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教程做一款适合秋季的熏香西斋雅意

北京最权威白癜风医院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既高贵优雅又触手可及的一支。

它绚丽多姿,又朴实无华;是“阳春白雪”,也是“下里巴人”。经历了远古至先秦的滥觞,两汉至魏晋的完备,它盛开于唐宋,直至明清不衰。

它是贵族漆桌旁的侍者,也是文人雅集中的上宾,千载悠悠,最终伴着鼓乐声声由宫廷走入了民间。

“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南宋吴自牧笔下的《梦梁录》描绘了宋人精致生活中的四般闲事。

“琴棋书画”这“文人四艺”时至今日我们仍可朗朗上口,“四般闲事”却早已被我们淡忘。这也并不奇怪,既然是闲事,便不是非做不可,没有闲暇的时光与富足的生活,“闲事”便很难生存。就如同在生产力低下的远古,很难有作为艺术形态而出现的艺术。遗憾的是,曾经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香,今日却离我们渐行渐远。

伴随着十九世纪西方列强的炮声,文人阶层失去了往昔的优雅和从容,中华的香学渐渐被西方的化工香料所替代,各种人工香料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蚕食着我们的健康。强盛兴旺的祖国,日渐富裕的生活,必将令我们同化工香料宣战,重拾起那曾经的优雅与从容。

传统古法制香有一套严谨完整的体系,无论是香料的认识、药材属性的了解、香方的确认、香料的配伍及炮制方法,其过程极为繁复且慎重仔细。香药在中国悠长的历史中,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珍品,为了让人们了解香的用途与价值,弘扬古法制香,是研香师的责任,也是研香师的精神。

制香如制药,以养神开慧为要

《纲目》纪载:「脾胃喜芳香,芳香可以养鼻是也。」脾胃属土,中医认为「土爱暖而喜芳香」,因此香气可以入脾、开胃、透心、透骨、通络、利窍、散邪、逐秽,既可养神养生,也可开窍开慧,几千年来,「香」深受人们珍爱与重视。

传统制香依循中医原理,讲求的是「香气养神」,注重养生养性、开窍开慧,以制药的理念及过程严谨制香,视香品为圣品;现代制香则讲求「香味养鼻」,取悦的是时尚与感官上的美好,香只是门市贩卖的商品。

原料天然,维持万物的自然原貌

传统古法制香,会依据香的功效、香型、品味等,仔细严选香料或中药材,其原料均属纯天然,尊重山川日月赐与的独特性,不添加任何人工化学药剂、色素、香精,以最自然质朴的方式,完整呈现药材的原本面貌。

熏香丸的制作

西斋雅意香西方素气,主秋,适于在书斋、经阁内焚用,亲近灯火,阅览书简时,有潇洒襟怀意趣。

玄参1.2克檀香1.5克大黄0.3克丁香0.9克甘松0.6克人工麝香0.2克炼蜜和剂制成香饼。玄参,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檀香,镇定安神,行气温中。大黄,逐瘀通经、利湿退黄。丁香,温中降逆,行气止痛。甘松,理气止痛,开郁醒脾,祛湿消肿。麝香,开窍醒神,活血通经。

1、称取适量香材放入捣臼(套装中香粉已经秤量好,可直接使用),将各种香粉捣匀。将香材倒入擂钵里反复擂磨,充分混合。

2、炼蜜

炼蜜第一要选择可靠的好蜜,以产区空气,土壤等环境纯净的天然野生蜂蜜为佳。超市内现在所售的很多蜜都不够纯,有添加剂,这样的蜜不宜作炼蜜原料。

炼蜜的过程相对简单,主要分为三步。

第一步加温熬蜜,将生蜜倒进锅内加温(注意锅和蜜的比例,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以倒入蜜后不超过锅体容积二分之一为宜),锅以搪瓷或不锈钢锅为宜,搅动以木勺为宜。开始火温高一些,等蜜开锅后逐渐降低火温,这一步最重要的就是从一开始就要不断搅动,注意不要溢锅。

第二步去除杂志浮沫,在熬制时会不断有杂志和沫子漂浮出来,需要不断去除掉。

第三步测试粘度,这是炼蜜的关键,有经验的人通过观察颜色,看气泡的大小,用手拉丝就知道粘度是否合适,炼蜜是不是到火候了,也可以用铲子粘锅里的蜜,滴一滴到白色盘子里,蜜滴下后迅速凝成圆珠球状,不会下塌,说明蜜已经炼好了。通常炼两公斤蜜需要40分钟左右。

老蜜和嫩蜜,是在炼蜜时常遇到的两个词,老蜜是指炼制时间长,含水量比较少,嫩蜜是指炼制时间短,含水量相对较多。

制作香丸所用的炼蜜最好是不老不嫩,正常的炼蜜和香粉的比例是1:1,恰到好处。当然相同的炼蜜,天气的温度会多少有些影响,天冷时蜜用得多,天热时蜜相对会用得少一些。但是炼蜜如果炼得过老或者过嫩,蜜和粉的比例就会失调,如此一来便会出现问题——蜜太嫩,水分大,粘度不好,香丸不容易成型;如果在南方,用嫩蜜制作的香丸容易长毛。蜜太老,过稠的炼蜜不便于制丸,蜜的比例会过大,香丸会发黑,影响香丸的发香。

3、根据粉量缓缓加入炼蜜。

4、充分捣匀后取出搓条。

5、切块搓香丸如鸡头米大小(0.5克左右)

6、收入干净瓷瓶密封窨藏一月后用熏炉熏焚。

太真天香局店面推出熏香丸diy套装(秋、冬两季用香,套装中香粉已经秤量好,炼蜜也配好,可直接放入捣臼中混合制作)。有想体验的可扫码购买。

太真天香局

我们旨在

挖掘古法制香,

研习和继承古香方、中华古代香文化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xianga.com/sxrz/55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