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如何控制不发展 http://m.39.net/pf/a_7640572.html
各位好,今天我们讲常用动物类药材最后一次课。今天的药材绝大多数都是较为贵重的药材,比如麝香、牛黄、鹿茸、羚羊角等。
知识点:
鸡内金
为脊索动物门鸟纲雉科动物家鸡的干燥沙囊内壁。
药材 呈不规则皱缩的囊状卷片,完整者长3~4cm,宽约3cm,厚1~2mm。表面黄色、黄绿色或黄褐色,薄而半透明,具明显的条状波浪形皱纹。质脆,易碎,断面角质样,有光泽。气微腥,味微苦。
麝香
为脊索动物门哺乳纲鹿科动物林麝、或原麝成熟雄体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
野麝多在冬季至次春猎取,捕获后,割取香囊,阴干,习称“毛壳麝香”;剖开香囊,除去囊壳,取囊中分泌物,习称“麝香仁”。家麝直接从香囊中取出麝香仁,阴干或用干燥器密闭干燥。
毛壳麝香 呈扁圆形或类椭圆形囊状体,直径3~7cm,厚2~4cm。开口面的皮革质,棕褐色,略平,密生灰白色或灰棕色短毛,从两侧围绕中心排列:中间有1小囊孔。另一面为棕褐色略带紫色的皮膜,略有弹性,剖开后,可见中层皮膜呈棕褐色或灰褐色,半透明;内层皮膜呈棕色,内含颗粒状及粉末状的麝香仁和少量细毛及脱落的内层皮膜(习称“银皮”)。有特异香气。
麝香仁野生品:质软,油润,疏松;其中呈不规则圆球形或颗粒状者习称“当门子”,表面多呈紫黑色,油润光亮,微有麻纹,断面深棕色或黄棕色;粉末状者多成棕褐色或黄棕色,并有少量脱落的内层皮膜和细毛。
饲养品:呈颗粒状、短条形或不规则团块;表面不平,紫黑色或深棕色,显油性,微有光泽,并有少量毛和脱落的内层皮膜。香气浓烈而特异,味微辣,味苦带咸。
鹿茸
为脊索动物门哺乳纲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的雄鹿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前者习称“花鹿茸(黄毛茸)”,后者习称“马鹿茸(青毛茸)”。
花鹿茸主产于吉林,辽宁、黑龙江、河北、四川等省亦产,品质优。马鹿茸主产于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青海、四川等省区,东北产者习称“东马鹿茸”,品质较优;西北产者习称“西马鹿茸”,品质较次。
梅花鹿为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马鹿为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现药用鹿茸主要从人工饲养中获取。分锯茸和砍茸两种方法。锯茸夏秋二季锯取鹿茸,经加工后,阴干、烘干或真空冷冻干燥等。砍茸一般用于老鹿、病鹿、伤残鹿。
药材
花鹿茸:呈圆柱状分枝,具一个分枝者习称“二杠”,主枝习称“大挺”,离锯口约1cm处分出侧枝,习称“门庄”,直径较主枝(大挺)略细。外皮红棕色或棕色,多光润,表面密生红黄色或棕黄色细茸毛,上端毛密,下端较疏,分岔间具1条灰黑色筋脉,皮茸紧贴。锯口面黄白色,外围无骨质,中部密布细孔。具二个分枝者习称“三岔”,主枝(大挺)长23~33cm,直径较二杠细,略呈弓形而微扁,枝端略尖,下部有纵棱筋及突起小疙瘩。皮红黄色,茸毛较稀且粗。体轻。气微腥,味微咸。
