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名著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名医名著: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钱乙,字仲阳。上世钱塘人,与吴越王有属。纳土,曾祖随以北,因家于郓。父颢,善针医,然嗜酒喜游。一旦匿姓名,东游海上,不复返。乙时三岁。母前亡,父同产姑,嫁医吕氏,哀其孤,收养为子。稍长读书,从吕君问医。吕将殁,乃告以家世。乙号泣,请返迹父。凡五六返,乃得所在。又积数岁,乃迎以归。是时乙年三十余。乡人惊叹,感慨为泣下,多赋诗咏其事。后七年,父以寿终,丧葬如礼。其事吕君,犹事父。吕君殁,无嗣,为之收行葬服,嫁其孤女,岁时祭享,皆与亲等。乙始以《颅囟方》着山东。元丰中,长公主女有疾,召使视之,有功,奏授翰林医学,赐绯。明年,皇卷。夫当诸臣搜采之日,天下藏书之家,莫不争献秘笈。卒未得是书真本,而今乃复见于世,岂非古人精气有不可磨灭者欤?是书原刻阎名作“孝忠”,“真诀”作“直诀”,今未敢易也。“聚珍本”往往有阎氏方论误入钱书者,今根据朱本,则各得其所矣。其药味分量间有不同,今各注于本方之末。至《薛氏医案》本已为薛氏所乱,不足引证云。(光绪十七年辛卯长夏内阁中书周学海谨记)

本书系采人阎孝忠整理名医钱乙的有关儿科著述而成,约成书于宋朝宣和年间(~),是现存最早的汉医儿科学著作,在儿科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书系采人阎孝忠整理名医钱乙的有关儿科著述而成,约成书于宋·宣和年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在儿科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全书3卷,上卷脉证治法,论及小儿的生理、病理,五脏辨病论治,列举常见小儿病证80余条;中卷记尝所治病,经钱乙治疗的危重疑难病案23个,充分展示了他的医学观点;下卷诸方,介绍了钱乙经验方首。书后附有《阎氏小儿方论》、《董氏小儿斑疹备急方论》。该书反映了宋代多个医家的经验方,具有简练实用的特点,作为儿科鼻祖钱乙研制的五脏补泻的方剂,成为后世医家临证研究、化裁古方的重要文献。

1.木瓜丸:止吐。

木瓜末,麝香,腻粉,木香末,槟榔末(各一字)。

上同研,面糊丸,如小黄米大。每服一、二丸,甘草水下,无时服。

2.青金丹

青黛(研),雄黄(飞研),胡黄连(各半两),白附子(炮制二钱),水银(一钱与腻粉同研)粉(水银同研),熊胆(用温水化入),芦荟(研),蟾酥(研入各一分),麝香(半分),龙脑(研),朱砂(飞研),铅霜(研各一字)。

上为细末,令匀,用熬过猪胆汁浸,蒸饼和丸,如黄米大。退惊治风,化虫杀疳,除百进乳食,治一切惊风天钓,目睛上视,手足搐搦,状候多端。用药一丸,温水化滴鼻中,令嚏喷三五次,更用薄荷汤下二丸即愈。如久患五疳,腹胀头大,四肢瘦小,好吃泥土,不思乳食,爱咬提甲,时眉毛,头发稀疏,肚上青筋,及又患泻痢,并用米饮下二丸。如鼻下赤烂,口齿疳虫并口疮等,用乳汁研二丸,涂在患处。疳眼雀目,白羊肝一枚,以竹刀子批开,入药二丸在内,以麻缕缠定,用淘米泔煮熟,空腹食之。仍令乳母常忌鱼腥、大蒜、鸡、鸭、猪肉等。

3.生犀散:消毒瓦斯,解内热。

生犀(凡盛物者,皆经蒸煮,不堪用,须生者为佳)。

上一物,不拘多少,于涩器物中,用新水磨浓汁,微温饮一茶脚许,乳食后,更量大小加减之。

4.大黄丸:治风热里实,口中气热,大小便闭赤,饮水不止,有下证者,宜服之。

大黄(一两,酒洗过,米下蒸熟,切片曝干),川芎(一两锉)甘草(一分锉炙),黑牵牛(半两半生熟炒)。

上为细末,稀糊和丸,如麻子大。二岁每服十丸,温蜜水下,乳后服,以溏利为度;未利加丸数再服。量大小虚实用之。

5.敷齿立效散

鸭嘴,胆矾(一钱匕,红研),麝香(少许)。

上研匀,每以少许敷牙齿龈上。又一方用蟾酥一字,加麝香和匀敷之。议曰∶血之流行也,气之循环者卫也。变蒸足后,饮食之间,深恐有伤于荣卫而作众疾。其或气伤于毒,血伤于热,热毒攻之。虚脏所受,何脏为虚?盖小儿肾之一脏常主虚,不可令受热毒,攻及肾脏,伤乎筋骨。惟齿受骨之余气,故先作疾,名曰走马,非徐徐而作。所宜服药,甘露饮地黄膏、化毒丹、消毒饮。其外证以前件立效散、及麝酥膏敷之。切忌与食热毒之物。此疳不同常证,医宜深究保全为上。若用常方,难于痊愈。(选编自百度百科)

