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星历代本草汇言

天南星

图片来源于中药材数据库

天南星为天南星科植物天南星、异味天南星或东北天南星的干燥块茎。栽培或野生。主产于四川、河南、河北、云南、辽宁等地。原植物生于山谷、河岸、灌丛、草地、林下。喜冷凉湿润气候和阴湿环境,怕强光,以湿润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的壤土或砂质壤土最宜生长。味苦、辛、性温。胆南星味苦、微辛、性惊。归肺、肝、脾经。功效清热化痰、息风定惊。生南星散结消肿,有大毒。制南星燥湿化痰、祛风止痛,有小毒。临床用名有生南星、制南星、胆南星。

67天南星:你就像那,南极老人星

《神农本草经》:虎掌,味苦,温。主心痛,寒热,结气,积聚,伏梁,伤筋,痿,拘缓,利水道。生山谷。

《吴普》曰:虎掌,神农雷公苦无毒,岐伯桐君辛有毒,立秋九月采之(《御览》引云,或生太山,或宛朐)。

《名医》曰:生汉中及冤句,二月、八月采,阴干。案《广雅》云:虎掌,瓜属也。

《名医别录》:微寒,有大毒。除阴下湿,风眩。《本草拾遗》:主金疮,伤折,瘀血,取根碎傅伤处。

《药性论》:使,味甘,不入汤服。能治风眩目转,主疝瘕肠痛,主伤寒时疾,强阴。

《日华子本草》:味辛烈,平,畏附子、干姜、生姜。署扑损瘀血,主蛇虫咬,疥癣恶疮。

《开宝本草》:味苦、辛,有毒。主中风,除痰,麻痹,下气,破坚积,消痈肿,利胸膈,散血堕胎。

《药类法象》:治形寒饮冷伤肺,风寒咳嗽。

《药性赋》:味苦、辛,有毒。可升可降,阴中阳也。其用有二:坠中风不省之痰毒,主破伤如尸之身强。

《汤液本草》:味苦辛,有毒。

《珍》云:治同半夏。陈藏器云:主金疮伤折瘀血。取根,捣敷伤处。

《日华子》云:味辛烈。治扑损瘀血,主蛇虫咬,敷疥癣毒疮。

《本草衍义补遗》:欲其下行以黄柏引之。

《本草纲目》:虎掌(《本经》下品)

天南星(宋《开宝》)

虎膏(《纲目》)、鬼蒟蒻(《日华》)。

恭曰:其根四畔有圆牙,看如虎掌,故有此名。

颂曰:天南星即本草虎掌也,小者名由跋。古方多用虎掌,不言天南星。南星近出唐人中风痰毒方中用之,乃后人采用,别立此名尔。

时珍曰:虎掌因叶形似之,非根也。南星因根圆白,形如老人星状,故名南星,即虎掌也。苏颂说甚明白。宋《开宝》不当重出南星条,今并入。

《别录》曰:虎掌生汉中山谷及冤句。二月、八月采,阴干。

弘景曰:近道亦有。形似半夏,但大而四边有子如虎掌。今用多破作三四片。方药不甚用也。

恭曰:此是由跋宿根。其苗一茎,茎头一叶,枝丫挟茎。根大者如拳,小者如鸡卵,都似扁柿。四畔有圆牙,看如虎掌。由跋是新根,大如半夏二三倍,四畔无子牙。陶说似半夏,乃由跋也。

保升曰:茎头有八、九叶,花生茎间。

藏器曰:天南星生安东山谷,叶如荷,独茎,用根。

颂曰:虎掌今河北州郡有之。初生根如豆大,渐长大似半夏而扁,年久者根圆及寸,大者如鸡卵。周匝生圆牙三四枚或五、六枚。三、四月生苗,高尺余。独茎上有叶如爪,五六出分布,尖而圆。一窠生七八茎,时出一茎作穗,直上如鼠尾。中生一叶如匙,裹茎作房,旁开一口,上下尖。中有花,微青褐色。结实如麻子大,熟即白色,自落布地,一子生一窠。九月苗残取根。今冀州人菜圃中种之,呼为天南星。又曰:天南星,处处平泽有之。二月生苗,似荷梗,其茎高一尺以来。叶如蒟蒻,两枝相抱。五月开花似蛇头,黄色。七月结子作穗似石榴子,红色。二月、八月采根,似芋而圆扁,与蒟蒻相类,人多误采,了不可辨。但蒟蒻茎斑花紫,南星根小,柔腻肌细,炮之易裂,为可辨尔。南星即《本经》虎掌也。大者四边皆有牙子,采时削去之。江州一种草,叶大如掌,面青背紫,四畔有牙如虎掌,生三四叶为一本,冬青,不结花实,治心疼寒热积气,亦与虎掌同名,故附见之。