二茬茸(再生茸):和头茬茸近似,但主枝长而不圆或下粗上细,下部有纵棱筋,皮灰黄色,茸毛较粗糙,锯口外围多已骨化。体较重,无腥气。
砍茸:花鹿茸为带头骨的茸,茸形与茸锯相同,亦分二杠或三岔等规格。两茸相距约7cm,脑骨前端平齐,后端有1对弧形骨,习称“虎牙”。脑骨白色,外附头皮,皮上密生茸毛。气微腥,味微咸。
马鹿茸:较花鹿茸粗大,分枝较多,侧枝一个者习称“单门”,二个者习称“莲花”,三个者习称“三岔”,四个者习称“四岔”或更多。其中以莲花、三岔为主。按产地不同分为“东马鹿茸”和“西马鹿茸”。
东马茸:“单门”大挺长25~27cm,直径约3cm。外皮灰黑色,茸毛灰褐色或灰黄色,锯口面外皮较厚,灰黑色,中部密布细孔,质嫩;“莲花”大挺长达33cm,下部有纵棱,锯口面蜂窝状小孔稍大;“三岔”皮色深,质较老;“四岔”茸毛粗而稀,大挺下部具棱筋及疙瘩,分枝顶端多无毛,习称“捻头”。
西马茸:大挺长30~cm,表面有棱,多抽缩干瘪,分枝较长而弯曲,茸毛粗长,灰色或黑灰色。锯口色较深,常见骨质。气腥臭,味咸。
饮片
花鹿茸:花鹿茸尖部切片习称“血片”、“蜡片”,为圆形薄片,表面浅棕色或浅黄白色,半透明,微显光泽;外皮无骨质,周边粗糙,红棕色或棕色;质坚韧;气微腥,味微咸。中上部的切片习称“蛋黄片”,切面黄白色或粉白色,中间有极小的蜂窝状细孔。下部习称“老角片”,为圆形或类圆形厚片,表面粉白色或浅白色,中间有蜂窝状细孔,外皮无骨质或略具骨质,周边粗糙,红棕色或棕色,质坚脆。
马鹿茸:“血片”、“蜡片”为圆形薄片,表面灰黑色,中央米黄色,半透明,微显光泽,外皮较厚,无骨质,周边灰黑色,质坚韧,气微腥,味微咸。“老角片”、“粉片”为圆形或类圆形厚片,表面灰黑色,中央米黄色,有细蜂窝状小孔,外皮较厚,周边灰黑色,无骨质或略具骨质,质坚脆,气微腥,味微咸。
牛黄
为牛科动物牛干燥的胆结石。习称“天然牛黄”。在胆囊中产生的称“胆黄”或“蛋黄”,在胆管中产生的称“管黄”,在肝管中产生的称“肝黄”。
主产于西北、华北、东北、西南等地区。河南、湖北、江苏、浙江、广西、广东的省区亦产。产于西北及河南的称西牛黄,产于北京、天津、内蒙古及河北的称京牛黄,产于东北的称东牛黄,产于江苏、浙江的称苏牛黄,产于广西、广东的称广牛黄。
宰牛时检查胆囊、胆管及肝管,如有结石,即滤去胆汁,立即取出,除净附着的薄膜,阴干。
药材
蛋黄:多呈卵形、类球形、四方形或三角形,大小不一。表面黄红色至棕黄色,有的表面挂有一层黑色光亮的薄膜,习称“乌金衣”,有的粗糙,具疣状突起,有的具龟裂纹。体轻,质酥脆,易分层剥落,断面金黄色,可见细密的同心层纹,有的夹有白心。气清香,味先苦而后微甘,有清凉感,嚼之易碎,不黏牙。
管黄:呈管状,长约3cm,直径1~1.5cm,或为破碎的小片。表面不平或有横曲纹,有裂纹及小突起,红棕色或棕黄色。质酥脆,断面有较少的层纹,有的中空,色较深。取本品少量,加清水调和后涂于指甲上,能将指甲染成黄色,习称“挂甲”。
人工牛黄
由牛胆粉、胆酸、猪去氧胆酸、牛磺酸、胆红素、胆固醇、微量元素等加工制成。
为黄色疏松粉末,味苦,微甘。
体外培育牛黄
以牛科动物牛的新鲜胆汁作母液,加入去氧胆酸、胆酸、复合胆红素钙等制成。
