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特点1、患者症状典型,肌钙蛋白阳性,但是心电图未见明显缺血改变,无法明确缺血部位;2、既往有消化道出血病史。
临床难点1、冠脉造影提示三支病变,严重病变位于LAD和Diag1,为真性分叉病变,如何确定罪犯血管?2、确定罪犯血管后,考虑分叉血管直径相近,为了减少支架重叠,预防支架内再狭窄,如何选择术式?
病例提供者:杨人强医院
患者,男性,59岁。主诉:反复胸闷5年,加重半年。
现病史
患者自诉于年6月开始出现心前区胸闷不适,偶有压榨感,饱餐、情绪激动及重体力劳动时易发,休息后能缓解,每次持续数分钟不等,伴心悸和四肢乏力,无恶心、呕吐,无胸痛,无黑朦、晕厥,无气促和呼吸困难,服用“麝香保心丸”后症状能缓解,但未进一步诊治。半年前患者上述症状较前加重,发作次数频繁,持续时间较前延长,约十余分钟至半小时不等,服用“麝香保心丸”后无明显缓解。年6月15日我院门诊行运动平板试验提示阳性。
既往史
自诉40年前有“上消化道出血”病史,胃镜检查提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并出血,经治疗后症状好转;有“痛风”病史,近期无急性发作,具体用药不详。否认高血压、慢性肾病和糖尿病史。有吸烟史30余年,每天20支,无酗酒史。
体格检查
T:36.5℃,P:68次/分,R:18次/分,BP:/82mmHg,神清,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及明显干湿性啰音,心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明显病理性杂音。腹平软,全腹无压痛,双下肢无水肿。
辅助检查
CK:.64IU/L,CK-MB:8.98IU/L,LDH:.29IU/L,超敏肌钙蛋白I:1.42ng/ML。
甘油三酯:2.26mmol/L,低密度脂蛋白:4.00mmol/L,同型半胱氨酸:13.88umol/L,尿酸:.30umol/L,凝血功能和D-D二聚体:正常。
心电图:
诊断
1、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心律失常,室性早搏,心功能II级;2、痛风。
评分及其对临床实践的意义
缺血评分:入院后6月内死亡率:2%;Grace评分:82.3。
出血评分:31;危险等级:中危;出血概率:8.6%。
GRACE评分是评估ACS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后长期死亡/心梗再发风险的预测工具。CRUSADE出血评分工具,依据患者基础临床特征进行危险分层,对临床出血事件的预测和防范起指导作用。
术前药物使用情况
1、阿司匹林肠溶片mg,2、氯吡格雷mg。其他:静脉注入肝素U。
PCI过程描述
首先行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FFR)检查,选用6FEBU3.5指引导管送入主动脉窦,调整导管与左冠开口吻合,将压力导丝送至第一对角支中段,测得FFR0.95,注入腺苷后FFR0.77,调整压力导丝送至前降支,测得前降支FFR0.88,注入腺苷后FFR0.62,拟行MiniDK-cullotte术式。
将Runthrough导丝送入第一对角支远端,前降支拘禁球囊保护,经Runthrough导丝送入预扩球囊扩张后,在第一对角支近端植入2.75×23mmFirebird2支架,压力导丝rewire至前降支远段,经Runthrough导丝和压力导丝分别送入cordis3.0×15mm高压球囊至第一对角支及cordis3.5×15mm高压球囊至前降支进行第一次对吻扩张,透视见高压球囊完全充盈。将Runthrough导丝与压力导丝交换,经Runthrough导丝送入预扩球囊至前降支病变处扩张,在前降支近段植入3.5×29mmFirebird2支架,3.5×10mm高压球囊后扩。
