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皮肤科网上医院 http://m.39.net/pf/a_9113647.html食物不能一端上来就吃,先得闻。认认真真地闻一遍,才能够慢慢地送到嘴里去。什么叫调胃口?这就是了。越是好的胃口越是要调,越调胃口就越好。闻个味道就能调胃口了吗?是的,如果是经常喝茶或者调香的人会知道。闻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比如头昏脑胀的话,你去闻一下好的茶香,很快就会心明眼亮,头脑清醒。中国自古就有闻香祛病的传统,名医华佗就曾用过闻香疗法治病。他将麝香、丁香、檀香等药物装在用花绸制成的香囊中,然后把香囊悬挂于室内,用以治疗肺痨、吐泻等疾病。多年前,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现在这个社会是变本加厉的目盲,耳聋,口爽,心发狂。在味道上,大家已经不知味了,不仅舌头麻木,身体也麻木了。《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里有一段是关于味道的,第一句是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官,伤在五味。意思是说五脏所藏之神的产生源于五味,五脏受损伤也在于这五味。简单说,五脏会因五味受益,也会因五味而受伤。很多人会习惯性的吃辛的或者酸的或者甘的,经常是吃的过量了,觉得无所谓。认为这些对身体是没有伤害的,毕竟又不是寒凉或者油腻的。但实际上,五味过了,是很伤害五脏的。在《五脏生成篇》里有讲到,五味对身体的伤害。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涩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掲;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所以物无美恶,过则为灾。要去思考下,自己的脾胃,肾啊,肝啊,心啊的不好,是不是因为五味过了,没有调和。有时候了解每个地方的特色,也就能清楚当地人毛病容易出现在哪里?比如有的地方特别喜欢吃盐腌制的腊味(过咸伤心),有的地方做菜特别喜欢放糖(过甘伤肾),那也就知道这些地方的人,心啊,肾啊和其他地方稍微不同。《生气通天论篇》又说:“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意思是小心谨慎的调和五味,使骨节强正筋脉柔软,精气血液流通,肌理细密。这样就能使骨气精壮,小心遵循此法,就能长享天年。简单说就是谨慎调和五味,自然能使骨正筋柔,气血以流。不需要你再天天拍打拉筋去骨正筋柔,气血以流。养生很简单,也确实是病从口入,不是不让吃,而是要正确吃,慧吃,吃适合自己身体的。要不然酸甘苦辛咸这些味道,调和不好,过了,会导致很多疾病,伤到五脏。但调和了,能够骨正筋柔,气血以流。所以只是调和了五味,就能有这么多好处。但是我们很少在意这些酸啊,甘啊的味道,觉得无关紧要,岂不知这个才是真正的大招。那每个人怎么调和自己的五味,只有自己灵敏的身体知道,以及每个时令节气知道。绝对绝对不要相信网上的文章,标准化的吃这个或者吃那个。你要自己去辩证自己身体,每个人身体是千差万别的。比如专家说秋天不能吃XX,但是你的身体需要这个XX,那你吃了就是正确的。如果非要具体问怎么吃,事实上这个就很难回答,因为吃什么,基于你身体现在处于什么状态。如果是需要就是好,若是恰恰不需要,你都给了,反而是坏处。但总体而言,日常味道还是以清淡适宜为主,五味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又还有节气的不同,比如春天少吃酸,因为酸收敛,春天是生发的。其次各种味道调和,酸苦甘辛咸的辅佐,配伍得宜,比如脾胃虚寒的人,秋天就可以吃姜,只是换个方式,吃醋泡姜放红糖,既有辛辣又有酸又有甘甜,能驱寒能养胃还能收敛了。再者就是不能极端,有的人只喝粥,其他酸的,咸的一点也不吃,时间久了也会出问题。食禅‖吃什么补气?吃的少补气,吃的淡补气再说饮食并不是养生的唯一方法,不要执着于此。如果想去湿气,合理的运动就能很好的去湿气,如果想提升阳气,早睡早起,晒太阳,运动都能提升阳气。五味过了的伤害,详细来说,就是口味过于酸,肝气使津液生发,脾气就断绝流通。即吃酸多了,伤脾。口味过于咸,腰间高骨的精气就疲劳,使肌肉缩短,心气不畅。即吃咸多了,伤心。口味过于甘,心气就急促,气色呈黑,肾气不平衡。即吃甘多了,伤肾。口味过于苦,脾气不滋润,胃气就胀满。即吃苦多了,伤胃。口味过于辛,筋脉松坏,精神受损。即吃辛多了,伤筋脉,伤精神。现在家里吃饭,基本都是做好饭,盛到碗里,调料单独放,我口味清淡,基本就是一点调料就好,先生调料就比较丰富些。可他最近有些不一样,上周日,他拿着盐袋子,往碗里倒盐的时候,嘴里冒出了一句“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然后就少放了一点盐。再接着他往碗里倒油的时候,来了一句“味厚则泄,薄则通。”然后就少放了一点油。真是让我诧异。诧异度不亚于当年刚刚带2岁小娃们读经典,他们不开口读,忽然有天开口背了一段经典一样。先生是一个科学的唯物主义者,从小身体强壮,长大了很少生病,精力旺盛,对中医、养生不感兴趣,天天生活粗糙的很。我感兴趣养生,看了这么些中医养生书,实践了些养生方法,是因为我体弱多病,困而学之。所以在这样挺长的一段养生摸索学习中,我有一点养生感触和体悟是正常的。可没有一点养生基础的先生,刚跟着我们把黄帝内经读了几遍,他就能学以致用,有体会了,这确实让我匪夷所思。然后我就无意的问了先生,你觉得黄帝内经怎么样?先生说:“很简单啊,一读就读明白挺多的。”我……也就想起,他读《黄帝内经》摇头晃脑的样子,很用心。几千年流传下来的经典,它的力量是不可思议的。只要你恭敬,虔诚,你都能接收到它的信号,和它同频,获得力量。刘丰教授
读经典就是在与高维智慧同频共振
养生——养成生活好习惯
疾病是错误的生活习惯和情志导致的唯有自己能治疗自己的疑难杂症因为不是治疗疾病而是修正自己的生活方式很多疾病只是调整生活方式,就可不药而愈欢迎26,非诚勿扰!耕读方寸间,静观自在心,耕以养身,读以明道!朴真耕读居于乡村,开设国学经典周末班,假期营,线上早读家训班,儿童庄子班,晚读金刚经班,黄帝内经班,易简养生营,在大自然和经典中,让身心灵更和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