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跑”之奔跑义来源的现有解释
汉语表示奔跑义的动词从上古到宋元时代,主要是“走”,后来被“跑”所代替。“跑”的奔跑义,王力(/:)认为,可能是表示刨地义的“跑”转化来的,唐代已然,其例证如:(1),不过仍指兽类而言。
(1)红韁跑骏马,金镞掣秋鹰。(马戴《边将》诗,《全唐诗》卷)
蒋骥骋、吴福祥(:)赞同王力的观点,但认为马戴诗中之“跑”仍为刨地义。根据目前的语料调查来看,唐代“跑”没有奔跑义。蒋绍愚(/)认为奔跑义的“跑”和六朝就表示“足刨地”的“跑”是否有关系,不很清楚。本文证明“跑”的奔跑义和足刨地义没有关系,是从跳跃义引申出来的。
02“跑”产生奔跑义之前的意义“跑”产生奔跑义之前主要有四个意义:①兽足刨地义。《广韵·肴韵》:“跑,薄交切。足跑地也。”此义最常用,至晚魏晋时已有。②蹴踏义。《广韵·觉韵》:“跑,蒲角切。秦人言蹴。”此义汉代已有,是“跑”的本义。③踢义。《集韵·觉韵》:“《博雅》:‘跑,趵也。’一曰蹵之也。弼角切。”又:“趵,从足击也。北角切。”足击,即今之踢。④跳跃义。《正字通·足部》:“跑,博高切,音包,跳跃也。”此义字书记载甚晚,文献用例宋代以前已有。这四个意义中,最有可能引申出奔跑义的是跳跃义。
03“跑”从跳跃义引申出奔跑义以下三个例子中的“跑”既可以解释为跳跃义,也可解释为奔跑义,是意义处于变化中的例证。
(2)膘肥熊自扑,香满麝争跑。乳雉翔仍集,鸣禽语渐剿。(北宋·陆佃《再用前韵呈毅夫》,《陶山集》卷一)
(3)翼而翔飞足而跑,倘轻来此遭讥嘲。伟哉两鹿义漆胶,生铁挺角铜为骹。(南宋·张镃《当涂叔祖生朝以顾亮画双松鹿雀为寿》,《南湖集》卷三)
(4)禹驱龙蛇不驱蛟,依然跧此山之坳。有时渊停忽奔放,如负山走如玉跑。(南宋·周文璞《翠蛟亭》,《方泉诗集》卷三)
例(2)描写的是麝,例(3)描写的是鹿,这两种动物都性喜跳跃、奔跑,尤其是麝香满囊的雄麝,因此,这两个“跑”解释为跳跃或奔跑皆可。例(4)描写蛟奔跑腾跃的状态,“跑”与“走”共现,意义显豁。可以断定,至迟南宋“跑”已从跳跃义引申出奔跑义。只是宋代用例很少,且都用于动物,到元代用例才多起来,并用于人的行为。
“跑”字之所以从跳跃义引申为奔跑义,是因为这两个意义有三个相同之处:(a)表示的都是不涉及受事的行为,(b)都具有位移和步态腾空的特征,(c)都具有快速移动的特征。汉语史中,不只是“跑”发生了这种变化,还有不少具有跳跃义的词都引申出了疾走义([快速位移])。
04其他跳跃义的词引申出疾走义表示跳跃义的词,如“跳、趠、蹶、躩、、?”等,都引申出疾走义,或兼有迅疾义。以“跳”为例说明。《说文·足部》:“跳,蹷也。一曰跃也。”引申为疾走或迅疾义。如:
(5)至梁,闻汉遣灌将军屯荥阳,泽还兵备西界,遂跳驱至长安。(《史记·荆燕世家》)裴骃集解引《汉书音义》:“跳驱,驰至长安也。”司马贞索隐:“跳,谓疾去也。”
现代徽语(安徽绩溪)、闽语(福建寿宁)用“跳”表示奔跑义。绩溪话的例子如:
(6)该朝赛跑,算你跳的顶快今天赛跑,数你跑得最快。(许宝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页)
(7)好好叫地行,嫑跳!好好儿地走,不要跑!(赵日新《绩溪荆州方言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页)
福建寿宁话的例子如《寿宁县志·方言》(鹭江出版社)所收词汇及搭配:
(8)跳跑∣偷跳逃走(页)∣通穴跳、尽穴跳到处跑(页)
05“跑”字表示奔跑义的音义关系“跑”从跳跃义引申出奔跑义时是个平声字。原题宋菉斐轩本《词林韵释》“十一箫韶平声”载:“跑,蹴也,急走。”与“袍炮咆庖匏”等字同音。该书为明成化十九年()陈铎所编。可知明代中期“跑”表示奔跑义仍为平声。大概在明代万历年间,“跑”开始念上声了。目前所见最早明确记录“跑”字读上声的韵书,是明代北京人徐孝所作《合并字学集韵》(刊行于万历34年()),该书卷三保韵滂母:“跑,坡保切。俗急奔走也。”这应是现今普通话读音的直接来源。现在的问题是,“跑”的平声读法怎么来的?又是怎么变成了上声的?
