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堂主说香图文版第二集

上海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yw/160303/4779957.html

在上一期我们对《香乘》做了一个整体性的概括,在讲到正文之前,我们需要先来对中国香文化的发展历史做一个简单的梳理。中国香是如何产生的,它又是如何萌芽的,经过了怎样的发展最终到达了宋代的巅峰时刻,而后又是怎样在蒙元的金戈铁马之下走向衰落,又如何在大明一代香火复燃。这样的一条脉络,对于我们更好地去理解《香乘》中的记载尤为重要。

首先,香究竟是怎么来的呢?“香”是一个简化字,简化字是解放以后我们为了加强知识的学习,快速扫盲。把古代的书法字体进行了简化,但“香”在篆书里却并不是这么写的。所谓篆书就是在秦统一天下之前叫大篆,广义上来讲包括西周和秦国的文字,而在秦统一之后就被李斯统一成了小篆。

那么在篆书里,“香”字的上半部分是一个黍,黍是一种北方的粮食作物,在南方几乎不见,今天在我们的餐桌上也很少出现。但是这种农作物在古代却很重要,它被列为五谷之一,其中一谷就是黍。

(知五谷)

“黍”字下面也不是一个“日”而是一个“甘”那么整个字的意思就很好理解了,粮食所发出的美好气味就被称之为“香”。这就说明在我们的古代社会,没有什么比粮食更加重要了,也没有什么气味能比粮食所散发出来的气味更让人心动了。所以“香”的第一次出现,一定是以一个形容词来出现的。

(篆书“香”字)

那么什么时候“香”才以名词的形式出现,什么时候才会有“香”这种物质呢,我觉得它是被古人烧出来的。大家可以试想一个场景,在一个夏夜的晚上,部落里的人们升起篝火,围火而坐。恰巧这一天,蚊虫很多,而又恰巧这一天,有人往篝火里投入了一种很稀少的植物。这种植物散发出来的气味完全不同于往常那些木柴所散发出的味道,这种气味让人感到很舒适、很愉悦,还有一种提神醒脑的作用。而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这种气味在瞬间就驱散了所有的蚊虫,让这一夜所有的人都睡得很安心。

那么往火里投入的这种新奇的植物是什么呢,我想也许会是艾草,就像艾草流传到今天依然被用于驱蚊、避障、驱邪、消毒这些地方一样,但是当古人第一次发现艾草这种植物的时候,一定万分激动。他们甚至是第一次感受到了这个世界上竟然还有比粮食所散发出来的甘甜,更加诱人的气味。于是,他们把投入火里的这种植物,称之为“香”!

(夜晚的篝火)

那么在香诞生之后,它就很快遇到了一次飞黄腾达的机会,而这个机会就和我们古代的祭祀活动有关。古人都是很迷信的,因为他们受制于自己的科学观、世界观,很多事情弄不明白,他们认为天上一定有神灵,而我们要跟神灵去沟通,就需要寻找一种媒介。那个时候人们并不会飞行,于是他们就发现只有青烟才可以扶摇直上,直达云霄,而且飘忽不定很是玄妙,因此青烟就成了地上的人与天上的神进行沟通的最好媒介。

所以古书上常说一句话,“天神在上,非燔柴不足以达之”,燔柴就是烧柴的意思。因此在最早期的祭祀中,烧柴祭天是主流的祭祀方式。在《尚书·舜典》中,就记载了尧把帝位禅让给舜的时候,就曾在太庙进行了一场非常隆重的典礼,而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燔柴祭天。

(古人燔柴祭祀)

但是当香被发现了之后,这些统治阶级或者说上层社会,他们就突然意识到了一个问题,如果用带有香味的青烟去祭天的话,岂不是更能表达对神灵的敬重么?那么神灵岂不是会给予更多的福佑么?所以从这一刻开始,香就正式走入了皇宫贵族,它的身价也是一夜倍增。

