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线」是创业邦推出的新栏目,立足医疗健康一线,捕捉行业内最新动态,致力于发现、报道那些已经或可能影响行业未来发展的人和事,并尝试从中洞察医疗健康领域的新趋势、新方向以及新的创投机会,以供参考。本篇是栏目的第19篇报道,enjoy~文
钟小玉编辑
刘岩头图来源
图虫投资圈有一说法,“金眼银牙铜骨头”,将市场空间和行业利润,一语道尽。眼科,作为专科中排名第一的“黄金赛道”,吸引着诸如高瓴资本、红杉中国、淡马锡等一长串一线投资基金,也造就了近亿市值的巨无霸——爱尔眼科,以及其创始人陈邦湖南首富的地位。眼科赛道,是民营资本和市场化作用于医疗领域的代表。也因其火热,资本和创业者裹挟其中,形成一个充满腥风血雨、人性交织的江湖。谁能再造下一个“爱尔眼科”?在这个江湖里,有人修成了坐标,有人修成了浮标。爱尔眼科的董事长陈邦,和达晨财智总裁肖冰一见如故——都是“湘军”,是个蛮重要的因素。年,陈邦接受达晨投资的万元,按两年后爱尔眼科登陆创业板的当日市值,达晨获利超30倍,也让后者一战成名。而在年,爱尔眼科以1.2亿元参与了达晨成立的基金,成为后者的LP。这个剃了光头,喜欢穿黑色衬衣的人,如今掌管着一家近亿市值的眼科连锁。陈邦在业内被视为“乐于合作”,合作的标志之一是,圈子有开放度,且舍得分享利益。从爱尔眼科的成长路径来看,陈邦给其造了很多个圈子,比如通过白内障免费普查等方式,积极参与到政府合作中,比如让国内外投资方济济一堂,比如通过并购基金在市场上“化敌为友”。成绩也相当显著。全国超家眼科机构,全年营收亿,毛利率近50%,净资产收益率(ROE)22.51%,是行业平均的近2倍——这是去年爱尔眼科的财报数据。围绕眼疾手术、视光服务、屈光项目等业务,爱尔眼科通过“参与-培育-收购”的并购路径,以及分级连锁模式,迅速成长为全球最大眼科服务集团,市值在10年间暴涨了30倍。成为股东的“心头好”之外,在二级市场上,爱尔眼科也受到一线基金的追捧。据公开信息,高瓴资本曾于年以接近市价,约70倍市盈率(P/E),认购了爱尔眼科10.26亿元的定增股份,又于年联合淡马锡,以股权转让的方式承接了爱尔眼科18.56亿元的股份。数据来源:睿兽分析,创业邦制图这一定程度得益于眼科赛道的市场潜力。眼科赛道为何会成香饽饽呢?“金眼科,银牙科”,首先就体现在利润率上。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数据,眼科净利润13%,约为专科平均净利率的2倍,居于各专科的利润率之首。其次用户基数大。据FrostSullivan测算,近年来民营眼科年复合增长率近20%,已超千亿市场规模,且未见天花板。白内障、青光眼这类疾病都是刚需,年我国白内障患者超1.3亿,在80岁人群中发病率70%-80%,促进了耗材如人工晶状体的细分赛道,以及落地到线下医疗机构的诊疗服务赛道。而我国近视人群近6亿,催生了诸如近视矫正和防控等消费型需求。随着老龄化,以及消费观念的改善,眼科市场将不断有增量需求。相比TMT,医疗没有那么大的爆发性,而眼科服务在医疗领域中,因为同时连接医疗和消费需求,又是与TMT最有共通性的赛道之一。这也使得眼科赛道具备持续的吸引力。在服务方向,诞生了近亿市值的爱尔眼科,即便如此,市场占有率仍不到10%,其董事长陈邦还喊出“二次创业,再战十年”的口号;器械方向,有爱尔康等巨头,且伴随国产替代趋势和集中采购的政策影响,创业公司正在迎来快速做大的机会;而创新药,则有做全球市场的潜力。