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主持人說
⊙顱囟經宋闕名撰綿州李調元校
⊙中国儿科第一人钱乙的故事两则
⊙从《小儿药证直诀》中读出来的育儿经
⊙荐书:
《小儿药证直诀》——从《小儿药证直诀》中读出来的育儿经
主持人说
还记得很小的时候,邻居或者亲戚家有孩子肚子疼了,总会带来找我的父亲。我父亲先是问情况,然后叫娃娃站到跟前,捋起衣服,亮出如鼓的肚皮。父亲伸出蒲扇一样的大手,在肚皮上轻轻揉捏按摩,要不了几下,孩子就会呕吐,或者拉稀,过不多久,就说好多了。
父亲的这个本事,听他讲,是学石匠的时候,跟一个国民党的师长拣的。那个国民党师长看样子没少教他东西。不然的话,他的床底下,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瓶瓶罐罐。
这些瓶瓶罐罐里,装的都是他的秘药,有治疗风湿的,有治疗牙疼的……药材也千奇百怪,狗膝,乌梢蛇,野棉花根……时常见人来门口求乞他,跟他寻药。
疆母喜欢看《今日说法》。有一回她不无忧虑地跟我讲,要是父亲的那些偏方出了问题咋办?又没行医证,那些方子似乎也不科学……我也觉得害怕,要真出了问题,上了法庭,横竖也得赔啊。
我很慎重地跟父亲说了这个事情,说以后找你要药的,非亲非故,就不要那么慷慨了。他说,总不能看人家疼吧。咳,我的曾经一个巴掌可以把我母亲打出一丈开外的父亲,始终不缺一颗柔软的医者心啊!
他现在快八十了,有时候还顶着酷日,满田坝山野地去寻药。他在外头寻,母亲在家里骂,骂他“狗跑骚”……
一直想找个相对充裕的时间跟他一块去溜达溜达,准备写一个东西,名字早就想好了,——《父亲的偏方》。
——老安
◆◆◆◆
本期我们的调元栏目特别介绍
《函海》版儿科奇书
顱囟經
◆◆◆◆
特别提示
1·为了更好地贴近原版,很抱歉,我们不适用简体字;
2·因为《函海》许多字较为生僻,手机和电脑可能会因为字库不全不会显示,或者显示为乱码……
3·所刊载古方,只为学术交流,非专业人士,不建议实际操作和借鉴。有病,还请就近寻求医生帮助!
顱囟經宋闕名撰綿州李調元校
火丹證治
黃帝問岐伯曰:“後生少稚,多被惡疾、丹毒二品,若何分之?”岐伯曰:“陽解百年、一十以上爲毒,一十已下爲丹。丹、毒一也,隨其大、小分别之,治之有毒,至依方,萬無一差。”喻人間男女,皆遭丹毒,至依此枉死者,復何限哉!良由信邪師之語,仍被恐之。愚昧之人勿與下手,請依方用。今出此圖,形狀如後。(按此圖今佚)
伊火丹,從兩協起。
神竈丹,從肚起。
尿竈丹,從踝起。
胡吹竈丹,從陰囊上起。
天火丹,從腹背、遍身起。
天雷丹,從頭、項起。
熛火丹,從背、甲起。
胡漏竈丹,從臍中起。
癈竈丹,從曲臂起。
神氣丹,從頭、背上起。
土竈丹,從陰裸起。
朱黃丹,赤豆色,遍身上起。
螢火丹,從耳起。
野竈丹,從背脊起。
鬼火丹,從面上起。
伊火丹,從兩脇起。
右用豬糞燒灰,并鐵槽中泥,拌調塗之,日三。
神竈丹,從肚起。
右用土蜂窠、杏仁、膩粉、生油調塗,立差。
尿竈丹,從踝起。
右用屋四角頭茅草,燒灰。使雞子白調塗之。
胡吹竈丹,從陰囊上起。
右用水茄窠下泥,和苦酒塗之。
天火丹,從腹、背、遍身起。
右用樺皮白末,和生油調塗之。亦用赤石脂、羊脂調塗之。
天雷丹,從頭、項起。
右用陰乾葱赤末,拌脂塗。又用竈下土、雞子白調塗。
胡漏竈丹,從臍中起。
右用屋漏水,調竈中土塗之。
廢竈丹,從曲臂起。
右用屋四角茅草灰,雞子白調塗之。
神氣丹,從頭、背上起。
右用牯牛骨燒灰,羊脂塗之。
土竈丹,從陰踝起。
右用屋四角茅草、竈橫麻及雞子白調塗之。
朱黃丹,赤豆色,遍身上起。
右用慎火草擣汁,和酒調塗之。
螢火丹,從耳起。
右用愼火草擣汁塗之。
野竈丹,從背脊起。
右用柔香茸蒴、??赤小豆末,塗之,立差。
鬼火丹,從面上起。
右用竈下土,雞子白調塗之。
雜證
平和飲子
治小兒初生,可日與之。
人參茯苓甘草(炙)升麻(以上各一分)