呈球形或类球形,直径O.5~3cm。表面光滑,呈黄红色至棕黄色。体轻,质松脆,断面有同心层纹。气香,味苦而后甘,有清凉感,嚼之易碎,不黏牙。
羚羊角
为牛科动物赛加羚羊的角。
主产于俄罗斯。新疆北部边境地区亦产。野生赛加羚羊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药材主要从俄罗斯进口。
全年可捕,猎取后将角从基部锯下,洗净,晒干。以8~10月捕捉锯下的角色泽最好,角色莹白;春季猎得者青色微黄,冬季猎得者因受霜雪侵袭,角质变粗糙,表面有裂纹,质较次。
药材 呈长圆锥形,略呈弓形弯曲,长15~33cm。类白色或黄白色,基部稍呈青灰色。嫩枝对光透视有“血丝”或紫黑色斑纹,光润如玉,无裂纹,老枝有细纵裂纹。除顶端部分外,有10~16个隆起的环脊,间距约2cm,用手握之,四指正好嵌入凹处。角基部横截面类圆形,直径3~4cm,内有坚硬质重的角柱,习称“骨塞”,骨塞长约占全角的1/2~1/3,表面有突起的纵棱与其外面角鞘的内凹沟紧密嵌合,从横断面观,其结合部呈锯齿状。除去“骨塞”后,角的下半部呈空洞,全角呈半透明,对光透视,上半段中央有一条隐约可辨的细孔道直通角头,习称“通天眼”。质坚硬,气微,味淡。
练习题:
1、花鹿茸侧枝一个者习称
花鹿茸侧枝二个者习称
马鹿茸侧枝二个者习称
A.莲花
B.二杠
C.门庄
D.单门
E.三岔
2、花鹿茸茸尖部位的饮片不具备的性状特征是
A.为圆形薄片
B.切面浅棕色或浅黄白色,半透明,微有光泽
C.周边骨质化
D.外皮红棕色或棕色
E.质坚韧
3、(多选)羚羊角药材的性状特征有
A.呈长圆锥形,略呈弓形弯曲
B.类白色或黄白色,全角呈半透明,对光透视有“通天眼”
C.全角有10-16个隆起的环脊,用手握之,四指正好嵌入凹处
D.角质部内有“骨塞”
E.气芳香,味苦,涩
答案与解析:
1、BEA
本题考查的是药材马鹿茸的性状特征。马鹿茸侧枝二个者习称莲花(A)。二杠(B)是花鹿茸具一个分枝者。门庄(C)是花鹿茸离锯口约1cm处分出的侧枝。单门(D)是马鹿茸的侧枝一个者。三岔(E)是马鹿茸的侧枝为三个者或花鹿茸的侧枝为二个者。
2、C
本题考查的是动物类药材花鹿茸饮片的性状特征。花鹿茸茸尖部位的饮片不具备的性状特征是周边骨质化(C错,为本题的正确答案),花鹿茸茸尖部位饮片外皮无骨质,周边粗糙。花鹿茸:花鹿茸尖部切片习称“血片”、“蜡片”,为圆形薄片(A对),表面浅棕色或浅黄白色,半透明,微显光泽(B对);外皮无骨质,周边粗糙,红棕色或棕色(D对),质坚韧(E对);气微腥,味微咸。
3、ABCD
本题考查常见动物类中药的性状鉴别特征。羚羊角的性状特征为呈长圆锥形,略呈弓形弯曲(A对)。类白色或黄白色,全角呈半透明,对光透视有“通天眼”(B对)。除顶端部分外,有10~16个隆起的环脊,用手握之,四指正好嵌入凹处(C对)。角质部内有“骨塞”(D对)。气芳香,味苦,涩(E错)与羚羊角的气微,味淡特征不符。
小周药师说:
今天我们讲了几种比较珍贵的动物药材,其中考的最多的就是各种鉴别俗语,比如麝香的当门子,鹿茸的二杠、大挺、门庄、三岔和莲花,牛黄中的挂甲,羚羊角的通天眼等。对于药物特征性的鉴别有考过羚羊角和鹿茸详细的性状特征描述,需要注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