时珍曰:大者为虎掌、南星,小者为由跋,乃一种也。今俗又言大者为鬼臼,小者为南星,殊为谬误。

颂曰:九月采虎掌根,去皮脐,入器中汤浸五七日,日换三四遍,洗去涎,曝干用。或再火炮裂用。

时珍曰:凡天南星须用一两以上者佳。治风痰,有生用者,须以温汤洗净,仍以白矾汤,或入皂角汁,浸三日夜,日日换水,曝干用。若熟用者,须于黄土地掘一小坑,深五、六寸,以炭火烧赤,以好酒沃之。安南星于内,瓦盆覆定,灰泥固济,一夜取出用。急用,即以湿纸包,于煻灰火中炮裂也。一法:治风热痰,以酒浸一宿,桑柴火蒸之,常洒酒入甑内,令气猛。一伏时取出,竹刀切开,味不麻舌为熟。未熟再蒸,至不麻乃止。脾虚多痰,则以生姜渣和黄泥包南星煨熟,去泥焙用。

造南星曲法:以姜汁、矾汤,和南星末作小饼子,安篮内,楮叶包盖,待上黄衣,乃取晒收之。造胆星法:以南星生研末,腊月取黄牯牛胆汁和剂,纳入胆中,系悬风处干之。年久者弥佳。

苦,温,有大毒。《别录》曰:微寒。普曰:虎掌神农、雷公:苦,有毒;岐伯、桐君:辛,有毒。大明曰:辛烈,平。杲曰:苦、辛,有毒。阴中之阳,可升可降,乃肺经之本药。震亨曰:欲其下行,以黄柏引之。之才曰:蜀漆为之使。恶莽草。大明曰:畏附子、干姜、生姜。

时珍曰:得防风则不麻,得牛胆则不燥,得火炮则不毒。生能伏雄黄、丹砂、焰硝。

心痛,寒热结气,积聚伏梁,伤筋痿拘缓,利水道(《本经》)。除阴下湿,风眩(《别录》)。主疝瘕肠痛,伤寒时疾,强阴(甄权)。天南星:主中风麻痹,除痰下气,利胸膈,攻坚积,消痈肿,散血堕胎(《开宝》)。金疮折伤瘀血,捣敷之(藏器)。蛇虫咬,疥癣恶疮(大明)。去上焦痰及眩晕(元素)。主破伤风,口噤身强(李杲)。补肝风虚,治痰功同半夏(好古)。治惊痫,口眼㖞斜,喉痹,口舌疮糜,结核,解颅(时珍)。

时珍曰:虎掌、天南星,乃手足太阴脾肺之药。味辛而麻,故能治风散血;气温而燥,故能胜湿除涎;性紧而毒,故能攻积拔肿而治口㖞舌糜。杨士瀛《直指方》云:诸风口噤,宜用南星,更以人参、石菖蒲佐之。治惊痫,口眼歪斜,喉痹,口舌疮糜,结核、解颅。得防风则不麻,得牛胆则不燥,得火炮则不毒。

《药鉴》:气温,味苦辛,有毒,气薄味厚,可升可降,阴中阳也。坠诸风不省之痰毒,主破伤如尸之身强。削坚积,消痈肿,利胸膈,散血坠胎,乃肺经之本药也。欲下行,以黄柏引之。欲上行,以桔梗载之。抱龙丸用之以镇惊,豁痰丸用之以开迷。大都姜制亦可,不若胆浸为上。孕妇禁用。

《本草经疏》:南星得火金之气,故其味苦辛。火金相搏,故性烈而有毒。阴中之阳,可升可降,入手太阴经。为风寒郁于肺家,以致风痰壅盛之要药也。炎上作苦,苦则善燥,从甘作辛,辛则善散,温则开通,故主麻痹,下气破坚积,消痈肿,利胸膈,散血堕胎。

