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世纪阿拉比卡在埃塞俄比亚扎根繁衍后,直到九世纪间的两百年,阿拉比卡随着阿克苏姆帝国(即埃塞俄比亚)与阿拉伯半岛的民族战争,被阿兵哥移植到目前的也门。两种不同形态的阿拉比卡在也门生根落户。其中之一,顶端嫩叶为古铜褐色(红顶),树体较高、叶片窄狭、豆貌尖长,也就是今日的铁比卡(Typica),学名为:CoffeaarabicaL.var.typicaCramer。
——ABIGALECOFFEE
铁比卡与波旁历史
咖啡·目录
上帝错造的香醇咖啡:阿拉比卡的“诞生”!
阿拉比卡大观:族谱、品种、基因与迁徙历史!
波旁岛、圣海伦娜岛:咖啡飘香万古醇!
波多黎各咖啡日薄西山,多米尼加偶有佳酿!
古巴咖啡:洗尽铅华归平淡!
海岛味咖啡新霸主:夏威夷咖雾传奇!
哥伦比亚的“极品风味”:山高水好出豆王!
咖啡界的“传奇风味”:巴拿马艺伎(瑰夏)!
咖啡水洗法的化学反应:极致风味的寻觅之旅!
新世界八大美味咖啡品种:SCAA常胜八金刚!
另一个移植到也门的品种,形态与铁比卡不同,顶端嫩叶为青绿色(绿顶),叶片较宽,豆貌短圆,也就是今日所称的波旁(Bourbon),学名为:CoffeaarabicaL.var.boutbonRodr.ExChuoussy。
换言之,也门是铁比卡与波旁离开埃塞俄比亚的第一站,这两大古老品种又被称为产量低、风味佳的古优品种(Heirloomvarieties)。然而,Typica是年后才被命名,早起的欧洲人直接称之为Arabica或Abyssinia(埃塞俄比亚的旧名)。后来学术界认为Typica是阿拉比卡的典型品种,倒也顺理成章。
揭穿波旁骗局
至于“波旁”就更有意思了,她是“铁比卡”的变种,但过去大家都听信法国人的说法,误以为法国人移植铁比卡到波旁岛后,才出现波旁变种。
非也!在法人移植之前,该品种早就存在也门与埃塞俄比亚。法国人好大喜功,~年,移植也门咖啡苗到马达加斯加以东的属地波旁岛(后来改名为留尼旺岛),发觉长出的咖啡豆较为短圆,有别于一般长身的阿拉比卡咖啡豆,故取名为“波旁圆身豆”(Bourbonrond),以夸示波旁王朝的伟业。这就是今日波旁品种名称的由来,明明取之也门却冠上法国味的名字,不知也门人气不气?
法国人抢到先机为阿拉比卡另一形态的圆身豆取名为“波旁”,让人误以为所有的波旁品种皆源自波旁岛。最先揭穿法国西洋镜的是英国人,年,英国东印度公司赶搭咖啡栽种热,到也门取得咖啡苗,种在南大西洋上的圣海伦娜岛,这批也门咖啡树的形态与波旁相同,顶端嫩叶为翠绿色,豆身椭圆,但重点是英国人并未透过波旁岛取种,径自从也门进口,无异证明了也门早有法国人夸耀的Bourbonrond,法国西洋镜不攻自破。但圣海伦娜岛至今仍称这批老丛咖啡为“绿顶波旁”(Green-TippedBourbon),也成了~年法国军事家拿破仑被英国软禁该岛,临终前不忘喝一口的绝品咖啡。
世界第一贵的咖啡