右以水一白盞,煎至一合半已來,時時與之。乳母忌食油膩。滿月及百晬以來加之。臨時冷加白术、熱加(阙)。(各半钱)。
又方
治孩子臍中不乾。
白礬(一錢煆過)龍骨(一分)
右爲細末,入麝香少許。每次使拭臍乾,掺之,用帕裹,避風。
青木香散
治孩子陰囊或如疝腫脹。
狐陰(一雙、炙)蒺藜(炒)地膚子昆布枳殻槐子(炒,各一分)
右爲末,一歲、二歲空心、米飲下一錢。
又方
治孩子蛔蟲咬心痛,面伏地臥,口吐清水、痰涎。
檳榔苦揀根鶴蝨(炒,各半兩)
右爲末,空心、熱茶下一錢,以意加減。忌粘食。
杏仁丸
治孩子或渴,此是蛔蟲傷。
杏仁(去皮尖)膩粉(各一分)
右爲末,每用唾丸,空心,米飲、茶任下二丸。
又方
治孩子赤遊腫、或如丹,煩渴,渾身赤瘤,壯熱。
菉豆粉鉛白霜。
右細研,蕓薹汁調塗之。
又方
取鉛霜法,將鉛來於石上打,令薄,掘地作坑,可鉛片大,以杵擣坑實,滿坑着醋,以鉛葢定。經一宿去取霜,如珠子大,和藥使之。如煩渴,以後服“解熱飲子”。
又方
麥門冬小蘆根竹葉乾葛漏蘆犀角屑(各等分)
右用水四合、半合,煎一合。無問食前、後,徐徐與之。
消石散
治孩子身上無故腫,但覺肉色赤熱。
消石大黃菉豆(各等分)
右爲末。每用時,隨腫大小、取莙薘根研汁,調塗腫上。如有惡物,即看有點子,以膏貼之,四面以散子熁之。若無莙薘根,即用雞子白、或車前根葉亦得。
又方
治孩子胎中受風,長後或滿身生瘡,疿癢如疥癆,或如飲飽痒瘡。
葱白硝臭黃硫黃(各等分)
右,用油半兩燒令熱,下少許蠟,先剝葱白三莖,細切,待油熱即潑葱上,細研。續下硫黃、臭黃、硝,更研之,旋塗。
茴香散
治孩子赤眼,并胎熱,及疳障多淚。
茴香冬青膽(陰乾)生甘草(各等分)
右爲細末。每洗眼時,取藥一分、水一盞,煎百沸後,温洗之。或孩兒長大,即加藥并水。
引子方
孩兒用藥洗眼,後可更服之。
知母黃芩青箱子地蛹子秦皮車前子山梔子獨活(各等分)
右藥,以水五合煎二合,去滓,温服。忌食如常。
又方
治孩子聤耳
白礬(半兩、燒過)龍骨鉛丹(燒,各一分,)麝香(少許)
右爲末,以綿裹竹枝子凈探濃水,以一小豆大藥傳之,别以綿裹愼塞之,勿令見風。
又方
治小兒聤耳
石硫黃(製)
右爲細末,以摻耳中,日一夜一。
又方
治孩子小便不通。
茯苓通草冬瓜子車前子(各等分)
右,以水四合、藥二兩,煎一合半,作二服。忌油膩。
側柏散
治孩子風熱。
側柏鬱金乾蝎天南星子芩大黃(已上各半兩)
右爲末。治風及驚,温酒下。退熱,每夜熟水下半錢。
柴胡飲子
治小兒行遲,小兒傷抱、腳纖細無力,行止不得。或骨熱疳勞、肌肉消瘦。
柴胡鱉甲(米醋塗、炙)知母桔梗枳殼(麩炒、去瓤)元參升麻
右藥等分,並細剉。每日煎時,三歲以下取藥半兩、水五合,煎二合,去滓,分二服,空心食前、後各一服。忌毒物。飲後用“澡浴方”。
澡浴方
苦參茯苓皮蒼术桑白皮白礬(各半兩)葱白(少許)
右藥剉細,每浴時取一兩、沸水三升,浸藥後,通温與兒浴之。避風。於温處妙。
又方
治小兒數歲不能行。
取葬家未開戶,盜其飯食來以晡之,不過三日便起行。勿令人知之。
《顱囟經》畢
?儿科鼻祖钱乙与六味地黄丸
我國著名的儿科专家钱乙(一年)北宋未年东平郡人。他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主要反映在一部流传至今的《小儿药证直诀》中,成书于年,是世界上第一部儿科学专著。
六味地黄丸,是中医临床常用的一种中成药,有滋补肝肾的功能。本方始见于宋.《小儿药证直诀》一书。
公元年,钱乙被召到汴京,治好了太子的病,受到了皇帝的重用和赏赐,顿时使他誉滿京城。
那时候宋朝的太医,一般都是名医的后代,这些人的祖上也许真有点本事,但传到他们这一代,许多人己经成了靠门第资格吃饭,靠“家学渊源”吓人的庸医了。
钱乙这个“土郎中”的儿子,年龄才四十几岁,一下进入了太医的行列,不能不令这些官僚味很足的庸医们张口结舌。有些人固然佩服他,但更多的人却有点嫉妒,不服气。
他们私下议论:钱乙治好太子的病,不过是偶然的巧合罢了!
