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大学活法第五章读后感

《活法》第五章讲的内容比前几章要更趋近于精神层面。按照通常的定义,哲学可分为世界观与方法论两部分,前几章在生活工作中如何实践上讲得比较多,可以认为是方法论;这一章则具有总结性质,归纳了从稻盛先生自己的观点出发,如何看待和理解这个世界乃至宇宙的存在,是为世界观。

按照他的观点,人生的过程受到了两个概念的支配。一是命运,认为是由超自然,主宰性力量而决定的,不受人的意志而改变;另一条则是因果,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所能决定并可以实施的,进而影响到未来人生走向。

命运由先天注定,为什么表现出现在这个样子,书中并未详述,当然我们可以推测作为佛教徒的稻盛先生,应该是相信佛家的轮回之说,比如前生的行为导致了后世的命运之类,不过在本书中这并不重要,仅仅是希望读者将已有的既定的命运,作为人生的背景而承认与接受,注意这里对命运的定义只是一个背景。在我看来,这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毕竟,抱怨生活的不公与所谓命运的注定,实际上是很多人逃避现实不如人意的简单方法,是一种朴素的但是不够有效的负面情绪宣泄口。而稻盛先生在行文中的侧重,想必大家都能清晰的看到,对命运本身的描述仅有寥寥数笔,大量的篇幅实际是在讲如何改变命运,也就是如何通过行善而顺应因果法则,从而改变自己命运的既定方向。在书中举了明代儒者袁了凡的例子,早早被神通者指明了一生命运,失去了努力的动力,直到被有大智慧的禅师所点化,才恍然大悟自己可以通过顺应因果法则行善积德,从而改天逆命,最终沿着这条道路获得了远比预言更好的人生。

打一个不十分贴切的比喻,命运如同一条蜿蜒的长河,人生就是一叶扁舟,随波逐流,而因果法则就是小船上的桨舵,在大的方向上或许无法操控(例如凡人总会走向死亡),但在大河之中凭借向善利他之举,总能使人生之舟趋向更加平顺安宁的地方,也即由善因终得善果。对于具体的个人而言,因果法则的效力总要强于命运本身的力量,这就为我们如何趋利避害提供了行动指南。虽然因果法则一直都在起作用,但最终应在实际中并不是随时结算的,而是在一定时间之后才会逐渐显现出来,因此稻盛先生在文中力劝读者,一定要对此坚信不疑,并保持定力,眼光要放到20到30年之久来看待,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等式可以认为是完全成立。虽然这一俗语深入人心,但其实很多人抱有怀疑的态度。其实从逻辑的角度出发来考虑,这样的事情也可以得到解释,为什么这么说呢?人是社会性动物,一生之中大部分的活动都是在与其他人打交道,如果在行事中真诚的积善利他,长期而言必然会为他人所熟知,并在自己的交际圈中获得很高的评价,更强大的是还能提升与自己相接触的人群的整体思维方式,使之更趋向于向善,于是相应的在他人向自己施加的行为中,也就理所当然的会获得更多的善待与帮助,这是完全成立的清晰逻辑。现代社会由于信息的高度发达,即使身处不同地方的不同群体,总体的道德观念与习俗也是在逐渐趋近,因此可以说,这是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世真理。

因果法则这个概念本身是从佛教思想中引入中国文化的。与古代儒家或道家思想所不同,稻盛先生虔信这个宇宙是有价值判断的(这一点上,传统儒家推崇的理念是偏重于秩序化的礼教和符合礼教的个人修养,道家所推崇的则是天地无善无恶的自然法则,所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即向善的行为与思想符合宇宙本源,相反向恶的行为与思想则为宇宙从根源上不容。在后面的章节中,稻盛先生进一步从更宏观的角度阐述了这一思想,这里不再赘言,由其他同志接下来分享解读。

定性的说,这是一种典型的唯心主义的,带有浓厚宗教意味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是以上定义在这里并不带有褒贬意义,为什么人类的世界观人生观有那么巨大的差异,就是因为对于世界的本质和其最深层的规律,人类无法窥其全貌,至少在可预见的很久以后的未来,无法做到完全的彻底的正确的认识。那么评价不同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乃至于批判他人的整个哲学体系,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狂妄而谬误的(因为绝大部分人不具备这种理性批判的严谨思维和知识储备);更不用说这样的哲学体系是实实在在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指导了成千上万的人幸福、充实、卓有建树的生活着,这是亲眼所见无法否认的事实。所以吸取他人哲学体系中通过实践检验的优秀的方面,就应该是正确而理性的选择。

钦此

赞赏

长按







































北京白癜风治疗费用多少
北京治疗白癜风有哪些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eizhongcaozi.com/sxxs/27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