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陆离监制丨阑夕“我相信,阿里集团会在五年内,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平台销售过一万亿美元的公司。”年5月7日,马云在致全体员工的内部信中宣布阿里巴巴集团所有一线业务移交给70后管理者,张勇出任阿里巴巴集团第三任CEO的同时,首次为阿里提出了这个阶段性目标。在此后几年中,从马云、张勇、阿里巴巴集团CFO武卫等核心高管都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过这一目标,以及对阿里实现这一目标的十足信心。而5年时间看似不长,却也已经足够世界发生一些超乎人们想象的改变。年中国网上零售额为亿元,年这一数字为亿元,增长到近三倍。网购从一个新生事物发展为绝大部分国人生活中几近不可或缺的活动,“人手一辆购物车”映照出了内需的真实活力。阿里的商品成交额也越过了1万亿美元。5月22日,阿里巴巴发布财年全年及第四季度业绩,其中显示,截止3月31日,阿里巴巴数字经济体的消费型商业业务GMV达人民币7.万亿元,突破1万亿美元。此外,全球年度活跃消费者达9.6亿,全年营收同比增长35%达亿人民币,超过年初预期。有趣的是,细数阿里近五年来的业绩表现,核心财务指标如营收总能超出市场预期,这对于任何一家业已成长为数千亿美金市值的企业而言都不是一件易事。大象不仅可以起舞,还能屡屡跑出超越人们认知的前行速度。那么,阿里是如何做到的?营收涨五倍,阿里这五年当我们把时钟往回拨5年,会发现财年的阿里数字经济体的雏形已经浮出水面。首先是在业绩表现方面,从财年的刚刚突破千亿营收到财年的亿元营收,阿里用5年时间实现了营收涨5倍。比这更有意义的是,早在年赴美IPO时,阿里招股书上还只有三项业务收入——核心商业、云计算及其他,财年,阿里核心商业业务收入不到亿元。而到财年,阿里在云计算、数字媒体及娱乐、创新业务及其他这三块业务的收入就达到.44亿元。可以说,阿里用5年时间再造了一个自己。这几年间,阿里的业绩表现也持续超出市场预期,如财年Q3,阿里的亿元营收和.32亿元利润双双超出市场预期;同年Q2,营收为.2亿元超出此前市场预估的.9亿元;财年整体.44亿元营收与亿元净利润均超出市场预期;财年营收达.66亿元,不仅超出市场预期,还以58%的同比增速创下了IPO以来最高增速......与之相匹配的,是阿里在金融科技、物流、泛文娱、本地生活、云计算等多个领域的全面扩张步伐不断加快。年底,阿里与优酷土豆达成超45亿美元的收购协议,夯实大文娱生态;年2月,阿里投资10亿美元并控股东南亚最大电商平台Lazada,稳健推进全球化战略;年9月,阿里投入53亿元增资菜鸟,强化物流基础设施;同年年底的云栖大会上,阿里宣布成立阿里巴巴全球研究院即达摩院,保持对前沿科技的深耕投入;年初,阿里以95亿美元收购饿了么,进一步将线上零售业务边界延伸至本地生活服务领域。在商业价值不断爆发的同时,阿里创造的社会价值也从未停下,数字基础设施的属性突显出来。根据阿里财年财报显示,彼时阿里直接创造了万个就业机会,服务于4.23亿活跃买家。到了财年,阿里全球年度活跃消费者更是达到9.60亿,仅淘宝直播就创造了万个就业机会。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勇要带着阿里前往其愿景,“到年,阿里巴巴要服务20亿消费者、创造1亿就业机会、帮助万中小企业盈利。”回到5年前的那封内部信上,在为阿里提出1万亿美元GMV的目标后,马云说:“当然我们不能只是成为一家当今世界最会卖货的公司,而是希望通过我们的电商、金融、物流、数据、跨境贸易...等平台和服务建立起一个真正的开放透明繁荣的商业生态系统,能让无数的企业方便的从事商务活动。”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远见与落地,如何持续为用户创造新价值?如果要用一段话来总结阿里这五年,那么我想说的是,阿里展现出的是既能脚踏实地的不断为用户创造新的价值,又能不被短浅利益所捆绑,始终注视着未来和远方。这是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的并行不悖。一个最直观的例子,是在本次财报中交出了超亿元营收、同比增长达62%的优异成绩单的阿里云。要知道,在财年阿里首次披露云计算营收时,当年这一数据为12.71亿元,在6年时间里,阿里云增长了31倍。与之相比,亚马逊云从10亿营收增长到亿营收也用了6年之久,阿里云的迅猛发展由此可见一斑。