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给论文做个评级的话,那么本花最爱的论文就是「趋势综述」型的论文了,这类文章可以让我快速把握当下新闻界的主流观点和核心问题,帮助建立整体和宏观的认识。基于这样的宏观认知,就可以构建对于微观现象的理解,而这种理解,一方面可以作为微观现象的原因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预测微观现象的未来趋势。举个例子,在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论文中有个非常重要的宏观趋势,叫做:“新闻荒漠化”。在史安斌老师的论文中,所谓的新闻荒漠化主要是指地方新闻业的荒芜,导致部分话语权的丧失。基于这样的趋势,我们可以推测出这样的微观现象——部分话语权的丧失会导致新闻民主性的衰落,一旦新闻丧失了民主,则会威胁到西方的新闻自由与中国的舆论引导。因此,在美国出现了类似“推特治国”(其实这个概念背后可以分析的点太多了,比如美国总统与媒体的关系、社交媒体的总统人设等)这样的社交媒体无差别性公共空间,在中国也出现了“县级融媒体”的实践。这些微观现象,都是在应对“新闻荒漠化”这样的宏观趋势。而我们在看论文的时候,也需要用这样的思维,不断的去将所学与所读结合在一起,进行块状化的知识联想,而不是简单的作为一篇论文的笔记,就到此结束。那么,欢迎来到许久不见的论文自主研究中心,我是今日的研究员花花,今天的论文是史安斌教授的《年全球新闻业新趋势——基于六大热点话题的全球访谈》。史安斌教授真的是我男神,非常喜欢他的论文,又新又绕口又难读还不说人话,特有挑战性。年的新闻传媒业逐渐从假新闻带来的全球性震荡中走出来,业界和学界共同努力,积极应对由媒体生态和传播技术所带来的行业与社会变革,致力于形塑顺应智媒时代变局的新型新闻文化和传播模式。本文从“地方新闻与基层社群”“声控智媒与竖屏风潮”、“人工智能与区块链”、“隐私保护与信任重建”以及“新闻传播学科创新”等五大热点话题入手,对年全球新闻传播的发展前景和潜在趋势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期为国内同行提供镜鉴。▼全球传播地方媒体短视频AI数据安全▼
理解每个趋势,记录每个蓝色的语句
并且向上文举例的那样举一反三
年终岁末,美国《时代》周刊将年风云人物授予以沙特记者卡舒吉为代表的新闻记者群体,以表彰他们作为“真相守卫者”在全球范围内抗击腐败、揭示真相的勇气。之所以颁奖给新闻记者群体,“是因为他们敢于冒险追求真理,敢于追寻虽不完美但不可或缺的核心事实,更因为他们敢于直言不讳”。在情感压倒事的“后真相”充斥全球新闻舆论场的当下,作为“真相守卫者”的专业记者彰显了新闻业坚守社会责任的使命担当。除了专业记者,草根网民的力量也不容忽视。在年风起云涌的社会运动中,法国“黄马甲”和席卷全球的“米兔”(MeToo)最为引人注目,它们标志着世界进入了一个“后机制”(post-institutional)时代:传统媒体时代“沉默的大多数”借助于以社交网络和算法平台为代表的“智媒”,相互联结集聚力量,向积弊缠身的机构和体制表达愤懑,倒逼变革的发生。学界和业界应当重新想象和界定“后机制”时代新闻媒体的功能,由单纯依靠权威账号的信息发布,转向引导和促成机制与公众之间的理性对话。回顾年的全球新闻传媒业,一些标志性的事件对于未来的传播生态变迁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震惊世界的脸书“剑桥数据门”沉重打击了社交平台巨头的名声和信誉,再次将数据安全与个人隐私保护等问题置于公众面前,还可能加速社交平台的更新迭代。德国正式实施《社交媒体管理法》、欧盟出台《反虚假信息行为准则》(CPD)和“国际事实核查网”(IFCN)的建立为加强全球互联网治理和携手打击假新闻提供了新的契机。▼地方新闻业的陷落与重塑在从数字时代向智能时代过渡的过程中,传统新闻业江河日下的颓势并未出现显著改观,技术的飞速进步凸显了新闻业变革的迟滞。但如同传播学者詹姆斯·凯瑞所说,如果新闻和民主是公众对话的同义词,新闻业的危机只能反映出民主的危机。当前新闻业所面临的危机——无论是“后真相”还是“另类媒体”——都是整个社会民主危机的一个侧面。因此,新闻业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紧随技术发展的脚步,还需要创造全新的新闻文化和传播模式,以适应新的政治语境和社会生态。