简误:南星味既辛苦,气复大温而燥烈,正与半夏之性同而毒则过之,故亦善堕胎也。半夏治湿痰多,南星主风痰多,是其异矣。二药大都相类,故其所忌亦同。非西北人真中风者,勿用。

《雷公炮制药性解》:南星,味苦辛,性平,有毒,入脾、肺二经。主中风牙关紧闭、痰盛麻痹,下气破坚积,消痈肿,利胸膈,散血堕胎,捣敷疥癣疮毒并蛇虫咬伤。沸水泡七次,以牛胆汁收其末入胆,久悬风处更佳。畏附子、干姜、生姜。按:肺受风邪,脾多痰饮。南星专主风痰,故并入二经。味辛主散,所以消痈堕胎及疗疥癣等疾。大抵与半夏同功,但半夏辛而能守,南星辛而不守,其燥急之性,甚于半夏,故古方以牛胆苦寒之性制其燥烈。且胆又有益肝镇惊之功,小儿尤为要药。丹溪曰:南星欲其下行,以黄柏引之。

《本草乘雅半偈》:虎掌

内容:(本经下品)

苦温,有大毒。

主心腹寒热结气,积聚伏梁,伤筋痿拘挛,利水道。

曰∶出汉中山谷,及冤句、安东、河北州郡,近道亦有之。四月生苗,高尺余。

独茎上有叶如爪,一窠生八九茎,时出一茎作穗,直上如鼠尾。中生一叶如匙,裹茎作房,旁开一口,上下尖。中有花,青褐色。结实如麻子,熟便白色,自落布地,一子只一窠。九月叶残取根。但初孕之根,仅如豆大,渐长者似半夏而扁,年久者始圆及寸,大如鸡卵。周匝生芽,三四枝,或五六枝,圆如指顶,宛若虎掌。冀州一种,呼天南星,二月生苗,高一、二二、八月采根,似芋而扁,与相类,人多误采,了不可辨。但茎斑花紫,南星根小肌腻,炮之易裂为别。然南星即虎掌,同类而异种。其根大者,周匝亦有圆芽,但不若虎掌茎叶似爪,五出分列也。江州一种,草虎掌,叶大如掌,面青背紫,三四叶为一本,经冬不凋,不结花实,根之四畔,亦有圆芽,名象虽同治疗迥别。修事,取重一两者,气专力倍。用治风痰,生用须温汤洗净,再以白矾作汤,或皂角煎汁,浸二三日,每日一换,浸足暴干。熟用,择黄土地上,掘一小坑,深五六寸,先以炭火烧红,次用好酒沃之,乃安虎掌于坑内,上以瓦盆覆定,灰泥固济,过夜取用。设急用,用湿纸包裹,埋糠灰火中,周匝绽裂,便可用矣。一法∶以酒浸一宿,用桑柴火蒸之,尝令洒酒入甑内,令气猛。一伏时取出,竹刀剖开,味不麻舌为度。一法以生姜杵碎,和黄泥包虎掌煨熟,去泥焙用。若造曲用,生姜汁,及矾作汤,和虎掌末作小饼子,安篮内,楮叶包盖,俟上有黄衣生,取晒收之。造胆星法∶将虎掌研末,腊月取黄牯牛胆汁和匀,纳胆囊内,悬系有风处,干之,年久弥佳。蜀漆为之使。恶莽草。

先人云∶名色性气,合属燥金;味苦气温又得火化,为肺金之用药也。与易称万物令燥者合其德,当治风,第可平诸疾生风,不可平风生诸疾,以非真实燥故。其治诸暴强直,支痛里急,筋缩戾,平以虎掌,风从燥已矣。

曰∶命名虎掌,不独茎叶根形相似也,虎力在掌,故主寒热气结,积聚伏梁,以及心腹,若探囊耳。盖掌用在筋,且风生从虎,故主厥阴风木,变生筋主为病,以致筋痿挛拘也。风行水涣,故并利水道。

(厥阴变眚,则风木之化不行焉。虎啸风生,从其类也。风感水受,水道乃行,故利水道。)

