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三伏贴

三伏贴原始中药组方:白芥子30g元胡30g甘遂15g细辛15g麝香1.5g姜汁和匀贴服肺俞膏肓百劳等穴。

于三伏天上午11时以前为佳,因此时阳气生发。初、中、末伏各贴药1次,连贴三年。

药物配方:

1、哮喘

取穴肺俞、百劳、膏肓

药物白芥子延胡索各30克,甘遂、细辛各15克,麝香1.5克,生姜汁适量。

2、虚寒性便秘

取穴神阕足三里气海

药物巴豆2克,吴茱萸6克,肉桂3克,生姜汁少许。

3、风湿性关节炎

取穴曲池足三里外关阳陵泉绝骨

药物毛莨、白芥子、老虎草、独蒜头任选一种。

4、高血压

取穴神阕涌泉

药物吴茱萸60克,槐花30克,珍珠母30克,米醋适量。

5、过敏性鼻炎

取穴肺俞百劳膏肓

药物:白芥子5克,细辛甘遂玄胡各2克,麝香1.5克,姜汁适量。

 

 讨论

  冬病夏治属于中医的内病外治法,外治法的起源远远早于内治法,其中使用最多的是敷贴法。《黄帝内经》中记载:“桂心炙酒以熨寒痹,白酒和桂以涂风中血脉。”即开始使用膏药外敷。《理瀹骈文》提出了贴、涂、洗、熨等百余种外治法。清代名医徐洄溪说:“今所用之膏药,古人谓之薄贴。其用大致有二:其一以治表,二以治里。治表者,治里者,或驱风寒,或消痰,或壮筋骨。其方甚多。药以随病加减,其药易厚而久贴。”“用膏药之。闭塞其气,是要从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经贯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之服药尤有力,此至妙之法也。”阐明了内治与外治的一致性。

  现代医学对冬病夏治理论及疗法的认识,盛夏人体皮肤血液循环旺盛,汗腺及毛细血管普遍开放,药物吸收快,皮肤给药除了局部作用显着外,还可透过皮肤进入全身血液循环,药物在经络的作用下,经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调节在体内生物效价明显上升,药性易达到春夏养阳、温阳祛寒的治疗目的。临床研究方面表明穴位敷贴法是通过对穴位的良性刺激使药物持续作用于机体,激发了大脑皮质对植物神经的调节,药物吸收后可改善各组织的功能活动,大多数患者经治疗后体质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增强了免疫功能。

  几年来的临床实践,笔者发现传统的三伏天敷贴对寒性疾病起到不错的疗效,但往往失之持续性效果,个人认为原因在于疗程的设计,笔者以过敏性鼻炎作为疗程设计研究,建立温和的自拟膏方,避免时下为了疗效而过烈的处方,减少了皮肤刺激皮损的产生;首创十次为1个疗程的方案,取法古人原意实现巩固性的疗效,并不讳于破除传统三伏三天的治疗;建立辨证施贴的方式,符合中医辨证精神,并提高疗效和在疗程中个性化处理。从三组总有效率我们可发现第三组(十次辨证施贴组)优于第二组(十次疗程组),而第二组优于第一组(传统三次敷贴组);例总有效率在89.02%,这证明了敷贴不失为治疗过敏性鼻炎的好方法;在痊愈率方面亦是第三组居冠,证明此独创疗程在治疗过敏性鼻炎方面取得了满意疗效。

  祖国医学认为:经络具有运行气,濡养周身,抗御外邪保卫机体作用。恢复调节人体脏腑气血的功能,从而起到治病的目的。患呼吸系疾病的患者一般免疫功能比较低,所以通过辨证施贴穴位后,使患者的全体免疫功能增强,更加强了巩固性。穴位的采纳,根据中医的解剖生理特点,我们选定“天突、膻中、大椎”分别为督脉、任脉之穴,肺是身体中重要的脏器之一,位于胸中,上连喉咙开窍于鼻,所以肺的功能正常,呼吸调匀,则气机通畅,精力充沛,而富有生气,可使机体增加抗病能力。采用这三个主穴作为敷贴主穴,治疗后患者感觉很舒服,有润喉宽胸下气感。药物的组成根据笔者拟定的经验方(炙麻黄、白芥子、细辛、桂枝尖、丁香等),加工研成粉末,用蜜及生姜汁调成,作为夏季三伏天方,此方的特点起到温经散寒,抗敏通窍止哮功能,改善呼吸道阻塞,提高免疫抗病能力,从而起到预防作用。

