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检测项目进度管理优化研究

一、选题的来源、研究的目的意义(包括在我国应用的前景)、应用价值、创新点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1.选题来源

本人从事临床医学基因检测相关工作多年,该行业的生产管理一直比较依赖传统的资源无限化的任务排单方式进行管理,往往导致瓶颈资源利用率过高而出现冲突,订单按时交付率低下等严重进度控制问题。

希望引进项目管理的先进管理模式,借助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探索出一些适用于临床医学基因检测多订单生产的进度管理优化经验。

本课题属应用型研究,来源于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题目由师生共同拟定。

2.研究的目的意义

本研究旨在积极引进和消化国内外成熟的项目管理理论和订单式生产控制管理的研究成果,结合企业的生产工艺特点,优化基因检测项目的进度管理方法。

通过项目进度管理的优化,提高企业资源有效利用率,提高订单及时交付率。

3.应用价值

参照订单式项目管理实践经验,提出一个医学检验生产管理过程的改进框架。

通过该框架的实践使用,改善目前医学检验多订单的生产管理问题,提高核心资源使用率,提升订单及时交付率。

通过将服务型项目进度管理优化方法引入到临床医学基因检测领域中,扩展了其应用范围。为医学检验实验室的生产管理提供更多的方法选择。

4.创新点

通过实际案例说明生产管理模型和方法体系的应用过程,得出临床检验领域产品的生产进度各阶段所处状况,并根据各中状况等级给出了应急措施,以全面科学保障生产的时效性和高效益性。

论文相关的生产管理模型和优化方法,可帮助临床检测单位快速建立良好的生产管理机制,有效控制其生产时间进度和质量保障。可快速了解某一订单的生产进度,以提供量化的参考指标,供管理者评估和决策资源的分配和调用所参考。

5.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的项目管理研究,在经过甘特图技术、网络计划技术、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等一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项目管理理论发展之后,逐渐形成了项目管理的理论知识结构体系,同时也有全新的项目管理方法提出。

a)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形成

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由美国项目管理学会最先提出,从年发展到现在,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已经形成9个知识领域和5个管理过程所交织出的39个具体的项目管理过程,从而实现了对项目管理领域有关知识的模块化管理,项目管理从业人员也有了可供参考的科学依据。为了使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基本机构固定下来,国际标准化组织曾于年按《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为标准制订了标准。美国项目管理研究学会在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研发工作,以及以此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项目管理专业培训和资质认证工作,为项目管理的理论研究和推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b)新的项目管理方法进展

在对传统方法的改进上,很多研究都集中在算法方面,而在实际的项目实践中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项目管理的多元化发展,有些研究开始把焦点投向项目人力资源、项目组织、项目采购等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在项目组织方面,出现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首先是实证研究,即研究当前所实施的项目中所采用的组织结构有哪些?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文化背景对项目组织结构的选择有哪些偏好?不同的行业和不同的规模对项目组织结构的选择有哪些特点?等等。GrayC指出,通过对PMI的会员的调查发现,不同行业项目的组织结构选择并不相同:总体上看,选用最多的是项目型矩阵结构,工程建设项目和服务型项目更倾向与采用项目型矩阵结构,而新产品项目则更喜欢采用职能型矩阵结构。同时,该调查的数据表明,项目组织结构的选用与项目的规模大小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GobeliDandLarsonE在研究中发现,不同国家的企业对于不同的项目组织结构有不同的偏好,如加拿大的企业对于项目型矩阵结构的使用率最高,德国企业使用最多的则是职能型矩阵结构,而在日本和英国,使用最多的项目组织结构是项目型结构。

其次是规范研究,即应该采用什么样的项目组织结构。在5种项目组织结构中,即职能型、职能矩阵型、平衡矩阵型、项目矩阵型、项目型,在不同的条件下应该有不同选择,克利福德和埃里克总结了项目组织结构的选择方法。KarenAyas把工作分解结构WBS、组织分解结构OBS、投资分解结构CBS结合起来,提出了项目网络结构PNS(ProjectNetworkStructure),通过这种学习型结构对项目进行控制。

