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麝香 >> 麝香性状 >> 神阙灸

神阙灸

我国著名临床白癜风专家 http://m.39.net/disease/a_5474680.html

神阙灸

神阙:任脉经腧穴。

Q1

神阙部位解析:

脐窝正中。

Q2

神阙取穴法解析:

仰卧,肚脐中心是穴。

Q3

神阙穴名释义:

神阙又名脐中、命蒂、气舍、环谷、维会,俗称“肚脐眼。”

“神”,指元神;“阙”,指宫门。此穴位于肚脐中央,是神气通行的门户,并以比喻元神的宫门,故名神阙。《道藏》曰:“神者,变化之极也。”故名以“神”;犹元神之阙庭,因而得名神阙。

“神阙”称为“命蒂”者,乃神阙为生命(先天)之结蒂,与命门相对,乃真气之所系,又为后天之气舍,脐下肾间动气之处。考释“蒂”,《说文解字》载与“帝”相通,帝者,神之也。其本义是指瓜蒂,引申为始祖之义,生命之蒂即生命之本始。神阙在《内经》中称之为“齐”,因与“肾间动气”相齐而得名。

另一种解释:古人认为,人一出生,脐带一剪断,人的先天神明就缺失了,所以肚脐叫神阙。

Q4

神阙部位作用:

神阙俗称肚脐,是初生儿脐带脱落后遗留下的一个瘢痕组织,直径约为1~2cm,它通常可以是一个小凹陷或是一个小凸起。

胎儿在母腹中生长发育,就必须不断地从母体中摄取营养和氧气。然而,在母腹中,胎儿有咀不能吃食,有鼻无法呼吸,新生命在孕育过程中所需要的一切,只能靠胎盘吸附在母体上摄取,通过脐带输送到胎儿体内。

婴儿呱呱坠地以后,胎盘和脐带失去了原有的作用,完成了它们的历史使命,于是医生就把它们从婴儿身上剪了下来。由于脐带没有什么痛觉神经,剪时婴儿也就不会感到疼痛。那在婴儿身上剩下的一截过几天就会自然脱落,从此就在人身上永远留下一个小小的肚脐眼。

脐部靠近腹腔、盆腔,皮肤比较薄嫩,神经血管较丰富,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为腹壁最后闭合处,表皮角质层最薄,无皮下脂肪组织,皮肤直接与筋膜和腹膜相连,屏障功能较差,很容易受寒邪侵袭,但具有敏感度高,渗透力强,吸收快等特点,很便于温养。

中医认为,神阙为人体“先天之本源,生命之根蒂”,是生命孕育之初的营养通道,五脏六腑之本,元气归藏之根,经络之总枢,能司管人体诸经百脉。艾灸神阙穴可益气补阳,温肾健脾,祛风除湿,温阳救逆,温通经络,调和气血,从而增强机体功能,达到养生保健治病之目的,故被古今养生家视为养生要穴。

神阙穴养生,历史悠久,早在殷商时代就己经开始了,殷商时有彭祖蒸脐法和太乙真人熏脐法,以防治疾病,养生延年。彭祖因此竟寿至岁。彭祖,姓篯,名铿,为颛顼帝之孙陆终氏之中子,(一说陆终之第三子)。“在商为守藏史,在周为柱下史。”(一说为“殷大夫”)。

《楚词?天问》有“彭铿斟雉帝何飧,受寿永多夫何长”之文,王逸注及洪兴祖补注说他善调雉羹以事帝尧,为尧所赞美,封之于彭城(今江苏省铜山县),后人以其养生之道可祖,故称之为彭祖。晋.葛洪为之作传,说他“至殷末世,年七百六十岁,而不衰老,少好恬静,不恤世务,不营名誉,不饰車服,唯以养生治身为事。”干宝也说他“历夏至殷末八百余岁,常食桂芝,善导引,行气。”彭祖历来被国人视为长寿之象征,经常在年画等图片中出现,是一位家喻户晓的老寿星(福禄寿三星图中额头高耸,红光满面,银发童颜,笑容可掬的那位老者)。彭祖是东方养生学的鼻祖,彭祖的蒸脐法也称熏脐法,练脐法。古人养生多用此法,医书亦多有记载,《隋书.经籍志》有《彭祖养生经》一卷,又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医书《十问》中有《彭祖之养阴治气之道》。对于方药的记载,明.岳甫嘉《种子篇》载有“彭祖接命熏脐法”,其法:先将五灵脂、川断、两头尖、乳香、没药、青盐各6克,麝香、红铅各0.3克(此方名熏脐延龄种子方)。在每年中秋节这一天,“令人食饱仰卧,用莜麦面沟和,搓成条,圈于脐上,经过寸许,如脐大者,再阔之。以前药末实其中,用槐树皮一块,削去粗皮,止用半分厚,覆圈药之上。如豆大艾炷灸之,但觉脐内微热即好,槐皮觉焦,即换新者。不可令痛,痛则反泄真气。灸之行年岁数为之,灸之觉饥,再食再灸。或至冷汗如雨,或腹内作声而痛,大便有涎沫等物出为验。(槐皮:槐皮有清热凉血,祛风除湿,消肿止痛,回阳救逆的功效。《普济方》载:治破伤风,迷闷不省人,危急者,但气绝心腹温可治:槐树枝皮,旋用刀刻取一块,连粗皮在外,安在破伤处,用艾蘸于槐皮上灸百壮不妨,如疮口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然后用火摩,不拘时候。)

