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图文麝香从何而来

原创

陕西省动物研究所边坤

werewrwe

近些年热播的宫廷古装剧中,时常会出现“舒痕胶、欢宜香”等含有麝香成分的药物,电视剧中一提到麝香,人们就会觉得它是一种引起孕妇流产、导致女性不孕的药物。那么麝香究竟是什么?麝香从何而来呢?这里就带领大家一起了解一下麝香的故事。

麝香(图片:边坤)

麝香(又名当门子、元寸、寸香等)来源于麝科动物,是雄麝腺囊(麝香囊,见图2)中的分泌物,腺囊位于腹脐与阴囊之间,距阴囊4.5cm左右,距脐部5cm左右。麝香囊经过干燥后,割开香囊取出的麝香呈颗粒状或块状,有独特的香味。麝香是世界四大名贵动物香料(麝香、灵猫香、龙涎香及海狸香)之一,同时也是一味传统的中药材。

麝香囊(图片:边坤)

麝香的主要成分有大环酮类化合物(麝香酮,降麝香酮,麝香醇等)、吡啶类化合物(麝香吡啶,羟基麝香吡啶A和B等)、甾体类化合物(胆甾醇、胆甾-4-烯-3-酮等)、多肽蛋白质、酯类化合物以及无机盐等,其中麝香酮是麝香的重要有效成分。

我国《神农本草经》、《经史证类大观本草》、《图经本草》、《本草纲目》等传统药学专著中都对麝香的药用功能作了专门描述。麝香味辛,性温。归心、肝、脾经。功能主治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散结止痛等。其性辛香走窜,内而脏腑筋骨,外而肌肤毛窍,无所不达。安宫牛黄丸、局方至宝丹、麝香保心丸等以麝香为原料的中成药久经临床考验、疗效显著、深受医患者信赖。麝香有兴奋中枢神经和苏醒作用,可兴奋呼吸,加速心搏,升高血压;对动物离体和在位子宫均有明显的兴奋作用,且后者更为敏感,妊娠的又较非妊娠的敏感,所以虽然现代医学上没有确实的临床试验或数据证明麝香会导致不孕或流产,但是麝香多为孕妇禁用药品。

麝类是亚洲地区特产的野生动物,分布地区包括有俄罗斯的西伯利亚、蒙古、朝鲜半岛、印度、尼泊尔和缅甸等国家或地区。关于麝的分类,科学家之间还存在争议,其中有观点认为,麝属有7个种,其中我国分布有6种,分别是:原麝、林麝、马麝、黑麝、喜马拉雅麝以及安徽麝,以上均为国家Ⅰ级保护动物。麝类在我国的分布面积最大、数量也最多。

原麝(图片:边坤)

原麝体型为头体长-mm、肩高-mm、尾长40-60mm、体重9-13kg。原麝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北和西北部(包括河北、山西、大小兴安岭等地),国外分布地区为西伯利亚、蒙古、朝鲜半岛及库页岛,其栖息地多为阔叶林、针叶林及针阔混交林,多以地衣、树叶和草为食,喜欢独居,主要在晨昏活动。

林麝(图片:边坤)

林麝体型为头体长-mm、肩高小于mm、尾长40mm、体重6-9kg。林麝在我国的中部和南部广泛分布(北抵宁夏六盘山、陕西秦岭山脉;东至安徽大别山;西至四川西部、西藏东南部、云南北部;南至贵州及两广地区),国外延伸分布到喜马拉雅山脉东部和越南东北部,其栖于海拔-3m的阔叶林、针叶林及针阔混交林中,以地衣、嫩芽、细枝、树叶和草为食,性孤僻,主要在晨昏活动。

马麝(图片:边坤)

马麝体型为头体长-mm、肩高-mm、尾长40-70mm、体重10-15kg,是麝属中体型最大的种类。马麝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部地区,包括有西藏东南部、青海、甘肃、宁夏、四川西部和云南西北部,国外分布地区有尼泊尔、巴基斯坦、阿富汗、印度和不丹等地区。马麝多栖息于高海拔地区(m以上)的草甸、荒原、灌丛及杉林,多以灌木和草为食,独居,主要在晨昏活动。

黑麝(图片:边坤)

黑麝肩高小于mm、体重8kg。黑麝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喜马拉雅地区(西藏察隅、墨脱及米林等县;云南高黎贡山巴坡及碧江),国外延伸分布到不丹、印度东北部和缅甸北部等地区,其栖息地多为高海拔地区(2-m)的针叶林、林缘和岩石山脊。黑麝于上世纪80年代初被科学家所发现订名,对于黑麝所知甚少。

喜马拉雅麝(图片:边坤)

喜马拉雅麝体型为头体长-mm、肩高-mm、尾长40-60mm、体重11-16kg。喜马拉雅麝主要分布在我国西藏西南部,国外分布于尼泊尔及锡金地区,其栖息于高山环境中,科学家对于这种麝类所知甚少。

安徽麝(图像资料缺乏)体型为头体长-mm、肩高小于mm、尾长18-32mm、体重7.1-9.7kg。安徽麝仅分布于安徽西部的大别山地区,目前科学家对这个物种了解不多,早先被当作林麝或原麝的亚种,但现在被认为是一个独立种。

麝类不仅生理形态相对稳定,而且适应能力比较强。历史上麝在我国大部分省级行政区均有分布,范围包括:西起79°48?(西藏扎达),东至°42?(黑龙江桦川),北至53°00?(黑龙江漠河),南达21°30?(广西北海)。我国是世界上麝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蕴藏量一度占世界总量的70%以上,麝香产量也曾占全世界产量的90%。

随着近现代人类社会的发展,麝在我国分布的大范围没有十分显著的变化,但是具体到各个分布区,麝的种群数量都呈下降趋势,有相当部分麝的分布点在消失。从整体上看,华东、华北一些省级行政区内的麝已灭绝,东北地区的麝也处于极度濒危状态。据我国学者估计,20世纪50年代全国麝类种群数量大约在-万只,80年代下降为60万只,90年代初为10万只,本世纪初为6-7万只,年全国不到5万只。

造成麝类减少的主要原因有:

⑴偷猎盗猎是麝类减少的主要原因。上世纪80年代后,由于国际市场麝香价格飙升,而国内实行统购统销,国家收购价格过低,麝香走私非常猖獗。走私带来的暴利,又大大刺激不法之徒大肆捕猎麝类;

⑵麝类栖息地遭到干扰和破坏是其种群数量下降的又一重要原因。森林和灌丛是麝的主要栖息地,森林采伐直接缩小了麝的生存空间,造成麝类种群数量下降;

⑶国内外市场对麝香的大量需求是麝类出现危机的根本原因。由于麝香对医药业和香水工业的巨大作用,多年来国内外市场对麝香的需求远远超出麝香产量。国内麝香在5-年间从60元/g上涨到元/g,价格上涨了8倍。

近年来为了保护麝类资源,严禁偷猎盗猎,经国务院批准,我国麝类保护级别由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调整为国家Ⅰ级(2年10月)。同时,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将麝类列为“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15大优先保护拯救物种,限制了天然麝香的用途和用量,禁止将天然麝香用于除药用以外的其他商品的生产,加强对利用库存及人工繁育来源的天然麝香制药的管理;规范了麝类养殖的管理标准,加强了麝类养殖的指导监督,促进了麝类野外种群的恢复发展和人工养殖技术的快速进步。

编辑丨王月主编丨王程亮

版权声明:

本文是秦岭科学苑原创文章。欢迎朋友圈转发、引用内容请注明出处。

投稿邮箱:qlscience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xianga.com/sxcz/52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