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m.39.net/pf/bdfyy/bjzkbdfyy/
宋代丁谓人生经历中与香之接触,应始自担任福建转运使制作贡茶为重要关键。宋太宗淳化三年(),丁谓年二十七登进士第,受大理评事,通判饶州.於太宗淳化五年()以太子中允为福建路采访,上茶盐利害.隔年,至道元年()任福建转运使.此一职至真宗咸平二年()八月至峡路体量公事为止,约有五年时间。监造贡茶为福建转运使要务之一,据《宋史食货志》云:“以岁贡及充邦国之用”,贡茶的制造是宋代财务大事。此后丁谓步步高升,官至宰相,显赫一时。位极人臣的丁谓,亲历朝廷各种熏香场合,见识过各种珍奇香料。
丁谓任福建转运使期间,专研茶事,打响北苑贡茶的名声;不仅在任内上茶盐利害,监造贡茶,作《茶录》三卷,设置官营茶园,深入了解茶的制作并改良精心焙茶。《郡斋读书志》卷十二说:“监督州吏,创造规模,精致严谨。录其园焙之数,图绘器具及叙采制入贡法式”。蔡襄《茶录》则说“丁谓茶图独论采造之本”。或有视作争宠为君,不顾生民之辛劳.如苏东坡《荔支叹》中讥讽:“君不见武夷山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并於“前丁后蔡相笼加”句之下自注“大小龙茶,始於丁晋公,而成於蔡君谟,欧阳永叔闻君谟进小龙团,惊叹曰:君谟,士人也,何至作此事”。然而在茶史上,提及北苑贡茶,是无法忽视丁谓的贡献。
福建北苑贡茶的最大特色,为茶中入香,如蔡襄所云:「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合膏,欲助其香」.丁谓因制作贡茶而熟知相关的香药知识.其茶诗中,也透露对於茶中添加香药的著墨与认知,例如〈煎茶诗〉云:
开缄试雨前,须汲远山泉.自绕风炉立,谁听石碾眠.
轻微缘入麝,猛沸却如蝉.罗细烹还好,铛新味更全.
花随僧箸破,云逐客瓯圆.痛惜藏书箧,坚留待雪天.
睡醒思满啜,吟困忆重煎.只此消尘虑,何须作酒仙.
丁谓对於茶与香之间的比例也十分了解.确如所言「轻微缘入麝」,贡茶中入香的份量不能过多.明周嘉胄《香乘》引《华夷草木考》云:“龙脑其清香为百药之先,于茶亦相宜,多则掩茶气味,万物中香无出其右者。”以香入茶必先了解香料是否与茶相宜,且香料气味浓郁,多则夺茶真香,少则于茶无益,必须精确把握二者比重。宋庄绰《鸡肋编》卷下记载:“入香龙茶,每斤不过用脑子一钱,而香气久不歇,以二物相宜,故能停蓄也。”一斤茶叶添加一钱龙脑即可,香料不可喧宾夺主。
茶中加香的目的,除了蔡襄所说:「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欲助其香」,或为后人评论:「建茶入龙脑,并非真香,权贵吃贡茶主要是吃气派,并不是吃味道」.
