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哪家最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若有错漏,欢迎大家留言指出~
鞠躬感谢!
第1-8课讲记
可以在后台回复:善生经
也可以点击“阅读原文”获取
佛说善生经
索达吉堪布传讲
第九课
课前先说几件事。第一件事,明天、后天没有课,下周一、周二讲《维摩诘经》,周三讲《善生经》。下下周讲《维摩诘经》、《善生经》和《宝性论》(大家鼓掌)。刚开始传讲时,不那么热情欢迎倒也无妨,但我希望课程进行到中间时,不要出现断传承的情况(众笑),应该不会吧,在座的各位应该都可以圆满。这是下几周的课程安排。
《善生经》可能还需一两周才讲完,现在还不确定后面部分到底需要讲几堂课,看当时的情况和心态吧。如果想讲得快一点,很快就读完了,如果想讲得慢一点,一个内容就要讲很长时间,这与讲者的心态有密切关系。
后天就是星期天了,一般学院的很多法师周六都有课,星期天如果没有其他事情,大家就尽量休息。医院、商店外,星期天大家都会稍微放松一下。我也想星期天尽量不安排开会,很多事就暂时放下来。但往往我的事情在星期天特别多,全部挤在一起了。所以希望大家,包括城市里学佛的人,周日可以稍微轻松一点。
因为从周一开始,大家又要继续投入到忙碌的上班或学习中,这样调节一下,会更加精力充沛。但个别道友的学习却主要是放在星期天,这种精神非常了不起。但有时也无可奈何,平时你们工作和生活两手都要抓,只有空出星期天的时间才能学修佛法。我们这里稍有不同,希望各部门的负责人若无特殊情况,周日稍微给大家留点较为宽松的时间。这是第一件事情。
第二件事情(上师举起一本书),这是英文版的《不忘》,法王如意宝的教言(众鼓掌),这本书最近正式出版了,前面内容是法王如意宝曾讲过的《无常道歌·天鼓妙音》、《祈祷上师加持日光》、《瑜伽欢乐道歌》、《生生世世摄受文》、《愿海精髓》,当中几篇是藏文和英文对照版的。之前有本《不离》,本来想翻译去年出版的一本藏文的法王如意宝的教言,就是法王纪念法会发给大家的,但没来得及,如果有机会也准备翻译出来,名字取什么好呢?《不忘》、《不离》还有个不什么的,暂时没想好,不弃不离……(上师笑)。
若想通过英文来了解法王的教言,可以参考一下这本《不忘》。其实,大家通过各种不同的语言和文字来了解佛法,也是很有意义的。尤其是在面对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的群体时,若能用当地人自己的文字和语言来进行传讲,更能切合他们的根基和意乐,这也是我们后学者对上师的恩德的一种报答,对佛法的一种弘扬。
还有一件事,刚好忘了。就不讲了,我们继续讲课。
昨天讲到六个方向中的东方,关于如何处理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其道理已经讲完。今天开始讲师生之间的关系,按照佛教的观点来进行阐释,在此是六个方向当中南方的礼拜处。
在人生当中,老师是非常关键的,作为学生,在老师面前学习知识,应怎样对待老师呢?怎样恭敬、承侍老师呢?作为佛教徒,上师和弟子之间的关系应该如何相处呢?对于非佛教徒,也可以研究、观察佛教的这种师生关系。同样,在佛教中,做好学生有要求,做好老师也有条件,如学过的《大圆满前行》、《大圆满心性休息》,还有很多我们曾引用教证的经典,如《功德藏》、《如意宝藏》等,对老师和上师的法相都有诸多要求,世间的老师、显宗的师父、密宗的上师,每一个都有各自严格的标准。
对学生和弟子来讲,同样有要求,好学生的条件和法相是什么呢?不好的学生有哪些表现?这些道理都讲得特别清楚明白。因此作为佛教徒,应该懂得其中的道理,否则,有些人仅凭口头上说自己是佛教徒,实际上却对佛教教义一窍不通,这是令人非常遗憾的。所以,大家要有长期学习、持之以恒的态度,如果每天能对个别教义和道理深入研究并掌握,这样,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般地积累知识,最后就像一滴水融入辽阔无垠的大海一样,自己也会逐渐成为智者。
善生,弟子敬奉师长,复有五事。一者给侍所须;二者礼敬供养;三者尊重戴仰;四者师有教敕,敬顺无违;五者从师闻法,善持不忘。
佛陀告诉善生说:“作为弟子,敬奉师长,也有五种事。”哪五种呢?
