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宋人过一个风雅的端午

关于在广东,人人几乎都是美食家,他们对美食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而今,每座城市外表都很接近,唯有饮食习惯,能成为区别于其他地方的标签。广东有一千多个乡镇,每个地方都有着自己特色的传统美食。也许,这些极具乡土特色的美食,既没有美轮美奂的卖相,也没有出神入化的烹饪手法。然而,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家乡味”的眷念。

这几天写了几篇关于宋朝的文章,朋友们都说:原来,宋文化是这么美!一直被视作小众的宋代美学,竟然如此令人咀嚼不尽、回味无穷…

没有一个朝代,比宋朝更懂生活、更懂美。

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言:“华夏民族的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跟汉朝比,宋朝无内乱;跟唐朝比,宋朝更繁华舒适;跟明清比,宋朝更开放平和。宋朝是一个充满幸福感的朝代。

饮茶,在宋朝是一种全民风尚。

《斗茶图》(局部)

精致的宋人想要互相PK腔调,当然少不了在茶器上猛下一番功夫。今人无比推崇的极简主义美学,早在宋代的茶器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与宋代禅学内在气质一脉相通的宋代茶器,以其宁静、内敛的美感闻名。

建盏:曜变天目(日本静嘉堂文库美术馆藏)

前段时间热播电视剧《知否》中出现的琼叶糕、顶皮酥,光听名字就让人口舌生津。其实,很多今天常见的点心,如汤圆、粽子,都起源或成熟于宋朝。

再过半个月,就是端午节了。对于一名宋朝人来说,在端午那天啖两枚香粽,是一种风雅的时髦。

宋朝时,以甜粽为主。明朝之后,咸粽才渐渐流行

不过,关于粽子馅,宋人的脑洞比你想象的要清奇得多。苏东坡有诗曰“时于粽里见杨梅”,这可比今天的西米粽、海味粽,创意不知高到哪里去了。

第十六回

端午日,剥去了竹叶的粽子热气腾腾,茶水盛在建盏中,粽子的香气与沁人的单丛茶香浑然一体,啖一口粽,呷一口茶,好一个风雅的端午。

——《好食到镇·端午粽》

根据宋人笔记《武林旧事》、《梦梁录》等的记载,端午在宋朝是个很重大的节日,五月初一就开始热闹起来了。

这一天,学士院的官员写诗词贴出来烘托节日气氛,宫中也大摆宴席,餐桌上摆着用艾草扎成的老虎、烟灰、菖蒲酒(现在饮雄黄酒),以及造型精美的糖果和粽子。

在官员贵族之家,他们将粽子堆成亭台楼阁的形状,吃粽子玩花样;还用白心红边的罗布写上诗词,与艾草扎的人偶一起挂在大门门楣上,以祈福辟邪。

宋朝的粽子品种颇多,据《岁时杂记》载:“端午粽子名品甚多,形制不一,有角粽、锥粽、菱粽、筒粽、秤槌粽、又有九子粽。”又说:“端午因古人筒米而以菰叶裹黏米,名曰角。黍相遗俗作粽,或夹之以枣、或以糖,近年又加松、栗、胡桃、姜、麝香之类。近代多烧艾灰淋汁煮之,其色如金。”

《中馈录》中记载着粽子是怎么包的:“用糯米淘净,夹枣、栗、柿干、银杏、赤豆,以茭叶或箬芫裹之。一法以艾叶浸米裹,谓之艾香粽子。”

根据这些宋朝文人的记载,我们不难发现,宋人的粽子的种类,都是以甜味为主的。

食材

材料:糯米、红豆、大红豆、绿豆、板栗、西米、芒果

步骤

1、糯米浸泡至可捏碎;

2、红豆、大红豆、绿豆用水泡发;

3、在糯米中加入少量食用碱;

4、泡发好的豆和糯米一起搅拌;

5、板栗和红豆蒸熟

6、芒果切块

7、洗净竹叶,包粽子

8、煮粽子

9、完成

剥去了竹叶的粽子热气腾腾,

茶水盛在建盏中,香氛氤氲

粽子的香气与沁人的单丛茶香浑然一体,

啖一口粽,呷一口茶,

扪摩宋物,可思接千古,可吟哦词章。

突然间,会意识到年前,

历史上耳熟能详的巨匠们也是擎着这样的器物,

品茗啜汤,俯仰天地。

而今虽世易时移,物是人非,

但好像会觉得离他们的距离比以前更近了,

因为思想境界上的差距太难弥补,

器物上的接近似乎成了一条捷径。

一车·一地·一美食

建盏

厚,是其本心;朴,是其外表。

建盏之美安静而不事张扬。

这种美绝没有姹紫嫣红,波涛汹涌,

起初并不吸引人,就这样呆在那,静如处子,

等待能欣赏建盏之美的人深陷其中。

微店有售

了解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xianga.com/sxjb/447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