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松峰说疫谈中医对疫病的预防

公益中科 http://pf.39.net/xwdt/171128/5882648.html

●SUMMERSEASON

从《松峰说疫》谈

中医对疫病的预防

中医抗疫防疫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从春秋时期的古医书到近代疫病防治专著,都记载了祖国医学对疫病的认识以及在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预防和治疗瘟病疫毒的有效经验、方法和措施。《松峰说疫》一书是清代著名医家刘奎(号松峰)的代表作,刘奎在学术观点上首创了三疫说,认为瘟疫可分为:瘟疫、寒疫、杂疫。并总结瘟疫统治八法:解毒、针刮、涌吐、罨熨、助汗、除秽、宜忌、符咒等。同时还对治疗疫病的方药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加以补充和修正。其对瘟疫病的认识、治疗、预防等阐述,产生了承前启后的影响。特别是书中提出的对疫病防治思想、提到的预防方法和措施、有效的方药值得后世研究学习和借鉴,对当今指导防疫治疫有启迪和参考价值,从四个方面作一大致介绍。

一、注重机体自身抗病能力

《松峰说疫》开卷就引用《黄帝内经刺法论》之古训:“帝曰: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间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岐伯日: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天牝从来,复得其往”。

可以看出《松峰说疫》的作者刘奎继承了中医先圣之作《黄帝内经》预防疫病相染的思想,首先要“正气存内”,所谓的“正气”就是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以及自身的调节能力和适应能力。防疫的重要措施是“避其邪气”。这里的“邪气”指的就是各种致病微生物。这和我们目前在防御传染性疾病的发生中所强调的: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所提倡的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勤洗手、常通风,内外结合避免病毒的侵犯是何其相同!中医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中已经认识到:只有正气存内,才能有效抵御病邪的侵犯,只有采取有效的避其毒气的措施,才能以远离外邪疫毒,两者结合,才能避免疫毒之邪的侵防,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恬憺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二、注重环境消毒净化

在我们的国土上还没有出现西医、西药、化学消毒剂之前,我们的祖先都是利用本草中药来净化空气环境,预防疫毒病邪。

在《松峰说疫》中提到避瘟邪、不染瘟邪的方法之一就是把多味中药制成散粉药末,装入囊袋随身佩戴或外用涂抹纳鼻中,具有芳香避秽、祛浊驱疫(毒)作用。如“透顶清凉散”由白芷、细辛、当归、牙皂、明雄等共为细末,“凡遇时令不正,瘟疫流行,人各带之,或嗅鼻,可免侵染”。所用的药粉散剂,其用药大多为辛温燥湿,芳香走窜之性,具有宣通、散寒、化湿、祛浊、避秽作用,随身佩戴,驱散病邪疫毒,净化身边空气,如同一个随身携带的中药空气过滤净化器。

《松峰说疫》中还记载有用焚烧中药的方法,来祛瘟邪疫毒,净化空气,如书中写道:“太苍公避瘟丹,凡官舍旅馆,久无人到,积湿积邪,容易侵人,焚之可以远此。五六月,终日焚之,可以避瘟”。“太苍公避瘟丹”组成:苍术1斤,台芎、黄连、白术、羌活、川芎、草乌、细辛、柴胡、防风、独活、甘草、藁本、白芷、香附、当归、荆芥、天麻、官桂、甘松、干姜、山奈、麻黄、牙皂、白芍各四两,麝香三分。共为细末”。用此方药粉细末焚烧以消毒空置陈封日久的居室,以消杀其中的霉腐秽气、驱除积湿积邪的病气。

三、注重水源消毒净化

在《松峰说疫》避瘟方法中还多次提到对水进行处理,有助防御疫病瘟邪。如“时瘟疫流行,水缸里每早投黑豆一握……投黑豆大握于井中……饮水,家俱无恙”。“又方,以贯众浸水用之,或苍术浸水用”。

可见古人在与传染性疾病作抗争中,积累了许多来自实践的经验,无论是自我防护避邪,还是环境消毒,乃至饮水净化,都是有意识的避免病毒从口鼻而入的可能。

四、中药内服预防瘟邪

在《松峰说疫》中还记载有内服中药以预防疫毒或治疗瘟疫。如有“雄黄丸,治瘟不相染。明雄一两(研)、丹参、赤小豆(炒热)、鬼箭羽各二两,共为末,蜜丸梧子大。每日空心,温水下五丸。”再如记载有“福建香茶饼,能避一切瘴气瘟疫,伤寒秽气,不时噙化。沉香、白檀各一两、儿茶二两、粉草五钱、麝香五分、冰片三分。共为细末,糯米汤调、丸黍米大,噙化”等。

综上所述,清代医家刘奎在《松峰说疫》中继承了前人对疫病的认识,对疫病的预防记载了多种方法和思路。给后人应对疫情瘟病提供了参考和启迪。虽然中药内服施治瘟病是要辨别不同体质、不同症状的,但是无论是从重视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还是采取预防病从口鼻入侵的措施,以及讲究对环境、水源的清洁消毒,都是和现代卫生防疫的理念有相当的吻合性,值得我们在当今防控新冠病毒工作中加以借鉴利用的。愿古老的中医药能为当今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中做出新的贡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xianga.com/sxxs/966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