眼科赛道各细分领域龙头/市值,创业邦制图身处其中的无论是资本还是创业者,都相信眼科赛道的市场空间,还能容纳不止一家百亿美金的公司。但谁能最终跑出来呢?突如其来的“过山车”虽然已经做到北京最大的眼科集团,美尔目眼科的创始人叶子隆,仍感觉遗憾。作为国内公认的白内障“四把快刀”之一,叶子隆于年便从同仁眼科出来创业,如今旗下8家医院,并于今年6月份获得光正集团的战略投资。确切的说,风开始刮是从年开始的。伴随国家鼓励社会办医等政策的推出,医院数量开始增长,到年时医院医院,达到家,此后数量差距持续扩大。医院,从年的72家猛增到年的家,增长近10倍。医院尤其增长迅猛?医院的竞争对手,医院,而是其他民营连锁,这是浩悦资本的观点。相比诸如心血管、神经等专科,医院是边缘科室,且服务项目局限,这就给医院留下了改善体验的缺口。而且医院,在营销机制上更加灵活,管理体系上也能有更大的用武之地。美尔目叶子隆向创业邦回忆,那段时期其实自己的公司正处于风口上。第一追的人多,第二估值高。尽管美尔目于年接受了约印医疗基金投的第一笔资,开始集团化运营,但叶子隆复盘,“我们只融了一轮,没有大比例地连续融资。这是个失误。”医院改制并购的契机,以及大量资金从房地产市场转向大健康产业,医疗服务市场于年前后迎来一波资本的热潮。民间医院,通过运营、托管、供应链集采等方式,攫取可观的利润。所谓风口,一定是有大玩家作为注脚的。这当中出现了诸如华润医疗、中信医疗等国有控股的资本玩家,也有凤凰医疗(后被华润医疗合并)、海航医疗(已破产重组)这样的民营医疗集团。有亲历此时期的创业者回忆,当时海航集团动用几十个亿,专门成立海航医疗,医院的院长、著名眼科专家韩德明做董事长,名噪一时。据普华永道发布的报告数据,年至年,医院共发生并购交易起,披露交易金额近亿元。华盖资本路宇认为,从资本的角度,眼科也很适合民营资本进入。因为眼科的市场化做的比较好,用户接受程度高,而且投资额度也不大。“医院两三千万也可以搞上来一个,医院,张床,0张床,可能投资额就要涉及到几个亿了。”医院形态,品牌连锁能够加大用户认知,使复制成为可能。丹麓资本梁桥认为,医院连锁具备相对高的可复制性,跟设备没那么复杂,以及对医生的要求没那么高有关,类似早期体检连锁的发展轨迹。“运营能力强的,可能数据就比较好。”水涨而船高。医院,成为这次热潮中的火热标的,加上爱尔眼科的示范效应,以及资本对下一个爱尔眼科的期待,创业者的估值预期也被拉高。一位非一线基金的投资人略感无奈,“有几百家店的那种,市场已经在那了,也不是我们能投得起。而有些医疗服务项目,可能就做了一两家,估值已经不便宜了。”华盖资本路宇记得,年看上北京的医院连锁,盯了挺久,也谈得比较深入了。但思来想去,他还是决定把尽调团队撤回。这家公司创始人的报价,比路宇的预期高了一倍左右。而且还有几家专业投医疗的基金,同时在做尽调。在对方的几经催促之下,由于估值商量无果,路宇按下了暂停键。“当时我们尽调团队还没撤,人家已经快签约了。”但从现在来看,行业的过山车,来的很快。国内新医改大背景下,医院的利润受到挤压。年资管新规的出台,让资本瞬间进入寒冬,也冻死了一大批公司。年年底,医院开始卖资产包。包括大型PE机构中信产业基金,医院资产,单独转让和打包的方式皆有。尽管后来值得玩味的是,中信产业基金协助爱尔眼科,收购其体系外的26家“爱尔系”医院,于年10月正式成为爱尔眼科的战略投资人。“特别反差。”有一医院,拿过资料,“不是一地鸡毛,一地鸡骨头肯定是有的。”在他看来,医院上市以后,在二级市场的表现普遍不太好,最主要的是上市都赚不着钱,资本开始更加谨慎。