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中医慧生活
中医老苗说
在开始今天的推文前,告诉大家一个福利:由我创办的中医学习的享泰极公益学堂,再次对大家开放。每周二、四、六我会在群里直播中医课程,免费教大家学中医。每次直播结束后,针对讲课内容还会有作业题,全部答对的学员还有礼券相赠。欢迎大家扫码进群。
中医,是人生的一场必修课!我们一起前行。
已经出伏啦!出伏是由夏入秋,由热渐冷、阴阳变化的交替点。最热的三伏天(年7月16日-年8月24日)正式谢幕。告别了这个史上最“潮热”的盛夏,加上疫情基本得到控制,不少人悄悄松了一口气。但是,从今天至“秋分”节气,我们才将真正迎来“最凶险的30天”!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一天中昼夜温差跨度最大可能到10多度,早晚凉爽,中午炎热的感觉会更加明显。所谓“早上凉飕飕,中午热死牛”!而这种气温波动最易诱发心血管疾病!细心的朋友可能已经发现,虽然最近气温日渐舒适,但是血压却不怎么平稳了。另一方面,出了伏天进入秋天的阶段,本身就是湿燥交替之时,是湿与燥转化的时期。《素问》有“秋伤于湿,冬生咳嗽”的说法,意思是身体在秋天容易被“湿”所伤。但秋气本为燥,又为何说“秋伤于湿”呢?答案就在《柳选四家医案》:“初秋之湿,本从夏令而来,原为正气。若论其燥,则在入秋以后,其气亦为正令。”意指初秋的“湿”是夏天遗留,和秋天本身的“燥”没有矛盾。所以,出伏后入秋时是湿气与燥气相转化的时间,人体易受湿邪和燥邪侵入。燥易伤肺,湿伤脾胃,此时人们患病多为“肺燥胃湿”。“2个方法,祛除残余湿邪
”1、茯苓“出伏贴”
“出伏贴”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将茯苓贴到肚脐上。备茯苓粉10克,用温水调成糊状敷在肚脐上,再用无菌纱布覆盖固定。一般12小时换1次,连续敷4次就可以了。茯苓不但有很好的消肿、排湿气的作用,还能健脾胃。把茯苓粉做成“出伏贴”有利于发挥茯苓利水渗湿的作用,助你排出湿气。另外,如果没有时间,可以用茯苓泡水当茶喝,也会有一定效果。2、藿香“泡脚液”还可以用藿香煎水后来泡脚,这个方法是祛除湿气,消解暑热的好方法。取30~50克藿香放入2升水中,用大火煎煮40分钟左右,再用小火煎熬直到药液剩下1升,取出汁液再加水2升煎至1升。将两份药汁放在盆中,浸泡双足,药液以泡过足踝为度,在浸洗过程同时进行足部按摩。藿香有解表、祛除身体湿气,振奋脾胃的作用。每天泡脚,有助于祛除湿气,促进睡眠。“记住这5点,保住我们的心血管
”1、吃得“润一点”“出伏”之后,气侯逐渐干燥,人体的肺气相对旺盛,与其同时秋老虎还在发威,“燥”得很,因此要吃得“润”一点!多吃下面8种食物,止咳化痰又润肺。1、石榴——润肺止咳——鲜榨石榴汁。2、豆腐——清热润燥——茄汁豆腐。3、白萝卜——化痰止咳——海米烧萝卜。4、冬瓜——消痰清热——花蛤冬瓜汤。5、梨——止咳化痰——枸杞雪梨糖水。6、杏仁——润肺止咳——杏仁拌芹叶。7、百合——补益心肺——木耳炒百合。8、丝瓜——清热化痰——甘草丝瓜汤。2、揉得“勤一点”早晚温差大会造成压差不稳,如果这时勤按揉头颈部,可以防止血压突增。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程凯介绍,点揉或者是按压风池穴、人迎穴,大概5~15分钟之间的范围,就可以稳定住波动的血压。▲程凯教授示范:风池穴位置▲程凯教授示范:人迎穴位置如果您觉得有效,这个按摩手法可以一直用,也有保健、护脑血管的作用。3、喝得“多一点”这个时候稳定血压除了按揉穴位外,还可以多喝点“药茶”。今天给大家介绍3款药茶,可以说是理气润燥、疏肝理气、平稳血压的神器!