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味红花丸
红花、丁香、人工牛黄、水牛角、银朱、降香、人工麝香、大托叶云实、榜嘎、木香、诃子、毛诃子、余甘子。
补肝益肾,解毒通淋。用于肝萎症,肝热症,外伤引起的肾脏肿大,小便癃闭,热性水肿,化合毒中毒症,"亚玛"虫病引起的头痛,鼻窦炎。
一次2~3丸,一日2~3次,将药丸碾碎或嚼碎后用温开水冲服。
每丸重0.5克贮藏: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西藏雄巴拉曲神水藏药有限公司
方子来源十三味红花丸成方于公元八世纪,由著名藏医药大师宇妥宁玛.云丹贡布编著的藏医古典巨著《四部医典》中,始迄今已有多年的临床验证历史。经过多年来长期的临床应用,其较好的补肝益肾功能。对肛肾两亏包括功能不全、乙肝、肝炎、酒性肝炎、肝肿大,肾炎引起的尿闭,尿痛。也可用于“亚玛虫”病包括鼻炎、鼻窦炎、脑神经炎或神经炎引起的头部刺痛、偏头痛。
红花:甘、凉。清肝热,止血、滋补。主治肝病、血病、培元健身。
丁香:味辛、苦。性温,燥、糙。阳,化食,开胃。治命脉诸疾,寒性龙病,痘疮病等。抗菌、驱虫、健胃的药理作用。
先来了解一下,十三味红花丸的功效主治方面的有关情况。藏药十三味红花丸治疗的范围还是相当广的他可以对运动系统以及心脑血管系统还有神经系统等各个方面都可以有一定的功效作用。它的主要疗效就是针对,腰间盘突出肩周炎颈椎炎,等各种铜铜还有脑血管方面的脑震荡及其后遗症还有脑供血不足脑动脉硬化等,中风高血压等现象。在神经系统方面他主要是针对于三叉神经痛以及神经性头痛还有各类神经性炎症等都可以进行相关的药物治疗。另外由于十三味红花丸有通灵解毒的作用它还可以治白脉病,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白痹。所以说,藏药十三味红花丸的药用范围是特别广的,大家都称它为一种神奇的藏药。
牛黄:味苦、涩,性凉。解毒,散疫仿,清肝脏及其他腑内热邪。
十三味红花丸当中具有十三味中药,我们比较熟知的红花、丁香、牛黄等等。
这些药物有较好的解毒通淋的效果,能够治疗泌尿疾病,对肾脏也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还能够治疗鼻窦炎。
藏医:补肝益肾,解毒通淋。用于肝萎缩,外伤引起的肾脏肿大,肝热症,小便癃闭,性水肿,化合毒中毒症,“亚玛”虫病。
中医: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梅毒,疱疹,尖锐湿疣,支原体、衣原体感染,非淋菌性尿道炎,淋菌尿道炎,盆腔炎,子宫内膜炎等
运动系统:风湿类风湿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肩周炎,颈椎炎,骨质增生,急慢性软组织损伤,外伤致骨折,挫伤等原因的各种疼痛。心脑血管系统:脑震荡及后遗症,脑血栓及后遗症,脑栓塞及后遗症,脑血管痉挛,脑供血不足,脑动脉硬化、老年痴呆症,中风,瘫痪,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各种原因引起的癫痫和惊风等。神经系统: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神经性官能症,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神经性头痛,各类神经性障碍,各类神经性炎症等。白脉病:指气血交搏,运行受阻而不能内充肚腑、外达肌筋、骨骼、损及白脉引起的以麻木、肿痛、萎缩、拘挛为特征的病症,又称“白痹”,外遇风寒湿气,内伤疫热、毒热,劳累过度等,均为诱发本病之因素。
临床资料以藏西医双重诊断标准从门诊和住院患者中筛选肝纤维化患者40例中,男23例,占57.5%,女17例,占42.5%;其中50岁以上的18例,占45%,30~50岁16例,占40%,30岁以下6例,占15%;按病程分3年以上的25例,占62.5%,1~3年的13例,占32.5%,1年以内的2例,占5%;按性质分酒精性肝炎(ASH)引起肝纤维化15例,占37.5%,病毒性肝炎引起肝纤维化14例,占35%,其他11例,占27.5%。大托叶云实:辛、涩,温。温肾,逐寒。用于肾寒病,胃寒。
作用机理具有请肝脏浊热、软坚散结、疏肝理气、去腐生肌之功效,从而抑制病毒的复制,改善肝脏微循环,调节自身免疫使肝纤维化从形态和功能上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甚至彻底治愈。其治疗肝纤维化是对机体进行整体性和综合性的调理,调节机体免疫、改善血液循环、延缓疾病发展,从而达到肝纤维化远期、永久性的治疗,有效阻止肝纤维化的进一步发展。◆◆◆◆◆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