有的说:钱乙只会用土方子,真正的医经怕懂得的不多。
有一天,钱乙和弟子阎孝忠正在为患者治病有位太医带了一个钱乙开的儿科方子耒“讨教”。他略带嘲讽地问:“钱太医!按张仲景《金匮要略》八味丸,有地黄丶山药丶山茱萸丶茯苓丶泽泻丶丹皮丶附子丶肉桂。你这方子好像少开了两味药,大概是遗忘了吧?”
钱乙笑了笑说:“沒有忘!张仲景这个方子,是给大人用的。小孩子阳气足,我认为減去肉桂丶附子这两味益火的药,制成六味地黄丸,免得孩子吃了过于暴热而流鼻血,你看对吗?”
这位太医听了,连声道:“钱太医用药灵活,酌情变通,佩服佩服!”
弟子阎孝忠赶紧把老师的话记载下耒,后耒又编入《小儿药证直诀》一书。就这样钱乙所创制的“六味地黄丸”流传了下耒。直至今天,仍广泛运用于临床。
从《小儿药证直诀》读出来的育儿经
养孩子最怕什么?养过或正在养的家长都最清楚不过,就是怕孩子生病。抱到西医那里抽血打针,且不说请假、堵车什么的,光听孩子哭就足以就让人心碎。笔者家住首都儿研所附近,每次路过,触目皆是患儿家长抱着孩子神情慌乱、身心疲惫之状,令人不忍侧目。
这些年,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找中医给孩子看病。但中医儿科也有自身的难处,就是很难通过通常的望闻问切给孩子诊断。小儿难以方脉,语言表达能力又有限,所以中医留下一句名言:宁治十男子,不治一妇人;宁治十妇人,不治一小儿。
其实,古代的中医早就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精准的、简易的、有效的方法,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被遗忘了而已。假如我们的中医大夫都能重新学习掌握,那孩子们会少受多少罪、家长们会少受多少煎熬啊!
我们常说求医不如求己,对孩子最了解的,莫过于孩子父母,假如家长们能够学习掌握这些技能,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一些细节,不仅可以在孩子生病时提供给大夫最有价值的信息,甚至可以自己分析出孩子体质特点,从日常生活方式上加以调整,这不就是“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吗?