《药性解》:味苦辛,性平,有毒,入脾、肺二经。主中风牙关紧闭、痰盛麻痹,下气破坚积,消痈肿,利胸膈,散血堕胎,捣敷疥疮毒并蛇虫咬伤。畏附子、干姜、生姜。

按:肺受风邪,脾多痰饮。南星专主风痰,故并入二经。味辛主散,所以消痈堕胎及疗疥癣等疾。大抵与半夏同功,但半夏辛而能守,南星辛而不守,其燥急之性,甚于半夏,故古方以牛胆苦寒之性制其燥烈。且胆又有益肝镇惊之功,小儿尤为要药。丹溪曰:南星欲其下行,以黄柏引之。

《景岳全书》:味苦辛,气温,可升可降,阳中阴也。性烈有毒,姜汁制用。善行脾肺,坠中风实痰,利胸膈,下气,攻坚积,治惊痫,散血堕胎。水磨箍蛇虫咬毒,醋调散肿。破伤风,金疮折伤瘀血,宜捣傅之。功同半夏,酌用可也。

胆星,七制、九制者方佳。降痰因火动如神,治小儿急惊必用。总之,实痰实火壅闭上焦而气喘烦躁、焦渴胀满者,所当必用。较之南星,味苦性凉,故能散风痰热滞。

《本草易读》:南星

内容:去皮脐,汤泡用,或湿纸包糖火煨用。蜀漆为使,恶莽草

辛,苦,大温,有毒。入肝、脾、肾三经。治中风麻痹,除风痫痰涎。消痈肿而散血,攻坚积而坠胎。疗金疮折伤之瘀,除口噤目斜之疾。得防风不麻,得牛胆不燥,得火炮不毒。牛胆合匀入胆中,悬风处干之,为胆星。

生汉中及冤句。二八月采根。今河北州郡亦有之。初生根如豆大,渐长似半夏而扁,年久者根圆及寸,大者如鸡卵,周匝生圆牙。四月生苗,高尺余。独茎上有叶如爪,一窠生七八茎,时出一茎作穗。

一切金疮折伤,同防风为散,外敷内服。(验方第一。)

破伤中风。同上。(第二。)

诸风口噤,同生姜、苏叶,入胆少许,煎服。(第三。)

口噤不开,一枚煨之,用纸斜包,剪小孔透气入口,关自开也。(第四。)

小儿惊风,佐辰砂末,荆芥下。(第五。)

风痫痰迷,姜汁为丸,参汤下。(第六。)

小儿痫后不言,为末,猪胆合服。(第七。)

口目斜,为末,姜汁合贴之。左贴右,右贴左。(第八。)

妇人风气攻目作痛,醋炙南星,为末酒下。(第九。)

风痰头痛,同荆芥叶,姜汁丸服。(第十。)

头晕目眩,吐逆,同半夏、天麻,倍白面水丸豆大,每三十丸,将丸煮熟用。(十一。)

中风中气初起,稍佐木香,姜水煎服。(十二。)

右臂疼痛,痰湿,同生姜、苍术丸服。(十三。)

气痰咳嗽,同半夏、陈皮,姜水丸之。脉寸盛者宜之。(十四。)

解颐脱臼,为末,姜汁合敷两颊,一夜而上。(十五。)

小儿解颅,为末,淡醋敷帛上,贴囟门,炙手熨之立效。(十六。)

小儿口疮,白屑如鹅口,为末,醋合敷足心,男左女右。(十七。)

走马疳蚀透骨穿腮。生南星当心剜空,入雄黄一块,面包烧之,候雄黄作汁,以盏子合定,出火毒,为末,入麝香少许,扫疮,数日愈。(十八。)

《本草崇原》:天南星色白根圆,得阳明金土之气化,味苦性温,又得阳明燥烈之气化,故有大毒。主治心痛寒热结气者,若先入心而清热,温能散寒而治痛结也。积聚、伏梁者,言不但治痛结无形之气,且治有形之积聚、伏梁。所以然者,禀金气而能攻坚破积也。伤筋痿拘缓者,言筋受伤而痿拘能缓也。夫小筋受伤而驰长为痿,犹放纵而委弃也。大筋受伤而软短为拘,犹缩急而拘挛也。阳明主润宗筋,束骨而利机关,故伤筋痿拘能缓。缓,舒缓也。利水道者,金能生水,温能下行也。

