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似是而非史料细而不确评金菁的

董丰均VS金菁

董丰均自认为创立了崭新的货币理论,标志性语言是“信用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信用”,他自认为是“八千里路云和月,五千年来唯一人”,他用自己的理论几乎批驳了当代所有的货币理论权威:曼昆、诺德豪斯、哈耶克、萨缪尔森、蒙代尔、林毅夫、逄锦聚等等,他现在又来批驳金菁教授了。有人说他“狂妄至极”,有人说他“无知无畏”。

他把文章载于此,任人评判。

《钱的千年兴衰史》

《钱的千年兴衰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年5月出版,年4月12日被中国图书评论学会评为“中国好书”,作者金菁,女,博士生导师、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经济与管理研究院副院长、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博士。

董丰均读了此书,认为金菁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结论都是错误的,怕谬种谬传,故写下书评。

理论似是而非史料细而不确

——评金菁的《钱的千年兴衰史》

摘要:《钱的千年兴衰史》居然在年4月12日被评为“中国好书”,这说明不仅仅是金菁一个人的在迷惘,而且是当今社会主流学者都在迷惘,甚至是全人类都在迷惘。如果我不出面批驳該书的错误,那就是我不敢坚持真理不敢传播真理了,那我就是懦夫了。如果我不出面批驳該书的错误,那全世界就没有人能够做这个事情了。如果我不出面批驳該书的错误,那不仅仅会谬种谬传,甚至会禍害国家禍害社会了(假如中国的决策者听信了金菁的理论,现在就接受金菁的主张恢复金本位,那么中国的通货紧缩立马到来,届时市场萎缩、商品大量积压卖不出去、货款收不回来、资金链断裂、企业倒闭、工人失业、GDP断崖式锐减,甚至引发社会骚乱、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立马中断),所以,为了对对我推荐該书的吴胜涛博士负责,为了对国家对人民负责,为了对学术对真理负责,也为了对金菁教授负责,我就写下了这篇文章。

年5月初,中科院博士、厦门大学教授吴胜涛给我推荐了金融界的一部新作《钱的千年兴衰史》,該书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年5月出版,作者金菁,女,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博士。又是最新,又是美国博士,我认为我应该学习学习,如果像金菁这样的主流学者接受了我所创立的最新的货币理论,如果他们能够用我的理论来指导货币金融的实践和教学,我也就可以把传播我的理论的事(我把这当成传播真理的职责)给放下了。于是就买了这本书,读了这本书,5月10日买到手,5月29日读完。读完之后,总的感觉是令人失望,感觉金菁的货币理论还在原地打转,该书既没有创新又没有运用我的理论。我估计,金菁根本就没有读过我的《货币天然是信用》,根本就不知道早在年我就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上发表《对当代货币的理论阐释》,说清楚了当代纸币就是货真价实的货币的观点(在这以前整个货币理论界不承认纸币是货币),根本就不知道早在年年我两次出版专著《货币天然是信用》,明确指出当代货币的本位是信用,当代货币是信用本位货币,明确指出货币本位的发展趋势和最终归宿是信用,即“信用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信用”(在这以前整个货币理论界认为货币本位的发展趋势和最终归宿是金银,即“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因此,金菁还在用过时了的错误的货币理论来指导、分析、写作“钱的千年兴衰史”,还在得出陈旧的老观点,其结果必然是理论似是而非、史料细而不确了。金菁等主流学者的对新理论的麻木和自身的落伍使得我不能不对《钱的千年兴衰史》作个评论。

一、理论似是而非

但凡叙述历史、评论历史、写作专著必须以一定的理论作为指导,如果理论基础正确,那么就有可能得出正确结论,如果理论基础错误,那么其结论基本上可以说是不可能正确了。

人们研究历史主要是为了从历史事实中揭示出内在的规律,以指导现实,如果得出的理论结论是错误的话,那研究历史的意义就要大打折扣。而《钱的千年兴衰史》的理论基础和得出的理论结论恰恰是似是而非的。

