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西藏药材有三宝,麝香、贝母和虫草。”
——藏区民谚
川贝与浙贝
贝母在中国有着悠久的药用历史,作为名贵药材,堪称药中之宝,具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的功效。“贝母家族”可按产地、药性和品种的不同,分为藏贝母、川贝母和浙贝母。
川贝母可谓是贝母家族中最为声名远扬的一位了,各位所熟知的川贝枇杷露,桂林西瓜霜等知名药品就添加了它的成分,在媒体的宣传下,其化痰止咳的功效已经扎进百姓心中。其因主产于四川而得名,以它的干燥鳞茎为入药部位。性寒、味微苦,甘而质润,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以及散结消肿的功效。比较适合治疗中医理论里的“阴虚劳嗽”,因市场因素,目前川贝更多是通过人工种植的方式进行生产流入市场。
而浙贝母因主产于浙江而得名,其外形较大,又称大贝母,主要产于浙江象山,故又有象贝母之名。浙贝与川贝药性、归经大致相同,但浙贝药性偏于苦泄,其降泄去火能力强。具有清热散结,化痰止咳的功效,用于痰火咳嗽、肺痈、乳痈、瘰疠、疮毒。浙贝母在治疗一般上呼吸道感染尤其是急性感染时更合适。
藏贝母
藏贝母有着“天上珍珠”的美誉,藏语为阿皮卡,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指能生活二年以上的草本植物),属百合科,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藏贝母生长在海拔—米的高山草地,砾石滩、灌丛地,在西藏分布于那曲、拉萨、昌都、林芝、山南等地。
植株由3-5瓣鳞叶构成,入土约2-5厘米深,地下茎呈小圆盘状,鳞茎外包有微透明的薄膜。藏贝母开花以前,没有明显的地上茎,其叶呈长披针形,叶片质地柔软,两边无毛。四、五月间抽花茎,高约20厘米,粗约2毫米,为直立圆柱形。八、九月花落结果,果皮为淡黄色,有纵棱,半透明,里边包有多柱种子,呈棕色。这时,地下的球形鳞茎长成,由白色肥厚的两瓣组成的小颗粒,就是藏民们所说的藏贝母了,以颗柱大、心实、米白色为上品。
藏民挖藏贝母往往在7~9月苗未枯萎时采挖,带泥曝晒或微火烘,随时用竹、木器翻动,至表皮现粉白色时筛去泥士,装入麻袋,轻轻撞去附土及老皮,放置阳光下晒干.防止潮湿发黄,生霉长虫,否则,会影响质量与成色。
营养价值与药用功效
藏贝母是青藏高原这片神奇的土地所孕育出的山珍,在藏药学经典著作《晶珠本草》、《概略本草》、《如意宝树》中都有对其功效的记载。
1、营养价值
藏贝母是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保健食材,富含丰富的生物硷,贝母素、甲、乙、丙、丁、川贝硷,炉贝硷等有效成分,是贝母中的佳品。
藏贝母可直接泡水饮用,也可与雪莉冰糖等炖煮,从而为身体补充营养,促进人体正常代谢变量提高身体多器官功能,同时能够清热化痰、调节血压,以及保护胃黏膜防止溃疡症状发生。
2、药用功效
藏贝母味苦,性微寒,归肺经。不仅具有良好的止咳化痰功效,而且能养肺阴、宣肺、润肺而清肺热,对呼吸系统有镇咳作用,是一味治疗久咳痰喘的良药。
在中医的临床上,藏贝母的配伍药物为沙参、麦冬、天冬、桑叶、菊花等。这些配伍用药可以治疗配肺虚劳嗽、久嗽、热痰、燥痰、痰少咽燥、心胸郁结、痰中带血、肺痈等病症的治疗。(需要注意的是,如是中医理论中风寒感冒引起的寒痰、湿痰者使用藏贝母则没有效果)
此外,藏贝母还可散病消疬、解毒医疮,有一定的抗菌作用。
结语
藏贝母生长条件极为苛刻,生长周期缓慢,栽培时间长,成本高,技术上难于突破,目前每年正品藏贝母的产量仅为实际需求的2%左右,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价格也不断攀升。因此,不少投机商人在其中便做了“手脚”,使市场上面流通的藏贝母存在较多的“水分”。因此购买的时候一定要找正规的渠道。
「广西甘露众生」将在之后推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