一者给侍所须。在老师面前,用自己的身体进行承侍,老师需要什么就做什么,力所能及地做一些服务。
比如说帮老师提水、做饭,藏地学生经常帮老师提东西、劈柴、挖地、种草等。佛教中讲,上等的供养是法供养;中等的供养是承侍供养,即用自己的身体来做事;下等供养为财供养。这里的“给侍所须”是第二种承侍供养,承侍的所须就是无论老师需要什么,自己都会满心欢喜地去做。而不是老师让你做什么,你从来都是漠不关心、不理不睬,这样确实不太好。
二者礼敬供养。这相当于是财供养。老师是智慧的源泉和传送者,对于我们有无与伦比的恩德,作为弟子,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理当尽力供养老师。
现代社会,完全丢掉了古代的尊师传统。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社会,无论是公办教育还是私立学校,老师上课得到工资薪酬,学生上学交纳学费,以交学费来代替供养,当然这也无可厚非,大家也觉得理所当然。还有一种传播知识的情形,就是最近几年兴起的网课(网上授课),有人说应该免费,但估计很难做到。因为无论是世间的老师,还是佛教的发心人员,他们也需要维持自己基本的生存问题,除非他自己财力雄厚、资源丰富,否则,要想长久继续下去,在现实中并不可行,所以适当的收费应该是合理的。
当然有些佛教的免费课程与这完全不同,因为这些志愿者有共同的信仰,完全可以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现在佛教有些免费的结缘课程或公益项目,经常需要很多志愿人员,如果能长期发心自然很好,但不少人不一定能“不改初心”,即使你因发心是好的,但体发心和果发心呢?长期下去也很难坚持。
有时,包括传播文化的工具如书籍等,都需要有一个合适的运转机制,只有这样,这种文化才能长期延续下去,否则,只是偶尔的免费,在很多场合大家也是不容易接受的。尤其在西方的一些群体中,一说免费,他们往往就比较担心:“哇,这个为什么免费?这些免费项目,会不会带有一些广告的内容在里面,或者有其他的目的性,为了某些人获得名声或间接获取其他一些无形的财富?”
因此供养确实是很有必要的,尤其在这个到处充斥着高消费文化、物质主义至上的现代社会中,全部依赖免费也不一定合乎时宜。但作为学生,不管你智慧的源泉是来自于老师或母校,有时候也应该适当关心一下。在西方,有些人功成名就、飞黄腾达之后,会到他原来就读过的学校进行捐助,如捐一栋楼或做其他慈善项目。这些名人都对母校及老师有一种由衷地怀恋、感恩之情——这是我的母校,是我曾经学习过的地方。
佛教也是如此。比如你在一个佛学院或寺院中出家,一旦你后来威名赫赫、能力超群,不仅在教义传播方面不能忘记自己的传承,同时从资源上面,若有一定的因缘,也要时常关照自己的寺院。否则,就像有些佛教徒,自己财物或智慧完全来源于某个佛学院或寺院,就如一只小鸟,羽翼稚嫩时,所有的一切都依赖于“老巢”,现在长大了,羽翼丰满、翱翔蓝天之后,却再也不回头了,这种人从人品和良心上讲,也值得大家深思。
希望在座的各位(包括今天在座的法师们),你曾经在某个道场求学,对这些道场也应该有一种感恩之心。我看到包括香港在内的有些学校,里面很多大楼都是某某名人捐助的。后来了解到,原来他在这所艺术学校或这个中文系读过书。世间人都有如是的感恩之心,何况我们佛教徒呢?这是从财富方面讲的,其它方面也可以思考。这是对老师的礼敬供养。
三者尊重戴仰。这是从自己的行为方面讲,应该对老师恭敬、爱戴、信仰。而不是认为:老师只是我获取知识的工具,和我完全平起平坐,没有任何区别。众所周知,知识的传递应该有一个缘起。
