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剖析工业体制与乡土生活秩序
如何交叠共生的社会学力作
《村庄的再造:一个超级村庄的变迁》是中国当代社会学人个案研究的典范之作,既记录了上世纪90年代南部中国一个村庄的现代转型的历史过程和机制,又树立了如何扎根中国经验进行社会学本土化经验典范。作者折晓叶基于此书建立的经验田野点,开启了其后续的社区、产权和政府行为研究,而后续的这些研究都成为当前社会学前言和热点问题。可以说,该书成为理解中国学术史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书是根据对南部中国一个“超级村庄”的实地考察写成的。作者在书中详细地描述和分析了农民怎样在村域内集体地实现向非农的转化,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外来力量与村庄内在的社会结构怎样相互作用,共同推进了村庄的社会变迁。由于这一变迁的实际过程既受到沿海外来经济的直接影响,又具体地发生在一个小范围的村庄里,因此,本书要特别说明新的经济动力与传统力量之间的互动关系;又由于这种种变迁并未按照一般现代化和发展理论的某些预期假设而进行,因此引发出种种新的动力、规则、方式、关系和问题,本书又着重探讨了这些正在变化和形成中的新现象。
《村庄的再造:一个超级村庄的变迁》
作者简介:折晓叶,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社会学系,获法学(社会学)硕士学位。曾任中央党校科社教研室讲师、亚太社会学学会(APSA)执行委员会中国执行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组织与社区研究室主任。主要著作有《社区的实践——“超级村庄”的发展历程》(合著者:陈婴婴)、《村庄的再造——一个“超级村庄”的社会变迁》等。
作者为本书所拟的再版前言详细介绍了自身的研究新路及对所研究现象的观察和思考,特录如下,以飨读者:
这本书初版于年,距今已有23年。后来在年重印过一次,这次又经商务印书馆协议重刊,编入“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系列。商务印书馆对待学术著作的执着态度,起到了动员作用,增加了我对再版的信心。毕竟社会变化太过迅速,那段乡村工业化的历史虽未远去,但时过境迁,对于它的再现大概也需要一定的经验积累才不至于误读。
关于此书,我不仅把它看作自己曾经留下的一段笔墨,也把它看作小村庄回应大社会变迁时留下的一个印迹。当我把它作为一个活的样本、一个记录乡村工业化的典型类型,拿起来重新审视时,不免有一种新的感受。
书中所描述的村庄工业,是珠江三角洲农村改革开放初中期典型的“三来一补”加工业,企业形态则是乡镇企业中的股份合作制类型。这种产业和产权模式与其他几种类型的乡镇企业一起,曾经在较长一个时期里发挥过重要作用,直接推助了乡村工业化乃至宏观经济发展。与此同时,本书所称谓的“超级村庄”也在较短时间内转型成了一种我称之为的“非农社会经济区”。
进入年以后,随着国家财政体制改革、城市化进程加快、国际产业链转换等宏观制度环境的变化,以及乡镇企业产权改制等微观制度变革,这些“三来一补”的加工业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企业股份合作中的“集体”制度也逐渐解体,“乡镇企业”最终被作为一种制度遗产记入了史册。但是,这种前所未有的工业化和非农化,使得中国农村不仅经济上发生了急遽变化,而且社会结构上发生了转型,乡村社区的日常生活也被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存活至今的那些超级村庄,凭借着它们业已形成的地位和实力,迅速完成了产业和制度转型,因而仍然活跃在城乡之间,在乡村经济和社会建设方面发挥着它们独特的作用。
超级村庄作为中国那一特定时期的一个特别类型,可以说是工业进村之后村庄变迁的一种顶峰状态。它并不是个别案例,而是在不同区域发展模式中都存在的,这就为我们提供了比较研究的可能。本书所研究的村庄,作为初始案例,使我对超级村庄有了一个定性的认识,确定了它的基本特征,从中获得的认识和结论,被用来作为比较研究中设立假设的基础和依据,它所提供的调查资料,也被作为与其他几类村庄进行比较的材料。在后来的研究中,我和合作者曾以《社区的实践》为题,从比较研究的角度讨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