岳氏认为:初生儿用艾火熏蒸脐中,可葆其元神,使真气不致散泄,在襁褓中可避免脐风、摄口、天吊、惊风等症发生;中年衰秃之人和机能衰退之老人,只要“回思初生熏脐固蒂之功,可得祛病摄生,种子延年之诀”。岳氏说他这个方“传自异人,与见之方书者迥(注音:粽)别,外遇知音,未可轻授”。又说:“熏灸时能令人百脉和畅,毛窍皆通,上至泥丸,下达涌泉,撤脏腑之停邪,驱三焦之宿疾。男子下元虚损,遗精腰软,阳事不举,中年无子者,其病悉除。女子月经不调,赤白带下,子宫寒冷,久不成胎者,决触成孕”。

明·李挺《医学入门》则有“彭祖壮阳固蒂长生延寿丹”,其方用麝香五分,丁香、乳香、木香、雄黄各三钱,青盐、小茴香各四钱,亱明砂、没药、虎骨、蛇骨、朱砂、白附子、五灵脂各五钱,人参、附子、胡椒各七钱,为未敷脐。覆以槐皮,上用艾灸之法,与岳氏方大同。

李梃认为:“人常依法熏蒸则营卫调和,安魂定魄,寒暑不侵,身体可健,其中有神妙也”。又说:“凡一年四季各熏一次,元气坚固,百病不生,及久嗽、久喘、吐血、寒劳、遗精、白浊、阳事不举、下元极弱、精神失常、痰膈等疾,妇人赤白带下、久无生育、子宫极冷,凡用此灸,则百病顿除,益气延年”。(注:明·李梃《医学入门》彭祖壮阳固蒂长生延寿丹原文:“今将此方药料,开具于后,名曰彭祖壮阳固蒂长生延寿丹:其法用麝香五分,引诸药入五脏六腑,周彻百节;丁香三钱,入肺补心实脾胃;青盐四钱,入肾以实其子,使肺母无泄漏,如乳母哺子,益其气血;亱明砂五钱,透肺孔,补气不足,散内伤有余;乳香、木香各三钱,小茴四钱,治湿沥之证,调遗周流,升降其气,不致喘咳,如欲断水,先寻此源;没药、虎骨、蛇骨、龙骨、朱砂各五钱,雄黄三钱,削除病根,扶弱锄强;白附子五钱,循各经络,有推前拽后之功;人参、附子、胡椒各七钱,补元气,行血化痰为津液;五灵脂五钱,保肺气,削有余补不足;槐皮能闭押诸药之性,使无走窜;艾叶取其火势,刼病去毒,起死回生。右为未,另用白面作条圈于脐上,将前药一料分为三份,内取一份,先填麝香末五分,入脐眼内。又将前药一份,入面圈内,按药令紧,中插数孔,外用槐皮一片盖于药上,艾火灸之,无时损易,壮其热气,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一身热透,患人必倦沉如醉,灸至五六十壮,遍身大汗,上至泥丸宫,下至涌泉穴。如此则骨髓、风寒、暑湿、五劳、七伤尽皆拔除。苟不汗则病未愈,再于三五日后又灸,灸至汗出为度。学者须用小心灸至百二十壮,则疾必痊。灸时要慎风寒,戒油腻生冷,保养一月以后愈加精神健旺。若妇人灸脐,去麝加韶脑一钱。扁鹊明此二十味,浮沉升降,君臣佐使,其所治劳嗽之疾,无不痊愈。不惟劳疾,凡一年四季,各熏一次,元气坚固,百病不生,及久嗽、久喘、吐血、寒劳、遗精、白浊、阳事不举、下元极弱、精神失常、痰隔等疾,妇人赤白带下、久无生育、子宫极冷,凡用此灸,则百病顿除,益气延年。”(欲用“彭祖蒸脐法”养生者,凡属虚寒者用之;证属实热,禁之。)