以前有一位大德叫果仓巴,他说:上师是传授知识中最好的缘起。这里有一种缘起法。如果你对上师、对老师特别恭敬,他相续中的知识会自然而然地迁移到你的心中。如果你对老师一开始就嗤之以鼻、讨厌,甚至经常产生邪见,毫无敬仰之心,而希望他能传递给你智慧——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我们在《功德藏》里面也讲到,有的人把上师看作獐子一样,把他的法看作麝香,这种人叫做四种颠倒,大家应该还记得。所以,只是获取老师相续中的知识,而对老师这个人不认可,甚至背后经常说他的坏话,老师的知识对这种人的相续是没有任何利益的。
在我们藏传佛教中,老师和学生之间有一种爱:老师是非常爱学生的,会把自己拥有的知识,毫无保留地全部传授给学生;而学生呢,哪怕是提到老师的名字,都是非常地敬仰。
我觉得自己对上师们是很有恭敬心的。但是我看到另外一个堪布,只要有人提到他上师名字的时候,眼泪马上就下来了,每次都是如此。后来我就注意了,一般跟他说话时,什么都可以说,就是不能提他上师的名字,否则他又会哭很长时间(众笑),那样很多事情就说不下去了。刚开始我不知道,为什么他每次都在哭?后来明白了,只要一提到他上师名字的时候,他就会自然而然地流泪,好像眼泪已经等在他的眼眶里面,一下子就呜呜地出来了,一滴一滴的……所以,如果拥有这样的一种对上师的感恩心,就会有一种特别的自然而然的尊重心,这样的话,他也能得到真实的利益。
四者师有教敕,敬顺无违。就是对于老师或者上师的任何教言或教诲,我们都要非常恭敬地随顺和实行,而不会有丝毫的违背,这就是我们经常讲的依教奉行。
世间所谓的弟子,在《释氏要览》里有相关的教言。《释氏要览》是汉地大德释道诚编辑的,里面主要是印度很多佛教的教言。书中说:“学在我后,名之弟;解从我生,名之子。”“弟子”是什么样的呢?从知识和学习方面来讲,老师的知识是丰富的,所谓的“子”,从智慧的产生层面来讲学生相当于他的生子。所以真正的学生,或者说是弟子,对老师或上师所讲到的教言要尽心尽力听从,听从之后不能违背,按照老师的语言去执行,这样对自己是非常有利的。
五者从师闻法,善持不忘。这是最后一则,就是从老师那里得到的任何世间法和出世间法,要一字不漏地记录下来,如果自己记性好,要全部记在心里面。
以前印度的很多阿罗汉和大德,把佛陀的教言全部都记录下来,后来有些大德也把自己根本上师的教诲,一个字都不会流失地全部记录下来了。我们现在也有很多,如《大圆满前行》(普贤上师言教)、《前行备忘录》等很多上师的笔录,都是按上师所讲的全部都记录下来。
作为一名弟子应该把上师哪怕一个玩笑都记录下来,以后自己在弘扬正法和知识的时候,可以说:“我的某位上师在宣讲的时候,当时他的表情是什么样,整个所讲到的内容是什么样。”全部都会讲出来。
“从师闻法,善持不忘”,这是很重要的。我们在座的都是热爱知识和学习的人,应当尽量把前辈大德和传承上师的教言记录下来。这样记录下来,也许现在就对自己是有用的。如果暂时不能用,将来再过10年、20年,自己在有生之年当中也会用上的,这个我觉得是非常有用的。
因此作为弟子应该“从师闻法,善持不忘”。这是弟子的法相第五条当中最后一个,也是很重要的,自己应该很好地去行持。
以上是弟子敬奉师长的五条方法。那么,我个人在依止上师的过程当中是如何行持的呢?这里也做个反思总结:
第一个“给侍所须”方面,我也是尽心尽力地承侍上师,不管怎么样,多少年来还是身体力行做了一些。
第二个“礼敬供养”方面,我刚刚依止上师的时候,自己也没有这方面的资源和资具,到后来稍微有一些的时候,也是不遗余力,无有任何吝啬。