茶中入香是宋代饮茶的特色之一,虽然蔡襄反对茶中入香,恐夺去茶的真味,不过茶中加入香已经广泛流行於民间.至於可以加入茶裏的香药有哪些?从宋元民间盛行的香茶配方中,可知:龙脑,麝香,檀香,沉香,龙涎等都可入茶。
茶中入香,元人王祯《农书》中有制作腊茶之法:“蜡茶最贵,而制作亦不凡。择上等嫩芽,细碾,入罗,杂脑子诸香膏油,调齐如法,印作饼子。制样任巧,候干,仍以香膏油润饰之。其制有大小龙团,带胯之异。此品惟充贡献,民间罕见之。”
事实上,从宋人笔记小说等纪录来看,茶中入香是具有药效之功能,是当时流行的饮品,具有理气功效,是很实际的保健方法.宋仁宗便认为「熟水以紫苏为上,沉香次之,麦门冬又次之.」
从《事林广记》中所纪录宋代民间所用香茶方「龙麝香茶」,“小煎香茶”等,都以龙脑入茶的配方。此外,《陈氏香谱》卷四“香茶”条,其中胪列四项香茶配方,“经进龙麝香茶”,”香茶“则加入沉香。
宋代日常饮食中加入香药,不论在贵族或平民的生活之中,都很常见。如周密《武林旧事》卷六“市食”条便纪录凉水中有“沉香水”,“香薷饮”,“紫苏饮”等香药糖水,这些都是宋人日常消暑的饮品。又沉香酒则是妊娠,诞育需要准备之物;如端午节必备的“香糖果子”便是以香药相合。
宋代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香药,加之丁谓於福建任内制作贡茶的经验,开启其对香的认识与使用,为晚年撰写《天香传》奠定基础。
宋代还有一种特殊的香茶,是以各种香药为主与茶叶制作的茶饼,宋代《陈氏香谱》中有“经进龙麝香茶”“孩儿香茶”“香茶一”“香茶二”:
上等细茶一斤、片脑半两、檀香三两沉香一两、旧龙涎饼一两、缩砂三两,右为细末,以甘草半斤剉,水一椀半煎取浄汁一椀,入麝香末三钱和匀,随意作饼。
这种“香茶”,是茶又非茶,既可用开水冲泡,也可直接放入口中含嚼。用于清新口气,解秽,解苦,开胃,宋人《春昼回文》:茶饼嚼时香透齿,水沉烧处碧凝烟。纱窗闭著犹慵起,极困新晴乍雨天。
李涛诗中“香透齿”的茶饼应就是香茶饼子。香茶到明代依然盛行,《金瓶梅》中就有各色的香茶,第四回西门庆与潘金莲欢会,从袖中拿出香茶木樨饼儿。。。。第二十六回,跟西门庆私通的宋惠莲“口里常噙着香茶饼儿”。
将香料入茶,过于浓烈的香气有损茶味。古人开始尝试以香料香花熏制香茶,在《居家必用事类全集》“诸品茶”卷中,有龙脑,麝香和各种香花熏制的“脑麝香茶”“百花香茶”:脑子随多少,用薄疼纸裹,置茶合上,密盖定。点供自然带脑香。其脑又可移别用。去麝香壳安罐底,自然香透尤妙。
百花香茶,木樨,茉莉,橘花,素馨等花又依前法(脑麝香茶之法)熏之。后有更详尽的百花香茶熏制之法:
木樨,茉莉,玫瑰,蔷薇,兰蕙,桔花,栀子,木香,梅花,皆可作茶。诸花开时,摘其半含半放,香气全者,量茶叶多少,摘花为伴。花多则太香,花少则欠香,而不尽美。三停茶叶一停花始称。
相比香料熏茶,用香花制茶,熏茶芳香可爱,不夺茶味,很受古人喜爱。
南宋吴锡畴《桂花》
“许多香却不多花,灏气浮空月满家。明日石坛金屑富,放心收剩馥入龙茶。”
吴锡畴诗中自注收桂花作桂花茶供,在明代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中有“木樨香茶”的制作方法,或许与宋吴锡畴《桂花》诗中提到的桂花茶类似。
另有我们今天常见茉莉花茶,在南宋施岳《步月茉莉》词中也有提及:玩芳味,春焙旋熏。贮秾韵、水沉频爇。堪怜处,输与夜凉睡蝶。
南宋周密《绝妙好词》中注《步月茉莉》词,释曰:“茉莉,岭表所产。。。此花四月开,直至桂花时,尚有玩芳味,古人用此花焙茶。”
宋人《全芳备祖》中,也有提到以茉莉花“熏茶及烹尤香”。
古人喜欢以香料,香花入茶,不仅因其芳香的味道,也因其养生的功效。茶本身在中医学中也有养生功效,古人二者结合,其效果更甚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