“跑”表示蹴踏义时,是一个入声字。而《集韵》中蹴踏义的“跑”有入声、平声二读。《集韵·觉韵》:“《博雅》:‘跑,趵也。’一曰蹵之也。弼角切。”《集韵·爻韵》:“跑,蹴也。蒲交切。”与“庖”同音。宋本《玉篇》和《类篇》也是如此。《玉篇·足部》:“跑,蒲篤切。蹴也。又蒲包切。”《类篇·足部》:“跑,蒲交切,蹴也。又蒲沃切,《博雅》‘趵也’。又弼角切。”值得注意的是,《集韵》与《类篇》《玉篇》都没有收“跑”之足刨地义。我们推测,足刨地义在宋代口语中很常用,不具有查考价值,因而未收,而蹴踏义不太常用,表示该义的读音也不常听到,因此,一般人见到蹴踏义的“跑”就误读为口语中常听到的平声。《类篇》将平声列为主要读音,入声列为又音,反映了这种变化。
从《集韵》反切可知,“跑”在宋代读入声时为並母觉韵字,读平声时为並母爻韵字。到元代浊音清化,平分阴阳,“跑”变为阳平送气音。《中原音韵》“跑”在豪韵,与“袍炮鞄匏”等字同音。明代的《词林韵释》继承了这个读法。“跑”在官话中从阳平变为上声应是以音別义的结果。《合并字学集韵》“跑”字有三音三义:a)蒲毛切,足跑地。b)坡保切,俗急奔走。c)白毛切,秦人呼蹴。该书无全浊入声字归入上声(高晓虹:73),且读音c显示,“跑”字浊入音在明代北京话中演变为不送气的帮母读法。因此,可以断定,“跑”读上声很可能是从阳平改读而来。《合并字学集韵》包、保、泡、袍四声滂母字(除去异体)分别为21、7、24、35个。上声同音字最少,常用的仅“跑、剖、砲”三字,且“剖”“砲”又分别收入剖韵、泡韵滂母下,意义无别。改读上声,最能起到以音别义的效果。
参考文献高晓虹《北京话入声字的历史层次》,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蒋骥骋、吴福祥《近代汉语纲要》,湖南教育出版社。
蒋绍愚/从“走”到“跑”到历史更替,InAStudyofLanguageChineseHistory:ACollectionofPapersCommemoratingtheCentennialCelestialBirthdayofMr.LiFanggui.Taibei:InstituteofLinguistics,AcademiaSinica.UniversityofWashington,USA.又收入《汉语词汇语法史论文续集》,商务印书馆。
王力/《汉语史稿》,科学出版社。又收入《王力文集》第九卷,山东教育出版社。
原文刊于《中国语文》年第5期
作者简介张雁,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汉语史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在《中国语文》《语言学论丛》《汉语教学学刊》《国际中文教育》等刊物上发表过相关研究成果。
温馨提示: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新网站已于近日上线,可点击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