第三个“尊重戴仰”方面,应该对上师没有产生什么邪见,既没有闹得不愉快,也没有破坏一些大的缘起。当然有些时候是挨过批评的,不过也算不上是真正的批评吧,我也在课堂上说过,就是因为留胡子。我以前留胡子的时候,慈诚罗珠堪布也留有一点胡子(众笑)。因为年轻的时候都有点好奇心,有时候自己特意修理一下,觉得好看。后来上师显得不高兴了,我就不敢再留胡子了。
不知道我们这边的、昨天我说的那些人现在有没有胡子了?(众笑)没有了是吧?(上师笑,众笑)昨天看到有三个人,但现在一个人也没有了(上师转向右方向下看),没有了是吧?(众笑)我看你有没有?(上师笑,众笑)
第四个“师有教敕,敬顺无违”方面,做得也还可以吧,上师所说的这些都尽量依教奉行。
第五个“从师闻法,善持不忘”方面,也不敢说是善持不忘,但还是努力的,虽然有时候还是比较遗憾,当时很多事情没有记录下来。因为那个时候各方面的条件都比较落后,没有什么设备,现在我们就把上师们的重要事迹都记录了。
好像人就是这样,上师们圆寂了之后,弟子们才意识到上师们的事迹很重要,那个时候才赶紧去找磁带找录音,但能找到的就不多了。昨天我在家找到了一些法王以前去弘法的磁带,但是现在找不到能放那种磁带的机器了,因为是过去那种特别大的录像带,想找到配套的机器很难,所以有时候人做事是有点难尽如人意的。
以上是我们作为学生或者作为弟子敬奉师长应该具备的五种条件。
善生,夫为弟子,当以此五法敬事师长。师长复以五事敬视弟子。云何为五,一者顺法调御;二者诲其未闻;三者随其所问令善解义;四者示其善友;五者尽以所知诲授不吝。善生,弟子于师长敬顺恭奉,则彼方安隐,无有忧畏。
接下来佛告诉善生,师长复以五事敬视弟子,就是从师长的角度看,也有五种法对待弟子或者学生。其实学生和老师双方都是有责任的,并不是说学生就有个《学生守则》,而老师则不受任何约束,什么事都可以做,那也是不合理的。这五种法是什么呢?
一者顺法调御。老师应该按照真正的法的意义,随顺法义去教导学生。而不是依靠自己的分别念,或者自己什么也不懂而胡言乱语,不是这样的,应该是如理如法的,按照世间法和佛法的规则对学生进行调教和宣讲。
世间当中经常也讲“传道、授业、解惑”。作为老师,首先是做人的传道,也就是为人处世的行为规则;然后是授业,就是现在所说的知识,不管是世间的还是出世间的;还有就是解惑,就是解除学生心里的疑惑。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每个学生的情况是不相同的。
我们现在有些学校,知识好像就是老师在黑板前给你简单地讲一下,然后好像就没有了,从此之后老师也不会再关心学生们的人品、性情到底如何,更不会关心学生们的困难和痛苦,学生们有疑问也是不闻不问。所以作为一个真正的老师特别重要,应该是弟子心中的依怙。
作为学生,来到世界很多事情茫然不知,迷惑不解的情况很常见。佛教团体也有这样的现象,初学者问问题特别多,但是来到佛学院闻思五六年后,再让他提问题,只能听见连绵不断的:“嗡嘛呢叭美吽,嗡嘛呢叭美吽……”的声音了,这个时候,再也不会百思不解了。
从刚开始问题太多,到最后无问题可问,走两个极端都不太好。真正的佛教徒还是要在研究开发自已的智慧上有一些创意。不同国家的孩子在家父母会问不同的问题,例如伊斯兰国家的孩子,父母会问:“你今天问到问题了没有?”日本父母会问:“你今天给别人添麻烦了没有?”有些国家的父母会问:“作业做完了没有?考了多少分?”得分虽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应从小培养问问题的习惯。像西方的一些学校如果不提问,就得不到学分。而中国有些地方的孩子从小被灌输提问题很丢脸,会被说:这个人分别念很重等。
其实这些都没什么,初学者都如此。我晚上看到很多道友都在互相提问,在开放的环境中,甚至有些辩论。虽然听起来有点像吵架,倒也气氛融洽。总而言之,对于重要的问题互相探讨,如萨迦班智达所说:“两个智者聚集在一起,会增长更多的智慧。”