而医疗机构本身由于服务链条太长,管理复杂度高。“这也是很多大型地产公司现在在抛售,包括药厂在抛售医疗服务资产的一个比较大的原因,就是玩不转。”这场寒冬,加速市场洗牌的同时,也考验着身处其中的每一位创业者。处于快速扩张的美尔目,按正常的融资节奏,钱应该是能到账的。但当时资本处于恐慌状态,基金也“自身难保”。叶子隆回忆,年下半年见了至少五十家投资机构,有些时候,白天几乎每个小时都在见投资人。状况也频出,有一次协议都签了,还是排他条款,结果到最后关头对方变卦,直接耽误了三个月。资金周转不开,企业面临至暗时刻。最难的时候,医院,这样还能再撑几个月,自己的房产也都做了抵押。“你知道什么叫求爷爷告奶奶,我们融资在谈的时候,还得装作谈笑风生的样子,还要装作大企业家应有的风度,还要告诉别人我们企业多有前途。”如今,美尔目接受光正集团入股,这位在眼科赛道扎根了17年的创业者,证明了公司的生命力。眼科服务市场经历的过山车,是资本环境与市场化冲击的必然结果。而在市场趋于理性后,部分资本涌向了眼科产品方向,也一定程度刺激着赛道其他细分领域的发展。睿盟希资本是年进入眼科赛道,第一支基金是美元基金。专注视觉科学,出于差异化定位的考虑,主要投产品端。睿盟希的创始人Rechel明显感觉到水温上升,是在年下半年。“突然间来跟我们交流的基金就很多了,之前其实我们有一点特立独行的,甚至我出去募资的时候,别人都会说,眼科是啥,卖眼镜吗?”高估还是低估?据西安普乐的员工杨洋回忆,公司创始人是在年看准国产人工晶状体的市场空白,花10个亿买了专利成立的公司。后来创始人离开另起炉灶,投资人接盘。产品上市后,这当中的利润有多大呢?杨洋提到,材料成本不到10块钱,医院-元,即使算上其他成本,利润也能达30%以上,医院再加价到元左右卖给患者。但行业也很烧钱,比如研发需要的钻石车床设备,多万一台,人工晶状体属于第三类医疗器械,从研发到临床一般五到八年,验证了稳定性,拿到国家的注册号,才能开始生产。资金吃紧很正常,杨洋觉得最明显的体现就是,工资不按时发了。但他留意到,老板今年时常带人来公司参观,可能与产品开始做临床实验有关系。一位被招募的白内障患者,做了手术后形容,“眼睛里像安了个灯泡。”这多少给杨洋带来了成就感,但他清楚下一步等待他的是什么,“之后公司被收购的可能性是%,产品太单一了,而且老板的目的就是要卖掉公司。”易凯资本吴优跟创业邦分享一个观察是,眼科领域的创业者,存在“两边倒”的特点。一类被高估,一类被低估。懂资本的创业者,要的价格可能会比较高,但还是要回来看产品如何。如果产品好的同时懂资本,这就是优势。如果产品不够好的话,懂资本就是个劣势。吴优认为,“投资人挣的就是低买高卖的钱,如果创业者本身价格要的高,产品又不好,那空间就会很小。”被低估的创业者,则是大部分存在于科研机构,解决了一些核心的科学问题,但没有成果转化。吴优回忆,聊过的一家光机所,曾有过非常好的眼底检查设备,在技术上存在突破,眼科医生看过当时留的片子后,也评价很高。“但他们不知道临床的价值,那台机器就被拆了。”对于赛道中创业者的风格,从业者刘业强也深有感触。他曾供职于一家做生物材料的公司,产品主要应用于青光眼。在器械领域待的十年里,他换了三任老板,第一任老板是科学家,产品有创新,但思维方式是——“市场还没发展到运用我们技术的时候”。但刘业强觉得,公司的技术其实已经远远脱离市场了。而后两任老板,则对市场过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