今天介绍给大家的这本书,叫《小儿药证直诀》,作者钱乙(由钱乙的弟子编纂),在这方面就能够给大家特别有针对性的指导。
提到钱乙,对中医经典稍有了解的人都熟知其人,六味地黄丸的创立者嘛。假如您不认识也没关系,您只要知道钱乙的这个身份就够了——中医儿科奠基人。
钱乙对中医儿科的一大贡献,就是针对儿童的很多独特的诊断方法,这一点对今天的我们来说特别有借鉴意义。钱乙的诊断方法严格来说不属于望闻问切,而是观察孩子的一些特殊的举动,甚至是癖好,然后从这些行为中分析出背后的原因,达到诊断的目的。
小儿赤条条来到这个世界,本来是没有任何习惯可言的,最初的习惯,很可能是一些不舒服引起的,或者叫病理反应。就像我们身上痒了会下意识去挠一样,这些外在反应是一种与内在病因高度契合的病理反应。
比如,“手寻衣领及乱捻物”。这个动作我们会时而在孩子身上发现,钱乙说,“主肝热,泻青圆主之。”(宋代的圆,即今天的丸)
手寻衣领及乱捻物,就是捏着自己的衣领或衣角不断揉捻。我们是不是觉得这样的动作太常见了,同时我们又太过熟视无睹了?也许大家会想,孩子的天性就是会找寻周围的东西玩,最近的当然是自己的衣服了,玩自己的衣服有什么大不了的吗?但是大家有没有发现,正常玩玩具和不断揉捻衣领或衣角其实有很大区别。孩子天性好奇,喜欢新鲜的东西,如果不是体内有什么驱动,怎么会对早已熟知的东西产生如此大的兴趣和依赖?肝者,厥阴风木,风主动,当孩子有肝热时,会不由自主想动,手里有个衣领衣角捻着玩,就变得顺理成章了。
更何况,孩子在对周围事物产生兴趣的时候,不但用手在把玩,同时眼睛也在观察,但是“手寻衣领及乱捻物”通常是不需要眼观的,这也是这个动作的特殊之处。
延伸一步去想,我们成人的很多行为习惯,也许是从幼儿时期一个身体原因引发,未经正确调理,最后随着年龄增长,病自愈了,习惯却经过日积月累逐渐形成癖好了。
中医讲:风寒专打下虚人。很多病看似急病,其实已经有了一个较长阶段的积累,因为某个情况使量变产生质变。而在这个较长的积累阶段,身体会不断发出各种信号,如果能够及时觉察,也许用很轻柔的调理方法就可以改变,根本无须名医猛药,窃以为,这才是所谓养生。
再比如,“合面睡,及上窜咬牙”。这个更有意思,孩子睡觉喜欢趴着,而且往床头方向顶。钱乙说,此为心热,导赤散主之。
每个养孩子的人,都哄过孩子睡觉,但是大家有没有过孩子睡觉的状态?钱乙对这一点非常在意,孩子可能平时还会受到外界干扰,但是睡觉时的状态,完全是身体状态的自然反应,非常值得大家认真观察。比如,孩子睡觉是不是很深?老实不老实?有没有惊悸?呼吸急促还是绵长?喜欢什么姿势?有没有吧唧嘴?有没有磨牙?有没有流口水?这些都有医学意义。
合面睡,及上窜咬牙这一条,我自己就很有体会,我的孩子有段时间就特别喜欢顶着床头睡觉,我怕孩子顶着床头脑袋不舒服,每次都给往下拉,但过一会还是会往上睡,有时甚至整个身体横在床头。有一次我看着孩子这个状态,忽然感觉到,这不就是所谓的“火性炎上”吗?
因为感觉到这个状态比较夸张,再不加以调理,可能会生病,所以我就根据这些特征做了一些诊断和调理,很快就缓解了。
其实,孩子睡觉是不是舒服,做父母的是非常容易看出来的。这次调理之后,看到孩子甜甜的睡相,萌萌的睡姿,心里油然生出对钱乙先生的感激、赞叹和仰慕。
注意孩子这些动作
对中医而言,儿科和其它科有一个非常突出的不同,就是儿科很少有情志病,他们没有过多的欲望,也不懂得谄媚、记仇等等,言语、动作、心理不像大人那般受意识的压制,所以小孩子的大多数举动都是由内而外的、自然而然的,因此这些举动对于中医诊断就有了意义。
比如,“口频撮”,钱乙说,此为气不合,益黄散主之。
口频撮这种动作,如果没有人刻意教,小孩子是不会无缘无故去做的,应该是有生理原因的。其实不仅仅是口频撮,不同孩子可能出现玩嘴唇、翻嘴唇、咬嘴唇等不同的行为,大家都可以仔细观察一下。
和前面两例不同,这个动作代表着一个中焦(脾胃)的虚症。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是职业医生,我们学习《小儿药证直诀》,重在诊断,诊断结果准确的话,未必非要服用书中提到的这些药,我们更倾向于建议大家根据诊断结果进行食疗调整。比如这里提到的中焦虚症,生活中我们用食疗的方法来处理的话,方法就太多了。
我从很多优秀的中医大夫那里都听到过这样一句话:慢即快。我们可能都见过不少这样的例子,用雷霆之力镇压了病症,待药力减退之后,病症又如春风吹又生般缠绵不绝。反而用持续不断的柔和方法,更容易铲除病根。所以,食疗在中医里,绝不是可有可无的、锦上添花的作用。
比如,“弄舌”,钱乙说,此为脾脏微热,少与泻黄散渐服之。