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在开放的心态当中,互相交流与交谈是不可或缺的。密法班的有些道友认为:相互之间不允许交流。我并未如此要求,私下交流还是可以的,但个别辅导除外。我们可以相互提问、交流,尤其在法师辅导的时候,提问和回答都很重要。当然回答问题时,懂就如实回答,如果不懂却故意用一些专业术语蒙混过关,这不太合理。
一般作为老师,一定要可以解惑——即能够遣除别人相续当中的疑惑,最终使他们对正法与真理产生新的认识,这是作为老师非常重要的职责——即顺法调御,这是第一者。
二者诲其未闻。给学生教诲的内容,应是他以前从来没有听闻过的。如果天天都讲同一个故事与教证,时间一久,大家会心生疲厌:“怎么他又讲拉……”像我因为上了年纪,有些时候有点糊涂,昨天与今天都强调同一样东西,也担心你们可能会厌烦,但有时对一些比较关心的事情会不断重复——像生活佛教,其实我这是故意而为。因为有些理念,说一次可能记忆不牢,需再三地加深印象,大家才能记得住。
因此,作为老师,应该给别人传达比较新的知识,尤其是当今时代,老师确实需要不断地学习、充电与磨练,以前可能是老师讲什么学生都会听受。但如今的网络时代有所不同,如果老师不爱学习,而学生的学习面较老师广,如此一来,老师上课时什么都不懂,学生却反倒提前备好了课,最后老师就会比较丢脸。所以,作为老师,应尽量在每一堂课都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新的知识。
我有时讲课都会尽量提前翻看一些书籍,包括以前用过的教证与没用过的故事,会尽量将佛教的思想与世间的道理,通过讲授让大家有一些新的感觉,以此得到收获。否则如果听者什么都得不到,在佛教中也是不允许的。
以前印度有一个裸体外道叫做尼犍子,无论辩论抑或修行方面都很不错。因此到处宣扬“无论谁和我辩论,我都可以胜出。”很多佛教徒比较害怕和他辩论,有一次舍利子与他进行辩论,按照舍利子的智慧想要胜利很简单,但他考虑到:如果短短的时间当中把尼犍子打败了,可能他面子上过不去,不一定能度化到他。因此他们辩论了六七天,最后把尼犍子打败了。
按照印度的规矩尼犍子应该皈依佛教,舍利子身体比较矮,长相也不怎么样,因此裸体外道不愿在他面前皈依。巴陀难在舍利子旁边,身体和长相都不错。他心里想:舍利子智慧不错,巴陀难的智慧可能更不错,并且长相也特别好,后来就在他面前出家了。尼犍子出家后过了一段时间有很多很多的问题,虽然巴陀难出家十年了,但是一个也答不上来。这时候尼犍子开始轻贱佛教说:“这个佛教徒这么笨,出家这么多年还不如我们外道。”后来这件事情传到佛陀那里,佛陀要求出家僧众:具足法相才可以摄受弟子。
有些人好像学历不高,智慧也不怎样,但是一离开佛学院就迫不及待地急着摄受弟子。刚开始由于自身的长相和辩才都还比较不错,还真的摄受到了弟子,但是作为师父面对弟子的提问却总是一问三不知。因此有的“师父”恼羞成怒而训斥弟子:“我是你的师父,作为弟子不能随便问师父问题,以后不准向我问问题!”
这种“弟子不能向师父提问”的说法是不对的。佛陀也曾开示过,如果某人自身学历、智慧等各方面不足,就不要轻易摄受弟子。我们再三强调上师要具足法相才可以摄受弟子,包括摄受皈依弟子也是如此。作为老师,至少要有一定的知识可以传授给学生。
尤其是现在这个时代中,学生没有兴趣学习“没有用”的知识。有时候我们讲历史、哲学等玄妙的东西,只有极少数人能欣然接受,大多数世间人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