年以来,地方新闻业的“陷落”对于民主的影响深刻冲击了美国新闻业。学界和业界逐渐认识到,地方媒体与基层社区的密切联系是夯实民主政治的“压舱石”。地方新闻业的衰落导致民主政治的根基遭到侵蚀,大量的基层社群会沦为新闻报道的“盲区”,逐渐退化为“新闻荒漠”。据美国北卡大学发布的一项报告显示,全美仅有近一半的县保留了地方报纸,高达多个社群成为被媒体遗忘的“新闻荒漠”。在此背景下,基层社群会因为缺乏高质量的新闻报道和理性对话而走向分化甚至解体,对地方官员的监督也将不复存在。有鉴于此,地方新闻业能否在年走向复兴将成为全球新闻传播领域最令人期待的趋势之一。▼“解困新闻学”取代“冲突新闻学”地方新闻业的重要职责不仅在于提供新闻报道,更需要提供有价值的公共服务,帮助基层社区走出困境。一些小微初创媒体和非营利组织在这个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总的来看,地方媒体不再仅仅靠揭丑曝光吸引眼球和流量,而是着眼于解决社群矛盾和强化公共服务,这标志着“解困新闻学”(solution-basedjournalism)逐渐代替传统的“冲突新闻学”(conflict-basedjournalism)而成为智媒时代新闻理论与实践创新的主流趋势。从整体上看,新闻业“回归基层社群”和“回归公共服务”是欧美各国在应对年以来新一轮民主政治危机的解困之道。无论是从经费保障还是从机制建设来看,“公共服务”取代“市场营利”成为地方新闻业新的立足点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这也是在上世纪80年代兴盛一时的“公共新闻”传统在智媒时代的回归和再造。在信奉“媒体独立”的西方国家,政府部门、公共机构和非营利组织等多元主体参与复兴和扶持地方新闻业将成为年新闻传媒业的主要趋势之一。新闻业一方面需要治理近年来因资本逐利效应而导致的“新闻荒漠化”浪潮,另一方面则需要重新思考其在商业价值之外的社会责任。在高度个人化、原子化的西方社会,新闻理论和实践上出现的“集体主义”转向标志着学界和业界正在携手建立能够适应智媒时代变局的新型传媒生态。在这个过程中,“基层社群”与“公共服务”这两个关键词代表了学界和业界努力的目标与方向。▼音视频转向下的“竖屏风潮”年以来,互联网和社交平台正在经历一场大规模的“音视频转向”,由一个中心化的、以文本为核心的、由思想和理性驱动的“阅读网络”演化成为由影响力和情感主导的“收视/收听平台”。“音视频转向”这一趋势在年还将延续和深化,并且伴随着4G的全面普及和5G时代的来临而成为新闻传播的主流。“可视化新闻”、“短视频”“竖屏”和“智能音箱”是这一趋势的关键词。竖屏对于视频的意义绝不仅仅是把屏幕翻转90度,它所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视觉体验和叙事模式。如果说“雪崩”等可视化报道仍然遵循的是适应横屏的“水平(线性)叙事模式”,那么竖屏视频将需要另一种全新的“垂直叙事模式”,同时也会衍生出与之相应的“垂直营销模式”。这一颠覆性的变化将会使许多新闻从业者无所适从。为此,谷歌将于年进一步完善其AMP(加速移动页面)的开源项目,帮助新闻采编和广告营销从业者尽快跟上“竖屏转向”的步伐。▼人工智能下的深度假新闻年人工智能技术被广泛运用于追踪和识别虚假新闻。10月,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公布了可以识别虚假新闻来源和传播者政治偏见的AI系统。该系统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利用现有的信息来评估分析信息发布者的可信度,并将潜在的“误导性信息”(disinformation)筛选出来。一家名为“初稿”(FirstDraft)的初创企业则致力于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追踪和发掘社交媒体中的虚假新闻和误导性信息流动,通过提供数字田野调查、发布研究报告和开展数字媒介素养教育等方式帮助各国政府和民众抵御假新闻的攻势。令人欣慰的是,打击假新闻的全球性战役已拓展和深入到“全球南方”。年,尼日利亚、南非等非洲多国和印尼、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将进行大选,一些跨国非营利机构帮助当地媒体建立新闻核查机制,抵御假新闻对选举的消极影响。