  临床实践表明,“冬治标,夏治本,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故三伏三九治疗重在天人合一与顺势利导,并于十次疗程的辨证施贴中完善标本同治及三因治宜。其次外敷贴时也要注意保健,一般敷贴后4~6h,就应把药膏拿掉,但也要根据个体差异,有些病人特别敏感,发现皮肤有灼热痒感皮肤出现红色疹子,应提早取掉药膏,反则如果患者敷贴自觉很舒服,那么时间可以延长些,同时避免接触过敏源及刺激性气味,禁食生冷食物,防止受凉感冒等各种诱发因素。通过笔者几年的临床实践及观察有些专家亦利用各种综合疗法来施治[4~6],笔者体会到中药敷贴,进一步不断实践和探索必将为过敏及哮喘、肺气肿等防治提供更多的方法和途径。

  总之,冬病夏治集内治外治于一身,融药力与理化刺激于一体,多位点调节身体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且无内服药的诸多弊端,经济安全,疗效显著,随着中医现代化的推进,冬病夏治必将愈来愈显示其在防治疾病方面的重要地位,而此疗程在治疗过敏性鼻炎方面取得的满意疗效,方法简便,贵在持续巩固,不失为临床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有效方法。

咳喘病是中医学概念,包括以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或伴有喘息的疾病,属中医的难治病之一。本文将通过现代临床科学研究手段评价三伏贴治疗咳喘病的临床疗效。

 1.2俞穴选择主穴:第1组为鸠尾、中府(双)、天突,膻中;第2组为大椎、肺俞(双)、膈俞(双)。根据病人的证型特点配穴如下:气虚型加神阙,痰浊型加脾俞,瘀血型加血海。两组穴交替使用,第1天选第1组穴,隔日1贴,第3天选第2组穴,依此类推。

  1.3贴敷剂使用选用我院自制中药巴布贴剂贴敷,主要成分白芥子、细辛、地龙、延胡索、干姜等。根据选穴原则,直接贴敷。从入伏第1天起,隔日贴敷1次,每贴维持4h后可以揭下,直至三伏结束。

  1.4证候评价气虚型:喘促短气,乏力,咯痰稀薄,自汗畏风,面色苍白,或兼食少、食后腹胀不舒、便溏或食后即便,舌淡,脉细弱。痰浊型:气喘咳嗽,痰多而粘腻,咯吐不利,胸中满闷,恶心,舌苔白腻,脉滑。瘀血型:气喘日久,反复发作,胸痛不舒,面暗唇紫,舌淡或有紫色瘀斑,苔薄白,脉细涩。

 穴位贴敷对不同证候类型治疗后症状积分的影响中,以痰浊证最为明显(P<0.01),其次为血瘀证(P<0.05),对气虚证的影响无明显差异。提示在对症状的改善方面,穴位贴敷对标实者效果更为突出,而本虚者,病程长,显效慢都是差异不明显的可能原因。从而肯定了穴位贴敷对哮喘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具有确定的疗效,对气虚病程日久者,进一步长时间的跟踪随访,可为下一步研究拓展空间。

治疗哮喘:白芥子、洋金花、细辛、甘遂适量,调生姜水制成重5g的药饼加麝香三伏天灸肺俞(双)、膈俞(双)、心俞(双)等穴治疗支气管哮喘例,其中痊愈51例,占32.5%;显效87例,占55.4%;好转11例,占7%;无效8例,占5.1%[1]。胡氏用毛茛草研细粉,用鲜生姜汁调膏备用,每次约4-6克。用胶布中间剪成绿豆大小孔,对准定喘、肺俞、膈俞等穴位贴好,取毛茛膏,状如绿豆大小,放在胶布小孔内的穴位上,外用胶布覆盖固定,至局部皮肤有小水泡时揭下药膏,初伏、二伏、三伏各贴一次,连贴三次为一疗程

以上仅供参考学习,需要用药之处请找专业医师

九点中医养生







































北京看白癜风哪家医院疗效最好
北京白癜风研究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xianga.com/sxcd/121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