“波旁圆身”或“绿顶波旁”皆是源自也门的品种,却被法国人和英国人张冠李戴,吃足也门豆腐。但另一个更为珍稀的品种—“波旁尖身”(Bourbonpointu),才是波旁岛衍生出来的变种,也是当今最昂贵的咖啡,学名为:CoffeaarabicaL.var.laurinaP.J.S.Cramer。(白话文为“咖啡属底下,阿拉伯的种,林奈命名,其变种萝炳娜,克拉莫命名”)。
正常的波旁品种,豆身短圆,但年波旁岛的咖啡农雷洛伊(LeRoy)发现园里有株矮个儿咖啡,叶子更小,状似月桂叶,咖啡豆也更为尖瘦,产量比一般波旁更少,经当时植物学家证实是新变种。由于豆体两端很尖,因此俗称为“波旁尖身”,以区别一般圆身波旁。但克拉莫博士于二十世纪初发觉此变种的叶片像极了月桂叶,因此以拉丁文laurina,也就是英文的laurel(月桂叶)作为变种名,不过业界仍习惯以“波旁尖身”称之。
波旁岛雨水不丰,使得圆身波旁的基因突变,出现更矮身、叶小、果稀的抗旱品种,相对的咖啡因也减半,约占豆重的0.4%~0.7%,也就是半低因咖啡,但香醇未减,饶富水果调,是巴尔扎克等法国文豪魂牵梦絮“干杯亦能好眠”的美味咖啡。
然而,二十世纪中叶,波旁岛农民舍弃咖啡,抢种更好赚的甘蔗,波旁圆身与尖身几乎绝迹,直到千禧年后,日本上岛咖啡(UCC)的专家川岛良彰考察该岛后,登高一呼,与法国国际农业发展研究中心(CIRAD)的植物学家,联手复育半低因“波旁尖身”年产出公斤尖身豆,精选公斤运抵日本,由上岛咖啡烘焙后包装成每单位克的袖珍包,要价7,日元,一天被抢光。
年,更涨价到每克8,日元,约2,台币,比艺伎和麝香猫咖啡更贵,是当今最高贵的咖啡。
法国当局非常重视“波旁尖身”,因为她是波旁岛独有的半低因变种,至于圆身波旁豆则不稀奇,也门老早就有了,且传遍世界。
也门辐射出去
了解铁比卡、波旁约在七至九世纪从埃塞俄比亚传播到也门的历程,接着我们编年记事,铺陈两大古优品种以也门为跳板,开枝散叶到全球的路径。
铁比卡路径
·~年:伊斯兰教徒试图将也门咖啡移植到叙利亚和土耳其栽种,因水土、气候不合而失败。
·年左右:印度伊斯兰教徒巴巴布丹在麦加朝圣的回途中,盗取七颗也门咖啡种子,返回印度西南部的卡纳塔卡省(Karnataka),并栽种在修行的山区,由于气候水土适宜,成功繁衍,属于红顶咖啡树(铁比卡),带动了印度西南部的咖啡栽植业。
·:荷兰人从印度移植铁比卡到锡兰,但锡兰人栽种意愿不高。
·~年:荷兰人占领印度西南的马拉巴,并将巴巴布丹从也门引进印度的铁比卡移植印尼爪哇,却遇到地震与海啸,首尝失败。
·~年:荷兰人又将锡兰的铁比卡移植爪哇,相当成功且印尼人栽种意愿高,开启荷兰在印尼的咖啡栽植业,这也是欧洲人首度在海外试种咖啡成功。铁比卡因此从也门传播到印度和印尼,也主宰了亚洲早期的咖啡栽植业,此一历史因素使得波旁品种在亚洲相当罕见。台湾地区的咖啡品种亦以铁比卡为主。
·~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总督范宏(JoanvanHoorn,~)为了夸耀在印尼种咖啡告捷,将一株爪哇培育的铁比卡树苗,千里迢迢运抵阿姆斯特丹,并盖一座暖房由植物学家悉心照料。阿拉比卡是自花授粉,只要一株存活就能传宗接代,年开花结果,后来竟成了中南美洲的铁比卡母树。