随着时代的洪流滚滚前进,时间又过去了好几千年。一直到了我们先秦时代的尾声,香才有了正式的文字记载。这里说的先秦,涵盖了夏、商、周、春秋、战国乃至更早的时代,我们中国人通常笼统的把这样一个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年代称之为先秦。

而之所以这样划分,是因为这个时期并没有一个完整的历史记载,一些很少量的文字只会出现在青铜器的铭文上,或者是甲骨文上,又或者是一些残破的竹简、帛书之上,它并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历史资料,再加上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就形成了一个历史的断档,故而称为先秦。

到了春秋战国时,香开始出现了非常大的变化,它已经完全不再局限于祭祀活动了,而是被广泛的用于生活当中。比如沐浴之香,用香料来泡澡,比如熏佩之香,把香放在锦囊里随身佩带,又比如驱蚊香,甚至是一些养生去疾的香品。那么我们就来通过两个很知名的历史人物,来看一看香在这个时期,究竟变成了什么样子。

(战国凤鸟衔环青铜熏炉,现藏陕西省凤翔县博物馆)

前几年有部非常火的电视剧《芈月传》,其中就有大量的关于合香的桥段。包括像芈月、芈茵、魏国公主等等,这些宫廷贵妇都非常善于制香,而且善于利用各种不同的稀世香材来制作不同功效的香品。当然这毕竟是电视剧,真假参半。因为在那个年代,虽然宫廷里已经大量地使用香品,但还没有出现合香的形式,仅仅只有单方香料。

(芈月传桥段)

那么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关于楚怀王的一个桥段。大家要注意历史上楚国的楚怀王是有两位的,一位叫熊槐,是战国时楚国的君王,另一位叫熊心,是后来楚人反秦时拥立的楚王后裔。而《芈月传》里的楚怀王指的是熊槐,他的身上有一股难闻的体臭。

这个是历史上的真事,熊槐的确是有这种不治之症的,当然在今天可以用手术来根治。但就是因为身上的味道不好闻,还引发了一系列的宫斗。当时魏国进献了一个美人,他非常喜欢,这就招来了宠妃郑秀的嫉妒,她就对魏美人说,“大王嫌你的鼻子长得不好看,你最好把你的鼻子挡一挡。”所以魏美人在楚王面前就经常用手把鼻子遮掩住,于是楚王就问她你为何捂鼻子啊,郑秀立即就在旁边说,“她是嫌您身上的味道不好闻啊。”结果楚王大怒,下令割掉了魏美人的鼻子,这就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掩鼻计”。

那么我记得的这个桥段是秦王与楚王进行了一次会面,秦王进行了一番调侃,他说你有一种难以向世人启齿的病,而且无法根治,那么我送你一样好东西,就是麝香。你把这个麝香做成香囊随身佩带,不但能够遮味,还能让男人的威力倍增。

(芈月传桥段)

这段台词的信息量很大,首先他提到了一种香料,叫做麝香。这种香料大家都太熟悉了,一听到它大概就会想到小产、堕胎这些血腥的事情。但实际上不会,虽然它的确具有活血化瘀的功能,但需要达到一定的用量才会影响胎儿,而以一个合适的比例用在香品中,是不会有什么副作用的,电视剧里把麝香的作用夸大了很多。

其次这里提到了香囊,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香囊开始出现了。秦王还说,如果佩戴了这个香囊,可以让男人的威力毕增。这里就提到了麝香另外一个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催情。这也是真事,因为麝香对于情欲的催发是很明显的,在我们后世的香方之中,但凡涉及到催情助兴的香品,通常都会有麝香的成分。包括我们后面会讲到一些香艳的故事,比如赵飞燕、赵合德,她们两姐妹跟某位帝王就大量的用到了麝香所制作的药丸。

(西汉早期刺绣香囊,马王堆汉墓出土)