(一)钱和货币是同一种东西

該书的基础理论同时也是理论结论之一,就是认为钱和货币不是同一种东西,而是不同的两种东西。金菁认为:钱是钱,货币是货币。黄金是钱,不是货币,纸币是货币(钱的替代品),不是钱。在年到年8月15日布雷顿森林系统存在的26年里,黄金是钱,美元以及英镑、法郎、马克、里拉等等是货币,或者叫钱的替代品,不是钱。今天的美元、欧元、英镑、日元、人民币等等只是货币,或者叫钱的替代品,不是钱。

該书在前言里说“过去几十年里,人人都在忙于挣钱,好像积累物质财富就等同于挣越来越多的钞票。而钞票和钱是一回事吗?”(該书前言第1页),在这里,金菁明确提出钞票(即今天的人民币)和钱不是一回事的论点,换句话说就是“人民币不是钱”。

該书在“第一章用什么衡量我们的财富?”里开篇第1句就是“所谓钱的保值增值就是要使它的购买力不因时间的推移和地域的改变而受到损失”(該书正文第1页)对什么是钱提出了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保值增值”,如果达不到这个标准,就不是钱。該书在例举了以美元和黄金计价的原油价格;以美元、黄金和道琼斯工业指数计价的美国居民房价指数;以比索、黄金和梅瓦尔工业指数计价的阿根廷居民房价定基指数;以人民币和黄金计价的中国蔬菜价格定基指数之后,说“可能有人会问,难道黄金这个作为交换媒介已经几乎被忘却的商品,无论从价值的保值上还是产量上和纸币都有这么大的差别吗?说到底,这就是钱和钱的替代品的区别。”(該书正文第6页)在这里,金菁明确回答钱和钱的替代品是两种东西。該书“第二章什么才有资格被称为钱”、“第三章钱的替代品”、“第十章从美金到美元”、“第十二章货币体系的轮回?”贯穿全书的理论基础或者说结论就是钱和货币是两种东西,黄金才是钱,其它的纸币、货币统统都不是钱。

我要说明的是:钱和货币是一种东西,无论从理论上讲还是从实践上讲,钱和货币都是一回事,钱就是货币,货币就是钱。它们的区别仅仅是语言词汇上的区别。就和“华夏”“神州”“中华”“中国”是一回事,但在语言表述上不一样是同理的。

在中国,“货币”这个经济现象、这个词出现比“钱”要早的多,中国最早的货币是贝壳,河南殷墟妇好墓出土的贝壳是目前发现的最早货币实物。陕西出土的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何尊上的铭文有“何赐贝卅朋,用作公宝尊彝”,是最确凿的把贝壳作为货币的记载。这表明至少是殷商时代、西周早期,贝壳是当时的货币。“钱”是在用黄铜铸成货币之后才出现的现象,就目前出土的文物来看,最早是把黄铜铸成贝壳模样当成货币流通,后来铸成铲、刀、環轮的模样当成货币流通,反映在语言文字上叫“钱”,所以它带有金字旁。大约是在西周后期出现,到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是普遍现象,当时的赵国、魏国、韩国一带流通铲币,齐国、燕国一带流通刀币,秦国一带流通環钱,楚国一带流通蟻鼻钱。到公元前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统一了货币,《史记》说“虞夏之币,金为三品,或黄,或白,或赤。或钱,或布,或刀,或龟贝。及至秦,中一国之币为二等,黄金以镒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从秦朝以后,中国流通的只有外圆内方的環钱,而铲币、刀币和蟻鼻钱统统都退出了流通,不再是钱了。铜钱在我国流通约两千多年,年铸成的“宣统通宝”,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种铜钱。自从“钱”这个词出现之后,它就代表货币的意思,是“货币”的通俗说法。

货币的表现形式很多,仅仅是本位币就有贝壳、獠牙、羽毛、布帛、盐、粮食、棉花、鸦片、金块、银锭、金币、银币、铜钱、纸币等等,流通币还有飞钱、交子、钞票、汇票、支票、银行劵、纸币、银行卡、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xianga.com/sxjb/83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