很多人或许已经不记得了,在10年前的中国IT领袖峰会上,百度、阿里、腾讯三家掌门人是如何看待云计算的?彼时的李彦宏认为,云计算其实就是新瓶装旧酒,没有新东西。在马化腾看来,云计算是一个比较有技术性,比较超前的概念,但谈应用还为时过早。唯有马云表达了对云计算的信心、希望和重要性。时至今日,云服务作为企业服务市场最核心组成部分的行业前景和重要意义已经无须赘述。仅在应对开年这场疫情冲击中,云服务为企业乃至政府提供的赋能助力就起到了重要作用。比如,阿里云支撑全国28个省市快速建立数字防疫系统,更为海量企业拥抱数字化革新奠定了基础。而IDC发布的《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报告》已经画出了这一领域一超多强的市场格局蓝图。截止年下半年,阿里云以接近45%的市场份额占比领跑行业,腾讯云位居行业第二,占比在15%上下,百度云则被归为“Others”一列。4月20日,阿里还宣布将在未来3年投入亿元,用于云操作系统、服务器、芯片、网络等重大核心技术研发和数据中心建设。这其实说明了,在当下这个科技互联网时代,企业竞争力的水位线是两个关键:一是自有的前沿技术,还要有着与先进技术相匹配的商业远见。二者齐备,才是其笑到最后的关键。数据可以被拿来讲故事。近20年来,中国做互联网的企业如过江之鲫,但评价一家公司能否视作“科技公司”,乃至评价一家公司是否具备真正意义上的想象力,上述两个关键点缺一不可。再比如早在年,阿里就将全球化、大数据云计算和农村市场确立为阿里的三大战略,发展至今全球化和大数据云计算依旧是阿里的核心战略,农村市场则被进一步引申升级为“拉动内需”。在这方面,通过天猫淘宝、聚划算、菜鸟、盒马等等业务板块通力协作,阿里坚定地执行了战略,助推数字经济发展。仅以财年为例,阿里中国零售市场的年度活跃消费者达7.26亿,在新增0多万用户中,有70%来自下沉市场。天猫上有个品牌销售额过1亿元人民币;菜鸟驿站3月日均处理包裹数量同比增长超过%;盒马截至3月底已开出家门店,淘鲜达为其改造的新零售商超带来了更多的收入。这再度印证了阿里兼具技术壁垒与战略远见的一面。此外,坐拥万企业组织和3亿用户的钉钉、正在大放光芒的淘宝直播、Q4营收同比大增88%的新零售和直营业务等等,都为之做好了注脚。阿里从来不缺乏新,更不缺乏定力。上溯其源,阿里与其他企业的最大区别是什么?数字化的基础设施能力,包括线上线下融合的数字商业平台,由此生发出的金融科技、云计算、智慧物流、文旅娱乐等能力,有力地促进了消费回补。这是阿里达成1万亿美元GMV的基石。正如张勇所说:“社会经济和生活全面走向数字化的大趋势,是在不确定性中高度的确定性。”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阿里到3月31日实际的抗疫投入是33.56亿,项目明细掰开揉碎,不凑数不务虚,清清楚楚。近几个月来,通过助力全民抗疫和经济发展,大家越发能看清阿里与数字新基建的紧密联系。在人流、物流、商流被阻断的情况下,居民、企业和公共服务能够快速转型,冲过难关投入复工复产,最大限度地降低疫情带来的影响,这样的数字平台在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也就是这难熬的几个月里,拥抱数字化的共识空前地加强。这当然离不开阿里在技术、资源、渠道等多方面的长远积淀。同时,阿里有与之适配的战略组织力。甚至可以说,从企业制度、人才梯队到业务发展、价值创造,阿里的一切行动从根源上看,都是在围绕着阿里企业文化、愿景和价值观的战略推进。年,阿里在纽交所上市时的招股书里写道:“我们旨在构建未来的商业基础设施。我们的愿景是让客户相会、工作和生活在阿里巴巴。”这句话极富理想主义色彩,但也是阿里诚恳的战略构想。事实上,早在年前后,阿里就开始用为中小企业提供自来水一样的电商服务来定义自己的角色。这可以说是今天数字商业基础设施的思维雏形。接下来每一年,我们见证过的每一次阿里式的超越,都与阿里最早的出发点紧密相关。这是阿里能够成为今天和未来的阿里的原因,也是将阿里与其他国内企业所彻底区分开来的关键。年,吉姆·柯林斯与杰里·波拉斯提出了“基业长青”的概念,两位管理学大师在同名著作中认为,“让你与众不同的不是你的信仰,而是你相信的程度。”现如今,中国的数字经济已经创下GMV破1万亿美元的里程碑。在数字新基建大趋势下,阿里面向未来的数字商业基础设施也正不断夯实。穿越周期通往基业长青的路还有很长,我们能确定的是,阿里走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