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健
河南省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
上海财经大学强研究中心研究员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迎来一场从里到外、痛彻心骨、翻天覆地的变革。
价值观、运营模式、机制体制、组织架构、管理方式……如果说过去我们还可以用“转型升级”“重整重构”这样的理念来概括和引导的话,那么今天,它们在实际操作层面都已经过时,或许必须用“置之死地而后生”“重做一遍”等话语体系来替代、指引。
宏观层面的山重水复和高歌猛进时时发生,但时代的潮涌作用到一个个微观个体身上,却是无处不在、密密麻麻的痛苦和惶惑。不少行业彻底被“平台经济”“数字经济”所涤荡、所控制,许多企业的系统性风险在国家“三去一降一补”政策实施过程之中彻底暴露,所有经营者的思维、智识、运营管理能力都面临层层“后浪”的挑战和颠覆。
此种格局中,无力的退却、痛苦的挣扎一度成了常态。
但正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创新者往往在暗夜里重新举起前行的旗帜,借着黎明前的光芒一路前行,最终,他们中的胜利者会乘风破浪、笑傲群雄。
所以,当前中国企业正在经历又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三峡”。
可以把它当作艰难的考验和冒险,也可以当作难得的风景大赏,不过有一点,许多经营者过去常喊的“百年基业”,却是在此过程中一步步经受考量。
——或继续夯实,或逐步瓦解,似乎只有这两种选择
01
时代经济的加速迭代
摧枯拉朽
自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一直在加强,也一直没有改变。但是,由于身处与国有经济并列的位置,由于它直接受到“市场之手”、间接受到“政策之手”的双重调节,这一汪中国经济发展的“蓄水池”就一直激流涌荡,无论“揽水”或“泄洪”,都会率先产生无数漩涡。
肇始于的中国经济结构性改革,就对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那种继续依靠外界资源的低效、无限制投入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那种缺乏技术原创力、核心能力和长远价值观的发展模式已走入死胡同;那种不以用户的精细化需求并借助数据动态管理为导向的经营方式,已没有任何前途。
一句话,企业的“机会主义”经营时代已经完全结束,若想发展得更大、更好、更强,必须彻底摆脱对外部资源的高度依赖,树立平台经济的经营理念,苦练内功,回归价值基本面。
当前众多企业出现的危机是由资金链断裂引发的产业链、供应链和生态链危机。而资金链出现问题,明显是由企业过高使用杠杆造成的,同时也与企业盈利能力低、产业规模管控失控、多元化分散经营等因素有关。年开始的那一拨扩张行情中,整个社会大水漫灌,众多民营企业在地方扶持政策的加持下,急着圈地盘、上规模,甚至动不动就喊着上市、进入各种排行榜,结果忽视了管理能力的提升和价值链、产业链、供应链的优化升级,最终在风暴到来之时不堪重击,轰然倒地。
在我们身边,这样的案例越来越多,有的行业、有的地区甚至出现大面积的倒伏,众多企业乃至龙头企业不是破产重整,就是走在破产重整的路上。
我和周围朋友常说的一句话是,伴随着营商环境、宏观政策的深度改变和调整,民营企业整体经营上的低谷期还在持续,今后两三年可能是最为困难的时期,因为,刮骨疗毒还没进行完,仅术后康复就需要比较长久的等待,何况还要逐步恢复元气。
自去年开始的新冠疫情,对民营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带来了深刻而巨大的影响。同时,立足于国际贸易大变局的新趋势,“双循环”内需驱动战略出台,民营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就有了较为明确的方向和路径。但是,在结构性产能仍然高度过剩的情况下,民营企业在经济上的“苦战”势必要演化成“血战”,众多既有的经济个体如果不能在创新、发展模式、市场、业务等方面形成突围,那么,最终可能连苟延残喘的机会都不会有了。
因为,有限市场下的经济迭代越来越快、越来越明显,几乎形成摧枯拉朽之势。
02
“主战场”在哪里?