,字仲阳。上世钱塘人,与吴越王有属。纳土,曾祖随以北,因家于郓。父颢,善针医,然嗜酒喜游。一旦匿姓名,东游海上,不复返。乙时三岁。母前亡,父同产姑,嫁医吕氏,哀其孤,收养为子。稍长读书,从吕君问医。吕将殁,乃告以家世。乙号泣,请返迹父。凡五六返,乃得所在。又积数岁,乃迎以归。是时乙年三十余。乡人惊叹,感慨为泣下,多赋诗咏其事。后七年,父以寿终,丧葬如礼。其事吕君,犹事父。吕君殁,无嗣,为之收行葬服,嫁其孤女,岁时祭享,皆与亲等。乙始以《颅囟方》着山东。元丰中,长公主女有疾,召使视之,有功,奏授翰林医学,赐绯。明年,皇卷。夫当诸臣搜采之日,天下藏书之家,莫不争献秘笈。卒未得是书真本,而今乃复见于世,岂非古人精气有不可磨灭者欤?是书原刻阎名作“孝忠”,“真诀”作“直诀”,今未敢易也。“聚珍本”往往有阎氏方论误入钱书者,今根据朱本,则各得其所矣。其药味分量间有不同,今各注于本方之末。至《薛氏医案》本已为薛氏所乱,不足引证云。(光绪十七年辛卯长夏内阁中书周学海谨记)

本书系采人阎孝忠整理名医钱乙的有关儿科著述而成,约成书于宋朝宣和年间(~),是现存最早的汉医儿科学著作,在儿科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书系采人阎孝忠整理名医钱乙的有关儿科著述而成,约成书于宋·宣和年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在儿科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全书3卷,上卷脉证治法,论及小儿的生理、病理,五脏辨病论治,列举常见小儿病证80余条;中卷记尝所治病,经钱乙治疗的危重疑难病案23个,充分展示了他的医学观点;下卷诸方,介绍了钱乙经验方首。书后附有《阎氏小儿方论》、《董氏小儿斑疹备急方论》。该书反映了宋代多个医家的经验方,具有简练实用的特点,作为儿科鼻祖钱乙研制的五脏补泻的方剂,成为后世医家临证研究、化裁古方的重要文献。

1.木瓜丸:止吐。

木瓜末,麝香,腻粉,木香末,槟榔末(各一字)。

上同研,面糊丸,如小黄米大。每服一、二丸,甘草水下,无时服。

2.青金丹

青黛(研),雄黄(飞研),胡黄连(各半两),白附子(炮制二钱),水银(一钱与腻粉同研)粉(水银同研),熊胆(用温水化入),芦荟(研),蟾酥(研入各一分),麝香(半分),龙脑(研),朱砂(飞研),铅霜(研各一字)。

上为细末,令匀,用熬过猪胆汁浸,蒸饼和丸,如黄米大。退惊治风,化虫杀疳,除百进乳食,治一切惊风天钓,目睛上视,手足搐搦,状候多端。用药一丸,温水化滴鼻中,令嚏喷三五次,更用薄荷汤下二丸即愈。如久患五疳,腹胀头大,四肢瘦小,好吃泥土,不思乳食,爱咬提甲,时眉毛,头发稀疏,肚上青筋,及又患泻痢,并用米饮下二丸。如鼻下赤烂,口齿疳虫并口疮等,用乳汁研二丸,涂在患处。疳眼雀目,白羊肝一枚,以竹刀子批开,入药二丸在内,以麻缕缠定,用淘米泔煮熟,空腹食之。仍令乳母常忌鱼腥、大蒜、鸡、鸭、猪肉等。

3.生犀散:消毒瓦斯,解内热。

生犀(凡盛物者,皆经蒸煮,不堪用,须生者为佳)。

上一物,不拘多少,于涩器物中,用新水磨浓汁,微温饮一茶脚许,乳食后,更量大小加减之。

4.大黄丸:治风热里实,口中气热,大小便闭赤,饮水不止,有下证者,宜服之。

大黄(一两,酒洗过,米下蒸熟,切片曝干),川芎(一两锉)甘草(一分锉炙),黑牵牛(半两半生熟炒)。

上为细末,稀糊和丸,如麻子大。二岁每服十丸,温蜜水下,乳后服,以溏利为度;未利加丸数再服。量大小虚实用之。

5.敷齿立效散

鸭嘴,胆矾(一钱匕,红研),麝香(少许)。

上研匀,每以少许敷牙齿龈上。又一方用蟾酥一字,加麝香和匀敷之。议曰∶血之流行也,气之循环者卫也。变蒸足后,饮食之间,深恐有伤于荣卫而作众疾。其或气伤于毒,血伤于热,热毒攻之。虚脏所受,何脏为虚?盖小儿肾之一脏常主虚,不可令受热毒,攻及肾脏,伤乎筋骨。惟齿受骨之余气,故先作疾,名曰走马,非徐徐而作。所宜服药,甘露饮地黄膏、化毒丹、消毒饮。其外证以前件立效散、及麝酥膏敷之。切忌与食热毒之物。此疳不同常证,医宜深究保全为上。若用常方,难于痊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xianga.com/sxjb/96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