「燥气当令,易伤津液」,这个「燥」字,形象上来看,就是一把火烤着一架肺泡的样子,秋天肺气当令,滋养肺阴势在必行。出伏入秋,饮食上我们要「少辛增酸」。用增酸的方式来收敛过旺的肺气,用少辛的方式来减少肺气的耗散菊花荷叶茶——养肝降压荷叶味苦,性平,有清热解暑、升发清阳、凉血止血之功。而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荷叶具有降血压、降血脂的功效。每天取白菊花、枸杞子、干荷叶、山楂、石斛等量后,用开水冲泡,待茶水清亮后饮用。防燥三花茶——清火润燥菊花可以明目、清肝火、平肝阳,茉莉花有开郁,辟秽,和中的功效,金银花有清热解毒、凉散风热的功效,三者同饮,可以达到疏肝解郁、防燥的作用。取金银花10克,菊花5克,茉莉花3克泡水当茶喝。蜂蜜柠檬茶——养阴通便柠檬性微寒,能生津止渴、化痰止咳,主治暑热烦渴、胃热伤津、痰热咳嗽等症。切鲜柠檬2~3片(约1/3只),用温水冲泡,可加适量蜂蜜调味。老少皆宜,秋冬适量喝有助养阴;鲜柠檬比干柠檬更好;如大便偏干就多加点蜂蜜,大便不成形就多加两片柠檬,利于收敛、止泻。4、睡得“早一点”由于夏季昼短夜长,很多人习惯晚睡,入秋后作息无法调整,导致很多人因睡眠不足,在入秋后感到疲乏,这就是老百姓常说的“秋乏”。出伏以后天气会真正慢慢转凉,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所以,人们的起居作息也要做相应的调整,顺应天气,早睡早起。「与鸡俱兴」的话,推算来看是晚上9点前就要入睡了,放在现在肯定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我们领会精神,顺应环境,不拘泥于9点,但有一个总则。晚睡不宜晚过子时,早起不宜早过寅时。也就是说夜里11点到早上5点,这6个小时是睡觉的黄金时间,尽量的要保证它。按照子午经流注次序,这6个小时依次为胆、肝、肺(经)当时,必须在人体处于休息状态下才能发挥各自的作用,逆之则伤身。而出伏后如果睡眠不足更容易出现血压不稳,引发心血管疾病。其实,晚上11点到凌晨2、3点,是人体的最佳睡眠时间,错过这个时间段,睡眠质量就会大打折扣。一般最好10点半就应该上床睡觉了,特别是凌晨1点到3点一定要入睡,否则对身体会有比较大的损伤。最佳睡眠时间婴儿(0-2岁):11-14小时儿童(3-13岁):10-11小时青少年(14-17岁):8-10小时青年人(18-25岁):7-9小时成年人(26-64岁):7-9小时老年人(65岁以上):7-8小时5、穿得“暖一点”老话儿说「春捂秋冻」,但也要辩证着看,不是让你秋天寒风起来了还露肚脐小短裤,西瓜冰棍小空调的,那不是「秋冻」,那是作死。今天正式出伏了,季节更替,秋凉渐起,这种时候要注意防寒保暖了~尤其一些体弱阳虚的老年人、先天不足的孩子、还有气血两虚的女孩子~这样温差对于身体的刺激要小的多,心血管疾病风险也小的多!不过早晚穿衣也有技巧,一定护好脖子、后背、脚部,这些都是血管最丰富的地方,秋凉的刺激会促使血管急剧收缩,引发危险。大家可以在本文结尾处留言,我的师父中医老苗会为大家答疑解惑哦!
“跟着老苗学中医
”年,享泰极学堂准备为享泰极会员开设6门中医基础课,包括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经络、病因病机、诊法和断法、中药入门、方剂所有课程均可以不限时反复听。
领券下单立减元:
中医基础理论课49节的内容如下,课程讲解的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是入门中医最基础的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49节,已全部上架)1没有检验仪器,中医怎么看病
2中医里讲的阴阳到底是什么?