《本草新编》:天南星,味苦、辛,气平,可升可降,阴中阳也,有毒。入脾、肺、心三经。善能化痰,利膈下气,散瘀血,坠胎,破坚积,消痈肿。治中风不语,极能开关,兼治破伤风。又斩关夺门之将,可一用,而不可再用也。三生饮用之,佐附子以出奇,祛痰而化滞,非借其清肺而安心,故止可暂用耳。虽然三生饮中,若无人参为君,则附子、南星皆无用矣。即一三生饮,可以悟用药之妙也。

或问天南星消顽痰以开关,破积坚,其勇往之气,实又藉附子以鼓勇,无附子,恐不能如是之猛矣。或三生饮不可常用,在他方或可以常用乎?盖消痰之药,未有如南星峻猛者也。中风闭关,不得不用之斩关直入。若其他痰病,原未有关之坚闭,又何必用南星哉。

《本草备要》:燥湿,宣祛风痰。

味辛而苦,能治风散血,《是斋方》:南星、防风等分为末,治破伤风、刀伤、扑伤如神,名玉真散。破伤风者,药敷疮口,温酒调下二钱。打伤至死,童便调灌二钱,连进三服必活。气温而燥,能胜湿除痰;性紧而毒,能攻积拔肿。补肝风虚,凡味辛而散者,皆能补肝,木喜条达故也。为肝脾肺三经之药。治惊痫风眩,丹溪曰:无痰不作眩。身强口噤,喉痹舌疮,结核疝瘕,痈毒疥癣,蛇虫咬毒。调末箍之。破结下气,利水堕胎,性更烈于半夏。与半夏皆燥而毒,故堕胎,半夏辛而能守,南星辛而不守,然古安胎方中亦有用半夏者。阴虚燥痰禁用。根似半夏而大,形如虎掌,故一名虎掌。畏附子、干姜、防风。得防风则不麻,火炮则毒性缓,得牛胆则不燥,且胆有益肝胆之功。

《本经逢原》:天南星之名,始自《开宝》,即《本经》之虎掌也。以叶取象,则名虎掌;根类取名,故曰南星。虽具二名,实系一物,为开涤风痰之专药。《本经》治心痛寒热结气,即《开宝》之下气破坚积也;《本经》这治筋缓拘缓,即《开宝》云治中风麻痹也;《本经》之利水道,即《开宝》之利胸膈也;《本经》之治积聚伏梁,即《开宝》之散血堕胎也。夫水由血不归经所化,蕴积于经而为湿热,则风从内发,津液凝聚,为肿胀,为麻痹,为眩晕,为颠仆,为口噤身强,为筋脉拘缓,为口眼斜。各随身之所偏,而留着不散,内为积聚,外为痈肿,上为心痛,下为堕胎。种种变端,总由湿热所致。盖缘一物二名,后世各执一例,是不能无两歧之说。即仲淳之明,尚以《开宝》之文,衍之为疏,而《本经》主治,置之罔闻,何怪诸家采集药性,一皆舍本逐末乎?按:天南星味辛而麻,故能治风散血;气温而燥,故能胜湿除痰;性紧而毒,故能攻积拔肿。而治口舌糜,诸风口噤,更以石菖蒲、人参佐之。南星、半夏,皆治痰药也。然南星专走经络,故中风麻痹以之为向导;半夏专走肠胃,故呕逆泄泻以为向导。《千金》治妇人头风攻目作痛,掘地作坑烧赤,入南星于中,以醋沃之,盖定候冷,为末酒服半钱。《易简》治面生疣子,醋调南星末涂之。其新生之芽曰由跋,《本经》治毒肿结气,《千金方》用之,取其开结热之用耳。