(2)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项目管理实践明显早于项目管理的研究工作,从20世纪60年代起,随着老一辈科学家钱学森推广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华罗庚推广“统筹法”,国家有关部门开始有计划地引进国外大型项目的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并在年的云南鲁布革水电站项目中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应用。从此,国内也开始注意项目管理方法的研究,但直到年我国第一个项目管理专业的跨部门组织——中国项目管理研究委员会(PMRC)成立后,项目管理的学术研究才得到了逐渐的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PMRC为中国的项目管理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自从美国项目管理学会开了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先河,其它国家也纷纷效仿,与此同时,国际项目管理协会(IPMA)也把建立起本国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作为加入IPMA的条件。因此,中国项目管理研究委员会开发并与年7月推出了第一版的《中国项目管理知识体系(Chinese-ProjectManagementBodyofKnowledge,C-PMBOK)》,并同时开始了在中国的项目管理培训、认证、推广工作。C-PMBOK有3个鲜明的特点:①它以生存周期为主线,进行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知识模块的划分与组织;②它采用了“模块化的组合结构”,便于知识的按需组合;③体体现中国项目管理特色,扩充了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内容。

总体上,国内项目管理研究以实证分析占多数,有关方法的创新则比较少见,我国的项目管理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a)经验总结。项目管理的实证研究已经拓展到了各个领域当中,包括RD项目、能源开发项目、交通项目、汽车工业项目、钢铁工业项目,以及包括高校、政府、卫生系统等等。如刘景江等人对已有的项目审计模式进行了改进,提出了多阶段交互模式的RD项目管理。曹学军等人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海上油气资源开发项目进行了经验总结。他们认为:项目管理需要一支精干的项目管理队伍,要有项目实施计划和项目控制,要依靠各级领导的支持。另外,公司的指导原则也是提高项目管理水平的必由之路。张宗伟在公路工程项目的实践中,提出了高速公路工程项目的费用控制方法,阐述了材料控制、人工控制和机器台班控制的具体操作方法。

诸如此类来自于实践的研究还有很多,他们的研究对中国项目管理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为每年举办的各种项目管理学术交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或可供交流的经验。

b)实证研究。朱岩等人撰文指出,MLYang等人曾对我国上海浦东金桥出口加工区的项目管理工具应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在所调查的72个项目中,使用最多的项目管理技术是甘特图、挂图、工作日历等传统方法,其次是包罗关键路径法和计划评审技术的现代网络计划技术,再次是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庞川等人也研究了浦东金桥出口加工区的72个项目,不过他的研究对象是项目组织结构,他通过对不同类型的项目所选用的组织结构的分析,总结出这样一个选择项目组织结构的参考方案:大型项目、工程建筑项目、新产品开发项目可采用项目型、平衡矩阵型组织结构;小型项目、服务性项目可采用职能型或职能矩阵型组织结构。

c)理论研究主要有项目组织结构的选择、工作分解结构和挣值分析法等。

项目组织结构的选择。任伟民分别从6个方面,包括方向性、效率性、沟通性、平衡性、创新性、激励和发展等,对项目的3种基本组织结构(项目型、职能型、矩阵型)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该研究给出了国内关于项目组织结构的较为全面的论述。其后也有一些学者对该问题进行了研究。相较于以上在定性的层面进行项目组织结构的研究,宋宝萍等人的则采用了定量的研究方法,他们在项目组织结构的选择中运用了模糊聚类方法,介绍了符合建立企业的项目组织结构选择的标准和如何进行模糊聚类决策。