3从立竿测影绘制太极图看阴阳之间的关系
4中医是如何利用阴阳学说看病的(上)
5中医是如何利用阴阳学说看病的(下)
6五行学说:五行不是用来算命的吗?
7事物的五行归类:为什么冬天和肾都属水
8五行的相生相克:木生火,水克火,肝和心是“母子”关系?
9五行“相乘相侮”:为什么脾有病要治肝?
10五行学说在中医中的应用
11藏象概述:人体上的皮影戏
12“心”可是五脏当中的首领
13心主血脉的意义:看脸色就知道心是否健康
14心主神:脑只是工具,心才是神明
15心主神的意义:养好心才有好神采
16心在液为汗:出汗也是门学问
17肺的宣发:不是所有的咳嗽都应该喝冰糖雪梨汤
18肺的肃将:大便通了烧就退了
19肺主气:肺是如何完成吐故纳新的?
20人体湿气重不重,与脾的关系最密切
21脾主运化:为啥有人喝凉水也长胖?
22脾主升举:胃下垂的根源在这里
23脾主统血:长时间出血为啥先要补脾?
24肝是大将军,性格很刚烈
25肝主疏泄:经常生气,可能是肝出了问题
26肝促消化:口苦、黄疸是肝开了小差了
27肝调水道:身体的水液代谢也离不开肝
28肝调理生殖:肝不好,生殖系统会亮红灯
29肝主藏血:肝藏血为什么又主疏泄
30肾的概述:人体的发动机
31肾的生理功能:我命由我也由天
32肾与生长发育:怎样才能使肾精亏虚的过程来得慢一些?
33肾阳:肾阳虚的人,身体里冰天雪地
34肾阴:肾阴少了,小弟弟为啥特别容易勃起?
35肾气:肾气虚和肾阳虚不要傻傻分不清
36肾主水:一张人体水液精密代谢图
37肾主纳气:喘证病位在肺,其根在肾
38肾主骨生髓,其华在发
39六腑之“七冲门”:消化道的七要塞
40六腑:胆、胃、小肠和大肠都是什么“官职”
41六腑:膀胱和看不见摸不着的三焦
42何为奇恒之府?
43气:“人活一口气”的气到底源自哪里
44人体的“气”究竟有哪些作用?
45人体的元气、宗气、营气和卫气必须分清楚
46血:人体的血从哪里来?
47精: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都很重要
48津液:就像润滑油,帮助脏腑和气血运动
49气、血、精、津液之间剪不断,且必须捋清楚的关系
经络(28节,已全部上架)1经络学说的形成与发展——人体之中有条河
2带你了解经络——什么是经络,经络系统及其组成
3十二经脉的命名规律
4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5十二经脉的分布特点
6十二经脉的表里络属
7学习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就懂得十二时辰养生法
8带你了解腧穴——分类、命名和作用
9带你了解特定穴——命名、分布和作用
10腧穴定位与按诊选穴
11手太阴肺经——不仅治疗感冒、咳嗽
12手阳明大肠经——肺和皮肤的保护神
13足阳明胃经——人体气血最易汇聚的地方
14足太阴脾经——调理后天之本的经络
15手少阴心经——治疗心脏原发和情志引发的疾病
16手太阳小肠经——分别清浊,化生气血
17足太阳膀胱经——病从此入,也从此出
18足少阴肾经——激活先天之本
19手厥阴心包经——“包”治心脑血管疾病
20手少阳三焦经——人体健康总指挥
21足少阳胆经——缓解你的压力,提高决断能力
22足厥阴肝经——忍辱负重,每天都要化解血液中的毒素
23任脉——阴脉之海
24督脉——阳脉之海
25冲脉,调十二经脉气血;带脉:诸脉皆属于带
26阳跷脉与阴跷脉——主下肢运动,司眼睑开合
27阳维脉与阴维脉——维系联络全身的阳经和阴经
28灸法
病因病机(23节,已全部上架)1外感病因——不生病的秘密:正气与邪气的较量
2风邪——就是自然界的风吗?