《本草从新》:天南星

内容:燥湿、宣、祛风痰。

味辛而苦,能治风散血。(南星防风等分为末、名玉真散、治破伤风、刀伤扑伤如神、破伤风者、药敷疮口、温酒调下二钱、打伤至死、童便调灌二钱、连进三服、必活。)气温而燥。能胜湿除痰。性紧而毒。能攻积拔肿。为肝脾肺三经之药。治惊痫风眩。(丹溪曰∶无痰不作眩。)身强口噤。喉痹舌疮。结核疝瘕。痈毒疥癣。蛇虫咬毒。(调末箍之。)破结下气。利水堕胎。性更烈于半夏。(与半夏皆燥而毒、故皆堕胎、南星辛而不守、半夏辛而能守、所以古安胎方中、亦有用半夏者。)按南星治风痰。半夏治湿痰。功用虽类而实殊也。非西北人真中风者。勿服。阴虚燥痰大忌。根似半夏而大。看如虎掌。故一名虎掌。以矾汤或皂角汁。浸三昼夜。曝用。或酒浸一宿。蒸熟。竹刀切开。以不麻为度。或姜渣黄泥和包。

煨熟用。造曲法。以姜汁矾汤。和南星末作饼。楮叶包。待生黄衣。日干。造胆星法。腊月取黄牛胆汁。和南星末。纳入胆中。风干。年久者弥佳。(得牛胆则燥性减、且胆有益肝胆之功。)畏附子、干姜、防风。(得防风则不麻、火炮则毒性缓、所谓火能革物之性。自附子至南星、皆大毒之品。)

《得配本草》:蜀漆为之使。畏附子、干姜,防风、生姜。

辛、甘,温。有毒。入手足太阴经。主风痰之流滞,半夏走肠胃,南星走经络。祛四肢之麻痹。散血攻积,下气堕胎。敷疥癣疮毒,并蛇咬损伤。

得防风,治麻木。配川柏,使下行;配苍术、生姜,治痰湿臂痛;配荆芥、姜汁,治风痰头痛;配石菖蒲,涂舌糜。佐天麻,疗吐泻惊风;君琥珀、朱砂,除痰迷心窍。配冰片等分,五月五日午时合之,以指粘末揩牙齿左右,开中风口噤目瞑,无门下药危症。

虚痰、燥痰禁用。

虽曰南星主风,半夏主湿,然湿痰横行经络,壅滞不通,至语言费力,身手酸疼者,惟南星为能,合诸药开导其痰,而湿气顿消。其有湿生火、火生痰,痰火相搏而成风象,口眼斜,手足瘫痪,诸症悉见者,惟半夏为能,从清火之剂以降其湿,而风痰悉化。总在用之者得当耳。

《本草求真》:[批]主散经络风痰。

天南星专入肝、脾、肺。味辛而麻,气温而燥,性紧而毒。惟其味辛,则凡中风不语,岐伯云:中风大法有四,一偏枯,半身不遂也;二风痱,四肢不收也;三风癔,奄忽不知人也;四风痹,诸风类痹状也。及或破伤风瘀,玉真散治破伤风、刀伤扑伤如神,用南星、防风,等分为末,如破伤风,用药敷疮口,温酒调下;打伤至死,童便调灌二钱,连进三服必活。故书载能克治,以其辛能散风故也。惟其性燥,则凡稠痰固结,筋脉拘挛,得以能通,以其燥能除湿而痰自去也。惟其性紧,则凡疝瘕结核,胎产难下,水肿不消,得以攻逐,以其性紧急迫而坚自去也。性虽有类半夏,然半夏专走肠胃,故呕逆泄泻,得之以为响导;南星专走经络,故中风麻痹,亦得以之为响导。半夏辛而能散,仍有内守之意;南星辛而能散,决无有守之性,其性烈于半夏也。南星专主经络风痰,半夏专主肠胃湿痰,功虽同而用有别也。但阴虚燥疾,服之为切忌耳。血虚风中,急宜养血滋阴固本,若徒用南星等药驱风逐痰,误矣。