工作分解结构。任玉珑在工程项目的工作分解中提出了基于Agent的方法,并通过工程实例探索了智能体代替手工劳动进行工程量计算的可能性。杨建国则自称提出了一套新的项目管理技术——项目管理树计划技术,该技术综合了工作分解结构技术、网络计划技术、模拟技术和搜索算法技术。

挣值分析法。孙贤伟应用统计学讨论了“挣值”分析法的原理,并对该理论进行了拓展,他认为“挣值”分析涉及的工期和成本的集成管理可以拓展到其它的关于两要素的集成管理。戚安邦指出了项目“挣值”分析方法中有关项目成本的绝对和相对误差分析中存在的缺陷,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解决办法。

在订单式项目管理的应用中,孙宏志通过对生产企业项目化管理现状进行分析,认为可以把生产企业中的订单视为项目,通过设计生产企业订单项目化管理运作模式及工作流程,提出生产企业订单项目化管理冲突的解决措施。冯士超对面向订单型产品的生产计划与控制进行研究,分析当前存在的多种生产计划与控制体系的优缺点,为B电梯公司生产计划与控制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然后分析了B电梯公司生产特点以及其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总结出一般订单型企业的生产特点和存在问题。

二、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案和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手段。已进行的科研工作基础和已具备的科学研究条件(包括文献资料及主要实验仪器设备准备情况等),对其它单位的协作要求。论文总工作量(估计),论文初稿的进度以及预期结果:

1.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研究将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评价解决效果这四部分内容展开。

第一,发现问题。从接触到的基因检测企业着手,进行广泛调研,对各大基因检测实验室的项目进度控制现状开展问卷调查,找出基因检测项目进度管理现状存在的几大问题。

第二,分析问题。根据调研的结果,借助流程分解等方法,分析影响基因检测项目进度的原因。找出主要原因,如工作流程不畅、人为失误、设备过饱和等等。

第三,解决问题。根据分析出来的主要问题原因,有针对性的结合各种优化方法、措施进行进度管理优化。可能用到的方法有:流程再造法、看板管理、系统化、自动化等。

第四,评价解决效果。通过选取项目进度管理状态的核心指标,对优化后的项目进度管理和优化前的项目进度管理效果进行比较,评价各主要问题原因的优化效果。总结优化方法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论文拟采用的撰写框架为:

第一章绪论

1.1课题的研究背景

1.2课题的国内外研究与应用现状

1.3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服务型项目进度管理优化的相关理论基础

2.1服务型项目管理

2.2服务型项目管理的特点

第三章基因检测项目进度管理的现状分析

3.1基因检测行业概况

3.2基因检测项目进度管理的现状

3.3基因检测项目进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第四章基因检测项目进度管理优化设计

4.1基因检测项目进度管理优化的必要性

4.2基因检测项目流程再造优化

4.3基因检测项目可视化管理优化

4.4基因检测项目系统化管理优化

第五章基因检测项目进度管理优化实施

5.1流程再造优化实施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5.2可视化管理优化实施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5.3系统化管理优化实施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第六章结论与展望

6.1结论

6.2展望

2.研究方法和手段

文献研究:通过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掌握有关服务型项目管理的基本原理与应用现状。

归纳分析:对文献有关项目进度管理优化的应用实践经验,进行筛选排列、总结经验类型,选择合适的调查对象、研究方法展开优化研究。

实际调查:设置合适的调查范围和内容,通过行业龙头企业公布资料、友好企业单位、自身单位情况等现状的调查研究。

案例分析:结合工作实践,以某医学检验所基因检测项目进度管理的过程实施过程,完成优化方法具体实施的案例分析。

3.研究基础和条件

本论文选题结合自身的实际工作,提出长期工作中发现存在的核心问题,并在实际工作中,做了精益生产优化、工艺流程优化、现场5S管理、产品物料清单供货保障等方面的基础工作。

在认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开展论文的研究工作。具体参考文献如下:

[1]GrayC,Dworatschek,etal,Intermationa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xianga.com/sxxs/634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