再次经Runthrough导丝和压力导丝分别送入cordis3.0×15mm高压球囊至第一对角支及cordis3.5×15mm高压球囊至前降支进行第二次对吻扩张,透视见高压球囊完全充盈。重复造影见支架无残余狭窄,TIMI血流3级。撤出Runthrough导丝,经压力导丝测得第一对角支FFR0.98,注入腺苷后FFR0.88,测得前降支FFR0.98,注入腺苷后FFR0.92。退出导丝和指引导管,结束手术。
主要PCI过程
术后诊治情况
1、阿司匹林肠溶片mgqd,2、氯吡格雷75mgqd,3、瑞舒伐他汀10mgqn,4、倍他乐克缓释片23.75mgqd,5、雷贝拉唑肠溶胶囊10mgbid。
制定此诊疗策略的临床思辨过程
第一、该患者症状典型,肌钙蛋白阳性,但是心电图未见缺血改变,不适合行运动平板试验,无法定位缺血部位,需行冠脉造影检查;第二、冠脉造影提示该冠脉三支病变,但均未达到直接PCI的程度,因此很难判断处理哪根血管,遂对三支血管分别行FFR检查,结果提示前降支及第一对角支FFR阳性;第三、确定罪犯血管后,考虑两分叉血管直径相近,为了减少支架重叠,预防支架内再狭窄,因此选择MiniDK-cullotte术式。
点评专家
医院盛国太教授
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结构性心脏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老年心脑血管分会委员,江西省心脏介入学会副理事长,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江西省心血管病学会常委。
点评内容
患者为冠脉三支病变,严重病变位于LAD和Diag1,为真性分叉病变。考虑多支病变需要确认罪犯血管,所以采用FFR检查。年中国PCI指南中明确FFR在PCI中的指导地位,狭窄直径没有达到90%的患者,如果心电图无明显的缺血证据下,采用FFR是可以接受的。
处理真性分叉病变时,支架术式很多。术者需要根据病变特点以及与其他血管的关系等情况考虑术式,首先考虑是“单支架术式”还是“双支架术式”,“双支架术式”又需要考虑何种双支架术式。分支血管直径是关键性因素,患者分支血管直径在2.5mm以上,又为真性分叉病变,选择“双支架术式”是必要的,最后术者选择MiniDK-cullotte术式,整个手术过程思路清晰,规范。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仍是当前PCI领域极富挑战性的一个难题,尽管现行的专家共识及PCI指南倾向于采用简单的策略治疗,如“单支架术”或“必要时边支支架术”,但对于严重真性分叉病变、主要血管分叉病变等,“双支架术”治疗策略依然是临床医生的经常选项。
改良双对吻裤裙式支架技术(Double-KissingMini-Culotte,DK-Mini-culotte),旨在消除环状限制性支架膨胀不良,降低支架再狭窄及潜在血栓风险。操作时需注意以下几点:需对主支血管预埋保护球囊、确保手术操作安全可靠;缩短支架突入主支长度,主支支架前双对吻扩张,完成优质最终球囊对吻、确保手术结果理想。
用药小贴士
不同人群由于自身特点,抗血小板治疗方案也不尽相同。近年,欧美ACS指南对于新型的P2Y12受体抑制剂有了更积极的推荐,但是新型P2Y12受体抑制剂针对东亚人群的临床证据非常有限。东亚ACS/PCI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研究,比如PHILO研究、KAMIR-NIH研究、PRASFIT-ACS研究结果显示新型P2Y12受体抑制剂在东亚人群的抗缺血疗效与氯吡格雷相似,但出血风险显著增加。
患者既往有“消化道出血”病史,当时胃镜检查提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伴出血,因此在选择抗血小板治疗药物时需更为谨慎。
PLATO研究旨在比较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显示,总出血事件两组无显著差异(11.6%vs11.2%,P=0.43),但是替格瑞洛组的非CABG相关性出血事件高于氯吡格雷组(4.5%vs3.8%,P=0.03),致死性颅内出血发生率是氯吡格雷组的10倍(0.1%vs0.01%,P=0.02)。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