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食用“安宫牛黄丸”能起保健作用吗?
(连达州)
随着我国老百姓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大家更加注重身体健康保健,近几年在社会上老百姓的口中,都相传着在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惊蛰,吃上一颗安宫牛黄丸,就能够保一年的身体健康,这是真的吗?这到底是商业的炒作还是有真实的功效?
一、惊蛰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古称"启蛰",每年太阳运行至黄经度时即为惊蛰,一般在每年阳历3月5日或6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而"惊蛰"即上天以打雷惊醒蛰居动物的日子。按照一般气候规律,惊蛰前后各地天气已开始转暖,雨水渐多,中国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这个节气在农忙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惊蛰过后万物复苏,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同时却也是各种病毒和细菌活跃的季节。惊蛰时节人体的肝阳之气渐升,阴血相对不足,养生应顺乎阳气的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气血也如春日一样舒展畅达,生机盎然。
二、安宫牛黄丸
安宫牛黄丸出自清代人吴瑭所著的《温病条辨》,是我国传统药物中最负盛名的急症用药,中医将其与紫雪丹、至宝丹并称为“凉开(温病)三宝”,并奉为“三宝”之首。
根据国家药典记载:安宫牛黄丸
成分:牛黄、水牛角浓缩粉、麝香、珍珠、朱砂、雄黄、黄连、黄芩、栀子、郁金、冰片。
性状:本品为包金衣的大蜜丸,除去金衣后显黄橙色至红褐色;气芳香浓郁,味微苦。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镇惊开窍。用于热病,邪入心包,高热惊厥,神昏澹语;中风昏迷及脑炎、脑膜炎、中毒性脑病、脑出血、败血症见上述证候者。
规格:3g。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丸,一日1次;小儿三岁以内一次1/4丸,四岁至六岁一次1/2丸,一日1次;或遵医嘱。
不良反应:有文献报道不当使用本品致体温过低,亦有个别患者引起过敏反应。
注意事项:
1、本品为热闭神昏所设,寒闭神昏不得使用。
2、本品处方中含麝香,芳香走窜,有损胎气,孕妇慎用。
3、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油腻之品,以免助火生痰。
4、本品处方中含朱砂、雄黄,不宜过量久服,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5、在治疗过程中如出现肢寒畏冷,面色苍白,冷汗不止,脉微欲绝,由闭证变为脱证时,应立即停药。
6、高热神昏,中风昏迷等口服本品困难者,当鼻饲给药。
7、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儿童、老年人使用本品应遵医嘱。
8、运动员慎用。
9、过敏体质者慎用。
10、儿童必须在成人的监护下使用。
11、如正在服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
12、服用前应除去蜡皮、塑料球壳及玻璃纸;本品可嚼服,也可分份吞服。
三、合理用药
说起安宫牛黄丸,社会上广为流传的说法就是在惊蛰、夏至、霜降、冬至四个节气吃,可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其中惊蛰服用安宫牛黄丸有助于“开泄体内痰浊闭阴,提振阳气”,保健效果更为有效。
其实什么时候服用安宫牛黄丸并不是根据节气和传说来决定的,而是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或患者疾病证候来决定的。如果患者出现高热狂躁、神昏谵语等热陷心包的热症表现,那么无论什么时候,无论是不是惊蛰,都应可以服用安宫牛黄丸;如果一个人身体瘦弱、脾胃虚寒,或出现形寒肢冷、面色晄白等寒象表现,那么即使是在惊蛰,也不适合服用安宫牛黄丸。安宫牛黄丸具有清热解毒、镇惊开窍的作用,对于各类疾病引起的高热危象具有明显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安宫牛黄丸的用法强调“中病即止”,即症状消失后应停药。而且安宫牛黄丸药性寒凉,作用峻猛,其中又有朱砂、雄黄等矿物药,因此建议不要长期服用。在服用安宫牛黄丸期间更不可与亚硝酸盐类、亚铁盐类、硝酸盐类、硫酸盐类药物及含有川乌或草乌的药物同服。
四、结论
安宫牛黄丸是处方药,绝非保健品,甚至不是普通的药,它能在生死存亡之际发挥奇效,就是因为对证,如果不对证,可能会加重病情,甚至危及生命,普通群众无法准确做到对症用药,更需要在医师的指导下使用,切莫听信某些商家虚假宣传,擅自用药,也不要听信传言说安宫牛黄丸生产时间越老的越好,虽然以前的安宫牛黄丸里面的几味珍贵药材都是纯天然的,但现在的人工合成的成份也是能达到一致性药效的,所以不用怀疑现在医药公司生产的安宫牛黄丸的治疗效果。
总之一句话:安宫牛黄丸不是包治百病的神丹妙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