“太乙真人熏脐法”《理瀹要文》载:麝香(另研)、龙骨、狗骨、蛇骨、附子、木香、丁香、乳香、没药、雄黄、朱砂、五灵脂、亱明砂、胡椒、茴香、雄鼠粪、青盐各等量,艾炷若干。除麝香外,其余药物混合研成细末,过筛,瓶贮密封。临用时先将麝香末纳入患者肚脐中央,以荞麦面圈于肚脐四周,将药末填入肚脐中麝香之上,外以槐树皮盖上,取艾炷置于槐树皮上点燃灸之,连灸30壮,汗出病除。治虚损,强筋骨,补诸虚百损,益寿延年。还可治痨瘵、失血、阴虚、遗精、白浊、阳痿、妇女赤白帶下、宫寒不孕、月经不调等。灸时慎风寒,戒油腻、生冷、酒色等。

益府秘传“太乙真人熏脐法”方:麝香、龙骨、虎骨、蛇骨、附子、南木香、雄黄、朱砂、乳香、没药、丁香、胡椒、亱明砂、五灵脂、小茴香、两头尖、青盐各等分,共为未。用法:先用面做一圈,将药一料分作三份。先以麝香入脐后,以面圈置药在内,按紧,以槐皮盖上。以蕲艾灸之,30壮。但觉热气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一身热透,其人必倦怠,沉沉而睡。至60壮,必大汗如淋,上至泥丸,下至涌泉,骨髓内风寒暑湿,脏腑中五劳七伤,尽皆拔除。至壮,则病少有不冰释者。功效:补诸虚百病,益寿延年。灸时慎风寒,戒油腻、生冷、酒色。

臧氏《中国灸法集粹》一书中载有“神阙练脐法”:“生五灵脂24克,生青盐15克,乳香3克,没药3克,亱明砂6克(微炒),木通9克,干葱头6克,麝香少许。上药共研细未备用。施灸时取面粉适量,用水调和作圆圈置于脐周,再将药末6克,放于脐内,另用槐树皮剪成圆形,盖于药上,1岁1壮,每月1次。多用于身体虚弱者,并可强健脾胃功能,予防疾病。

另有托“太乙真人熏脐法”者:“用乳香、没药、附子、肉桂各等分,再加小茴香、公丁香。同时将药填入肚脐,上盖生姜,用艾条熏灼,当出现印堂发热,下达涌泉,四肢微汗为止。七天一次,连续9周。对治疗各种慢性病都有一定的作用。可提高机体免疫力”。

明·都穆《都公谈纂》中载有这样一个趣闻:永乐年间,嘉兴人金晟任刑部主事,一次讨贼中捕到强盗多人。令金感到惊奇的是,强盗的头目竟是一位“年过百岁”的寿星,此人看上去却毫无老态,而“面如童子”。金当初不信,于是拟文派人到其原籍调查,结果无误。

金于是亲审该盗首,“问其以致寿之故”,犯人说:少时居荊山时,听一异人告之,“常以草灸其脐,令人多寿”。于是自已长期操行其术,“遂知至此耳”。

《医学汇言》也载有:“本朝韩雍侍郎,讨大藤峡获一贼年逾百岁,而甚壮健,问其由,曰:少时多病,遇一异人教令每岁灸脐中,自后健康云”。

类似的记载也见于其它医书中,如宋·王执中《针灸资生经》云“有人年老颜如童子者,盖每岁以鼠粪灸脐中一壮故也。予尝久患溏利,一夕灸三七壮,则次日不如厕,连数夕灸,则数日不如厕,足见《经》言主泄利不止之验也”。又载:“凡溺死,一宿尚可救,解死人衣,灸脐中即活”。由于艾叶性质纯阳,再加火本属阳性,两阳相得,可起到扶阳固脱,回阳救逆之作用。