3寒邪——最易伤人阳气
4暑邪——是这样入侵人体的
5湿邪——不是想祛就能祛除
6燥邪——温燥和凉燥需要有针对性调理
7火(热)邪——可不仅仅是引起“上火”这么简单
8疫邪——中医看传染病
9七情内伤——中医认识的心理学
10饮食失宜——饮食方式和健康状况关系密不可分
11劳逸失度——生活太舒服也是致病因素
12水湿痰饮——百病皆由痰作祟
13瘀血——血为什么在身体里流着流着就不畅了呢?
14病机——就是西医称的病理
15基本病机——邪正盛衰
16基本病机——阴阳失调
17基本病机——气血失常
18基本病机——津液代谢失常
19内生“五邪”病机——寒从中生
20内生“五邪”病机——寒从中生
21内生“五邪”病机——湿浊内生
22内生“五邪”病机——津伤化燥
23内生“五邪”病机——火热内生
诊法和断法(24节,已全部上架)1中医是怎么看病的
2望诊——望神、望色、望形态
3闻诊——声音发生的原理及听声音的内容
4问诊——十问歌
5问诊最应该问什么?
6舌诊——学会看舌质和舌苔
7气虚体质的人舌象是什么样子?
8血虚体质的人舌象是什么样子?
9血瘀体质的人舌象是什么样子?
10阴虚体质的人舌象是什么样子?
11阳虚体质的人舌象是什么样子?
12痰湿体质的人舌象是什么样子?
13气郁体质的人舌象是什么样子?
14脉诊——不切脉就不算是真正的中医
15诊脉方法
16正常脉象与病理脉象
17八纲辨证的八纲是什么?
18八纲辨证之表里辨证
19八纲辨证之寒热辨证
20八纲辨证之虚实辨证
21八纲辨证之阴阳辨证
22外感病辨证之六经辨证
23外感病辨证之卫气营血辨证
24外感病辨证之三焦辨证
中药入门(33节,已全部上架)1中药治病的原理,药的偏性对应病的偏性
2配伍——中药间的爱恨情仇
3解表药:彪悍的麻黄与柔和的桂枝
4解表药:生姜的传奇
5解表药:柴胡——万能的感冒药
6清热药:黄连是最苦的吗?
7清热药:青蒿——因为治疗疟疾而出名
8泻下药:大黄——泻下药大黄只能在便秘时使用吗?
9祛风湿药:桑寄生——寄生在乔木树上的小灌木
10化湿药:苍术的芳香化湿、苦温燥湿和健脾祛湿
11利水渗湿药:湿为水之渐,水为湿之积
12温里药:附子——回阳的第一品药
13温里药:肉桂——引火归元
14行气药:陈皮橘核橘络橘叶橘红都是药
15消食药:鸡内金——小时候妈妈常用来给我们消食健脾
16消食药:山楂——既可以串冰糖葫芦还能用来消食
17驱虫药:南瓜子——产后下乳也很有用
18止血药:三七——伤科第一圣药
19止血药:艾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20活血化瘀药: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21化痰药:必须要炮制的半夏和名贵的川贝
22止咳平喘药:吃杏仁,会像《甄嬛传》中安陵容那样中毒吗?
23安神药:酸枣仁——养心安神方剂中最常用的一味药
24平抑肝阳药:用做首饰的珍珠也可入药
25息风止痉药:牛黄就是牛的胆结石
26开窍药:麝香——雄性麝香囊里的分泌物
27补虚药:虽说人参杀人无过,但也不是想补就补
28补阳药:鹿茸——血肉有情之品,既补肾阳,又益精血
29补血药:阿胶——就只是水煮驴皮吗?
30补阴药:可作观赏植物的石斛和血肉有情之品的龟甲
31收涩药:乌梅——望梅止渴的“梅”就是乌梅
32攻毒杀虫止痒药:硫磺的是与非
33拔毒化腐生肌药:升药——中药里排脓祛腐的专药
方剂(32节,已全部上架)1方剂配伍有讲究——君臣佐使
2同为外感风寒表证,为啥有人用麻黄汤,有的人用桂枝汤
3辛凉解表剂:银翘散治疗风热感冒、温病初起
4败毒散扶正解表,“逆流挽舟”治疗痢疾初起有表证
5泻下剂:大承气汤治疗阳明腑实证,大便通了,相关问题都顺势解决了
6和解剂:和解少阳的小柴胡汤与调和肠胃的半夏泻心汤
7清热剂:清热剂白虎汤:医圣张仲景创方、张锡纯力荐的清热第一方
8清热剂:实热疮痈症状,用仙方活命饮,这个方子很实用!