《本经疏证》: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名曰伏梁,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治之,每切按之致死。此下则因阴必下脓血,上则迫胃脘生鬲侠胃脘内痈也。居脐上为逆,居脐下为从,勿动亟夺(腹中论);人有身体髀股皆肿,环脐而痛,是曰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气溢于大肠而著于肓,肓之原在脐下,故环脐而痛,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涩之病(奇病论);心之积名曰伏梁,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烦心,以秋庚辛日得之,肾病传心,心当传肺,肺以当旺不受邪,心腹欲还肾,肾不肯受,故留结为积(五十六难)。据此则肠胃痈之类也,病始于肾,本系水液挟邪为心所不胜,若肺能受之,则咳逆吐痰,病斯已矣。此亦不必心为之传,肺之职故应尔尔,乃肺不任此,欲上不得,欲下不能,逗留肠胃之外,薰蒸水欲之气,冲于上则为心痛寒热,溜于下则为溺道结涩,浸淫于下体,则髀股胥肿,此时正皆天南星所主矣。天南星何以能主此?则以其色白入肺,性燥劫液,使痈中水液化以为气而布散焉。正犹肺之肯受邪,俾从咳逆吐痰可愈也。然此当在未与血结之先,苟已与血结,虽亦可藉以分消气分之结,则已不能不仗佐使之妥适矣。不然,千金抵当汤治妇人月经不利,腹中满,时自减,男子膀胱满急方,何以于伤寒抵当汤,退虻虫而进是耶(妇人月经不调篇)?然则治风癫之鸩头丸及令霍乱永不发方,皆有是,何也?芦芷园曰,天南星名色性气合属燥金,味苦气温又得火化,为肺之用药,与易称万物者合其德,固当治风,第可平诸疾生风,不可平风生诸疾,以其体坚实细腻非真燥故。其治诸暴强直支痛里急筋缩软戾,皆风从燥已也。刘潜江曰,南星四月生苗,九月采根,是火之气归于金,取火为金用者也,火为金用而金之气益烈,即以同气相求者直相从而破其所结之戾气,故其所治非阴虚而阳不能化之风,乃阳虚而阴不得化之风,是其旨皆在散阴结于畅阳,霍乱之发癫之为风,阴结而阳不得畅,阳虚而阴不得化也。是可知因痰而生风者,去其痰而风自不得生。特阴虚之燥痰,畏此正如砒鸩耳。

《本草便读》:南星

温燥能行。逐风痰于肝脏。苦辛有毒。散坚结于脾家。性刚善走夫阳明。妊娠忌用。

制法须藏乎牛胆。惊痫宜求。(南星一名虎掌。其根大如掌。四围有子。形皆扁。故名。苦辛温有毒。入太阴阳明厥阴。治风痰。散坚结。但性燥而紧。猛于半夏。能散血堕胎。用牛胆套之。制其燥烈之性。善治肝胆经风痰。为小儿痫痉等证要药。)

《本草撮要》:

内容:味苦温。入手足太阴经。功专豁痰驱风。得生姜、天麻。治吐泻慢惊。得防风治跌扑金刃伤风。得琥珀、朱砂治痰迷心窍。堕胎。阴虚燥痰均忌。畏附子、干姜、防风。一名虎掌。得防风则不麻。火炮则毒性缓。得牛胆则不燥。且胆有益肝胆之功。

《本草害利》:

〔害〕按南星辛而不守,燥而有毒,与半夏之性同,而烈则过矣。非西北人真中风者勿服。阴虚燥痰大忌。半夏治湿痰,南星治风痰,是其异矣。

〔利〕辛温,入肝、脾、肺三经之药。风痰麻痹堪医,破血行胎可虑,生南星毒紧而功更烈。古人用生南星、生附、生乌、皆四钱五钱,非识力精到者,不可轻试。得防风则不麻,得牛胆则燥性减,故名胆星。即仗制法缓其性。得火炮则缓,治风痰有效。

〔修治〕九月采根,似芋而圆扁,阴干,须用一两以上者佳,必以温汤洗净,仍以白矾汤或入皂角汁浸三日夜,日日换水,曝干用。若熟用者,须于黄土地掘一小坑,深五六寸,以炭火烧赤,以好酒沃之,按南星于内,瓦盆覆定。灰泥固济一夜取出用,急用即火湿纸包于煻灰火中炮裂。一法,治风热痰,以酒浸一宿,桑柴火蒸之,常洒酒入甑内,令气猛,一伏时取出,竹刀切开,不麻舌为熟,如未熟再蒸,至不麻乃止。脾虚多痰,则以生姜渣和黄泥包南星,煨熟去泥焙用。造胆星法:以南星生研为末,腊月取黄牛胆汁和剂,纳入胆中,系悬风处干之,年久者弥佳。