《类经图翼》亦说:“若灸之三五百壮,不惟愈疾,亦且延年”。

万全《幼科发挥》载:“一小儿生后三日,啼哭不乳,予视其证非脐风,乃脐腹痛也。取蕲艾杵烂,火上烘热,掩其脐上,以帛勒之,须臾吮乳而不啼矣”。小儿脐腹痛,由寒者十有八九,热艾敷灸神阙,温之耳,借艾之热力达内而祛寒矣。

从以上记载案例可知神阙穴在养生保健的重要作用。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神阙穴温灸具有明显提高机体免疫力,调节人体脏腑功能,延缓衰老等作用。朱氏等用清艾条温和灸神阙、足三里穴,观察保健灸对老年人红细胞ATP酶的影响,结果发现灸此两穴后老年人红细胞Na十k十ATP酶活力明显升高(P0.05)。老年人具有阳虚为本,痰淤为标的体质特点,通过对神阙、足三里施灸,能对全身各系统起良性调节作用。因此在延缓细胞衰老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王氏等对40例公寓生活,生活自理的老年人行神阙、足三里穴艾卷温和灸,每穴每次10分钟,隔日一次,连续两个月后,采用标记放射免疫法检测其灸前后空腹血清中上皮生长因子(EGF)的含量,结果显示:灸后EGF含量明显增高(P0.01),表明此法能夠调节机体EGF的合成与释放。EGF具有促进组织细胞生长增殖的作用,因而艾灸神阙、足三里有益于机体的新陈代谢,延缓衰老的进程;徐氏等观察了56例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的中老年人,艾灸后结果显示该灸法具有提高中老年人血浆中SOD活性,降低MDA含量的作用。

通过艾灸对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含量的影响实验,在神阙穴上进行艾炷灸,以病人感到有一股热气向脐眼渗透,并慢慢向四周扩散,脐周皮肤出现潮红为度。通过观察慢性腹泻及支气管哮喘患者,艾灸后症状改善,其T细胞亚群的平均值较治疗前均有升高;在对老年人血脂影响的观察中,得知艾灸神阙穴能明显降低高脂血症患者血清总胆固醇。

神阙穴有一个特异性和一个特殊性。一个特异性为:结构上的特异性,胎儿期间是母体与胎儿连接的枢纽,为胎儿生长发育提供血液和营养物质,以维持胎儿的生命活动。脐带脱落后形成的根蒂,为神机之所在及人体正气激发的一个弩机;一个特殊性为:空间位置的特殊性,神阙穴正位于人体的“黄金分割点”上,是调整人体功能的最佳作用点,是气机升降出入的总枢,通过分清浊而别阴阳,激发脏腑经脉气血的生成与运行,由此神阙为人体生命所居之所,乃元气归藏之根。

Q5

神阙部位施灸方法:

①彭祖蒸脐法:按神阙穴(4)作用项“彭祖蒸脐法”操作,在中秋节施灸。

②太乙真人熏脐法:按神阙穴(4)作用项“太乙真人熏脐法”操作。

彭祖蒸脐法与太乙真人熏脐法等用药处方大同小异,施灸方法基本一致,推荐彭祖蒸脐法,灸30壮,汗出为度。

③臧氏书载“神阙练脐法”:按神阙穴(4)作用项“神阙练脐法”操作,1岁1壮,每月1次。

④节气灸:冬至灸神阙:冬至(12月21?23交节)在中医养生学上是个重要的节气,主要是因为“冬至一阳生”。对于冬至的含义,古人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古时曾以冬至定为子月,即一年的开始。在一天十二时辰中,子时也是人体一阳初生的时间。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所以古时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意思是说,从冬至开始,阳气开始慢慢回升。阳气初生时,要像农民育苗,妇女怀孕一样小心呵护,精心调养,使其逐渐壮大,此时艾灸神阙穴即是将这种初生之阳坚固在体内,慢慢生长,为体所用。

冬至是补阳的最佳时机,人体内阳气充足,才能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冬至保健灸是中医“治未病”予防保健思想的体现。

以上冬至灸神阙穴有艾炷隔姜灸、艾炷隔盐灸、艾炷隔附子灸和艾卷温和灸等。

⑤神阙穴艾炷无瘢痕灸、艾炷隔姜灸、艾炷隔盐灸、艾炷隔附子灸。

⑥神阙艾卷温和灸。

⑦神阙、足三里艾卷温和灸:按艾卷温和灸法操作,每穴灸10分钟,隔日一次,连灸2个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xianga.com/sxxz/97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