弄舌,这个也是非常常见,舌头翻、卷、咬、伸,甚至用手捏、拽、挠等等。舌头,对于中医诊病来说,有着非常特殊的功效,有的医生甚至视舌诊重于脉诊。对于舌诊,我们可能不仅仅要看舌面、舌苔等,舌头的大小、胖瘦、颜色、光泽、有力无力、是否抖动等等,都是很重要的特征,当然,对于孩子来说,弄舌也是很重要的特征。
钱乙在这里还特意讲到“微热”、“少与”,小儿脾虚者多,所以在用到中焦泻法时,一定要注意适可而止。
再比如,“手掐眉目鼻面”,钱乙说,此为肺热,甘桔汤主之。
这个特征也特有意思,我们可能都曾经见过很多表现不同、但性质一样的情况,除了手掐眉目鼻面,有的孩子喜欢揪眉毛,有的孩子喜欢挠太阳穴,更奇特的是有的小女孩喜欢用自己的头发梢扎自己的额头两侧,不一而足。肺主皮毛,属上焦,出现问题时在面部的上部会有所反映。
关于孩子的习惯动作,本篇暂且解读这么多。当然,这些只是钱乙书中提到的一小部分,类此种种,在《小儿药证直诀》里简直不胜枚举,诸如目中白睛多、身反折、强直、手足动摇、目斜视、睡露睛(睡觉眼睛闭不紧),太多了,就不一一列举了,各位如果有孩子诊断方面的困惑,可以仔细读一读,说不定可以找到一些灵感。
另外,钱乙生活的北宋,跟我们今天已经相距千年之久了,人们的饮食结构、生活方式早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孩子们的易发的病症也不尽相同。所以,学习钱乙的著作,不能怀着一切照搬的心理。诊断思路是不变的,具体情况却是千变万化的。比如我们今天的孩子,因为看电视、PAD、手机,吃炸鸡、巧克力造成的眼睛干涩、挤眉弄眼、手足多动等情况,《小儿药证直诀》就不可能提及,但是秉承钱乙的思想,这些不也是很容易可以洞察并诊治的吗?再比如,现在很多孩子出现的所谓“夹腿综合症”,以女孩多见,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用钱乙的思路来考虑分析,反思一下原因?
所以,读中医经典,我们应该有发散思维,举一反三。徐老师曾经讲过,他们上学时,读了很多书,但是一到看病的时候就蒙,心里还会抱怨病人“怎么不按照书上写的得病呢?”虽为笑谈,但是个中道理,不可不察。
这里需要强调一点,这些观察,目的在于通过孩子的外在表现,发现孩子的内在问题,正所谓“有诸内者,必形诸外”。至于治疗,还是交给可靠的大夫更合适。我相信,优秀的中医大夫是决不会忽视这些问题的。中医四大经典之一的《温病条辨》里就提到:圣人不忽于细,必谨于微。医者于此等处,尤当加意也。
读中医经典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切记,中医最忌讳教条化,把生动灵活的东西僵化,这叫八股中医。其实,孩子的这些动作,我们不应该机械地与病症一一对应,而是找到这些动作产生的原因,这样才能举一反三,相信这才是钱乙先生的真意。
此外,中医的任何一种诊病方法,都依赖于静心观察、体会,没有一种诊病方法是完全按图索骥就能学好的。比如脉诊,每一个系统学习中医的人,都要学会二十八种脉象,但脉诊大师却依然寥寥无几。为什么?按徐老师的话来说,要知觉,要感受,要体会、要实践。而观察孩子,对于父母来说,有着天然的优势,如果我们在细心的基础上,加上静心,去感受孩子的状态,我想给自己的孩子诊病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我相信,最了解孩子的人,一定是父母,父母绝不应该在小儿诊病中无所作为。
最后,让我们一起读一下《小儿药证直诀》编纂者阎孝忠所撰序言中的最后一句,体会一下大医的慈悲情怀:
“使幼者免横夭之苦,老者无哭子之悲,此余之志也。因以明仲阳(钱乙,字仲阳)之术于无穷焉。”
栏目主持:老安编辑:安安送米
?安安送米微刊不求大家名作,只希望是安州的,是你亲手写的亲手画的亲手拍的(图片),是你亲眼目睹的,是你亲耳听闻的,是你身在现场的,是你自己的故事,是你身边人的故事……
来稿一经采用,将第一时间支付稿酬。
?安安送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接受政企事业单位代管或联合营运,并将根据其性质组织策划相关活动和具体内容提供。
欢迎订阅,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
qq.网络营销总监北京看白癜风疗效好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