学界和业界已经着眼于年欧盟议会选举和年的美国大选,并力图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帮助脸书、谷歌等新媒体平台对选举期间的信息流动进行监控,避免重蹈年美国大选和英国“脱欧”公投的覆辙。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的“双刃剑”效应也在逐渐显现。研究者发现,AI系统通过不断的自我学习,可以改变影像中物体的运动轨迹或者重塑人物形象,其伪造或操控影像的能力在不断提升。这类“深度假新闻”(deepfakes)当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案例是年11月,白宫因CNN资深记者阿科斯塔(JimAcosta)在总统新闻发布会上拒绝交回话筒并攻击实习生,取消了他的通行证。事后许多人提出质疑,白宫公布的视频经过了“技术处理”,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生成了“深度假新闻”,使得阿科斯塔的动作显得更为粗暴和富于攻击性。从总体来看,人工智能技术一方面被用于打击假新闻,它在另一群人手中却成了制造“深度假新闻”的工具。这种“双刃剑”效应为人工智能技术运用于新闻业的前景增添了新的不确定性。▼技术的去魅与冷思考在经历了近几年智媒传播技术的狂飙突进后,年,学界和业界将会对盛极一时的“技术决定论”进行反思甚至于“否思”。与此前的“互联网神话”、“算法迷思”一样,无论是人工智能还是区块链都不应被盲目地吹捧为改变人类社会的决定性力量。正如知名传播政治经济学者莫斯可(VincentMosco)所说,只有当技术不再是“神话般的崇高”,而是“迈入平淡无奇的寻常世界”,才会成为社会和经济变迁的动力。学界和业界对于智媒传播技术应从“赋魅”走向“祛魅”,秉持更为理性和科学的态度。同样道理,年“数据”、“算法”、“AI”这些前沿技术也会走下“神坛”,每个新闻从业者乃至普通网民都能够掌握这些技术,就像打电话或发电子邮件那样稀松平常,近年来被热炒的“数据新闻学”也会逐渐被人们淡忘▼隐私保护与信任重建年标志着社交平台与用户的“蜜月期”业已终结,除了数据和隐私问题引发用户的不满,泛滥的虚假新闻和误导性信息也在蚕食着用户对平台的信心。皮尤中心的调查显示,近70%的美国民众已经产生了“新闻倦怠”甚至于“新闻回避”的情绪。社交平台上的标题党、真假难辨的误导性信息和情感两极分化的言论,让越来越多的用户对社交平台上传播的各类新闻开始说“不”。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用户信任度,脸书和谷歌等平台相继加入了由美国一些大学主导的研究项目中。这一名为“信任”的项目旨在帮助社交平台辨别新闻来源和信息的可靠程度,从而帮助平台有效识别和广泛推送高质量的真实信息。但在新闻推送的层面,用户对平台的不信任感却在与日俱增。85%的美国用户对于脸书推送新闻的机制“几乎”或者“完全”不了解。为了提升社交媒体新闻获取的准确性,81%的用户会订阅特定的组织或机构账号,76%的用户会选择让脸书推送特定主题的信息。这些操作正是我们所诟病的“信息茧房”或者“过滤气泡”的来源。社交平台上传播的实际上是一种“部落化新闻”,这个概念指涉的是由话题标签、偏好推送和订阅共同构成的日趋狭窄的信息视野。虽然哥伦比亚大学数字新闻研究中心主任埃米莉·贝尔(EmilyBell)曾经担忧“脸书将会吞噬世界”,但在年曝光的一系列丑闻的影响下,脸书的用户活跃度持续下降,年轻一代的互联网用户更倾向于使用“图片墙”和“阅后即焚”等更加年轻化的平台,这使脸书越来越像智媒时代的“古董”。年,如果脸书等互联网企业巨头在保护隐私和重建信任方面少有作为,那么整个社交平台领域将会不可避免进行新一轮“洗牌”。另一方面,如何在对互联网企业加强立法规制的同时继续激发技术创新的动力,这也是各国政府业界和公众需要深入讨论和理性的博弈。▼加大的业界与学界鸿沟年9月,《哥伦比亚新闻学评论》发表了一组题为“我们是否还需要新闻学院”的争鸣文章。三位来自学界和业界的资深人士对于新闻学院在当前智媒生态下继续存在的意义展开针锋相对的激辩。来自学界的代表认为,新闻采编部门缺乏系统化的培训机制,而只有新闻学院才能帮助年轻记者们“学会质疑,消除偏见并磨炼意志”。但业界代表则批评“实践性”的新闻学院是“无意义的存在”,经过新闻学院培训的学生没有表现出更强的工作竞争力,却要为高昂的学费埋单。这一话题引发了广泛白癜风治疗中药有什么白癜风治疗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