9祛暑剂:暑天贪凉中寒邪用香薷散;暑热气津两伤了就要选择清暑益气汤
10温里剂:温里剂:四逆汤——回阳救逆第一方!
11温里剂:阳和汤,治疗阴疽名方;当归四逆汤,手脚冰凉救星
12补益剂:四君子汤——健脾补气第一方
13补血剂:妇科圣药四物汤
14补阴剂:补阴圣药六味地黄丸
15补阳剂:补肾鼻祖肾气丸
16固涩剂:专治五更腹泻的四神丸
17固涩剂:固冲汤——张锡纯的固崩止带名方
18安神剂:甘麦大枣汤,缓解你的焦虑、失眠,还有点爱哭
19开窍剂:安宫牛黄丸——清热解毒,开窍醒神
20理气剂:打开郁结的越鞠丸
21理气剂:瓜蒌薤白白酒汤——一个鲜有人知的速效救心丸
22理血剂:血府逐瘀汤,能治疗血瘀气滞引起的好多病
23理血剂:补阳还五汤——王清任创立的益气活血之代表方
24治风剂:川芎茶调散疏散外风;镇肝熄风汤平息内风
25治燥剂:清燥救肺汤轻宣外燥;增液汤滋阴润燥
26祛湿剂:家庭常备的燥湿和胃良药——藿香正气散
27清热祛湿剂:茵陈蒿汤,只有3味药的退黄疸秘方
28利水渗湿剂:五苓散治疗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
29祛湿剂:真武汤——功效卓著的温阳利水剂
30祛痰剂:温胆汤理气化痰;半夏白术天麻汤化痰息风
31消食剂:消食和胃名方——保和丸
32驱虫剂:乌梅丸功效多了,可别只记得安蛔止痛
以上6门中医基础课,把初学中医最重要的知识点串连起来,结合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或者病案,形成中医入门的精彩内容,用1年的时间,帮你建立中医理论架构,概览中医世界。以上6门中医基础课,你只需要花元购买,就能成为享泰极会员,会员的福利包括有:
1
以上6门中医基础理论课不限时反复学习,持续更新,系统入门中医。
2
享泰极商城的养生好物享受劲爆会员价。
3
享泰极会员推荐非会员购买产品更可获得高额返佣。
4
可申请助教资格,跟我们一起传播中医知识,获得丰厚回报。
领券下单立减元:
课程亮点1通俗易懂好接受
用很好理解的方法讲中医。中医理论深奥,单纯从字面含义很难学懂。因此,中医老苗会凭借丰富的临床和中医启蒙教学经验,用现代生活的现象,来解释中医的原理、人体的规律、疾病的特点。让阴阳、五行不再生僻难懂、脏腑气血也变得真切可知。
2学以致用是目标
了解人体,知道健康生活。比如学会诊断方法,就能了解疾病规律,避免恐慌。学习方药,才能初步会用中成药。通过中医基础系列课程的学习,其目标就是,身体健康时,用中医告诉我们的生活智慧预防疾病;若自己和亲朋好友再遇到一些小毛病,自己可以应对。
订阅须知1享泰极会员课为大熊跟随中医老苗学中医的学习笔记,加上中医老苗的精彩解读(音频课程)组成。为了方便学员掌握要点,还附加了每次课程的知识要点。2本课程购买后长期有效。
3适合谁听
*喜欢中医养生,却难以分辨干货和广告的你;
*平日健康小毛病想自己搞定,为家人健康当好参谋的你;
*事情特别多,情绪烦躁,对健康焦虑的你;
*喜欢中医,想系统学习又想轻松学习的你;
*想在中医养生行业创业,施展拳脚的你。
4本课程属于虚拟服务内容,一经订阅成功,不支持退款或转让,请您理解。
5如果有任何问题,可添加"丸子
享泰极助教"客服
点击下方“阅读全文”即可购买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