引申一下,民营企业的价值取向和发展路径,一般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主要立足于以政策驱动的市场,依附“关系”甚至“投机”,实践证明,这种发展方式的短期性较强、效率较低、维护成本较高,即如眼下,假如我们要问,“新基建”可以直接参与吗?“乡村振兴”能给广大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多少政策红利?大部分民营企业恐怕都不能像一些国企那样迅速做出回答。
另一种则完全是面向市场、扑向市场的竞争性经营,一切以创新、效益为导向,而政策扶持、资本加持、社会承认等外在的因素只是锦上添花而已。当然,在中国做企业,最好是对内、对外的两种资源都要有效整合,我们过去所得的教训,是企业不能在逐步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忘了本位,忽视了核心能力的持续锻造,结果心为形役,逐步步入发展误区。
现在中国产业经济的深刻变化,主要体现于数字经济对各行各业经营模式、市场拓展的深度渗透和重构。得大数据者得行业、得天下、得话语权,实际上是展现对消费需求的动态性的直接、精准抓取。这就带来一个根本性问题:
何为新经济和传统经济?
何为新模式和传统模式?
企业在经营上如何一步到位地具有战略前瞻性?
传统的“转型升级”还真的需要倡导吗?
大略而言,今后的产业,在类型划分上将只存在服务性行业和非服务性行业两种,传统的第二、第三产业乃至第一产业中农业加工产业,都将归类为服务性行业。其中的道理只有一个:以消费者的需求变化为核心,互联网以及更高层级的物联网,最终连接的都是人,都是智能化的消费需求,因而,这些产业的核心功能,就只剩下了服务性。
非服务行业呢,将来可能只会剩下粮食生产、矿产资源提供、基础设施建设等有限行业,提供的只是最为基础的生活和生产资料,对人的“服务性”,是需要叠加上去的。综合来说,民营经济的主战场,是越分越细且需精密分工合作的服务行业领域。
数字化带来大面积的行业重构,所以有人说,任何行业都可以借助数字化重新做上一遍。同时它也带来高度的智能化,即以科技创新程度为区分的行业“鄙视链”,智能化产业和非智能化产业的分野也将越来越明显。
这种趋势在未来也将越来越明显。中国当前的许多“卡脖子”产业,大部分民营企业是没办法、也没实力去参与原创性开发的,它们只能在场景再造、产业链重构过程中,在产业生态基本趋于成熟和稳定的情况下,去寻找自身合适的产业定位和经营卡位。
当然,就现实而言,今后一段时期内,乡村振兴战略将会释放中国巨大的生产要素、生产力存量市场,而这,会为中国民营企业提供诸多潜在的、可观的发展机会。不过,要注意的是,这次政策红利、市场红利将会更多地给予那些秉持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模式的市场主体,我们还有很多企业,其实并没有为此做好相关准备。
03
企业家要成为“产业家”
价值链、产业链、供应链乃至资金链、生态链一体化重构,是中国企业今后要做的系统工程。而对主导这一切的经营者而言,也需与之相符的系统性转变。概括而言,就是在角色上必须由企业家蜕变为新时期的产业家,在素养上必须与这个时代的主流价值观同步,成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绅商型企业家。
英国利物浦大学副校长、西交利物浦大学校长席酉民曾对“产业家”有一个清晰的概念:“产业家有能力从一种需求或一个具体的实业入手,根据价值网络,迅速撬动相关资源、吸引潜在伙伴、缔结产业互联网,并构建产业生态,以营造新产业或促进已有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
具体界定上,即
能够在全球格局和社会范式重塑的时代,对未来产业发展有极强的敏锐性和前瞻力;
能从产业角度看待价值创造,重塑商业模式和创新资源整合方式;
能够利用现代数字网络和智能技术,创新和运用多种组织方式,营造产业生态,推动产业生态的创新、升级、迭代和进化。
我们可以理解的是,在互联网经济的生态环境下,只当纯粹的企业家已经不行了,一个老板要想发展、要想做大,一定要成为产业家,最起码要有产业家的系统思维和产业家对市场的组织开拓能力。怎么理解?那就是人人不一定成为像马云、雷军、张瑞敏、马化腾、王卫、张一鸣那样的人物,但一定要向他们看齐,改换思维方式,站在产业生态的角度经营企业、构造发展模式。
这几年,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