说完了楚怀王,我们再说另外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屈原。屈原实际和楚怀王是亲戚,他们都是芈姓,熊氏。古人是把姓和氏分开的,一直到魏晋的时候,中国人才把姓氏合为一个字,以前都是两个字。姓是指的母亲那边的姓,而氏则是指的父亲这边的姓。那么屈原的血脉和楚王都是一样的,只是因为被分封到了一个叫“屈”的地方,才改了姓,否则的话他应该叫芈原。

说到屈原,我就得烧炷高香来拜一拜了,我认为,他可以被称为我们制香师的祖师爷。我们中国有很多祖师爷,比如木匠的祖师爷是鲁班,酿酒业的祖师爷是杜康等等。

(屈原画像)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屈原是我们历史上有确切记载的第一个制香大师。我们可以来看看《离骚》,里面有一句非常著名的文字,“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这个扈就是身披的意思,是一个动词,而江离就是川芎。川芎是很常用的一款香料,我经常会用它来制作香囊,因为它气味芳烈,留香很长。辟芷就是白芷,也是芳香极烈的材料。那么屈原就把川芎和白芷披在了身上。

(白芷与川芎)

“纫”的意思是缝制,秋兰则是兰花的一个品种,我们现在通常称之为建兰。那么再把兰花缝制在香囊里随身佩带,这就成为了屈原日常生活中的一种行头。

再来看看他的吃喝,“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意思就是早上起来,先喝一杯木兰花的花露。这个事情很有意思,以前我不能理解怎么样才能喝上一杯花露,因为花里的露水是极少的,在太阳升起来以后,也很快就蒸发了。那么要想喝一杯花露,那得多早就起床收集啊,恐怕得通宵不眠了,所以我一直觉得这件事不太靠谱。

一直到前段时间,我看见小区里木兰花盛开,而木兰花很是特别,它在太阳升起来之前是闭合的,花瓣不会完全张开,就像一只酒杯,而且每一朵花全都笔直的朝向天空,不会倾斜。而这个特性就让它成为了天然的承接露水的容器,所以屈原才可以喝到木兰花的坠露。

(尚未完全绽放的木兰花)

晚上接着又吃菊花落下的花瓣,因此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屈原已经达到了一种怎样的饮食高度,他已经不仅仅是素食主义,而是香食主义了。所以如果有机会,穿越到春秋战国时期,迎面走来一个从里到外都散发着香气的男人,那他一定就是屈原大人。

那么我们可以通过这两个人物来总结一下中国香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情况。首先,它是以单方香的形式出现的,而不会出现合香,比如川芎、白芷、秋兰,这些都是各自独立的香材,同时也能够说明在那个时期我们中国的香料是相当匮乏的。其次就是随身佩带的香囊出现了,这成为了一种延续后世几千年的品香方式。

最后我们再来聊一段传闻,关于屈原和楚怀王之间一些比较隐晦的关系,现在对于这件事的争论很大,各种声音都有,说他们除了君臣关系以外,可能还存在一种恋人关系。

(秋兰图)

主要的论据比如说屈原在《离骚》里把自己称为“香草美人”,当然这个名字听起来是有点娘。但是我个人认为,美人这个词在古代不仅仅是指长得好看的女子,也可以指有着高尚情操的君子。而另一个论据是楚怀王驾崩了以后,屈原为他写了很著名的《招魂》。其中屈原就大量的回忆他与楚怀王过去的种种,比如策马奔腾,比如在旷野上狩猎等等,让人感觉有些暧昧。

但我认为,仅从香的角度来做判断的话,这种事情不太靠谱,为什么呢?大家想想我刚才说的屈原,他显然是一个非常有洁癖的人了,出行要在身上披满了香,吃的喝的也是香,如此一个嗜香如命的人怎么可能会容忍一个身上有臭味的人呢,这与情理不合,因此多半都是江湖传言了。

好了,关于先秦的香就讲到这里,下一讲我们来聊西汉时期的合香文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xianga.com/sxxz/64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