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孟元老笔下rdquo故都的秋l

一本被误读了将近九百年的奇书

解密

立秋

《东京梦华录》卷八《立秋》

立秋日,满街卖楸叶,妇女儿童辈皆剪成花样戴之。

是月,瓜果梨枣方盛。京师枣有数品:灵枣、牙枣、青州枣、亳州枣。

鸡头上市,则梁门里李和家最盛。中贵戚里,取索供卖;内中泛索,金合络绎。士庶买之,一裹十文,用小新荷叶包,糁以麝香,红小索儿系之。卖者虽多,不及李和一色拣银皮子嫩者货之。

译文

《立秋》

立秋那天,东京城里满街都卖楸叶,妇女、儿童们都将楸叶剪成各种花样,戴在头上。

这个月,瓜果梨枣正大量上市。京城中的枣有几个品种:灵枣、牙枣、青州枣、亳州枣。

鸡头上市,则要数梁门里面的李和家生意最为兴盛。宫中的显贵宦官和皇亲国戚们,向这家店铺索取,李和家要供奉出售;宫中将其作为御用零点,李和家要用金盒盛放,络绎不绝地送入内庭。士子庶民购买鸡头,一包十文钱,用一小张新鲜荷叶包裹,杂以麝香,用红色小细绳系扎起来。出售鸡头的店铺虽多,但是都不如李和店铺中是清一色地挑选银色皮子鲜嫩的出售。

《东京梦华录?立秋》题解

古人称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气为“四气”,分别是春、夏、秋、冬四季中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每个季节的开始。

中国古代以农业立国,“四立”是农业生产中生、长、收、藏四个重要节点的开始,“四立”之日要“迎气于四郊”,举行祭祀活动。孟元老记录北宋东京剪楸叶为花样佩戴的习俗,就与“迎秋气”有关。

楸树的历史非常久远,是经历中国史前地质地貌结构变迁而得以保存下来为数不多的古老活化石树种之一。楸树树干通直,木质坚硬,是良好的建筑用材,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掌握楸树的栽培经验而广泛种植,还有栽种楸树作为财产遗赠子孙后代的习惯,许多地方流传着“千年柏,万年杉,不如楸树一枝桠”的谚语。

楸树与梓树同为紫葳科、梓树属,古代很多文献中认为它们是同一种树,汉代学者许慎的《说文解字》,就以梓、楸互训,因而楸树与桑、梓一样,被古人视为故乡、故园的象征,屈原因楚国郢都被秦国攻陷而创作《哀郢》,其中就有“望长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之语。

楸树得名于“秋”,因为它和“一叶落而天下知秋”的梧桐一样,早秋就开始落叶,加之叶片阔大,极为引人注目、动人秋思。战国时期宋玉写下被称为“千古言秋之祖”的抒情长诗《九辩》,一开头就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其中“皇天平分四时兮,窃独悲此廪秋。白露既下百草兮,奄离披此梧楸”的诗句,即以梧桐与楸树并提。

北宋时期,在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中,一些祈盼美好生活的民俗得到发展,戴楸叶就是其中之一,一则沿袭古老的迎秋传统,一则祈求身体康健。这是北宋承平年代东京城中立秋之日最典型的活动,孟元老多年以后回忆旧都立秋,最先浮现在眼前的,就是这一情景。

曾经受教于苏轼的北宋文学家晁说之,比孟元老生年略早,靖康之难后,以将近古稀之年南渡,写了一首以《秋》为题的诗:

长年何事不悲秋,今日天涯愁复愁。

故国老槐空寂寂,半天归雁自悠悠。

故知庾信多清泪,何事陶潜亦白头。

前日家人带楸叶,求身强健更何求。

晁说之本以“活成陶潜”为人生理想,命运却让他遭逢国难,颠沛流离,漂泊天涯,像宋玉一样发出悲秋之叹。立秋时节,家人不忘旧都习俗,纷纷佩戴楸叶,但是衰暮之年,北归无望,除了祈求身体强健,还能求什么呢?晁说之的这首诗,写出了南渡之人共同的心声,孟元老或许曾经读过。

关于“立秋”的记录,孟元老把最大篇幅,给了大批上市的瓜果梨枣,极写其品类之丰、品质之高。舌尖上的故都,令人魂牵梦绕,也令人黯然神伤。

“三全本”《东京梦华录》(全本全注全译)

孟元老原著,杨春俏译注解析

中华书局年7月出版

欢迎转发分享

日知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xianga.com/sxcz/85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