·~年:阿姆斯特丹市长赠送法王路易十四,一株铁比卡树苗,以彰显荷兰在咖啡栽植竞赛中的领先地位。法王如获至宝,在凡尔赛宫兴建暖房由植物学家侍奉这株小祖宗。这颗咖啡苗顺利开花结果,叶片有内卷倾向。年法国又将暖房里的铁比卡苗移植到南美的属地圭亚那,成为南美最先种咖啡的地区,后来成为巴西铁比卡的来源。
·年:荷兰人看到法国人在南美种咖啡成功,紧起直追,移植阿姆斯特丹暖房里的树苗到南美属地苏里南。
·~年:法国海军军官狄克鲁(GabrelMathieudeClieu)以美人计迷惑凡尔赛宫植物园里的植物学家,并盗走铁比卡苗株,搭船护送小树苗至加勒比海的法属马提尼克岛,试种成功,并将种子和树苗分赠牙买加、多米尼加、古巴、海地、危地马拉等中美洲国家。换言之,年荷兰人在阿姆斯特丹暖房培育的那株爪哇铁比卡母树,成了今日中美洲海岛国铁比卡的小祖宗。这也显示中美洲铁比卡,一脉单传,基因多样性严重不足的毛病。
·年:法国早在年抢先在南美属地圭亚那栽种铁比卡,但与荷兰的苏里南爆发争端,濒临战争,巴西指派一表人才的陆军军官帕西塔前往调停,他却与法国圭亚那总督夫人产生情愫,并获夫人赠送铁比卡苗。帕西塔返回巴西后辞官,年在西北部的帕拉省种下铁比卡,开启巴西的咖啡栽植业。十八世纪的巴西咖啡全为铁比卡,叶片亦有内卷倾向,巴西直到年才引进产量更多的波旁。
·年:夏威夷王国的英国园艺家约翰·威基森(JohnWilkinson)从巴西引进叶片内卷的老种铁比卡,并种在欧胡岛,但水土不服,年由一位牧师移植到夏威夷岛较凉爽的大岛并种在柯娜、咖雾、普纳和哈玛库亚。
·年:夏威夷又引进产量更稳定的危地马拉改良铁比卡,种在大岛的柯娜,也就是今日的柯娜铁比卡。
波旁路径:十八世纪,法国人大力扩展中南美属地的咖啡栽植业,也同时经营非洲,年法国东印度公司参考荷兰一本植物画册,到也门盗取六十株咖啡树,运抵法属波旁岛,但这批树苗最后只存活两株,由于豆形较圆,与荷兰人种植的红顶长身豆(也就是年命名的铁比卡)明显不同,因此法人率先取名为圆身波旁(Bourbonrond)以便区别。年法国人葛雷尼(FougeraisGrenier)又从也门运来一批圆身波旁咖啡苗,扩大波旁岛的咖啡栽植业,年收货十万磅咖啡豆。
·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抢搭咖啡栽植热,取得也门咖啡苗,运至英属圣海伦娜岛,由于顶端嫩叶为绿色,豆身短圆,形态与波旁相同,岛上咖啡农至今仍称其为绿顶波旁,但重点是英人并未透过法属波旁岛,而是直接从也门取苗,运至圣海伦娜岛,这也证明了也门早就有绿顶或圆身的豆种,只是法国人抢先命名,并冠上法国味十足的波旁名称,大吃也门豆腐。
·年:波旁岛的圆身波旁出现变种,树株与叶片更小,豆粒更尖瘦,咖啡因也较低,形态迥异于一般波旁,被誉为半低因“波旁尖身”。这是波旁岛独有的变种,但近年植物学家怀疑埃塞俄比亚应该也有半低因的波旁变种。
·年:法国人移植“波旁尖身”至澳大利亚东部,南太平洋上的法属小岛新喀里多尼亚(NewCaledonia),至今仍有小量栽种,但产量极稀。