《本草分经》:天南星,辛、苦,温燥。入肝、脾、肺。治风散血,胜湿除风痰,性紧毒而不守,能攻积,拔肿堕胎。得防风则不麻。制用。

胆星,用黄牛胆汁和南星末入胆中风干,功用同。

《本草择要纲目》:天南星

内容:(造胆星法。以生南星研末。腊月取黄牯牛胆汁和剂纳入胆中。系悬风处干之。年久者弥佳。)

苦温有大毒。阴中之阳。可升可降。乃手足太阴脾肺之药。

性辛而麻。故能治风散血。气温而燥。故能胜湿除涎。紧而毒。故能攻积拔肿。而治口舌縻。然得防风则不麻。得牛胆则不燥。得火炮则不毒。

《玉湫药解》:味辛,性温,入手太阴肺、足阳明胃经。降气行瘀,化积消肿。南星辛烈开通,治胃逆肺阻,胸膈壅满,痰涎胶塞,头目眩晕。磨积聚癥瘕,消痈疽肿痛,疗麻痹拘挛,止吐血便红,及疥癣疣赘,喉痹口疮、金疮打损、破伤中风之类。功同半夏,而猛烈过之。水浸二三日,去其白涎,用牛胆丸套者,治痰郁肺热甚佳。

《饮片新参》:制南星

形色:片薄,色黄白光洁。

性味:气微腥,味淡燥。

功能:化风痰,治肝厥神昏,舌强言蹇。

分量:八分至一钱半。

用法:酒浸洗,风干用。

禁忌:阴虚热痰者慎用。

《本草经集注》陶弘景生汉中山谷及宛朐。二月、八月采,阴干。近道亦有,极似半夏,但皆大,四边有子如虎掌。今用多破之,或三、四片尔,方药亦不正用也。

《中药大辞典》为天南星科植物天南星、东北天南星或异叶天南星等的块茎。秋、冬二季采挖,除去残茎、须根及外皮,晒干。或晒至半干时,用硫黄熏一次,则色白,易干。亦有用明矾水浸泡,待色白后去皮晒干者,此法外皮易于脱落。天南星:生长于阴坡较阴湿的树林下。分布河北,河南、广西、陕西、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山西等地。东北天南星:生长于阴坡较为阴湿的林下。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江西、湖北、四川等地。异叶天南星:生长于阴坡或山谷较为阴湿的地方。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浙江、江苏、讧西、湖北、四川、陕西等地。

《中药大辞典》天南星:拣去杂质,洗净灰屑,晒干。制南星:取拣净的天南星,用凉水浸漂,避免日晒,每日换水2~3次,根据其产地、质量及大小,适当掌握浸漂日数。至起白沫时,每南星斤加白矾2斤,浸泡一月后,继续换水,直至口尝无麻辣感为止,捞出,与鲜姜片及白矾粉层层均匀铺入容器内,加水淹没,约经3~4星期,复倒入锅内煮至内无白心,取出,拣去姜片,晾至六成干,闷润后切片,晒干(每天南星斤,用鲜姜25斤,白矾12.5~25斤)。

胆南星

《玉楸药解》黄元御水浸二三日,去其白涎,用牛胆丸套者,治痰郁肺热甚佳。

《中药大辞典》将生天南星放在清水内反复漂至无麻辣感后,磨成细粉。另以滤去杂汁、并入铜锅熬过的等量牛胆汁,与天南星粉末拌匀。待胆汁完全吸收,晒至半干后,入臼内打和,切成小块,日晒夜露至无腥味为度。一法取天南星粉1斤,加入牛胆汁1斤,拌匀,日晒夜霹,使干,经蒸制后,切成小块。次年再加牛胆汁1斤,拌匀,露、晒使干。第三年再加牛胆汁半斤拌匀,露、晒使干。这样色渐转黑,腥味亦渐消失。

1.天南星有镇咳、抗惊厥、镇痛作用。

2.天南星水剂有祛痰作用。

3.天南星有抗肿瘤作用。

4.天南星有抑制心脏和抗心律失常作用。

5.天南星有抗脂质过氧化作用。

6.天南星有凝集红细胞和抑制Hela细胞生长作用。

(整理、校对、媒体/小K)

▼点击查看药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xianga.com/sxcz/60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