宪法条文,这是一个需要通过立法具体化的问题,还是一个宪法本身有待于改善的问题,还没有完全理清,有待于做进一步的研究。
获奖论文摘要:我国宪法实施的首要途径是“宪法立法化”在具有成文宪法的国家实行法治(制度化治理),最根本的就是要保证规定国家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的、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宪法能够得到有效实施,否则法治将无从谈起。在我国,为保证宪法的有效实施,近十余年来人们一直在热议“宪法司法化”这个话题。
从有关宪法司法化的争论情况来看,把宪法司法化界定为宪法的司法适用应当是准确的。因为宪法司法化这个提法是从山东齐玉苓案开始广为人知的,从一开始就是指宪法的司法适用,所有其它的含义都是后来者出于各种需要而附加上去的。而且如果宪法司法化指的是诸如违宪审查这些含义,那么在已有相关术语的情况下,又何必多此一举,再造一个术语?更何况,如果宪法司法化指的是违宪审查,那么也就不会引起争议,更不会有人反对了。
但是作为宪法的司法适用这个意义上的宪法司法化是不能成立的,对此的有关论证既多且有力。对于我国宪法的有效实施来说,更应该强调的是宪法立法化的途径。
所谓宪法立法化,是指宪法(成文宪法)需要通过制定一系列更加具体的法律才能具体化,并且通过具体法律的有效实施才能达到全面落实、有效实施的效果。宪法立法化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宪法通常是非常原则化和具有一定抽象性的,如果不通过立法具体化,就非常容易遁入空洞而难以付诸实施。不过宪法立法化只是保证宪法有效实施的一个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其它诸如合宪审查、宪法解释、司法独立公开等等,也是保证宪法有效实施的必要条件。只不过,在所有这些必要条件当中,宪法立法化是首要的,如果这一点没有首先做好,那么其它的途径也是难以实行并且很可能是无意义的。
就我国当下而言,宪法的实施的确还面临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我国宪法的立法化程度和水平都还不够,主要表现为立法缺失和立法质量问题。
在立法缺失方面,首先,现行宪法的总纲部分对我国立国的一般原则作出了规定,从而奠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甚至基本国策。尽管总纲的大部分条款都已经落实到具体立法中,但是仍有若干重大条款,如宪法第3、4、5、30、31条,仍缺乏立法支持。其次,现行宪法第2章对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作出了诸多规定,但是既简略又很原则化,必须得到具体立法的支持,否则难免落空。再次,现行宪法第3章对国家机关作出了大量的规定,尽管相对而言更为详细,但也只是一种框架式的表达,仍需具体立法的支持方可得以有效实施。最后,现行宪法对于宪法本身的实施和维护,包括宪法的修改、解释、监督实施等等,没有做集中统一的规定,而是分散在其它条款之中,不够清晰,甚至有一些缺失,凸显了制宪者对于这一问题不够重视,所以迄今也就没有制定专门法律予以支持。
在立法质量方面,一是有些本应特别具体的法律,却和宪法一样高度原则化,甚至直接从宪法文本中抄录原话。这些不够具体的法律,本身的有效实施就很成问题。二是有些法律只提出要求却没有规定保障措施,法律性明显不足甚至缺失,得不到有效的实施。所有这些本身即存在立法质量问题的法律,显然无法起到使宪法具体化和保证宪法有效实施的作用。
总之,我国宪法的法律具体化和明确化的任务并未完成,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任务也远未完成,立法时代并未成为过去时,我国还需继续推进宪法立法化,包括弥补立法的缺漏和改善现有立法的质量。
韩伟陕西社会科学院政法所助理研究员、博士获奖论文:《作为公道的民主:中国传统农民民主观研究——以陕甘宁为例》获奖感言年的新年刚过,就意外接到上海社联《探索与争鸣》的获奖通知,着实让我感到惊喜。论文从酝酿、写作虽然历时近一年,但因为是偏重历史的,对“全面深化改革”这样的大课题有无助益,并无把握。《探索与争鸣》杂志的征文评选,以一份对学术的谨严和过程的公道,给予像我一样的青年学人莫大的鼓励。
党在根据地时期的民主建设,是近些年我一直北京中科白殿疯在哪里北京中科白殿疯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