·~年:巴西发觉年栽种的红顶铁比卡产量少且易生病,直到年后引进另一个古优品种波旁,增加阿拉比卡基因的庞杂度。由于波旁产果量高出铁比卡30%,深受农民喜欢,逐渐取代铁比卡。巴西的波旁品种究竟是从也门或波旁岛引进,已不可考,以引自波旁岛较为可靠,波旁品种开始在中南美扎根。
·年以后:法国传教士从波旁岛引种至肯尼亚、坦桑尼亚和卢旺达等国,因此东非产国除了埃塞俄比亚外,至今仍以绿顶波旁或波旁嫡系SL28、SL34为主,这与亚洲以铁比卡为主大异其趣。
·年以后:笔者考证发现除了新喀里多尼亚外,目前哥伦比亚与巴西亦有少量栽种波旁尖身。
从以上的传播路径可看出,铁比卡最先染指印度、印尼和东南亚其他国家,接着进军中南美洲,可以这么说,十九世纪中叶以前,中南美洲全是铁比卡的天下。年后,巴西惊觉铁比卡体弱多病,产量又少,于是引进另一个古优品种波旁,以增加拉丁美洲咖啡基因的丰富度。然而,亚洲至今仍以红顶铁比卡为主,波旁相当少见,反而是阿拉比卡与罗布斯塔的杂交品种横行亚洲。东非一直到二十世纪初,才由法国传教士引进波旁品种。
基因鉴定,认祖归宗
从文献看,今日亚洲和中南美的铁比卡与波旁,皆源自也门与埃塞俄比亚,这有科学证据吗?
年,欧盟及法国的发展暨研究组织资助一项研究计划,以生物分子学的基因指纹鉴定技术“增殖片段长度多态性”,AELP以及“简单序列重复区间”,探索拉丁美洲和亚洲铁比卡与波旁的遗传关系,结果与文献所载不谋而合,铁比卡与波旁的亲缘,皆指向也门,而非波旁岛,显然波旁岛在咖啡基因的传播上被过度渲染了,也门才是最重要的跳板。
另外,该研究也比较也门咖啡与埃塞俄比亚的亲缘关系,结果发现也门的基因多型性远逊于埃塞俄比亚,也门咖啡的型态皆能在埃国的原生咖啡中找到,而埃国咖啡基因庞杂的型态,却无法在也门发现。
咖法森林是基因库
接着还比较也门咖啡与埃国西南部咖法森林以及东部哈拉高地,咖啡基因的遗传距离,结果出乎意料,也门的遗传距离竟然与更遥远的咖法森林野生咖啡最接近,这也颠覆过去以为也门咖啡源自埃塞俄比亚东部哈拉高地的看法。换言之,铁比卡与波旁是由咖法森林传到哈拉高地,再由哈啦扩散到也门,哈拉只是中转站而非发源地。此研究也证实了咖法森林是阿拉比卡的基因仓库。
基因多样性与多型性沦丧
此研究另一重大发现是,阿拉比卡的基因多样性与多型性(Geneticdiversitypolymorphism)随着不断移植而不停流失,因为阿拉比卡主要以自花授粉繁衍,单株树苗即可在异域繁殖,加上各产国一系列的淘汰与筛种,使得基因多样性与多型性沦丧,更趋同质化与单纯化。
难怪亚洲与中南美的铁比卡和波旁体弱多病,反观阿拉比卡原产地埃塞俄比亚,有些品种对叶锈病和咖啡果病已有抗病基因。因此,中南美、印度和印尼等咖啡产国,近半世纪在联合国协助下,不时引进埃塞俄比亚的多样性咖啡基因,以改善咖啡体质,增强抗病力。
请参考下图,即可明察阿拉比卡移植出埃塞俄比亚后,面临基因狭化的难题。
资料文献参考:《精品咖啡学(上)》
ABIGALE精品咖啡推荐
点击阅读咖啡故事
寻风味品生活
与你分享精品风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